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89600000007

第7章 道学师爷周濂溪宗儒祠中留美名

周濂溪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八月任南康(治今星子)知军,五年致仕(退休),六年六月七日病卒。他在庐山这个第二故乡近两年的时间里,忙于南康军内的公务,忙于湓浦(今九江)莲花洞的家事,现在尚未发现他到白鹿洞书院视察的记载。由于周濂溪是北宋道学的先驱者,《宋史·道学传》曾列他为第一名。在100余年后的淳熙六年(1179),道学的继承者朱熹又到南康任知军,重建白鹿洞书院。周濂溪被尊崇为道学的祖师爷,因此,他在白鹿洞书院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朱熹崇拜周濂溪

朱熹原本信佛,他对佛教的唯心主义有着强烈的兴趣。但是,他的家乡南剑州丹桂亭是程颢的得意弟子杨时的家乡,加上南剑州的道学环境以及朱熹父亲朱松与道学家的关系较深,因此,朱熹便转而向道学家李侗求学,成为李侗心目中学统的继承人。

淳熙六年(1179),朱熹到南康任知军,这里是周濂溪曾经任职的地方,朱熹在振兴白鹿洞书院的同时,致力于书院教育,而施教的主要内容就是道学。周濂溪的道学与书院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周濂溪虽未到过白鹿洞书院,但他的道学却进入了书院,并享受祭祀,朱熹的作用不可忽视。

1.朱熹认为周濂溪是孔孟儒学的继承者

北宋初年对儒学并不重视。真宗时期,为了巩固统治,他要寻找一种能维护其统治的理论和思想,儒学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逐步树立了统治思想的地位。因此,周濂溪也就成为北宋道学的开山祖。朱熹在《濂溪书堂记》中提到:“道之在天下者可尝之,惟其托于人者,或绝或续,故其行于世者,有明有晦。道之托于人而行于世者,惟天所畀乃得与焉……而孔子于斯文之兴丧,亦未尝不推之于天,圣人于此其不我欺也审矣。若濂溪先生者,其天之所畀,而得天斯道之传者欤?不然,何以绝之久而续之易,晦之甚而明之亟?”他进一步认为:“自周衰而孟轲氏没,而此道之传不属。至宋,受命五星集奎,开文明之运,而周子出焉,不由师传,默契道体,建图属会,根极领要,当时见而知之,有程者,遂扩大而推明之,而周公、孔子、孟子之传,焕然复明。”朱熹明确认为周濂溪继承了儒家的学说,并且弘扬光大了儒学。

2.朱熹对周濂溪的著作有着极为深刻的研究

朱熹于乾道十八年(1173)曾著《太极图说解》,对周濂溪的《太极图说》进行了注解。《太极图说》在周濂溪的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全文仅250字,文字简略,而含义深远,但许多学者对此文都有不同的理解。朱熹认为:“太极图,穷二气之所根,极万物之所行,而明主静之为本,以见圣人之所以立人极,而君子之所以当为修为者。”这些都是道家的思想,阐述了做人的标准。这些论断在以往一些具有道家思想的先驱者那里已有过论述。《老子》一书提到“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庄子·天道》则认为:“圣人之静,非曰静也差,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饶心者,故静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至矣。”

朱熹还著有《通书解》,是对周濂溪《通书》的解释。周濂溪的《通书》又名《易通》,是与他的《太极图说》互相联系的。《通书》全书四十章,书中许多地方直接引用《易传》,并且加以发挥。书中也渗透着《中庸》“至诚”和《老子》“无欲”的思想。

朱熹还著有《伊洛渊源录》十二卷,记录周濂溪与二程(程颐、程颢)交游以及与弟子交往的言行。

朱熹通过这些著作表达他对周濂溪的崇敬,并对自己的哲学和教育思想进行阐发。

3.朱熹认为周濂溪是一个伟大的学者

当时人看到周濂溪“政事精绝,则以为宦业过人”,还以为周濂溪是一个大政治家。及“见其有山林之志,则以为有仙风道氛”,又认为周濂溪是一个隐士,是一个崇尚道教、仙风道骨、超尘脱俗的人。“无有知其学者”,却没有哪个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朱熹认为在当时“惟有程大中知之”,也就是程珦知道他有学问,而让自己的两个儿子程颢、程颐拜他为师,后来二程也成为理学大师。而朱熹则是周濂溪第五代理学弟子,因此他对周濂溪非常崇敬。

