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内蒙古丰饶的草原是辽阔无边的,但当真正地站在草原上,那种一望无垠,无边无际,还是大大地震慑了我。一望无际的阔,一望无际的绿。那绿,宛如一卷慢慢在眼前渐次展开的画,初而嫩绿,继而油绿、翠绿、大绿、浓绿、墨绿,然后,与远处的天连接,变成了淡淡的蓝。风来时,掀起了千层万层变幻不定的波光,远远望去,仿佛大地在欢畅地呼吸。这里,是内蒙古的希拉穆仁草原。绿绿的草原上,整齐有序地散布着一个一个圆圆的蒙古包,白色底子绘上蓝色图案,精致秀气,和草原那种豪放粗犷的气势完全搭不上边儿。这些蒙古包,是专为游客搭建的。蒙古包里,端端正正地挂着成吉思汗的绘图。晚上,我们就住在这里,全身心地感受一下域外风情。到了草原,骑马是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在草原上纵马驰骋,天地人融为一体,令人心向往之,我们都跃跃欲试。导游讲解了注意事项和方法,缰绳往左右拉,是方向;双腿夹紧马肚,“驾”的一声,是快跑;勒住缰绳,“吁”的一声,是停;姿势要半蹲式,不要将全身重量压在马上。尤其是女孩子,不许尖叫,否则受了惊吓的马就会狂奔。穿着蒙古服装的汉子将我们一个个扶上马背,第一次和马亲密接触,我心中既兴奋又紧张,小心翼翼地骑在马上,马队开始慢慢地走动,马与马挨得很近,旁边一匹马的尾巴扫在了我的腿上,我生怕它把我挤下来,“啊”的一声刚要尖叫,又怕惊吓使马狂奔,只好将高音硬生生压在喉咙里,而紧紧抓住缰绳的手都汗湿了。骑了一会,我们惊奇地看到一个用石子垒起来的谷囤形土堆,上面插着树枝,树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布条和纸旗。导游故意卖个关子说:“大家猜,这是什么?它跟一首非常有名的歌曲有关……”看这架势,应该与祭祀有关,难道这就是敖包?我还一直以为,“敖包”是一种蒙古包呢!原来,“敖包相会”是幕天席地的……导游介绍,“敖包”即是蒙古语“堆子”的意思,是蒙古人祭祀的圣地。传统的祭祀形式有:血祭、酒祭、火祭等。祭敖包时,杀牛宰羊作祭品。现代祭敖包又增添了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比赛项目以及歌舞表演等新内容。祭敖包的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旺年丰。神圣的敖包,还有一个浪漫的功能:莽莽平原,没有树木、山丘或是较为隐蔽的地方可供男女谈心,许多青年男女,在“那达慕”盛会的敖包前邂逅了,便频频到敖包前相会、幽会,“敖包相会”即源于此。还有就是起着方位感和“指东针”的作用,平原广袤无边,和沙漠一样,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白天还可以靠太阳来辨别方位,可是,在阴天或夜晚,处处都是一片茫然的空阔,根本分辨不出东南西北,聪明的蒙古人因此而想出了堆叠石头为境域标记的方式,后来,这独特的石堆却逐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称为“敖包”。此刻,站在既神圣又浪漫、既粗犷又细致、既朴实又绚丽、既抽象又具体的敖包前,我觉得,这个结合了宗教信仰、生活情趣与实用功能为一体的“敖包”,确实是蒙古人智慧的结晶。绕着敖包走了几圈,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敖包前面,两根长矛拱着一截原木,导游说这叫“圣木”。站在敖包边望去,360度角视野里,都是一碧无垠的牧场。草天相接的地方,密密麻麻的小灰点以点阵形式缓缓漫过来,渐行渐近,通过手里的长焦镜头看去,果然是羊群!那羊仿佛从天穹上下来,流落到草原上,再也不肯回天上去——如此美景,无人不醉,甚至连快门都忘了按。
拐进了附近的蒙古包,体验一下牧民的生活。牧民都是那么的热情好客,见我们到来,他们盛情地请我们喝马奶酒,备好奶酪、酥酒茶和香喷喷炒小米招待我们。他们住着砖砌的平房,有电视机、摩托车、暖炕、凿有水井,有草场、白羊、马,不再过着颠沛流离的游牧生涯,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吃饱渴足,我们继续前行,在马背上已经不再紧张害怕,偶尔马蹄渐急,也感受一下纵马驰骋的快意。前面一条河(在我们南方人看来只能称作小溪),在不设防中撞入眼帘,河床极低,河水混浊,绿中带黄,看起来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导游惊呼“好大的河啊!”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能在缺水的地方看到河,的确很令人惊喜了。