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600000057

第57章 自觉自识(3)

其实,“天人合一”的含义,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人与超自然的神灵的合一。中国哲学史上的“天”,有多重含义,有宗教神性意义的、权威主宰的、福佑人间的“天”,有作为人与万物的创生源头的“天”,有道德化的义理之“天”,有自然之“天”,有代表偶然性的命运之“天”等。因此诸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均必须依上下文来具体讨论。当然“天人合一”之主要倾向是人与超自然、人与自然的统一。

据阿德勒、韦政通等教授研究,西方被讨论得最多的五个观念是:上帝、知识、人、国家与爱,中国先秦讨论得最多的五个观念是:道、人、天命、仁爱、心性。在西方,一元外在超越的上帝代表神本位与信仰,知识与国家的观念确乎比中国重视,且成系统,为近世科学与民主的根源。中国的这五个观念,代表周孔以来的人文觉醒,挣脱原始宗教控制而又与天神保持内在关联,及中国人文重实践内省的特点。儒家五经是传统政教之本,它偏重在人文实务,同时保存了古代相传的宗教信仰,特别是关于天的信仰。人的道德性源出于天,儒家的价值理想,使天德下贯为人德,人德上齐于天德。这种人文精神又兼有一种近似宗教的精神,对超自然天命充满无限的向往,即天人合一、性道合一的信仰。儒者终身不忘“做人”,且有终极承担,救世献身的热忱,俱源于此。

这都需要生命体验与悟性正智的作用。物质化、功利化的人生,体验不到人与自然、超自然合一的愉悦,不能超越上达最高的精神境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是根本没有的假命题。

第四节 儒学与现代社会

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增长或陷于困境的原因非常复杂。儒学与东亚经济的腾飞或东亚金融的危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Hicks和Redding的研究表明,中华文化遗产与华人社会的经济成功、儒家价值与海外华人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传统信念在现代社会变迁的机制与方向,据我国台湾社会学家杨国枢、李亦园等先生们研究,在小传统中,例如命、运、缘、报、忍、关系、忠、信、孝道等,发生了由外控制到内控制、神秘性到功利性、僵固到变通等翻转。在华人社区的现代化、世俗化的过程中,大小传统的信念仍会长期起作用。

党先生说:“儒家传统在近千年里变成了书斋里的供品。”这完全没有根据。我不用举证儒学在宋元明清社会的活力,即使是儒门淡泊的今天,也并非如此。2001年春我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席该院与阿登纳基金会合办的“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价值与伦理问题”国际会议,听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李焯然教授介绍他主持的一项社会调查。在1999-2000年间,他们在新加坡与上海进行了数千份问卷调查,在所列56个价值中,新加坡方面列入前十位的价值是:孝敬父母、信用、诚恳、学识与教育、以家庭为中心、廉洁、勤劳、仁爱、修养、明确方向。孝悌、家庭的稳定与凝聚力、重视教育和伦理,与现代化并行不悖。上海调查的结果也相差不大,个体价值比新加坡突出。整个说来,这表明儒家思想并没有死亡,仍然在华人社会活着,仍然是现代化的资源。我近年在韩国看到的也是这样。只是中国大陆的很多文化人反不如境外人士或国内民间社会敏感,对儒家文化缺乏自觉自识,甚至仍然抱着“批林批孔”时的认识或心态不放,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发生精神资源短缺、价值领域稀少的困难。2001年5月我在德国讲学,多次到过中国的K.H.Pohl(卜松山)教授与我交谈,批评我国知识界、教育界不尊重自己本土的伦理资源,不以本土的伦理教育特别是儒家教育为中心。他认为,西方的现代化有很多弊病,不应盲从。现代西方人的价值,如果有一些可以借鉴的活,与他们从父母身上习得的做人之道有关,从根本上,来源于基督教的教化。很多汉学家认为,中国儒家的思想、礼仪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应当珍视。他认为,一切向钱看,功利化,个人中心主义,缺乏诚信、信誉的现代化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能成功的。