4.朱熹到周濂溪的家里参拜

朱熹到达南康任上后,即与他的学生到周濂溪的家里参拜。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北渡石塘桥,西访濂溪宅;乔木无遗株,虚堂惟四壁。竦瞻德容睟,跪荐寒流碧;幸矣有斯人,浑伦再开辟。”另有诗曰:“平生劳仰止,今日登此室;愿以图象意,质之中几傍。先生寂无言,贱子涕泗滂;神听尚不远,惠我思无疆。”这时的周濂溪家,已是“乔木无遗株,虚堂惟四壁”,房子已经破烂不堪了。“先生寂无言”,“竦瞻德容睟”,周濂溪的画上也蒙上了一层灰尘。朱熹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心痛,他只有“跪荐寒流碧”,“贱子涕泗滂”。

以上是朱熹上任后到周濂溪家乡所看到的。但是,朱熹未到任南康知军前,当时的江州知府曾经对周濂溪的祠堂进行过修复,并请朱熹作过《濂溪书堂记》。他在记中提到:濂溪书堂“荒芜不治者百余年矣。淳熙丙申(三年)今太守潘侯慈明,与其通守吕侯又以书来属某记之。某愚不肖,不足以及此。独幸尝窃有闻于程氏之学者,固得伏读先生之书,而想其为人”。因此,他欣然答应作记。“窃原先生之道,所以得于天,而传诸人以张其事如此,使后之君子有以观考而作兴焉。”这时,朱熹参拜了周濂溪破烂不堪的住宅以后,又参拜濂溪书堂,再赋诗云:“发明正学久无闻,千载寥寥独见君,喜有人能宏此道,定知天未丧斯文。浔阳遗俗堪垂训,湓浦流风又策勋。我率诸生拜祠下,要令今古播清音。”令他高兴的是“喜有人能宏此道”,“要令今古播清音”,要将儒家的道学永久地传下去。

二、周濂溪在白鹿洞的地位

周濂溪在白鹿洞书院的地位是很高的。书院为他设立了木主,进行祠祀,凡是在一切能设祀的地方都有他的木主或画像。他与李渤、朱熹同为书院所必祀。这充分反映了书院对儒家学者的尊崇,尤其是对周濂溪和朱熹的尊崇。

《庐山志》载:“宗儒祠,即三贤祠。朱子既去郡,诸生为立生祠于讲堂西。公闻,遗书撤之。殁后,开禧乙亥诸生遂于濂溪、二程及文公像,合祀于讲堂,后废。明,翟溥福为守,于大成殿左立三贤祠,祀李宾客、周子(濂溪)、朱子(熹)二公像于中,而迁李宾客于别室。”

李梦阳《白鹿洞书院宗儒祠记》载:“宗儒祠,旧名三贤祠,三贤祠者祠唐李宾客、宋周(濂溪)、朱(熹)二公者也,故皆木主。弘治间,江西按察司佥事提学苏公止模周(濂溪)、朱(熹)二公像于中,而迁李宾客于别室。及副使邵公为提学,则又以尝从朱子讲学于洞者十四人从祠之,改曰宗儒祠……宗,本也,法也,又宗而主之也。大凡为之本而可法,使其宗而主之者,皆曰宗,故山曰岱宗,水曰宗海,大君曰宗子,家之谪曰大宗。皆言尊而主之,又为之本而法之也。其学也,则备以其趋而归之者,为宗。如《史记》云:道者宗清虚,阴阳者宗羲和,法者宗理,名者宗礼,墨者宗墨,而谓儒家顺阴阳,明教化,游文六经,留意仁义,宗孔子,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者是已……故曰:孔子殁而微言绝,孔子殁而百余年,幸而孟轲氏起焉。孟轲氏殁千余年,又幸而周(濂溪)、朱(熹)二公起焉。自周(濂溪)、朱(熹)二公起,于是天下始了然知有孔孟之传,莫不趋而归之……故曰:周(濂溪)、朱(熹)者儒之宗也。或问张(载)、程(颢、颐)诸公不祠,曰:二公者,此其过化之地,而朱子实为章明洞学主,又是宗也。周倡之,而朱成之也。”把周濂溪和朱熹推崇到了最高地位,这两人俨然成为孔子、孟子以来最大的儒者。

