“原文”
目者面之渊①,不深则不清。鼻者面之山,不高则不灵。口阔而方禄千种,齿多而圆不家食。眼角入鬓,必掌刑名。顶见②于面,终司钱谷③:出贵征也。舌脱④无官、橘皮不显。文人有伤左目,鹰鼻动便食人:此贱征也。
①渊:水潭,是指深而静止、清澈见底的水潭。
②见:通“现”,顶见于面,指中年秃头谢顶,使头顶与额角相连。
③钱谷:指一生一世都不缺钱花。
④舌脱:即口吃,古人认为口吃者无官运。
人的眼睛如同面部的两方水潭,神气不深沉含蓄,面部就会清朗明爽。鼻子如同支撑面部的山脉,鼻梁不挺拔,准头不丰圆,面部就不会现机灵聪慧之气。嘴巴宽阔又方正,主人有享千种之福禄。牙齿细小而圆润,适合在外地发展事业。两眼秀长并插至鬓发处者,必掌司法大权。秃发谢顶而使头与面额相连,无限界,能掌财政大权。口吃者无官运。面部肌肤粗糙如橘子皮的人不会发达。文人若左眼有伤,那么文星陷落而无所作为。鼻子如鹰嘴的人,必定内心阴险狠毒,喜伤人,这些都是贫贱的征兆。
“智慧解读”
《冰鉴》关于五官的相法概括而简约,强调的是直截了当。其实,在古代相人术中,关于五官的相法包含许多具体的内容。
有关相术的情况,江湖术士们一方面将其搞得神神秘秘,另一方面又对其“真实性”大加渲染。
我们知道,所谓命运,是一种骗人的东西。人们对命运的信仰和关切均源于对自然、社会的异己力量的神秘性的崇拜。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对此曾举了个船工摆渡的例子:在小河、小湖中摆渡,船工们都镇定自若,根本不会想到去求神问卜。而在大海中航行,情况就不同了,船工们在出海前都要举行各种盛大的祭典,再三向神卜问吉凶。这是因为大海的力量过于强大,人们不能获得行动的完全自由,所以要求助于神灵的保佑。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了解到古代之所以广泛盛行着相术,是因为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过于弱小,加上社会上存在着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使得人们的心理备受压抑,处境困难,因而不得不借助此种方术来自我慰藉。
“智慧应用”
吕文德“精灵转世”
相传南宋将领吕文德长得奇形怪状,父母亲都很嫌弃他。
有一天,一位和尚看到他,感到极为震惊,便对人说:“这人眼睛里露出金光,光彩射人。声音响亮,震越山林。加之铜肩铁肋,真是一副好身板。这人是多年修行的精灵投到世上,他日必定大富大贵。”旁边有人听了,就问和尚什么是精灵转世。和尚回答说:“大凡人相中比较高贵的相都是生有根本,前生都有不凡的历史。一般说来,有五种相极为高贵,这五种人有的前生是神灵;有的是前生经过艰苦的修行;有的则是其他星宿中降生人间;更有的是神仙起了凡心,想来人世上看看;再就是有的山精野怪在山中修炼多年,有了高深的道行,转变成了人。相书上把这些叫做从修行中来,从神灵中来,从神仙上来,从星宿中来,从精怪中来。这些人大部长相不凡,很有特征,以后都要干一番大事业,所以有富贵功名。至于一般的平庸相貌,多是凡人迷惑不定,在人世中俗心未尽,轮回一年又一年,这样的人大半都是庸流,也不会有多大前程。”和尚说完这番话,便掉头而走。
临走之时,拍了拍吕文德的双肩,说道:“您好自为之,珍重吧!”这样又过了一些时候,有一天吕文德到市上卖柴。不小心,他把一只鞋留在路旁,因为他的脚有一尺二寸长,所以大将赵葵见到鞋后,感到惊骇,便派人追访到他的家,正赶上吕文德背着一捆柴,提着一只老虎、一只鹿。
赵葵听说吕文德如此神勇,便把他留在军营之中。以后,吕文德屡建战功,终于高居官位,封公封侯,做到了卫国公。
在这一例证中,相士对吕文德大加称道,对他的命运还很倾慕。其实吕文德在宋亡之后,便投降了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叛臣!又怎么会是“精灵转世”呢?相士们骗人的把戏,不揭自破。
耳闻不如目见
俗话说,耳闻不如一见。就是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识人特别强调要讲究识人的艺术,识人不能光凭耳朵听,还要用眼睛看。
《吕氏春秋·察传》中讲过一个“打井得人”的故事。故事说: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因为家里没有井,需要到外边打水吃,所以家里总有一个人常在外边。后来他家凿了一眼井,他便告诉别人说:“我凿了一眼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说这句话,便传播出去说:“丁家凿井得了一个人。”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宋国国君耳朵里,他便派人去问丁家,丁家说:“我是说自己有了井,就不用花一个人工出外打水,等于得了一个人,并不是说从井里打出来一个人呀!”原来,人多嘴杂,把事情全都传拧了!
