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食于苍天,看从未看过的风景;离开,
迷失,但攀登。”
——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更充分?这个问题直到现在我还时常问自己,特别是在考虑人生下一步的计划时。
在我做过的所有工作中,我生活过的所有城市中,当我已经成长到了极限时,我就知道是时候要继续前行了。有时,继续前行会让我害怕,但它一直都教导着我,勇气的真正意义是害怕,然后,在你双膝打战时,你还是能够迈出那一步。迈出勇敢的一步,是向宇宙为你预设的最伟大的构想前进的唯一方法。只要你任其横行,恐惧就能彻底让你无法前进,它一旦攫住你,就会用尽全力不让你变成最好的那个自我。
我坚信的是,你最恐惧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力量——恐惧本身才充满力量。事情本身无法真正伤害你,但恐惧能把你的一生都毁掉。每一次,只要你向它投降,你就会失去力量,而恐惧则能获得更多的力量。所以,你必须下定决心,不管前面的路看上去有多艰辛,你都要冲破焦虑的阻碍,不断地迈步。
几年前,我每天都会在日记里写下这个问题:“我在害怕什么?”日子久了,我意识到,自己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勇敢,内心里却一直都充满束缚。我害怕其他人不喜欢我,我怕极了如果我对别人说“不”,他们就会再也不理我。我做的、想的、感受到的、说的,甚至是吃的东西都跟我一直背负的恐惧息息相关——我任它阻碍着我,令我无法知道自己究竟是谁。
菲尔博士[27]常常说,如果你没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任何改变。在我能挑战自己的恐惧,开始改变我对自己的认识之前,我得承认,是的,我一直都还在恐惧——而这种恐惧是一种奴役。作家尼尔·唐纳德·沃尔什[28]曾说过:“只要你还在担心别人会怎么看你,他们就能奴役你;只有你再也不用从自身之外寻求肯定,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是真的,当你能鼓起勇气为自己投上一票,当你敢于站出来,敢于说出声,敢于改变自己,或者只是简单地做一点儿别人认为不同寻常的事情,即使结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你可以预料到重重阻碍,你会摔倒,其他人可能会说你脑子有毛病。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全世界都纠集起来告诉你,你不能变成那样的人,你不能做那样的事。(当你超越了旁人对你的期许时,他们说不定会不高兴的。)在软弱的时刻,你的恐惧和自我怀疑也许会让你脚底一绊,你可能精疲力竭想要放弃,可一旦放弃,一切只会更糟,说不定你会发现自己多少年都被困在悲惨的无聊人生中。或者你可能会花太多时日被后悔煎熬着,总是想,要是我没那么在乎其他人的想法,人生将会是什么样?
如果你现在就决定不要再让恐惧阻碍,你会怎么样?如果你学会与恐惧同行,借它的力量达到连你都不知道自己能够达到的高度会怎么样?你也许会发现不再倾听别人想要什么,而终于专注于自己需要什么时的那种快乐。然后,学到这一点,最终,你无须向任何人证明你自己,除了你。这才是抛却恐惧的人生应有的真意,然后,继续追寻你最好的人生。
衡量勇气的真正标杆不是你是否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而是,你是否能不论自己失败了多少次,都决定要重新站起来。我知道,这并不容易,但我仍然坚信,有勇气站起来,追寻你最狂野的梦想,那将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最丰富的奖赏和人生最伟大的冒险。什么是真正的狂野?就是现在,不管你身处何地,只要做一个决定,你就能开始新生活。
定义我人生的一刻出现在三年级。那天,我交上去的一份读后感得到了老师的赞扬,这让我们班上的同学很不爽地小声议论,“她以为自己可聪明了”。在那之后的很多年,我最大的恐惧就是其他人会觉得我傲慢自大。在某种程度上,就连我的体重都是我在向这个世界道歉——我在用自己的方式说:“瞧,我真的不觉得自己比你更出色。”我最不想要的就是我的行为让自己显得自以为是。
我们大部分人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就被教导要谦虚,要为自己的成就而充满歉意,为了不让家人和朋友不爽,我们掩盖住自己的出色。我们渴望驾驶,却只能乖乖地待在副驾驶座上,所以我们中的那么多人成年后都宁愿隐藏自己的光芒。我们没有用那些激情和目标充实自己,向世界展示最好的我们,却让自己变得空洞,只为让批评者们没话可说。
