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上,对外交往的名人,声誉最隆者,应是玄奘、鉴真、法显等。
他们三人的精神、功勋与业绩,不相伯仲,但后人对他们三人却评价不一、厚此薄彼。
玄奘,因为他的译经与所创宗派的流传,加之《西游记》唐僧形象的深入人心,现在是人尽皆知。
鉴真,因其圣像从日本回归中国,对中日邦交起过促进作用,加之其道场在中日都尚存并具规模,因此其在外交、文化、宗教交流方面的价值,为官方与民间所重。
唯有法显,身后是冷冷清清、少人问津。
其实,在不少方面,法显的独到之处甚于玄奘与鉴真。
法显(约337—422年),俗姓龚,今山西襄丘人。65岁时西行求法,前后经15年,游历30余国。往返途中,历尽艰险,九死一生。70岁后还苦学梵文。在印度和斯里兰卡,搜集与抄写了数百万字的佛教经典并进行翻译。著有记录其游历的《佛国记》。
发扬前人精神,实际上是后人对自己负责。为此,我们同时也应大力介绍宣传法显,包括他的经历、业绩,尤其是他的精神。这对继承优良传统,发扬佛教文化,促进中斯、中印佛教界,乃至中斯、中印友好,是有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