奇怪的是,分明是以讹传讹,却居然能够众口纷纭,广为传说,而且越传越玄乎!尤其可笑的是,听到的人竟还能够信以为真,甚至传到了国王的耳朵里,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其实,这种听风就是雨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是不少的。在我们的周围,这种轻信传言的人也大有人在,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私事,总有一些无根的谣传,也总有一些人轻信上当。1983年底,国家为了改善我国人民的衣着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决定较大幅度地降低化纤品出售价格,同时,提高一些棉织品的价格,这对人民群众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可是谣言还是出来了,说棉织品一提价,别的农产品跟着也要提价。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看出来,这显然是毫无根据的谣言。可是,有的人信以为真,居然大力抢购起农产品。结果呢,那些农产品没有涨价。而他们抢购来的农产品倒成了积压在屋里的大包袱,一时用不完,又没有办法处理,简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唐人李绅说:“假金只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而到底是真金还是硫化铜,却是需要下番功夫进行调查研究和仔细辨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采劝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的辨别艺术。
齐威王时期的即墨大夫,自从到即墨之后,勤于理政,公正廉洁,使那里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没有什么官司之类的事情发生。就是这样的一位贤良大夫,齐威王左右的人却不断地在齐威王面前讲他的坏话。齐威王没有听信这些坏话,派人到即墨那里了解情况,发现他左右的人之所以讲即墨大夫的坏话,是因为即墨大夫没有给他左右的人送礼求情。于是,升了即墨大夫的官爵。
另有一个大夫,到阿地之后,整日花天酒地,不理政事,使得那里田地荒芜,民不聊生。赵攻鄄,他不去救;卫取薛陵,他竟不晓得此事。就是这样的一个昏庸大夫,齐威王左右的人却经常在齐威王面前讲他的好话。齐威王也没有听信这些好话,派人到阿地调查了解,知道了其中的奥秘。
于是召见了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了阿地之后,天天有人讲你的好话,可事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可见你必然送了好些礼物给我手下的人,让他们尽在我耳边讲你的好话!”接着,就把阿地大夫和夸过阿地大夫的那几位手下人都斩了。这一来,齐威王手下的臣子个个既惊又怕,再也不敢谎报情况了。齐国的兴盛强大与此不无关系。
上述故事,在《资治通鉴》里有记载。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不论是讲人好话的还是讲人坏话的,都有其目的性,有其内在的原因,尤其是在上司面前讲的话。
领导者身居高位,对下面情况不可能事事清楚,他需要别人提供信息。领导者为官一任,最可怕的是被蒙蔽而听不到真实的声音。进耳之言,究竟可靠与否,还是需要调查研究的。齐威王能从被毁者中看出好人,从被誉者中找出坏人,不被谎报“军情”的小人所欺骗,就是因为他搞了调查研究,弄清了产生坏话和好话的原因。当今领导者应当从中受点启示,把自己听到的关于部属声誉的坏话和好话认真地分析一番,以期得出公正的结论。
相人之要情态为先——情态鉴
情态变化不定,难于准确把握,不过一要看到其大致情形,日后谁会成为有用之材,谁会沦为无用之人,也能看出个二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