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
相机抉择政策的来源是怎样的呢?在凯恩斯学派兴起之前,西方经济理论界基本上信奉“萨伊定律”,也就是认为生产能自行创造需求,认为只需要市场机制就能促使经济发展,认为并不存在非自愿的失业。后来,凯恩斯认为,单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市场经济,是不够的,还是会引起生产危机和失业危机的。因此,为了减少危机,国际上必须靠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因此就产生了相机抉择政策。
相机抉择,就是指政府在需求管理的时候,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种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地选择当前究竟要采取哪一种或多种措施。相机抉择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个政策是政府对经济干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其中,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又称权衡性货币政策,它的主要目的是调节短期利息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不断改变准备金或者货币流通量的增长率。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弗里德曼并不看好这种政策,因为他认为通过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只能在很有限的时期内限定利率和失业率,最终还是会弊大于利。就以美国为例,在1966年初,联邦储备系统通过采用这种政策,虽然应急了紧缩银根,但却在来了个过猛刹车以后,利率和失业率在1966年末又重新开始增长,持续了一年多。由于降低了利率,刺激了投资,人们收入增加,随之货币供应量长期持续增长,从而重新引起了利率的上涨,最终造成了战后货币增长率最剧烈的变动。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了相机抉择政策,因为它也存在很多好处。只要政府使用恰当,它就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课堂收获
相机抉择政策的确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容易导致过头的政策行为,可能会对经济的干预过了头,反而引起反作用。但“相机抉择”就像一辆“货车”,是由政府这个“驾驶员”来驾驶的,只要政府开往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还是能通往一条光明大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