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记叙了六祖惠能大师听到比丘尼无尽藏诵《大涅盘经》后为之解说,并提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表明了南宗禅“不立文字”的思想。接着记叙了惠能得法后,各方学者前往请益的事由,通过惠能大师对僧法海、僧法达、僧智通、僧智常、僧志道以及行思禅师、怀让禅师、永嘉玄觉禅师、智隍禅者和僧方辩等一系列弟子的机缘对话、教化开示,侧面阐扬了南宗禅的诸多思想旨趣:如“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于相离相,于空离空”,“说似一物即不中”等。
原文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盘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①: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②,延师居之,俄成宝坊③。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注释
①耆德:年高德重者。
②梵宇:佛寺的别称,即佛寺。
③宝坊:寺院的美称。
译文
惠能大师从黄梅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得受衣法之后,来到韶州曹侯村,没有人知道他的事。当时有个儒士叫刘志略,礼敬待遇惠能大师非常殷勤。刘志略有个姑姑出家做比丘尼,法名无尽藏,经常念诵《大涅盘经》。惠能大师稍微一听就知道经中所说的玄妙义理,就给无尽藏解说经义。无尽藏于是手拿经卷请教惠能经中的文字。
惠能说:“说到字我是不认识的,如果有义理方面的疑问尽可以问。”
尼姑无尽藏说:“字尚且不认识,怎么能体会经文要义呢?”
惠能大师说:“一切佛法的微言大义,都是与文字无关的。”
尼姑无尽藏听后十分惊讶。告诉了乡里全部的年高德重的长者,说:“这是个有道行的人,应该请来好好供养。”
有魏武侯的玄孙曹叔良和附近的居民,争相涌来瞻仰礼敬惠能大师。当时,有一个古老的宝林寺,自从隋朝末年遭遇兵火战乱,已经毁废很久了。于是便在旧地址上重新建盖寺庙,请惠能大师居寺住持,顷刻之间,那里便成了佛法圣地。
惠能大师住了九个多月,又被恶党们寻找追踪,惠能大师于是就隐藏在前山,又遭遇恶党们放火烧山加害,大师将身体隐藏在石头中间才幸免于难。今天石头上还有惠能大师结跏趺坐时膝盖的印痕和衣服上的布纹,因此给石头命名为“避难石”。大师想起五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叮嘱,便到怀集、四会两个县的境内隐藏了起来。
原文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①,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②,离一切相即佛③。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④;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⑤。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⑥,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注释
①前念不生:念,指意念,又指刹那的时间。过去者称前念,相续者称后念。前念、后念指心在瞬间的变化。前念不生即指前一个念头已经过去,不要再留恋它的再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不要执着。下文的“后念不灭”,指将要出现的念头任其出现,不必故意限制压抑自己的认识活动。
②成一切相即心:就是说外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心的派生物。相,形相或状态的意思;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即指诸法之形象状态。
③离一切相即佛:自心不为外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所干扰就达到了觉悟。
④习性:又名习种性,即以前研习所修成的性。
⑤法华经:《妙法莲华经》的略称。《经中法·师品》曰:“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同安乐·行品》曰:“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
⑥礼本折慢幢(chuáng):指礼本来就是消除傲慢心理的。幢,又作宝幢、天幢、法幢,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慢幢比喻骄傲高慢之心如说法时高耸之幢。
译文
僧人法海,是韶州曲江人氏。一开始他参礼六祖惠能大师。
问:“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希望您能给予指示教谕。”
惠能大师说:“对已生之念不留恋即是心,对将生之念任其显现就是佛;能成万法一切相的是心,能离万法一切相的是佛。我若是给你具体详细地说,可能穷尽无数劫的时间也说不完,你听我的偈吧。”偈说: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立刻全部开悟,用一首偈来感慨赞叹: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僧人法达,洪州人。七岁时出家为僧,常常念诵《法华经》。他来礼拜六祖惠能大师,行礼时头却不触到地面。
惠能大师斥责他说:“行礼头不触地,还不如不行礼。你心中肯定执着着一个事物,平时都修行什么?”
法达说:“我念诵法华经已经达到三千部了!”
六祖惠能大师说:“你如果念到上万部,得悟经文的大义,却仍然不以为了不起,那么你可以和我一起修行。你现在以这个事业自负自傲,都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听我的偈吧。”偈说: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惠能大师又说:“你叫什么名字?”
