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日照县有三大名吃,分别是城北姚家的“姚家烧鸡”,城南刘家的“香油果子”,还有就是城中李家的“白胖子”蒸包。
“白胖子”的创始人是沂源人李士林,因为他长得白白胖胖,故名。李士林十五岁逃荒要饭来到日照城,被城中老字号“王家蒸吃铺”老板看中留下做了小伙计,李士林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李士林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李士林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在师傅的帮助之下,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白胖子”蒸包铺。由于李士林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骨朵,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八乡的人都来吃“白胖子”蒸包,生意十分兴隆,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
蒸包店开业之时,李士林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那就是每天只能蒸二十笼包子,以后每过一年才能加蒸十笼,但是这些蒸包根本就不够卖,每次包子一上市,总是早早的一抢而空,每天都有不少客人空手而回,顾客不满意,颇有微辞,李士林的儿子李中听见了,就让他老子多蒸几笼,这样,既可以满足顾客要求,又可以多卖钱,李士林却总是不许,李中嘴上不敢反驳什么,可是心里很是不服气。
后来,李士林得了重病,吃药无数却没有效果,临死前他将儿子还有伙计们召集到病床前,说:“要想我‘白胖子’蒸包立于不败之地,那你们一定要遵循三个原则,一:不能在原料上掺假,诚信待客;二:善待每一位顾客,童叟无欺;三:要保持每一年加蒸十笼的传统……”话刚说完,李士林就驾鹤西去了。
办完了丧事,李中就做了店主,他上任后的第一天就将伙计们招来,宣布每天多蒸十笼,将销量先翻一番,伙计们本想严格按照老店主的店规行事,不想多蒸,可李中说了,多蒸就可以多挣钱,多挣了钱伙计们就可以多拿工钱,伙计们一听,谁也没和钱有仇呀,自然很乐意的响应。结果第二天蒸了二十笼,才一上市,就被闻香而至的顾客一抢而光,顾客满意,李中也很是高兴,因为他一天就赚了他老子两天的钱,于是李中就叫伙计们次日再次加蒸。
随着包子卖的越来越火,李中就在日照周边开了几家分号,原想着生意会越做越大,但是没成想,规模扩大了,包子却不好卖了。面还是这面,馅还是这馅,做出来的包子自然也还是这包子,可是前来购买的顾客却日渐稀少,李中和他的伙计们的脸上却再笑不出来,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包子销量直线下降,一天不如一天,李中慌了神,只好将包子的价格降了三分之一,可是前来买包子的顾客还是很少,李中搞不清问题的根源到底出在哪,整天都愁眉不展。
这天,他从店里往家走,路边忽然有人喊他:“小中子,过来,陪三爷下盘棋。”李中看去,却是老街坊刘三爷。过去,李中常陪刘三爷下棋,自从做了掌柜之后,忙于活计,李中已经很久没有陪他下一盘棋了,今天刘三爷叫他,李中也就过去了。
刘三爷有个习惯,那就是一边下棋一边喝茶,所以李中坐定后,刘三爷的茶叶也泡好了,他先给李中倒上一杯,李中接过喝了一口,却不是熟悉的那个味,李中就问:“记得以前,三爷一直喝的是苏州的茉莉花茶,怎么今天换成安溪的铁观音了?”刘三爷笑笑说:“再好的茶,喝的次数多了,也会起腻的,所以要换一下口味。”
闻听此言,李中的心里动了一下,他想起了父亲说过的那句话,忽然明白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