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计,腕龙一天要吃掉1500千克植物,相当于现在大象10天的食量,由此可见它的食量非常大。而且,它在吃东西时,也从来不咀嚼,直接将食物整块吞下即可。待某一地区的食物不足时,它们就会集体迁徙寻找新的生存地。
产蛋与育子
腕龙在产恐龙蛋时从来不做窝,它喜欢一边走路一边产蛋,这样它产的恐龙蛋就形成了一条线。另外,腕龙不是一个好的母亲,恐龙蛋出幼龙后,它从来也不去照看哺育。
腕龙之谜
两个脑袋之谜
腕龙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大也是最重的恐龙之一。它前肢巨大,脖子酷似长颈鹿的脖子。它是当前有完整骨架的恐龙里个子最高的一个。现代人的头顶只能够到这种庞然大物的膝盖。
令人奇怪的是拥有巨大的身躯、很长的脖子的腕龙,却长着一个很小的脑袋。
我们知道,头脑是指挥身体行动的“司令部”,脑量很少的话是不能协调身体运动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腕龙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腰部变大、膨胀,形成一个神经节,替大脑分管内脏和四肢的运动。也就是说,有一个巨大、强健的心脏不断将血液从腕龙的颈部输入它的小脑。也有人认为,它也许有好几个心脏来将血液输遍它庞大的身体。这就是专家们所称的腕龙有“第二大脑”和“恐龙有两个脑袋”的来历。
偏食树叶之谜
研究表明,腕龙是草食性恐龙,它的主要食物是树叶。也许人们有个疑问,既是食草,为何又专吃树叶呢?这要从它的身体结构说起。
腕龙的肩膀离地有5米多,当它的头抬起举高时,离地面则有10多米,这样就只能觅食高树梢的枝叶对它才有利。但也有科学家认为它不会让脑袋抬举太久,因为那将会使血液很难输送上去,所以,也不排除会低头吃其他植物的可能。
梁龙
梁龙档案
梁龙的头部
脑袋纤细小巧,脖子细长,约7.5米,脸部比较狭长。鼻孔显得很特别,长在头顶上。
牙齿都非常小,嘴前部的牙齿有些扁平,可以更好地切断枝叶。但嘴部两侧及后部无牙齿,因而它只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它进食时从来不咀嚼,而是直接将食物囫囵吞下去。
梁龙的身躯
全长27米,是恐龙世界中的体长冠军。由于背部骨骼较轻,使得它的身躯瘦小,只有10000千克重。
四肢粗壮,其前肢比较短粗,后肢比较粗长,所以它的臀部比较高;每只脚上有5个脚趾,其中的一个脚趾长着巨大而弯曲的爪子。
尾巴长约13.4米,像一条长长的鞭子,并且能够弯曲。不仅可以作为武器抵御敌害,也可以赶走小动物。当梁龙用后腿站立时,它的尾巴可以支持身体的重量,这样就方便用巨大的前肢来自卫。
梁龙研究
梁龙的骨架
从其纤细、小巧的脑袋到其巨大无比的尾巴顶梢,梁龙的身体由中轴骨骼连接着,这就是我们熟知的脊椎骨。
脖子比较长,大约由16块脊椎骨组成。胸部和背部相对较少,只有11块。在尾部却有大约70块尾椎骨,其尾部中段的尾椎骨能够着地,并能轻松地支撑起身体。
梁龙的生活方式
梁龙是侏罗纪晚期中的一种恐龙,统治北美洲达1000多万年。有些古生物学家曾经指出,它生活在湖泊中,依靠水的浮力来支撑身体,长长的颈部有利于将鼻孔伸出水面呼吸。
后来,古生物学家研究化石后证明梁龙在陆地上生活,以高大树木顶端的嫩叶为食,因为它的颈能够抬到离地10多米高。由于梁龙要进食大量的食物,又没有用来咀嚼食物的牙齿,所以它会吞食卵石以帮助消化。当它把某一区域的食物吃完后,就会迁徙到植物生长茂盛的地区。
梁龙的近亲
地震龙是恐龙中超大恐龙的代表龙,生存于侏罗纪晚期。在1991年发现了第一只地震龙化石。
头部非常小,嘴部比较短,嘴的前部长有牙齿,牙齿扁平,后部无牙齿。头顶上方有着开口向上的鼻孔。脖子比较长,能够伸到较远的地方,并且能抬得很高。
体长40米,体重达10万千克。前肢比较短,后肢比较长。平时以四肢行走,并且走得非常慢。地震龙是植食性恐龙,在进食时,从来不咀嚼,而是将树叶整个吞下去。
安琪龙也是梁龙的近亲,它是三叠纪晚期出现的原蜥脚类恐龙,是地球上首批小型植食性恐龙中的一类。
梁龙之谜
长颈之谜
梁龙跟大部分的蜥脚类恐龙一样有长长的颈,那么,它的长颈有什么用途呢?有专家认为,梁龙在湖中生活,以水的浮力来支撑沉重的身体,长颈则是用来令鼻子可以伸出水面呼吸。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梁龙长时间在水中生活,所以这个理论也无法被证实。