杨廉《白鹿洞书院宗儒祠记》则进一步认为:“南康府白鹿洞书院有宗儒祠焉,其所祀,则濂溪周夫子,暨勉斋黄氏以下凡若干人云,祀之义何居?周夫子尝为守于此,朱夫子既为守,而又兴建书院于此者也。至于勉斋以下皆尝讲学于此者也……儒之道大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斯其儒之谓矣。二夫子大儒也,真儒也。勉斋以下诸儒也,醇儒也。”人们尊崇儒学,尊崇周濂溪和朱熹,是因为这些贤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毛德琦在《宗儒祠》条中系统地谈到了祠祀周濂溪的情况:宗儒祠,“旧为三贤祠。朱子既去郡,诸生为立生祠于堂西,移书撤之。朱子殁,开禧乙亥,诸生遂以濂溪、二程与(朱)先生合祀于讲堂。后废。及翟溥福为守,于大成殿立三贤祠,祀朱子、李宾客、周濂溪三先生,以陶渊明、刘凝之、陈了翁、刘道源配。弘治戊午,提学苏葵,止祠周(濂溪)、朱(熹)二子,迁李宾客于别室。提学邵宝配以朱子从游于洞者十四人。赵渊并祀象山,易名宗儒祠。万历辛卯,知府田琯以旧文会堂静僻,改置三贤祠。癸卯,提学钱槚增陈经归澔配享,仍标宗儒祠。顺治十四年重建宗儒祠,中祠周濂溪、朱紫阳、陆象山、王阳明四先生。两翼以林择之等十五人配。既朱子专祀紫阳祠,林择之等十五人俱随迁配享。今配周濂溪、程明先、程伊川、张横渠、邵康节、陆象山、王阳明诸先生。”

李龄在《重修白鹿洞书院记》中提到:“正统丙辰,东莞翟溥福继守是邦,仍其旧址复构殿立象,殿前有大成门。右有先贤祠,中白鹿(李渤)、左濂溪、右晦庵(朱熹)像。像前有二程(颢、颐)、张横渠、陈了翁、陶靖节、刘西涧父子七先生神主在焉。”

李应升在《宗儒祠祭祀》中载:“祠祀周濂溪先生、朱晦庵先生、陆象山先生、王阳明先生……”

我们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到,历代均将周濂溪放在很突出的地位,对他祭祀不绝、尊崇有加。

三、以周濂溪的思想和著作进行构筑

书院的建筑是对生员进行教育的场所,因此,白鹿洞书院还以周濂溪的思想和著作构筑亭、堂,以使生员见到这些建筑后,联系到周濂溪的理学思想进行反省体察,以收到形象教育的效果。

1.君子堂

宋代的汤中能在白鹿洞书院为山长时曾做君子堂,以纪念周濂溪在理学上的贡献。“君子”,在古代是“有德者”的称谓。《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袁甫《白鹿洞君子堂记》说:《易》六十四卦大象皆言君子,君子者,全德之称也。他认为,做一个君子,应该在“德”方面是完整无缺的。濂溪先生爱莲,曾作《爱莲说》以明志。凡是他住过的地方,都有爱莲池。在白鹿洞书院也有莲池,种上了莲花。君子堂“瞰莲池也,并题濂溪爱莲语,扁以是名”。“先生之学说贯天地万物,而独爱莲,何哉?”他进一步解释说:“莲亦太极也,中通外直,亭亭净植,太极之妙具于是矣。”把莲与太极相提并论,把周濂溪这位“君子”推到了最高的境界。

2.太极亭

太极亭,在白鹿洞书院明伦堂后屏山。其建筑有二说。一说是明万历年间知府彭梦祖建;另一说为明叶云礽建。明天启年间李应升编撰的《白鹿洞志》载有叶云礽《太极亭记》,讲到他做太极亭并命名的思想。他说:“余谒洞学,徐步圣殿之后,扪萝而上数百武(步),得平砥地方丈许,可亭也。”“乃规地奠基,鸠工庀材,亭焉。”此亭“遥与高美亭相主宾”,亭两旁有“鹿鸣亭踞其左”,“喻义亭踞其右”。诸生请名,因以“太极”名之。因此,亭名与周濂溪《太极图说》有关。

周濂溪的《太极图说》脱胎于宋初道士陈抟的《无极图》。这种学说混杂着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他提到“无极而太极”,“五彩,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这些道理都说“无极”乃是宇宙万物最高、最根本的范畴,也就是说“无”能“有”,“有”产生于“无”。这与《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是一致的。白鹿洞书院曾经讲授过周濂溪《太极图说》。朱熹有《太极图说解》,成书于乾道九年(1173),是对周濂溪《太极图说》的解释。