有一种看法,认为儒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在今天已没有任何价值。实际上,就民族性而言,儒学反映了民族性格、生活准则、生存智慧、处世方略,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仍活在民间,有生命力。就时代性与空间性而言,一切地域、族群的前现代文明尤其是其精神因素,不可能不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与意义。经济全球化绝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消解。没有本土性就没有全球性。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当下社会的发展只可能是畸形的、单向度的、平面化的;没有如布尔迪厄和福山等人所说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

与文化能力的养育、积累,没有工作伦理、社群伦理的建构,我国“经济资本”的建构和经济、科技现代化将不可能实现。

儒家人文精神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恕等价值,在剔除其历史附着的负面性之后,完全可以提炼、转化、活化其合理因素,渗透到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去,进而作为正面、积极、健康的力量参与现代化建设,治疗现代社会的某些病症,恢复人的尊严,重建人的意义世界,重建“天、地、人、物、我”的良性互动关系。这不是说儒学可以拯救世界,我也不同意“21世纪的文化是中国文化”这个狭隘的提法,我只是提醒各位思考:面对21世纪,我们有什么精神资源?

20世纪是我国传统精神资源饱受摧残的世纪。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激进主义或其他流派思潮,都把民族的文化视为现代化的绊脚石,不加分析地毁辱传统,极大地伤害了民族精神之根。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之下,中国文化陷入深层的困境:价值系统崩溃、意义结构解体、自我意识丧失、精神世界危机。

我们已经患了失语症,正在失去自己民族的信仰、习俗、生活、交往、思维、言语、行为的方式,失去其独特性。我们处在“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的精神弃儿的尴尬境地。

在跨进21世纪之后,中国大陆社会,特别是知识界的主流话语仍然是西化和泛西方化的,对自己的文明相当陌生、隔膜、轻视甚至蔑视与仇视。在回应当代世界的多重矛盾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以健康的心态,以多维的价值系统、评价尺度和诠释维度审视、疏导传统,并视之为我们现代化的内在基础、内在资源和内在动力。“现代性”需要重新界定。“现代性”绝不只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制度、理念与价值的普遍性。但西方制度、秩序、理性、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又是非常重要的参照。其中的单向度性、平面化的缺弱,需要发掘东方传统的政治资源、道德资源、价值资源予以调剂、互补与互动。没有哪一个民族的现代化是脱离本民族精神资源的陶养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几代人对民族文化的伤害太严重了。

20世纪中国教育的重大失误是背离人文主义的教育传统,使教育目的、职能、功用、方法日趋单面化。教育绝不只是“工具理性”的,不应该只服从或服务于某种浅近直接的目的,甚至只服从或服务于某种需要或福利。教育是人类、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自然有它丰厚多重的“价值理性”的层面,而容不得“短视”。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包括人类文明,特别是我们的“国学”,我们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有着它独立的价值。教育绝不只是知性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文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代代素养极佳的人才,在于培养社会的批判精神、批判意识,在于发展全面的人格,在于重建理想和崇高,在于活化民族的精神资源。人文精神的熏陶,可以帮助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学生克服文化资源薄弱、价值领域稀少的弊病。

全人类的有识之士都开始从价值合理性方面对前现代文明中的宗教、艺术、哲学、伦理、道德等等的现代意义作深入的挖掘和汲取。基于人文价值和终极关怀的危机和现代社会亟需的意义治疗,重新检视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念的转化工作,不能不是我们民族的新一代的知识分子的责任。

我们需要以平和的心态与古代的圣贤、智者作平等的心灵交流和思想对话,珍视和尊重他们的智慧!人类文明史上的原创性思想智慧,可以给现代人和现代社会提供精神食粮,并帮助我们克服浮躁心态。

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架构和政治体制已经消失,但并不意味与之相结合过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想与行为方式都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这是思想继承的前提。继承传统当然不意味着“复古”和“保守”。批评传统思想的负面,否定、清除其思想弊病,去芜存菁,作出创造性的选择和诠释,以符合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需要,正是我们的职责。但我们需要综合整体地省视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包括其价值观念、大小传统的变化和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多重作用,并作切实的中西比较,切不可信口开河,轻率武断地作出情绪化、简单化、片面化的结论,或因对当下的感触而迁怒于古人。