后来,化石证据证明梁龙在陆地上生活,于是又有人认为,梁龙在陆地上生活,就必须进食长在树顶的树叶。于是他们认为梁龙的颈会抬到离地几十米高,以方便进食新鲜的树叶。
但研究结果证明,梁龙的颈部结构是绝对不容许把头抬到很高的。因为如果梁龙的颈部抬得太高,颈椎便会因为承受过大压力而断裂。
所以,梁龙的颈部一般和身体水平,但稍微上倾。颈长的用途是当梁龙低头进食低矮植物时可以不需移动身体,便可以摄食到很大范围的植物。
尾巴之谜
梁龙的特征是庞大的身躯、长颈和鞭状的尾巴。梁龙的身体被一串相互连接的中轴骨骼支撑着,专家称其为脊椎骨。它的脖子是由16块脊椎骨组成,胸部和背部有11块,而细长的尾巴内竟有70余块,长达13.4米。梁龙的尾部中段每节尾椎都有两根“人”字形骨延伸构造,学名“双梁”就由此得来。
尽管梁龙身体庞大,但它完全可以用后腿站立,用脖子和尾巴的力量将自己从地面上支撑起来,以便能用巨大的前肢进行自卫。另外,梁龙还能用强有力的尾巴来鞭打敌害,迫使敌害后退。
雷龙
雷龙档案
雷龙的头部
头部形状与马的头部相像,并且头部比较小。脖子比较细长,大约有8米。牙齿比较少,长在颌骨的前部,呈现一个棍棒状,与铅笔头非常相像。鼻孔位于头部前方,但是却只有一个鼻孔。
雷龙的体型
体型比较庞大,是陆地上存在的最大动物之一,身长约25米。
前肢较短,后肢较长。尾巴长约9米,在正常行走时,尾巴是不会着地的。前肢有一个大指爪,后肢的前三个脚趾都拥有锐利的趾爪。
雷龙的四肢
四肢比较粗壮,脚掌比较大,每个脚掌如同一把张开的小伞。由于身体的后半部略比前肩高,所以后肢更加强壮有力。
通常情况之下,雷龙可能会利用后肢站立,这样就能吃到高大树木的枝叶。不过也会低下头去啃食地面上的低矮植物。
雷龙研究
雷龙的骨骼
头骨较短,从侧面看像一个三角形,并且嘴部比较低,这些特征与梁龙的头骨相似。
颈部椎骨与梁龙的相比,则显得较短,只有四肢骨骼比较结实、厚重。其指骨上的拇指长有锐利的爪子。尾部脊椎骨结构和梁龙尾部脊椎骨结构基本相似,被认为是比梁龙更粗壮的恐龙。
雷龙的生活方式
雷龙生存于侏罗纪末期亚洲、非洲以及美国的平原和森林中,并可能成群结队而行。也有可能遭到巨龙的攻击,不过也会把巨龙当成自己的猎物。
由于身躯较大,要吃掉大量的食物,这会花去大部分时间,好在它们进食时可先不咀嚼,就把食物整个吞下去,等到食物滑落到胃里后,会被它吞下的小石头碾磨成糊状,再慢慢地吸收消化。
它们一度是蜥脚类恐龙中生活的最为成功的一群。但在6500万年前的物种大灭绝中同其他恐龙一起消失了。
雷龙之谜
名字之谜
雷龙是1877年由古生物学家马什命名的,它的分布极其广泛,目前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它的化石出土。雷龙的正式名称为迷惑龙。
最初,人们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恐龙胫骨,这令当时的研究者十分迷惑,就被命名为迷惑龙。
之后的1883年,古生物学家发现了几个零碎的恐龙骨骼化石,当时他们看见这个恐龙的体型比较庞大,而且每踏下一步,就会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所以就为其取名为雷龙,意思是“打雷的蜥蜴”。
然而,根据后续发现的其他化石说明,早已命名的迷惑龙与雷龙是同一种生物。所以,依据命名优先权,迷惑龙命名在先,故以“迷惑龙”称之。
食量之谜
雷龙生活在侏罗纪时期,最早在北美洲被发现,其体重超过25000万千克,相当于40头牛那么大。如果按一头牛一天要吃几十千克草计算,那么,40头牛一天要吃的草,数量应该是非常惊人的。雷龙的主要食物是羊齿类和苏铁类植物。
头小身子大的雷龙,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吃东西,而且还狼吞虎咽。食物从长长的食管一直滑落到胃里,在那儿,这些食物会被它不时吞下的鹅卵石磨碎。雷龙是恐龙中最大的种类之一,有的身长达30米以上,有5层楼那么高。
它们都是食植物的动物,一群庞大的雷龙可以在短短的几天内摧毁一个树林。不过,那时候的主要植物生长速度非常快,体型庞大的雷龙因为有充足的食物和暖和的天气,在北美洲的大地上迅速繁衍,成为了侏罗纪末期北美洲草食性恐龙的主流物种。
鲸龙
鲸龙档案
鲸龙的头部
生物学家还没有找到完整的鲸龙骨化石,只是发现了零星的牙齿和骨头。