有的生员问叶云礽为什么将亭命名为“太极”,是否此亭“以左右分阴阳,而中为极耶?”叶笑着回答说:“太极,阴阳,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他进一步解释说:“吾夫子(濂溪)以前,‘极’散寄于万物,而‘极’之名未立。自夫子(濂溪)传‘易’,创为太极之名,而‘极’寄于名矣。濂溪先生有图,晦奄(朱熹)先生有‘解’,而‘极’寄于‘解’矣。余偶建是亭,而‘极’亦寄于亭矣。”

四、结语

1.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政权的需要,他们对那些凡能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理论和人物都加以利用和推崇。周濂溪的理学能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因此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推崇。这也是周濂溪能在历代学宫和书院中得到祭祀的重要原因。

宋嘉定十三年(1220)六月二十日赐周濂溪谥曰元监司博士。

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为了视察学宫,乃下诏曰:“朕惟孔子之道,自孟轲后不得其传。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颢、朱熹,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指归……朕观五臣论著,启沃良多。今视学有日,其令学宫,列诸从祀,以示崇奖之意。”有了皇帝的旨意,周濂溪等人便很荣耀地进了孔庙,与周公、孔子同受最高的祭祀。以后理宗又加封周濂溪为汝南伯,以示尊崇。

宝祐五年(1257),宋理宗又为纪念周濂溪而建的九江道源书院赐匾。

景定四年(1263),仁宗下诏加封周濂溪为道国公,由“伯”晋封为“公”。他在诏中说:“盖闻孟轲既没,道失其传。孔子言湮,人自为说。谅斯文其未丧,有真儒之间生。濂溪周敦颐,禀元气至精,绍绝学于独得……诚俾圣学灿然复明,其休功尚垂不泯。朕守成继体,贵德尊贤,追念前修,稽之彝典,已从庙庭之祀……”

明正统元年(1436),英宗下诏修周濂溪祠堂,供祀周濂溪。

明正德元年(1506),崇祀周濂溪于九江书院。

由于历代统治者对周濂溪又是建祠,又是加封,把周濂溪的学说视为“圣学”,白鹿洞书院本身就是一所以理学为基本教育内容的书院,周濂溪从祀于白鹿洞书院的祠庙就不足为奇了。

2.书院祠祀

书院的祠祀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说得简单一点,也就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祠祀,让生员学习先贤先哲的优秀品德,使生员在道德上有学习的榜样。例如文天祥在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时就经常到吉州忠节祠,学习欧阳修、胡铨等乡贤的优秀品德。

书院作为古代的教育机构,其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儒家经典,其所供奉的则为儒家所尊崇的先圣先哲。在书院供奉的木主或画像有三大类:一类为世传孔庙中所供奉的人物,如至圣先师孔子,配以四圣(颜子、子思、曾参、孟轲)、十二贤(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第二类是社会上公认的贤哲,例如白鹿洞书院供奉的诸葛亮和陶渊明。前者被认为是我国人民聪明智慧的典范;后者被认为“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有高尚气节的人物。第三类则是对书院及理学有过贡献的人。这与佛教固定供奉释迦牟尼、观音、普贤、文殊、韦护、欢喜佛、四大天王、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五百罗汉是不同的,与道教固定供奉元始天尊、三清以及各个教派的祖师爷有些类似,但大部分是不同的。对供奉的人物,书院一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

3.书院的建筑是对生徒进行教育的场所

书院建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尊崇孔子的礼圣殿(或大成殿),另一类是根据书院教育需要而构筑的。这和佛教的定型建筑——大雄宝殿、天王殿、弥勒殿、

报功祠毗卢殿、无梁殿、罗汉堂是不同的,也与道教只有三清殿、演教殿不完全一样。书院根据本身教育的特点,使后一类建筑各有千秋,丰富多彩。如白鹿洞书院设有宗儒祠、先贤祠、明伦堂、君子堂、崇德祠、云章阁、御书阁、文会堂、报功祠、春风楼等。这类建筑每个书院都不一样,但总的目的是为了对学员进行教育。白鹿洞书院不仅在先贤祠、宗儒祠供奉周濂溪的木主和画像,还根据他的思想、道德品性和著作兴建了莲池、太极亭、君子堂等,使生员对周濂溪的著作、思想和人品有更深刻更亲切的理解。由此可见古代社会在熏陶和培养人才方面的良苦用心。

同类推荐
  • 走进孩子心灵:家长必读

    走进孩子心灵:家长必读

    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原作、有采写手记、有作品评析,真实记录了宁夏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是一代新闻工作者走进生活、走进实际、走进群众的壮美画卷,亦是年轻新闻工作者学习、进步的教科书。
  •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本书关注有效课堂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从教学设计、课堂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模式、课堂互动、课堂伦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管理等十个专题讲解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 行走的新闻:走进宁波教育管理名家

