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背龙的四肢
棱背龙的前肢粗短,但其掌部比较宽大,并且长有厚垫,指端长有蹄状的爪子。
它的后肢也比较粗,掌部比前肢掌部略长,并且长有4指,其中一指比较短,另外3指相对较长。
棱背龙的脚掌上也长有肉垫,并且有很强的弹力,能够使身体与地面保持水平,还能够保护腹部。
棱背龙研究
棱背龙的生活环境
棱背龙被认为是甲龙类的祖先,生存于侏罗纪早期,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和我国的部分地区。
它们生活在河岸边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以树上的果实和嫩叶为食,用狭窄的嘴切断枝条,依靠上下颌的运动咀嚼食物。
棱背龙在受到敌害的攻击时,身上的甲衣和短刺就成为最有力的武器,能够保护自身安全。
棱背龙的生活特性
棱背龙又称腿龙,是一种四足、有较轻骨板、草食性的恐龙,其身长4米。它们生存于早侏罗纪锡内穆阶到赫特唐阶,约2.8亿年前到1.9亿年前。
棱背龙的头颅骨低矮,呈三角形,长度比宽度长,类似原始鸟臀目恐龙。
如同其他装甲亚目恐龙,棱背龙是草食性恐龙,它拥有非常小的叶状颊齿,适合咀嚼植物。一般认为,它们进食时,是以单纯的下颚上下移动,让牙齿与牙齿间产生刺穿和压碎的动作。不像晚期的甲龙类,棱背龙头颅有5对洞孔,这种特征可见于原始鸟臀目恐龙。
棱背龙最独特的特征是它们的装甲,由嵌在皮肤里的骨质鳞甲构成。这些皮内成骨以平行方式沿着身体排列。皮内成骨也存在于鳄鱼、犰狳以及某些蜥蜴的皮肤里。这些皮内成骨有两种形状,大部分是小、平坦的骨板,但也有较厚的鳞甲。鳞甲沿着颈部、背部、臀部以垂直规则排列,而四肢与尾巴上有较小的鳞甲排列着。棱背龙侧面的鳞甲呈圆锥状,而非小盾龙的刀锋状皮内成骨,这特征可用来辨认棱背龙。棱背龙头后方拥有一对三尖状的鳞甲。与较晚期的甲龙下目恐龙相比,棱背龙有较轻的装甲。
棱背龙的近亲
小盾龙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的美国亚利桑那州,1981年被发现并命名。小盾龙体长1.2米,臀部高约0.5米,体重达10千克。
像棱背龙一样,小盾龙的头颅比较小,它们可用自己的颊齿来切断、咬碎植物。
小盾龙的颈部到背部、体侧、尾巴,覆盖着约300个鳞甲,最大的鳞甲排列在背部中线的第一排和第二排。
小盾龙的四肢纤细,非常适合奔跑;尾巴细长,用于在两条腿跑动时保持身体平衡。
另外,其身上还长有鳞甲,当敌害来袭时,会立即缩成一团,使尖刺朝外,这样就能保护好自己。总之,小盾龙拥有与棱背龙基本相似的身体结构。
棱背龙之谜
甲衣之谜
棱背龙的身上覆盖着一层骨质的突起,并混杂着非常小的鳞片,还均匀地密布着一排排尖刺,科学家称为甲衣。
另外,棱背龙的颈部直至尾部,还长有小型骨板,很像一个个短剑,呈三角形。棱背龙一身的鳞片再加上这一剑形的三角区形,成为它特殊的身材结构。
棱背龙为何从头至尾装备着一层厚厚的甲衣呢?有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棱背龙的脑袋很小,不太聪明,所以,其生理要求它必须拥有比较坚固的壳甲来保护自己。因为这样,那些想吃肉的敌害就不那么容易伤害它了。
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这身甲衣还有其他用途,至于到底它有何种用途,目前还没有证据证实。
剑龙
剑龙档案
剑龙的头部
头部不是很大,但却显得非常狭长,并且非常扁,脑容量也非常小,这种头部可能是所有恐龙中最小的一种。