河上有寥寥三两只水鸟意兴阑珊地飞旋着。我想,这河,应曾有过光彩照人的日子,也曾有过气象万千的面貌吧?在那牧民还唱着流浪之歌的日子里,这道河,曾经美美地滋润过无数牧民和骏马的肠胃,而万千水鸟也曾以河为镜,照出千娇百媚的姿彩,可是,现在,牧民居有定所,家家户户又凿有水井,谁又会不辞辛劳地前来汲水用、舀水喝呢?马、牛、羊有了固定放牧的地方,又哪会迢迢地前来啜啜饮饮呢?没人眷顾,马亦不来,这河,该是为那一去不返的繁华兴盛而消瘦,为那无法消受的寂寞而憔悴的吧?正神游八极,忽听一阵马铃声响,得得的马蹄声也由远而近。放眼远望,但见几十匹骏马,在三位牧马人的赶引下,正在撒欢。马群近了,我们看到,马上少年都着传统蒙古服装,中间少年头扎红巾,身姿矫健,红巾在绿野中飞扬,煞是夺目。那三少年时而策马狂奔,时而信马由缰,欢声笑语响彻草原,直把我们看呆了。
下午,我们观看了最古朴的蒙古摔跤和骑马特技。几名英姿飒爽的蒙古青年在草原上表演精湛的骑马术。有人在地上放了薄薄一张钞票,一名青年以闪电般的速度策马飞驰过来,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从马背上弯下大半个身子捡拾草地上那张薄薄的钞票,动作敏捷、身子灵活、出手精确;整个过程,快得凝成一团白光,令人拍案叫绝。晚上,我们品尝到了被蒙古人列为“饮食一绝”的“手扒肉”和烤全羊。关于手扒肉,还有一个可爱的传说。据说有些蒙古人吃完了手扒肉之后,故意将嘴上的油腻拭抹在衣袖或胸襟上,再招摇过市,借此显示家境的富裕。手扒肉是蒙古游牧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小羊断奶之后,饲养者每隔十天便让小羊舔食细盐,据说盐不但可以很好地帮助小羊成长,且咸味会慢慢渗透入羊肉之内。通常的做法是:将膘肥肉嫩的小羊洗净斩块,不加任何佐料,以白水清煮,熟后捞出,盛盘上桌,以蒙古刀边割边吃,肉质之鲜嫩,达于极致。
烤全羊也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康熙皇帝为了平息战乱,将自己的女儿兰奇儿嫁给蒙古族王子葛尔丹,金枝玉叶的公主吃不习惯那里的羊肉,整日郁郁寡欢,葛尔丹很心疼也很无奈,一天,葛尔丹坐在火炉旁,夹一块羊肉送往兰奇儿的口中,不小心肉掉在火炉里了,烤得很香,葛尔丹灵机一动,何不烤着吃,换种口味?于是将羊肉放在铁架上烤,辅上佐料,洒上辣椒,外焦内酥,色泽金黄,鲜嫩可口,妙不可言,兰奇儿吃得芳心大悦,从此两人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吃着人间美味,听着动人传说,真有点乐不思蜀了。
过了口福,又要饱眼福了。蒙古姑娘跳起了“顶碗舞”,绚丽的服饰、优美的姿势、娴熟的舞艺让我们叹为观止。一阵悠扬伤感的琴声响起,那是马头琴演奏,传统乐器马头琴还有个凄美的故事,传说有个叫苏禾的孤儿,从小与小白马相依为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禾长大后,长得英俊潇洒,勇猛剽悍,能骑善射,百步穿杨,且能歌善舞,在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中,被选送表演。王爷想借机在盛会中选出如意快婿,当他看到苏禾骑着的小白马快得像道闪电,就想占有小白马,得知苏禾只是个一贫如洗的穷小子,门不当户不对,就起了杀死苏禾的歹念。夜里,王爷派几个心腹去杀苏禾,小白马惊觉险情,便用舌头将苏禾舔醒,驮着苏禾拼死狂奔,苏禾得救了,小白马却不幸被毒箭射中,倒地身亡。苏禾伤心欲绝,整日与泪洗脸。一天夜里,苏禾做了个梦,梦中小白马说,你如果想我了,就用我的马身做琴,马尾做弦,雕刻成马头的形状,当你拉琴时,我就和你在一起了。因此马头琴的琴声中有种悲怆的特质,如泣如诉,令人闻之伤心欲涕。这夜,月色温柔得像情人的眼波。我们一面以刀切食手扒肉、烤全羊,一面看额上睡着长长皱纹的老人,以比他更老的马头琴拉出一串一串忧郁的音符,小伙子以豪迈的歌声唱出雄浑的草原曲,而婀娜多姿的蒙古姑娘呵,就舞出了柔若无骨的美丽,啊,草原之夜,竟如一坛美酒,将人灌得醺醺然、飘飘然!
当清晨的太阳亲吻着绿色的草,草尖上滑下欲堕的泪珠,我们也要起程了,要离开梦中不舍的草原了。我,只是草原上匆匆的过客。当飞转的车轮将草原渐渐推出我的视线,耳畔响起一首歌“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祭拜心中的神,如今依偎在草原的怀抱,就让这约定成为永恒!”
你离我有多远
永远有多远,我不知道,我只想知道,你离我有多远,重逢离我有多远。是那么恋旧的一个人,频频地对过往回望,回望,在生命的站牌,写满了对你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