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只是沙丘。白浪滔天,水一冲袭,沙丘便散了垮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的作用毫无意义。毕竟短时间里,因为沙丘的阻挡,延缓了浪涛的进程。我要说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沙丘的阻挡功能。用常识想一想,我们可以在沙中和上水泥,可以在沙中堆上石块,这样沙丘就不再是沙丘,而是堤坝或岩礁了。一旦那样,尽管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也不有损被加入了新元素的沙丘。
那么,之于道德的沙丘,什么是其新元素?探索中西精神文明史,我们发现,这新元素不是黄金也不是权柄,而是古老的话题:信仰。
六十一、道德的沙丘需要信仰的加固没有信仰的道德,是沙丘。道德的沙丘,需要信仰将之凝聚与加固。未经加固的道德是失血苍白的,尤其当它面对虽本不属于它的黄金与权柄。为什么?因为道德是口头的,是表面的,而信仰深入骨髓,嵌入灵魂。基于人类后天的恶习熏染,当道德与黄金、道德与权柄要从中各择其一时,他将不再看见道德,也不再记得道德,道德此时不再具有斤两,他将双手抓着权柄与黄金。他甚至在事后还会自我开脱说:等我有了黄金与权柄后再去拥有道德。或许是吧,但在一定程度上,已迟了。如果我们拥有信仰,我们就拥有了对与错、荣与辱、罪与功的内在判断标准。这样,一旦面临抉择,就会潜意识地深刻考量被抉择双方的轻与重,从而弃轻就重。这重者就是他的信仰,连同被信仰加固的道德。否则,信仰中耻辱的感受、罪恶的感受、内疚的感受等宗教体验将会穿透他的骨髓摧毁他的灵魂,使之负重终生,不得解脱。对信仰者来说,这是生命中最惨重的代价,他绝不情愿因为黄金与权柄就此去承受终生,没有尽头。
今天,我们强调道德,却忽视了信仰,这是舍本求末。信仰,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但道德又蕴含多少信仰?如果我们只停留在重视道德的份上,那么我们社会或人类的最高价值是有缺失的,或者说,是得不到最圆满的体现的。我常在想:没有崇高的终极目标,哪来最高价值?这正是道德的致命点。同时,我也在想:道德虽有意义,但总是乏有实践的手段和次第。在道德所宣扬与要达到的尚未预知的目标之间,缺少阶梯,没有方法,只是靠一腔的鼓动与热情。而信仰就不同了,在信仰与其明确的终极目标之间,有各式的实践方法和途径,是有阶梯可攀登的,并且在攀登的同时还可以验证,实实在在、明明白白。
总之,道德与信仰,方向相同,但高度不同。信仰有崇高的架构,而道德只是其中一隅。虽然信仰不排斥道德,并借助道德去弘扬自己,但道德的弘扬不是信仰的终极目标,也并不是那么行之有效。道德需要加入新元素,那就是信仰。道德如果置身于信仰,那将如虎添翼。这样,才不致辜负圣人提倡道德的初衷。
道德的沙丘需要信仰的加固。在这方面,宗教尤其佛教,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