嘴上长有角质的尖喙,前部没有牙齿,两侧的牙都比较小,呈三角形,但是这些牙齿用来进行研磨的作用不大。
剑龙的身躯
体型庞大,身长约9米,体重2000千克至5000千克,是所有剑龙下目中最大的。在它们所生存的年代中,还有许多更为巨大的蜥脚类恐龙。
背部曲线呈弓状弯曲,沿着弓起的背部脊线,有两道形状类似风筝的板状物平行排列。它的头部靠近地面,而尾部则伸向空中。
颈部直至尾巴中部,长有三角形的骨板,尾巴的末端有长长的钉刺,并且这些钉刺非常锋利,能够划破敌害的腹部。
剑龙的四肢
剑龙的前肢比较短,后肢比前肢要长出许多,而且极粗。剑龙长有5趾,趾端长有蹄状的爪。后肢长有3趾,脚掌非常厚实,能够支撑起全身的重量。
由于后脚比前脚长了许多,使它的身体变得前低后高。
剑龙研究
剑龙的生活形态
剑龙生存于侏罗纪中期到白垩纪早期的北美洲一带,时间1.5亿年至1.4亿年。
它是一种大型的草食性恐龙。主要生活在树木生长茂盛的森林里,以植物的果实和嫩叶为食。在进食时,它的颌部牙齿能够切断枝叶,但由于缺乏咀嚼的牙齿,所以它会借助胃石来消化。
通常情况之下,剑龙集体生活在一起,有时也会与其他草食性恐龙共同生活。
剑龙的发现
剑龙最早为19世纪末美国着名的古生物学家马什在1877年所命名;在19世纪后期,马什与另一位考古学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之间有俗称为“骨头大战”的竞争,而剑龙是首先被收集与描述的众多恐龙之一。化石的发现地点位于美国西部与加拿大的一系列侏罗纪晚期层积岩层,北美洲产有最多恐龙化石的地层是莫里逊组的北部,这些最早出土的化石成为了装甲剑龙的正模式标本。
剑龙的出土
剑龙的原意为“有屋顶的蜥蜴”,这是因为马什一开始以为剑龙身上的板状构造,是有如屋瓦一般地覆盖在整个背上。几年之后,又有许多较完整的化石出土,马什才发表了几篇关于剑龙属的论文。
1994年,在美国的怀俄明州又发现了一具半成熟剑龙的化石,头尾长4.6米,高度为2米。
剑龙之谜
甲板之谜
剑龙身上最主要的特征是背部的骨质甲板,这是一种高度特化的骨层,与现今鳄鱼身上的一些构造相似。骨质甲板并不与骨架相连接,而是长在皮肤上。
通过化石研究证明,这些甲板上可能覆盖着皮肤,并分布着血管网,能够调节体温。早上天气较冷,剑龙就会侧向太阳站立,让这些甲板朝向太阳,通过上面的皮肤、血管来吸收热量,使身体暖和起来。如果感觉身体太热,剑龙就会走到大树下或到阴凉的地方去。
尾巴之谜
剑龙的尾巴比较特殊,它的尾巴上的钉刺是还击敌害的锐利武器,这是确定无疑的。通过挥舞带刺的尾巴,剑龙会给主要劲敌异特龙以致命打击,这条尾巴要是碰上了异特龙与角鼻龙的肚腹,一下子就能让它们肚破肠开。
古生物学家马什在描述剑龙不久之后,还认为其臀部区域的脊髓拥有较大的通道,能够提供空间给一个比脑部大20倍的构造。也就是认为剑龙在尾部拥有一个“第二大脑”,能够用来控制身体的后半部。同时它也可能在剑龙遭受敌害攻击时,暂时性地帮助它们抬高身体。但剑龙的尾巴是否有这种功能,还没有新的证据证明。
蜥结龙
蜥结龙档案
蜥结龙的头部
头部不大,头颅骨呈三角形,头顶非常厚,由平坦的骨质骨板所覆盖,这些骨板紧紧地固定在一起,所以没有胄甲龙、爪爪龙、林木龙与其他甲龙类所拥有的颅缝。这状态有可能是化石保存过程的后果。
蜥结龙的颈部有两排平行的鳞甲,背部与尾巴的上半面皮肤覆盖着小型、骨质棱甲,而身体左右两侧各有一排平行的大型、圆锥状鳞甲。
它的颈部比较短,两侧长有锋利的骨刺,以保护颈部。它的口鼻部比较狭长,后面的部分较宽。眼睛后面最宽处为0.3米。上下颌牙齿非常锐利,能够切断植物的枝叶。
蜥结龙的身躯