    行走的新闻:走进宁波教育管理名家

    本书是对宁波市20位教育管理名家进行采访,挖掘教育管理名家的办学故事、治学理念,记录宁波教育的发展,推广一批教育管理名家的办学思想。此前“行走的新闻”已连续出版多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在宁波教育界引发关注。此次的走近宁波教育管理名家是服务型教育理念的一次生动诠释,通过采访挖掘宁波教育特色。也是宁波首次对优秀教育工作者办学、治学故事进行集中梳理,对宁波教育的科学发展有特殊的意义。
  • 鸿雁高飞传忠诚

    鸿雁高飞传忠诚

    我是普通城民糊涂三毛,谨以工作之余拙作《鸿雁高飞传忠诚》(网络名《高端建议》),开启向党中央、国务院及部门高层真实反应当前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现象并拙诚可行性建议,力为国家和谐社会建设推波助澜、锦上添花。充分反映自我实事求是、客观民意、公正建言的诚实秉性,又不乏正直坦率、直言不讳、好管闲事的好汉作风,并着力充当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现象的优秀自由评论员而尽心尽责。
  •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袁益民先生在教育评估体制创新方面所做的这一研究是一项有益的尝试。《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从我国教育评估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出发,以比较开阔的视野,分析描述了教育评估体制的一种新的愿景。论述中既有一般性的介绍,也有深入的分析;既有心得体会,也有理论反思;既有现实感言,也有真知灼见;既有问题的探讨,也有具体的建议,相信该项研究将能引发更多对于教育评估方面的思考。
热门推荐
  • 绎世谣

    绎世谣

    她是一个漂亮诡异的孤儿,一直在帮鬼魂渡愿。算命道士说她有执念,把她的灵魂弄到了异世。引魂使说她是黄金魂,引她重新投胎成了绎心遥。踏入修仙界,一路坎坷波折,却发现自己的身世更加扑朔迷离。一个失忆的灵魂,承载怎样的过往?
  • 武舞之蝶

    武舞之蝶

    她的身份多重,他是她的“父亲”,他带她走到大陆的颠覆,超越所以人,她随他来到异界,陪他一起登上所有人仰望的地方……
  • 美德的种子

    美德的种子

    本书内容包括善行填满贫瘠的心灵、诚信是永恒的人性之美、勇气来自坚强的心灵等。
  • 恐怖在线直播间

    恐怖在线直播间

    能猜到谜底的人,智商在150以上,隐秘诡异的事件,欲罢不能的游戏!所有谜底,将在第14天揭晓!你!准备好了吗?
  • 如果没有遇见你怎么办

    如果没有遇见你怎么办

    这个是我转载的,原创是鹿晗小说贴吧的橙夏king写的,并且得到的允许才转载的,全部都是虐文
  • 最强丹修

    最强丹修

    双瞳蓝血,神秘血脉背后的隐秘。古老传承,绝世毒宗的丹修少年。毒宗传承弟子迟凡,在师尊丹道真人九九重劫陨落后,落到了武林门派断魂门中。为报断魂门二当家王志海当年的收留之恩,迟凡出手为王志海疗毒,却被断魂门的掌门王志天和断魂门的长老发现他乃是修仙之人。断魂门的人想要对迟凡的修炼功法窃取豪夺却被迟凡早一步发现,准备离开断魂门。而同样知道断魂门中有迟凡这么一个修仙者的周药师也通知了同样是武林门派的神医门。
  • 芒市

    芒市

    “我第一次看到你的时候,就觉得你和那些女孩不太一样,很没有自信。”“可是现在我是女王啊……”一个关乎成长、爱情与抉择的故事
  • 诡女友

    诡女友

    无聊发了个出租自己的帖子,本来是玩笑,谁知道真有人舍得花钱,而且还是个白富美,我以为是我时来运转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到了,谁知道却是厄运开始……
  • 修罗大地

    修罗大地

    我敢称尊,谁与之争锋!这天不公,我便打破,这地不仁,我便改变这规则!天罗君主、修罗君主和天人君主三人争夺神格,因亲如骨肉徒弟的背叛,天罗君主被两大君主打得只剩一缕元神逃到天罗大地的极东偏远地方。杜羽因一次意外的机会得到了天罗君主的传承,让他走上了强者之路,看他如何与诸天子之娇争夺这天地,报血海深仇,一段崎岖成长之路就此展开。
  • 若依天堂

    若依天堂

    林若依,一个将死的老人为我讲述了她的故事,一段尘封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