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抓住“第一次”,让上司刮目相看
心理学名词
首因效应,又被称为先入为主效应、第一印象作用。在与人交过的过程中,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最强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
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这个心理学效应,所以人人都在恪守,并竭力维护着自己的第一印象。如果因为不留神而没有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人们便会陷入沮丧与懊恼之中。有些时候,首因效应更像是一个咒语,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首因效应在警示着职场中的每一个人,一定要抓住职场上的无数个“第一次”。换句话来讲,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把每一次都当做首次来慎重对待,那他不仅破解了首因效应的咒语,还能得到领导的器重。
仔细看看周围那些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你就会发现,他们总是一边工作一边抱怨:“为老板打工真是太累了,自己根本就是公司的赚钱工具,毫无乐趣可言。”这些人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他并不是在为别人而工作,而是为自己,因为他的工作态度会在他的待遇中体现出来。上司只会对那些重视工作的员工刮目相看。
经典案例
毕业后,张颖应聘到广西桂林一家医院的体检中心做了一名记录员。在这样相对比较清闲的单位里,虽然她的上司和同事都养成了偷懒的恶习,但是在这两三年里,张颖一直保持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充分重视分配给自己的每一项工作。
有一天,上司对张颖说,院长准备前往杭州开会,让她帮着整理一份医院的介绍资料。张颖并没有像别的同事那样,随便找点儿资料堆在一起就完事儿,她非常用心地编成了一本小巧的册子,并且用电脑很清楚地打印出来,然后又仔细装订好。等她做完之后,上司便拿给了院长。
看到精致的小册子,院长说:“嗯?这次这个资料和往年不一样啊,这应该不是你做的吧?”上司吞吞吐吐地回答:“呃,不是……”上司离开后,院长沉默了许久。几天之后,医院就下达了人事任命书,让张颖取替了那个上司的职位。
其实,张颖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她之所以能将上司取而代之,就是因为她以“第一次”的态度来面对每一项任务。就算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能兢兢业业,同样有机会让上司刮目相看。
你学会了吗?
跟上司相处,务必要正确认识“第一次”。
第一,第一次不用表现最佳,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如果第一次表现得不好,那说明你还拥有更大的上升空间。不要为此苦恼,抓紧时机准备接下来的挑战吧。你不仅会让你的同事们目瞪口呆,还会给上司出乎意料的表现。相信自己,你将要带给那些不屑于你的人“第一次”的惊喜。
第二,只要上司还给你机会,你就还有“第一次”。不要拿形式上的“第一次”否定自己,只要上司没有开除你,仍然交给你工作,就说明上司无限期延长了“第一次”的时间段。
第三,不要总想着再来一次。你是否不停地在想着“当时我要是穿黑色西服就会显得更有精气神儿”“要是我那个方案的措辞再严谨一些就显得更专业了”“要是我那会儿不说话是不是更好一些”……别再做无用功了,即便能重新来一次,结果可能会更糟。你应该做的是,努力做好下一个“第一次”,让上司眼前一亮。
反馈效应——让上司知道你在做什么
心理学名词
反馈,最先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将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部分能量反送回输入电路中,以达到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目的。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具有强化作用,可以促进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就叫做“反馈效应”。
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将一个班的学生随机分为三组,在每天的学习结束之后,他们会分别对每组学生做一个测验。不同的是,他们每天都会公布第一组学生的测验结果;对笫二组学生,他们每周公布告诉一次;对第三组学生,他们则从来没有公布过他们的测验结果。
八周后第二阶段开始,实验者改变了实验方法,他们将第一组学生与第三组学生交叉对待,第二组不变,并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了八个星期的教学。结果显示,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保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都有较大的变化:第一组的学习成绩在第二阶段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学习成绩则在第二阶段突然上升。
出人意料的是,第一组的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成绩也很优秀;第三组反而在第一阶段不怎么积极。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学习态度的变化呢?很明显,这跟实验者给予他们的重视程度有关。后来,心理学家将这一现象叫做“反馈效应”。
这个心理学效应对职场人士的启发是,应该定期主动地向上司汇报工作进度,让上司知道自己的工作状态,以便让上司放心,并增加上司对自己的信任感和支持力。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上司,你会把工作交给自己不放心的下属吗?