法达回答说:“我叫法达。”
惠能大师说:“你名字叫法达,你哪里通达佛法了?”又说一个偈道: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法达听了偈后,后悔不已,向惠能大师谢罪说:“从今以后,我应该对一切保持谦恭的态度。弟子念诵《法华经》,并没有体解佛经大义,心中常常生起疑惑。大师具有无边广大的智慧,希望大致为我讲说经文义理。”
惠能大师说:“法达!佛法本是十分通达的,你的本心愚迷就不能达到了。佛经原本不存在疑惑,你的自心生起疑惑。你念这个佛经,认为什么是它的宗旨啊?”
法达说:“我根器禀性晦暗愚钝,从来只知道依照文字念诵经文,我哪里还知道经文的宗旨和旨趣啊!”
原文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①。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②。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③。
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④,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⑤,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⑥,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⑦。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嫠牛爱尾⑧?
注释
①譬喻品: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三品,出于经的第二卷。
②出世:出世间的略称,即超越世俗、出离世尘的意思,指诸佛出现于世间成佛,以教化众生;也指跳出世间不再受生死。
③佛之知见:《法华经·方便品》曰:“开佛知见。”即指佛的智慧。知见,指依自己的思虑分别而立的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是般若的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
④尘境:指心的对象,为六尘之心所对者,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
⑤种种苦口:根据不同的情况,利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化。
⑥我慢:视“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而形成骄慢心。
⑦众生知见:指会导致凡夫生起烦恼的见解。
⑧犁(lí)牛爱尾:出自《法华经·方便品》。人们不舍自己的欲望,正像犁牛爱自己的尾巴一样。
译文
惠能大师说:“我不认识字,你先把佛经拿来念诵一遍,我会给你讲解的。”法达立刻大声念诵经文,念到譬喻品的时候,惠能大师说:“停,这部经原本是以如来以何因缘出现于世间为宗旨的。纵然说了许多种比喻,也不超越这个宗旨。什么是因缘?佛经上说:‘一切佛菩萨,都是为了一件大事的因缘才出现在世间的。’这种大事就是佛的真知正见。
“世上的人在外就执着于外境相状,对内又执着于虚妄空寂。如果能在一切相上又超离一切相,在一切空中又超离一切空,那就是对内对外都不执迷。如果悟到这个法门,一念之间,顿然开悟,这就是开悟佛的知见。
“佛,就是觉悟。分为四门:开启觉知之见,显示觉知之见,证悟觉知之见,契入觉知之见。如果听到开示,就能契悟证入,这就是觉知见,本来具有的真如佛性因而得以显现。
“你千万慎重不要错误理解了佛经的大义:听他讲开、示、悟、入四门觉知见,认为这本是佛的知见,与我们这样的人没有关系。如果作这样的理解,那就是诽谤经典毁誉佛祖。佛既然已经是佛了,已经具足知觉正见,还用再开悟做什么?你今天应该正信所谓佛知见,只是在你自己心中,更没有其他的佛。因为一切众生,自我遮蔽智慧光明,贪欲爱憎尘世俗境,外缘浸染,内妄滋扰,因而自甘为此一切尘劳驱策奔驰,更加劳烦我佛世尊,从禅定开始,苦口婆心,劝诫众生使之息心止念,不要向心外求妄,就能和佛没有分别,所以说是开悟佛的知见。我也劝告所有人,在自我本心中,常常开悟佛的知见。世上的人心易生邪念,愚昧执迷,造作业罪。嘴上说善,心中行恶,贪欲嗔怒、嫉妒、谄媚、虚妄、自我、傲慢、害人害物,这都是自己开悟众生世俗的知见。如果能端正本心,常常生起智慧,观察审照自我本心,止断恶念,奉行善心,就是自己开悟佛的知见了。
“你必须心心念念、时时刻刻开悟佛的知见,不要开众生的世俗知见,开悟佛的知见,就是超凡出世。开了众生的知见,就是堕入世间。你如果只是辛辛苦苦白白地执迷众生知见,却仍然以为是在修道立功德,这与犁牛爱护自己的长尾巴,执迷贪恋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①;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②,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③。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④,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⑤,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⑥,亦不作子想⑦,亦无用想⑧,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⑨。
谁知火宅内⑩,元是法中王B11。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
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