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论语阳货》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得饱饱的,一点也不肯动脑筋,这样的人可真是无聊啊!不是有下棋之类的游戏吗?玩玩这些,也比一点不动脑筋好啊!”
阐释
孔子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认为即使玩玩下棋之类的游戏也是好的。
孟子说得更为尖刻:“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的规律是,吃饱穿暖、住得安逸。如果没有受到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了。
虽然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一个是仁者叮咛,一个是智者雄辩,但两人所表达的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要求有所学、有所思、有所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反对好吃懒做、消极无聊地打发日子。
除此之外,我们从孔子的言语中,还可以看出——孔子十分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完美。
所以,孔子又提出了“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智)者乐,仁者寿”的说法,让山山水水来调节人的情志,使人的心胸开阔,情操高尚。
事实上,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喜欢游山玩水的知(智)者、仁者。
玩水时,他感慨地说:“逝者如斯夫”;登山时,胸臆直抒:“登泰山而小天下”,据说,至今泰山顶上还留有孔子登临处的遗迹。
同时,孔子还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喜欢弹奏乐器和唱歌,以怡愫悦性,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由此可知,孔子十分注重调节情志,以颐养身心,这是他长寿的又一秘诀。
养生之道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生中有重要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类所注目。
早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以前,诸子百家就有较精辟的论述。其中《管子》中的《内业》篇,可说是最早论述心理卫生的专篇。内,就是心;业,就是术。内业者,养心之术也。《管子》将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这些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具体地说是三点:一是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如能这样,就有益于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对立面,就是“喜怒忧患”;三是守一,就是说要专心致志,不受万事万物干扰则能心身安乐。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内经》,其心理保健思想要比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丰富得多,成熟得多。综观《内经》,无论是对身心疾病的社会心理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的认识,还是对身心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并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如在形神关系方面,《内经》已认识到,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驾驭形体,形神统一,才能身心健康,尽享天年,要求人们做到自我控制精神,抵制或摆脱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此外,对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个性心理特征的种种分类,对于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对于心理治疗的意义,对于调神摄生的心理卫生等,《内经》均作了原则性的总结,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见解。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序中畅言养生的重要性,同时责怪和痛斥时医、时人无视养生,是“举世昏迷”、“不惜其命”,只知“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准名利是务”,实在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劝导世人要重生命,固根本,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见,关于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张仲景当时已比《内经》作者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国时名医华伦,不畏杀身之祸,以激怒疗法治愈太守顽疾的事迹,见于《后汉书》的记载而广为人知。他还“晓养性之术”,重视心理卫生。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要方》中,专有“养性”之论,不仅整理了唐以前有关调神养心方面的论述,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在“道林养生”中的十二少、十二多,皆是对情志保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七情的刺激是三大类致病因素中的一大类,非常突出地强调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在其所著《儒门事亲》中,极为重视心理治疗,对于《内经》的“以情胜情”疗法,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还创造了“习以平之”等意疗方法。
明、清时期,心理保健学说有了新的开拓和特点,如《摄生集览》中提出“养神为首”,即虽然保养之法可数以万计,但养神是第一位的。在睡眠与精神的关系方面认为,指出不寐与情志有关,倡导“入寐之法,首在清心”。在《遵生八笺》中还提倡书画鉴赏、花卉种植及游览、登高等活动,以陶冶精神,实为当今旅游、登山以健心身观点的理论之源。
近年来,中医学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好的状态”。由于“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当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从现在疾病谱中的改变可充分说明精神致病的广泛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已经构成对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而这些病的产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情志保健必须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那么,如何调节情志呢?
调节情志的方法多种多样,而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说,就是增加休闲活动,如可以进行植树、养花、弹琴、下棋、书画、钓鱼或短途旅游等活动,努力做到心情舒畅、人际关系融洽。
我国当代音乐文学界的“词坛泰斗”、长寿老人乔羽,对于长寿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乔老说:“我不苛求什么长寿,因此也用不着在这上面花心思,从不吃什么补药。我也没怎么锻炼。唯一的‘锻炼’是按我的习惯,每天到户外走点路,但也不是那种为了锻炼而走路。我觉得那是负担。我走路漫无目的,每天一两个小时,轻松自由,这算是我不是为了锻炼的锻炼。”
乔老在电视剧插曲《说溥仪》中这样规劝世人:“既然人在矮檐下,何必埋怨常低头。披一身锦绣,数万种风流,欠缺的不过是一点儿做人的自由,发什么冲冠怒,消什么万古愁。只因为一场繁华旧梦做不够。劝君无须恼,劝君无须忧,得罢休时且罢休,抛却了金玉枷锁便是自由。”要多一些乐观,少一些世俗功利心。做善良的人比做恶人快乐,做有事业心的人比无所事事者快乐,做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人比斤斤计较的人快乐。
乐观、豁达、智慧、幽默、平易、随和、友善、洒脱,构成了乔羽颇具魅力的高尚人格,也成就了他健康的身心。
此外,乔羽特别喜爱垂钓,他说:“有水有鱼的地方大都是有好环境,好环境便会给人好心情,我以为最好的钓鱼场所不是舒适的、给你准备好饿鱼的垂钓园,而是那极其有吸引力的自然天成的场所。久居喧闹城市的人,经常到郊外的原野上走一走、转一转,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呼吸一下青山绿水间的新鲜空气,特别是当你亲手操起钓具,在荷塘边上甩上几杆,撒上几网,你就会顿觉生活充满了乐趣,心胸也随之开朗了许多,这对人的身体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