经典案例
小文以前只是现在工作的公司中一个小小的经理,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被迅速晋升为副董事长,在外人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很多人也都向他取经。他只告诉了这些人一句话:“我成功的秘诀就是擅长及时准确地向领导汇报工作。”
在小文刚刚进公司的时候,他确实不引人注意。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董事长把一件比较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完成。他很珍惜这次机会,但是并没有像其他的经理一样,接到任务就开始苦干,遇到不会的问题也不敢问领导,生怕领导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小文把任务分成了两个阶段,在完成第一个阶段的时候,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向董事长汇报了进度,而且还把自己遇到的问题、不懂的地方记在了笔记本上,在汇报的时候,借着这一点时间向董事长寻求答案。
他的这一举动给董事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顺利完成那项任务后,受到了公开的表扬。在以后的工作中,他经常接到重大任务,慢慢地自己的能力也上去了。最终,小文成了众望所归的副董事长。
你学会了吗?
领导也难免有疏忽的时候,如果员工经常向上司汇报工作进度,员工就会及时得到消息,这对员工和公司都有好处;反之,假如员工不习惯汇报工作,而领导也忘记了通知,那员工就有可能做无用功,并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一旦造成损失,在追究责任的时候,上司会怎么做呢?应该会将责任全不推到你的沉默上吧。
在执行的过程中,如果你能不定时向上司汇报工作进度,即便工作出现失误,上司也没了推卸责任的借口。从另一方面来说,经常主动跟上司沟通工作,还能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让上司认识到你的认真与负责,对你有一个好印象,所以说,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汇报习惯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汇报一定要及时,而且要直接给领导结果,这样才会引起领导的重视。
沃尔森法则——上司也需要表扬
心理学名词
沃尔森法则,由美国企业家S。M。沃尔森提出,指当一个人把信息和情报放在第一位时,金钱就会滚滚而来。这条心理学法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上司眼中,最具价值的就是“信息”和“情报”,这就是上司最想听到的事情。
事实上,上司对员工的反馈信息感兴趣一点也不奇怪,这是人之常情。
首先,上司最关注的就是工作“进展”与“结果”。接到上司安排的工作任务后,你应该按照两个维度来进行工作汇报:一是按时间维度汇报,如一天、三天或者一周,视项目规模,也可适时调整到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定期报告完成情况;二是按项目完成的维度,如1/4节点、1/2节点,完成日期或者在运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或是特殊点等,让上司掌握大体进程。
其次,任何人都想知道他人是否认同自己,如“您的工作态度令我非常钦佩”“您的管理方式让我觉得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我非常愿意为您工作,那是我的荣幸”“这个月的业绩太好了,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了,这都是您领导有方”“非常感谢您的建议,它对我接下来的工作开展十分有帮助”……
经典案例
李森是一个素质很不错的年轻人,又是海外留学归来,因此回国后他顺利地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他本以为可以借机大显身手,一展抱负,却没想到自己提出的建议不仅没有引起老板的重视,还屡屡遭到否定。他非常愤怒,也很迷惘,他开始寻找其中的原因。
他发现老板似乎很喜欢听好话,同事中很多会说话的人都很容易取得了老板的信任,但是自己这种苦心为公司长远发展考虑的人却好像成了不务正业的人似的。马上快到年底了,别的同事都开始盘点自己今年的表现如何,开始揣摩老板会给自己的工分是多少,拿到的红包又会有多重,等等。但是,李森却感到委屈,自己工作没少做,在老板眼里反而成了“问题员工”,在公司里的位置也是岌岌可危。
一位要好的同事给他指出了他的不足,对他的苦恼做出了解答。“你太害羞了,面对老板的时候你都会脸红。你要知道老板也是人,是需要赞美和夸奖的。”此话给了李森一定的启示,他认为自己有必要改变一些,如果想要在公司里待下去,并且有个好的未来,不改变现状是不行的。
没多久,李森发生了一番彻底的改变。他开始变得从容而且气宇轩昂,在和老板的沟通中也已经轻松自如,在自己取得小成绩的时候他也不忘奉承是老板的英明指导才有他的成绩;见到老板他也会半开玩笑地说“这套衣服看起来就像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对于老板的玩笑他也总会说“老板的玩笑始终是最好笑的”。
他的想法和建议也逐渐地得到了老板的认可,而且对公司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令公司里的人员对他都刮目相看。不久后,李森得到了公司的提升。
你学会了吗?