真相是,你人生的那些批评者们永远也不会餍足。不论你是隐藏光芒还是光芒四射,他们都会觉得受到了威胁,因为他们不相信他们自己已经足够好了,所以不要再去关注他们。每一次,当你压抑自己的一部分,或任由他人看轻你,你就在无视造物主给你的那份使用手册。我坚信的是,你生来不是要变得渺小的,而是要成长壮大的,变得更精彩无比,变得更无与伦比,利用每一刻充盈你自己。
1989年,我在盖瑞·祖卡夫[29]的《灵魂之座》中看到了这么一段话——
每一个行动、每一个想法、每一种感觉都由一种意愿来推动,那个意愿就是因,与某个果合而为一。如果我们种下了这种因,就不可能不得到这种果。在这最繁复的角度上,我们应该为我们的每一个行动、想法和感觉负责。这就是说,为我们的每一个意愿负责……因此,对我们而言,最明智的就是意识到所有那些指导我们经历的意愿,弄清楚哪些意愿导致了哪些结果,然后按照我们希望造成的结果来选择自己的意愿。
这段话改变了我的人生。很久以前,我就已经意识到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每一个选择都会导致某种后果,但很多时候,那些结果都跟我的期望相差甚远。那是因为,我虽然期望这个,但我的意愿却是另外一个。例如,我总是希望能讨好其他人,这就产生了我不希望的结果:我总觉得被人占了便宜、被人利用,别人也会不断地从我这里索取更多,更多,更多……
但意愿原则帮我意识到,问题不在其他人身上,而在于我自己。我决定只去做那些真正随着我的内心走的事情,只在我自己乐意时才去帮其他人。
我坚信的是,不管你现在所处的情形是什么样的,你自己都是制造它的主因。你用自己的每一种经历建造起了这个人生,每一个思绪、每一个选择。而在这些思绪和选择之下隐藏着的,是你心灵最深处的意愿。所以,我做出任何决定之前都会问自己最关键的问题:我真正的意愿是什么?
自从在《灵魂之座》里读到那一段话以后,我已经看到过无数的例子证明了它,只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能指导自己的人生,反之亦然。如果你不去检讨自己的意愿,就常会得到阻碍你发展的结果。多年以来,我目睹了太多本该离婚的夫妻坚持不离,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意愿就是这个——婚姻,而非完满。最终,所有这些夫妻都只会被绑在一段没有亲密感、没有成长,更不能建立更好人生的婚姻中。
如果你觉得在人生中被困住,想要往前行进,那就从分析你以前的动因开始吧。看仔细一点儿,我发现,真正的意愿通常都藏得很深。问问你自己:我的意愿是如何产生了现在的这些经历的?如果我改变自己的意愿,将会创造出怎样不同的结果?如果你能做出尊重真我的选择,你就能得到生命本来就要给你的——实现自己最大潜能的机会。
我对钱的态度一直都很健康,甚至在我穷困潦倒时都一样。我从来没有害怕过自己没钱,也不会沉迷于自己已有的金钱中。跟大部分人一样,我能记得自己赚的每一份工资。我猜我们会记住它是因为,它会帮助我们判断所提供服务的价值。不幸的是,对一些人来说,它也意味着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我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由薪水决定是在15岁时,我帮阿什贝利夫人照看她那几个调皮鬼孩子,每小时赚五角钱,还得在她每次试完衣服后帮她整理衣服——她所有的衣服都被她从衣橱里拿出来扔着。她的卧室看起来永远就像是梅西百货大甩卖结束后的场景,各种鞋子、五颜六色的项链和裙子堆得到处都是。就在她走出大门前的最后一刻(她既不会告诉我自己要去哪儿,也不告诉我如何才能联络到她),她会说:“噢,顺便,宝贝,你介不介意帮我收拾一下?”呃,介意,我当然介意了,我第一次“收拾”干净之后,以为她只要看到我不仅把她的房间整理得井井有条,还把她孩子的房间也收拾了,肯定会多给我一点儿酬劳。她却从来没那么做,于是,我去找了个给我更多薪水的工作——我认为自己的努力会被欣赏的工作。
离我父亲的店不远的地方有一家五块一毛店[30],我在那儿找了份每小时挣一元五角钱的工作,只要把东西整理好、随时补货、叠袜子等。他们不让我去收银台干活,也不许我跟顾客说话。我恨死了那份工作,两小时后,我就开始倒数还有多长时间就能吃午餐,然后是何时能下班。15岁的我在心灵深处很清楚,这绝对不是生活和赚钱该有的方法。一生中,我从来没有那么无聊过。所以三天后,我就辞了工,去我父亲的店里帮忙——一分钱也不赚。我也不喜欢在那里的工作,但至少我能跟人说话,也不会感觉过一个小时灵魂就被抽干了。但我知道,不论我父亲是多么希望我能女承父业,那店铺绝不会成为我未来人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