根据这些来推断,鲸龙的头部可能非常小,牙齿比较锋利,能够像耙子一样,用来够到植物的叶子,咬断树枝,但不具有咀嚼功能。
另外,其颈部不是非常的灵活,只能在很小范围内左右摇摆。
鲸龙的身躯
身材极其庞大,长14米至18米,重达26000千克。它的颈部与身体一样长,尾巴相对较长,包含有最少40节脊骨。四肢粗壮有力,能够支撑全身的重量,大腿骨长约2米。
奇怪的是,以前的蜥脚类恐龙前肢比较短,后肢长,而鲸龙的前后肢都一样长,使得它的背部基本上保持水平状态。
脊骨基本上是实心的,相对于后期的蜥蜴类恐龙显得结实厚重。神经脊和椎关节不太强健,也不太长,但脊骨上有许多的小洞,如同海绵,能够减轻自身的重量,与现在的鲸鱼类似。
鲸龙的脊骨在其中枢椎体中还存在一些没有用处的部分,神经棘和椎骨关节没有腕龙的长。
这些都是原始恐龙的特征。随着蜥脚类恐龙的演化,它们的脊椎骨开始有了空腔,这样可以减轻它们自身的重量。
鲸龙研究
鲸龙的生活方式
鲸龙生活在侏罗纪中至晚期,距今181万年至169万年的欧洲英国及非洲摩洛哥,是蜥脚下目恐龙。
它的生活范围有限,主要在中生代的浅海区域,这些区域指现在的非洲北部,欧洲的英国。
由于颈部不太灵活,鲸龙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左右摇摆,所以,鲸龙只能以蕨类和小型树木的嫩叶为食,在口渴的情况下,不能够啃食多汁的树叶,唯一解渴的方式是低头喝水。
鲸龙的体重
鲸龙是在1841年被欧洲古生物学欧文命名的蜥脚类恐龙。但经过研究却发现,鲸龙是陆栖动物,体重相当于四五头成年亚洲象,它的身体重量大多分布在四肢和脊骨处。
鲸龙的近亲
展示在我国四川省自贡市自贡恐龙博物馆中的蜀龙是鲸龙的近亲。蜀龙是一种独特的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约1.7亿年前的中侏罗纪时的四川。
蜀龙头骨高长适中,脖子较短。牙齿呈勺状,高并且细长,像铲子似的,总计有4颗前颔齿,17颗至19颗颔齿以及21颗臼齿。但是边缘没有锯齿,由此可以断定其主要以柔嫩多汁的植物为食。
蜀龙身长10米,高3.5米,脊椎构造简单,有12节颈椎、13节背椎、4节荐椎、43节尾椎,有些尾椎的形状为“人”字形,类似较晚期的梁龙。蜀龙的肩胛骨与鸟喙骨愈合。
蜀龙的前肢稍长,后肢粗壮有力,在通常情况下,它以四肢行走,由于身体庞大,行动起来不那么容易。蜀龙的尾部在演化中逐渐形成了圆锥状的结构,能够更好地防御敌害。例如,在1989年发现蜀龙的尾巴末端就拥有尾棒。
蜀龙当前已发现超过20个完整或接近完整的骨骸,以及少数保存下来的头颅骨,是蜥脚下目中生理结构最清楚的恐龙之一。
鲸龙的发现
鲸龙是最早被发现的蜥脚下目,也是英格兰所发现的第一种蜥脚类恐龙。其化石遗骸是在英格兰及摩纳哥被发现的。
1841年,在英国怀特岛郡发现了一节脊骨,一节肋骨和一节前臂骨。当时,由于还没有恐龙这个名称,英国动物学家、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就以零星发现的牙齿和骨头为其命名。
1842年,他正式为这一类生物命名为恐龙。
鲸龙之谜
真假鲸龙之谜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动物学家、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发现了一种恐龙,他认为它是海中的巨大鳄鱼。后来,有学者比较了鲸龙的化石,认为是鲸龙,因为它确实与鲸龙非常相似。
这种恐龙生活于侏罗纪中期至晚期的英格兰,距今170万年前。它的体长约有15米,是四足行走的草食性恐龙,颈长头小,较其他蜥脚下目原始及尾巴较短。
1840年末与1868年,更多的肢骨及另一个接近完整的骨骼分别被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否认了这种恐龙是鲸龙的看法。
1972年,一位名叫许纳的美国古生物学家才将其命名为“似鲸龙”,意思是“像鲸龙的恐龙”。
圆顶龙
圆顶龙档案
圆顶龙的头部
脑袋比较大,并且厚实,脖子比较短,头骨开孔大。
鼻子比较扁平,一双大眼睛在头部后方,在它深陷的眼眶前部,长着两只巨大的鼻孔,耸在头顶上,这说明它的嗅觉非常灵敏,有助于躲避危险。其眼眶后部还有一个大洞,以此用来容纳颌部肌肉的活动。圆顶龙的嘴部短钝,嘴里的牙齿排列也较为细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