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62400000210

第210章 四大名绣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之邦,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刺绣艺术便是其中之一。刺绣工艺品以其本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形成了特有的艺术效果,在纤维艺术创作门类中脱颖而出。而那种沿用了传统手工艺技巧,用不同质地、颜色、肌理的碎布,施以缝绣或贴补以及绗缝的技法,被称为布艺刺绣。布艺除本身具有的技艺之外,还具有艺术性。

刺绣类纤维制品与现代空间装饰紧密相连,它的材料特性以及细腻表现,是从建筑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考虑的。刺绣类纤维制品在吸收传统工艺技法的同时,注重独创性,在材料的运用上根据创意需重新染制。

传统的刺绣,以彩色丝、棉在绸缎、绢、纱、棉布等面料上绣制,采用多种针法,富有极强的表现力。传统刺绣分为写实和装饰两种风格,写实风格的有花鸟、静物、风景、人物类图案;装饰风格的有花卉、植物等图案。按照用途,还可分为欣赏性的绣画和生活品两大类。刺绣工艺是一种细致的传统手工艺,传统的补绣工艺是利用布色的变化分割画面的空间,又用刺绣方法统一和协调画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整个构图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刻画装饰性的同时,也注重保留材料本身的质朴感觉,赋予其朴素的内涵。绣品一般采用传统的套针刺绣方法,在色线的运用方面去发现和创造美,努力探索内容与形式以及材料与技法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统一,以臻完美。

刺绣工艺还有金银彩绣等工艺形式。它是用金、银线在绣好花纹的边线及结构处勾描,并盘在花纹的表面。金银绣独具特有的装饰风格,在绣线内部,铺垫棉花、绒布使绣面突起,为加强丝线的光泽,还以黑、棕、灰、青、绛红等深暗色彩绣制图案,配以传统吉祥内容,使金银彩绣工艺更富于民族特色。

刺绣工艺品类繁多,技法多样,绣艺精美,题材广博,寓意深邃,色彩华贵,因此被称作手工艺品的经典。中国刺绣与历史、文化、民俗、科学、美学密切关联,内涵丰富,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国刺绣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绣派。

苏绣

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在顾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紧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逼真的艺术效果,名满天下。

苏绣技法多样,常用套针、枪针、打子、拉梭子、盘金、网绣、纱绣等,具有平、光、齐、匀、和、顺、细、密等特点,特别是乱针绣、双面绣,名扬海内外。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

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富、变化多端的完整的艺术品类,形成了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如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两大表现领域。

湘绣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是在荆楚织绣的基础上,吸收了苏绣的细腻表现手法而发展起来的。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绣制,色彩丰富,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风格粗犷。

湘绣在1912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上,被国外誉为超级绣品。清后期,长沙城里的商人为了满足一批因镇压太平军而发迹的新贵,开设了“顾绣庄”。不久,湘绣之名压倒了顾绣。湘绣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绒丝经过溶液的处理,可防止起毛,这种绣品被当地称作“羊毛细绣”。

湘绣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而湘绣日用品,则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在技法工艺上,湘绣以参针最具特色,俗称“乱插针”。此外,还有齐针、花针、游针、钩针、刻针等技法,能够绣出神形,以至于嗅觉之灵气。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能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也一丝不苟。

从1958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绣品看,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了一定的发展。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的40件刺绣衣物,进一步显现出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这一地区刺绣已达到的较高水平。此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随着湘绣商品生产的发展,经过广大刺绣艺人的辛勤创造和一些优秀画家的参与,湘绣技艺在改革中不断提高,把中国画的许多优良传统移植到了绣品上,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70多种针法和10多种颜色的绣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划物象外形与内质的工艺特点。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

粤绣

粤绣,是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的总称。相传最初始创于少数民族———黎族,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其特点是,可根据造型的需要选择色彩繁多的绣线,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辅以金线盘绕覆盖,绣品雍容华贵,富丽夺目,与黎族织锦如出一辙。

其纹饰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为题材。粤绣中有一类名品是用织金缎或钉金衬地,也就是著名的钉金绣,尤其是加衬高浮垫的金绒绣,更是金碧辉煌,气魄浑厚,多用作戏衣、舞台陈设品和寺院庙宇的陈设绣品,宜于渲染热烈欢庆的气氛。

粤绣的特色形成于明中后期,其主要特色有五点: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捻缕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绣工多为男工。粤绣绣品应用形式多样,主要有衣饰、挂屏、褡裢、屏心、团扇、扇套等。