在你能控制的第一时间里,对上司表现出你的忠诚与敬仰。不管结果是好还是坏,只要能够用心的思考,你就能让领导知道你对工作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当然,这个“第一时间”的具体把控也需要你的察言观色。如果上司刚刚发完火,我想你一定不会在此时冲进办公室,向他报告一个更坏的结果吧!假如你能把赞美的话说进领导的心坎儿里,相信你也会很快得到本该属于你的回报。
蘑菇定律——像蘑菇一样成长
心理学名词
蘑菇定律,是20世纪70年代一批年轻电脑程序员的自嘲。当时他们独来独往,许多人不甚理解他们的工作,并更多持怀疑、轻视和否定的态度,这些程序员就形象地说自己“像蘑菇一样的生活”。由于长期在待在阴暗角落,蘑菇们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只有努力长到足够高大,才能够被大家所关注。
后来,蘑菇定律被用来指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也就是被安排无足轻重的工作,接受无端的批评、指责或是充当“替罪羊”角色,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指导或是提拔。这条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安心地在众多“蘑菇”中学习、成长,并致力于变成一只与众不同的蘑菇。
对于初出茅庐的人来说,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总是希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夸奖;在遇到一些挫折后,又总是担心别人会盯着自己。取得成绩时切忌沾沾自喜,少发表一些自己认为是惊世骇俗的言论,少些夸夸其谈,这才是他们的最佳生存之道,因为,蘑菇在成长期是不会受到注意的,只有多做事情少抱怨,主动自发地学习新的东西,才能有所作为。
不妨这样告诉自己:“你不过是众多蘑菇中的一员,既无需承担过多责任,也无需尽多少义务,现在不过是个观察和等待的阶段。”学会仰视着自己的上司,体会做平庸者的乐趣,并伺机寻找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
经典案例
首份工作对于小李来说简直是优中之选,新闻专业出身的他“杀”进某知名媒体,很多从业人员的毕生追求成为他工作开始的平台。该满意了吧!可是,刚刚入职两个月,他的失落感却在不断增加。
在小李描绘的工作场景中,他仿佛又变成了一个小学生,什么都得从头学起。每天的工作就两个字“学习”:学习如何用打印机、学习如何发传真、学习如何走最近的路线把一份文稿送到另一个部门……所有琐碎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业务相关,小李硬生生被整成一个杂工。“是真把我当成‘蘑菇’了。”小李自嘲地说。
一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说,“蘑菇理论”认为,将初出茅庐者安排做打杂跑腿儿的事情,让他受到批评和指责,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有利于他抛却幻想,更加务实,尽快成熟。这种理论将职场新人比喻成蘑菇,“到一个新的环境总是要有一段时间忍受潮湿阴冷的角落”。
刚刚进入一个事业单位的朋友发现,工作比想象要无聊,“自由感没有了,太多不想做但是必须去做的事情”。“一天到晚坐在那儿,就算没事儿也坐在那儿。”她抱怨道。为此,她决心考研,“不管怎么样,再做两年学生也好”。
“或许,每一个混出来的人都一定经过了这样一个阶段吧。”小李并不赞同继续做学生的想法,他说,“现在,我能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安心做一棵蘑菇。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才能有机会茁壮成长。”
你学会了吗?
刚入职场的时候,有一段“蘑菇”经历并不是什么坏事,一个人要想获得领导的器重,要想有更好地发展,他就得经历人生的一些蜕变。实际上,人生的很多机会都是在单调的工作实践中获得的。假如一开始就不想从事单调的工作,那你恐怕很难得到提升的机会。
如何高效率地走过默默无闻的职场特殊时期,如何迅速地成熟起来,如何被领导重视是每个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这个时候,像“蘑菇”一样成长是个不错的主意。如果能融入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一个组织,你就可以从中获取充足的养分和支持,并大大地缩短“蘑菇”钻出地面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