“五四”时代,人们呼唤“德”、“赛”二先生,并掀起“打倒孔家店”的运动,这是时势所不可免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大力提倡增强国民的科学与民主的素养,仍然要批判当年“五四”先驱们批判过的国民的奴隶性格等阴暗面和成为专制主义意识形态的儒学(主要是被官方歪曲利用的程朱理学)的负面,特别是后者对人性的宰制、对思想自由的窒息。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仅仅以西方近代的科学观与民主观作为尺度,是不可能正确衡估前现代文明中的民俗、宗教、艺术、哲学、伦理、道德等等丰富多彩、深长久远的价值的。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包括传统道德在内的一切文化遗产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民族性的损伤,是极其有害的。所谓进化论、进步观,是需要检讨的。

毫无疑问,我们要努力建设现代化的、民主法制的、有制约机制的、健全合理有序而健康的社会结构,要师从西方现代化的可贵经验。毫无疑问,我们必须继承和光大百年来我国社会中道德精神和伦理文化的巨大变革性的优秀成果,包括学习西方而涵化、整合进现代中国人的意识和行为中的现代道德观念。

20世纪的学术思想史昭示我们,真正深刻的、有识见的思想家不是浮在潮流表面的声名赫赫的人物,而是潜光含章、剖视时俗之弊,把握了民族精神底蕴的人物。他们以整个的身心、全部的生命,抗拒着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的负面对人性的肢解,抗拒着欧风美雨狂飚突进时代所造成的民族文化生命的衰亡,扞卫、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性的现代重建。

作为知识分子,作为教师,良知和职分不允许我们媚俗,不允许我们追逐时尚。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知识精英运用传统资源批判现代化的负面,正是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现代化运动涵盖着反现代化(修正、批评现代化的负面)。现代化需要有多种不同的声音,否则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

我现在最为欣赏的四个字是“守先待后”。一个多世纪的“变异”、“趋新”,似乎使我们目不暇给、迷离失据。“变易”之中当有“不易”,“趋新”之中当有“守成”。有变无常,有为无守,有革无因,有化无文,不能谓之常道。外无法制秩序,内无道德良知,既未学到西方之真,又抛弃了传统之美,孰能谓之正道?

有的知识界“精英”还在那里赶潮、起哄,似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可以先污染后治理,美其名曰“代价意识”。背离、疏远、肢解、丧失民族的形上睿智,以及礼俗、风习、艺术、宗教、道德、哲学……如果是现代化的代价,那其实是太沉重的代价。实际上,健康的现代化不一定要全盘的背离、糟蹋民族文化的种种特点和资源,无论是原发型的还是所谓次生型的现代化都是如此。

我相信,国民精神的重建需要许多知识分子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反思中西文化,反思新老传统,促进各思潮各范型的互动。我十分理解许多同志所强调的制度建构、理性精神和西学价值的生根问题之重要性,但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中,有所“守”的声音是应当给予一定地位的。每位学人都有自己的定位,都有自己的职分,都有自己的学问宗主。我所从事的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以及近十多年的生存体验,使我感到我的根本责任在“守”。守住民族精神的根本,守住知识分子的气节、操守、良知,守住做人和为学的本分,守住老一辈学问家和哲学家严谨、正直的为人为学之道,守住先圣先贤的绝学,在守之中争取有所创获,以待来贤,以俟解人,或许正是社会、历史、民族、文化赋予我等的使命。不同的思潮,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职责,不同的学术宗主,有一个生态的关系,可以互补互渗,不必相互排斥。

同类推荐
  • 忍经活学活用

    忍经活学活用

    《忍经》是中国最系统的忍学教科书,也名《劝忍百箴》,是一部寓意深刻、济世劝好、和睦相处、得颐天年的劝世书。忍是大智大勇大福,忍是修身、立命、成事、生财的津梁!元代著名学者许名奎,集毕生之精力,得出《劝忍百箴》100条精华。他将人一生的所为,以一个“忍”字概之。“忍”决不是“忍声吞气”,不是懦弱、胆怯,“忍”是大智大勇者的无敌心法!
  • 庄子全鉴