蜀绣

蜀绣,亦称“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刺绣产品总称。其用料以出自成都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自制的散线为主,绣品色质厚重,淳朴自然,富于情趣。花纹图案以花鸟为主,针法以套针为主,结合斜滚针、施流针、纺织针、朋参针等。平直庄重,色彩明亮,具有浓郁的民间吉庆色彩。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蜀绣的历史较为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且与蜀锦并列,被人视为蜀地名产。蜀绣的纯观赏品相对较少,日用品居多,所绣图案多为花鸟虫鱼、民间吉语等传统纹饰,颇具喜庆色彩,多绣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上。清中后期,蜀绣在当地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吸取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绣之一。

蜀绣的技艺特点有: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据统计,蜀绣的针法有12大类,120多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物绣得惟妙惟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绣技针法,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加之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手法的运用,形成了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

当今的蜀绣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中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都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同类推荐
  • 中华典故(中)

    中华典故(中)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 伟大的西北

    伟大的西北

    《伟大的西北》是抗战期间蒋经国游历考察大西北的见闻。对西北的开发和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提出了要种树蓄水、改善交通、治理风沙、振兴农业、发展教育等主张,并鼓励青年到西北去进行开发建设。今天重读书中对“开发西北”的积极倡导,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蒋经国“一个中国”观念的形成脉络。
  • 中国书籍发展简史

    中国书籍发展简史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书籍发展简史》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你介绍了文字的起源与书籍的产生,书籍的发展和演变,书籍的制作方法,书籍的维护与收藏等有关内容。
  • 中华成语故事(第八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八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 甘肃文化传承与发展述论

    甘肃文化传承与发展述论

    《甘肃文化传承与发展述论》是一部关于甘肃历史文化特色及其发展的专题性研究论著。《甘肃文化传承与发展述论》共分四个专题。每个专题又针对不同的特色及方向,对所研究的文化资源进行了重点的介绍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该历史文化资源对甘肃近现代文化的影响,
热门推荐
  • 地里万千

    地里万千

    《我的第一本探索书:地理万千》对地球的构造以及著名山脉、冰川、盆地的形成进行了细致的展示,对生态资源、人文环境、地球资源等方面的情况作了详尽的介绍。
  • 道德真经解

    道德真经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麻烦的爱情

    麻烦的爱情

    唯美,纯爱,第一次的恋爱人生,写的不好请多提意见!!
  •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吹风灯

    吹风灯

    《灵异大神,火热连载》据史料相传,古时南荒镇有座十三里铺,由于年深日久,现已成平地,战乱年间此处是一片乱葬岗。几位宅男在上网寻觅一群志同道合,准备想着发一笔横财,私下一商量便于此慕名而来....却不料踏入了不归路,大红棺的女尸,地下的墓室壁画,种种诡异银幕,由此拉开而起。一部惊现绝世旷作,横空出世,一切尽在《吹风灯》
  • 海派书画艺术散论

    海派书画艺术散论

    海派书画艺术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重在对其作历史性的挖掘梳理与整体性的研究推进,第一次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对三代海派书画名家的经济形态作了具体的量化分析,考证其市场运作与商业推介;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三代海派书画家的从艺方式进行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考察,对海派书画领袖及名家亦作了独到而具体的研究,探幽抉微,新意迭出。
  • 血战九重天

    血战九重天

    一个天才,一次意外,天才变废才,一次奇遇,废才变奇才。
  • 盛夏之葬

    盛夏之葬

    故事是一位照顾职场失意精神病人的护士爱上了自己的病人,这爱情的火花仿佛燃亮他们俩整个人生
  • 心瞳幻境

    心瞳幻境

    幽幽花谷的神秘已醒,梅花梦境的誓言已碎,浴火重生的神话没有上演,凤凰逐天的传奇飘散如烟,记忆恍若那镜灵碎片,迷茫犹如那梦境谜团,似乎忘记了火域阳光的耀眼,迷失在梦与心的深渊,在他们倒下的那片土地上,在心灵伴随阳光来临之际,绽放了美丽的心瞳,洒遍了光芒满天,雪,那是心灵的至纯至善,耀,那是光芒的原点与明天。
  • 仙缘劫之沉鱼阙

    仙缘劫之沉鱼阙

    “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沉鱼。”“可有姓氏?”“回师叔,没有。”“好,那我便赐姓于你,随我姓’月’,如何?”“月?月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