蜥结龙的身体宽大,体长7.6米,重达27000千克。骨盆和胸腔也比较宽。它的背部长满了肌质甲片,身体两侧长有尖刺,这些护甲能够保护自身的安全。它具有肩部骨板,在肩膀、背部、尾巴上覆盖着角质外层的骨锥,其间还点缀着结瘤。
蜥结龙的四肢
蜥结龙奔跑速度相对较慢。前肢短于后肢,使得背部向上拱起,臀部显得特别高。四肢粗壮有力,可以支撑全身重量。
蜥结龙的尾巴
尾巴两侧有平坦的三角形骨板,骨板朝后方,而且越接近尾端,骨板越小。它的尾巴相当长,占了接近身体长度的一半。一个化石上发现了40节尾椎,但某些已经遗失,所以实际数目应该超过50节,末端没有尾槌。
蜥结龙研究
蜥结龙的生活方式
蜥结龙生存于白垩纪早期今北美洲地区,是一种性情温和的草食性恐龙。蜥结龙学名的意思是“有护盾的蜥蜴”,它是甲龙类恐龙中较早出现的,也是最原始的成员之一。
蜥结龙生活在河边的平原地区,这里的植物生长旺盛,主要以多样性的针叶树与苏铁为食。进食时它们习惯用嘴喙去摘取低处的植物。
它身躯庞大,四肢粗短,不适合奔跑。不过,它身上的轻型装甲,从头颅到尾尖一列锯齿般的背脊,以及整个背部的多排平行骨突为它提供了保护,这身甲壳能使自身不受伤害,而且还能攻击敌害。
当遇到强敌时它会蜷缩成一团,就像刺猬一样,使尖刺朝外,这样敌害就不敢轻易靠近它了。
蜥结龙的近亲
林龙是种武装的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约1.3亿年前。它是相当典型的装甲恐龙。
林龙的头部比较长,头部前方长有角质的喙状嘴,可能是易于吃地面上的低矮植物。肩膀处有3根尖刺,臀部也有尖刺,并且沿背部还有排列整齐的骨刺,都呈现圆锥形。
身躯庞大,体长约7.6米,四肢强壮,趾端有蹄状趾。尾巴有尖刺。它的装甲能防御大多数敌害的袭击,不过也有能够攻破防御的,但只是少数。
林龙的第一个化石是在英国萨西克斯郡发现的。在怀特岛及法国亚尔丁还发现其他的化石,但在法国发现的化石可能是属于多刺甲龙的。
蜥结龙的分类
蜥结龙被分类于结节龙科。结节龙科与甲龙科都属于甲龙下目。这类恐龙的体表覆盖着坚硬的铠甲,其防御能力相当可观。
它们可能爱吃低处柔软的植物。结节龙科的恐龙有大有小,但都是四足行走的动物。它们取代了曾在侏罗纪时代盛极一时的剑龙类,繁盛于白垩纪时代。
蜥结龙的化石
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古生物学家巴纳姆·布郎在蒙大拿州比格霍恩县发现了蜥结龙的正模标本。
同时,他还发现了另外两个蜥结龙的标本。后面这两个标本是现在保存最完好的结节龙科化石,其中有许多保持原位的鳞甲、颈部装甲与大部分头颅骨。
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们又在蒙大拿州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头颅骨,在犹他州雪松山脉发现了一个破碎骨骸。这些化石经认定,均可能被归类于蜥结龙。
蜥结龙之谜
坚甲之谜
蜥结龙的全身都披有坚甲,这些坚甲是由嵌入皮肤的皮内成骨所构成。蜥结龙颈部的鳞甲是平行的,其背部与尾巴上的小型、骨质棱甲则主要被皮肤覆盖着。
蜥结龙身体两侧还长有尖刺,这些尖刺大小并不相同,从颈部开始,越接近肩膀的地方尖刺大,身体两侧的尖刺反而比较小,臀部的尖刺是最小,似乎将要退化。
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甲壳,由于蜥结龙性情温和,奔跑速度相对较慢,所以,它背部长满了这类甲片。身体两侧还长有尖刺,这些护甲可以保护他们自身的安全,防止其他食肉型恐龙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