    庄子全鉴

    本书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庄子》的作者并非庄子一人,据后世学者考证,其中“内篇”出自庄子之手,而“外篇”和“杂篇”就比较复杂了,多是庄子学说的继承者所作。庄子是奇人,《庄子》是奇书。博大精深的《庄子》,对后世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 菜根谭(第七卷)

    菜根谭(第七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孟子全书

    孟子全书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完整的体系,并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其著作《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亦源于《孟子》。古代学问大家韩愈有言:“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可见,不学习《孟子》将会蒙受无以弥补的损失。
  •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复杂、曲折的漫长过程,在强调作为革命思想武器的实践性的同时,必须辅之科学性的保障,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用中国的民族语言表述,才能做出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造。而科学性的要求,在这一“中国化”过程中,又是一个薄弱的方面。
热门推荐
  • 灵破时空

    灵破时空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对外出历练者的诠释。在这个世界,公平、正义、尊老爱幼的人被世人视为白痴,有的只是修炼到巅峰的灵力——感灵境、灵者境、灵士境、灵将境、灵王境、灵皇境、灵玄境、灵圣境、灵神境、灵仙境、灵魔境、灵天境、灵祖境,以及至高无上的灵帝境。一次双强自爆,让大陆裂为碎片。看少年如何在异位面走向巅峰,完成老师对他的寄托重任。
  • 朝秦“慕”楚

    朝秦“慕”楚

    一场刻意为之的“乌龙”拉开了楚薇大学悲惨生活的帷幕。室友“落井下石”;学长搞怪无厘头;而他却是腹黑狡诈……这一切的一切是楚薇幸福的起源,也是悲剧的开始。她是追爱而来,阴差阳错地竟然成了被追的那个。她虽然富贵不能淫,却在他的威武之下屈服。在感情这条路上,不是先爱就先输,而是看谁的恋爱等级比较高。
  • 女人趁早要知道2:女人会做事,还要会来事

    女人趁早要知道2:女人会做事,还要会来事

    果有人夸你“老实”,你可千万别得意。要知道,这年头,“老实”一词很难说是褒义词。别人说你“老实”,无异于说你是个“大笨蛋”。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一个太老实的女人在职场是很容易吃亏的。要想避免在复杂的职场丛林中沦落到被人欺负的下场,就有必要了解职场的规则,坚决不做太老实的女人。在公司要让你的领导感到比你聪明。在给他们留下好印象的同时,不要过分显露你的才华,否则会引发他的恐惧和不安,始终让你的领导显得英明聪慧,你就可以在职场的道路上所向披靡。
  • 传说中的季太太

    传说中的季太太

    林霜爱钱,五年前为钱与个失明、腿瘸的男子结婚,并在结婚后卷钱而逃;外界盛传思源大BOSS季洛寒五年前是个狂燥症患者,却因一个女人重拾自信;不料,那女人竟无故失踪;五年后,他是人上人,带着太太的天价设计单让她完成;而她,老公劈腿小受,自己仍旧为钱在底层挣扎;当真相一幕幕揭开,走投无路的林霜央求:“季先生,求放过!”季洛寒薄唇一勾:“放过?那要看你表现能否让我满意了……季太太!”--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灵神之路之绝世灵神

    灵神之路之绝世灵神

    这是一个以灵力为主的世界,这里的每个人都会在自己10岁的时候令自己的灵力觉醒,灵力一共有六种属性:风,水,火,光,土,草。当然每个人只可修炼一种属性,然而令人可悲的是也有觉醒失败的,这些人注定一辈子成为奴隶…………当前世是神的柳灵风灵力觉醒,又将会以来怎样的风波呢?……少年林布自柳叶村而出,手持六灵神剑,脚踏龙族神龙,奔向了属于他的强者之路…………
  • 国文趣味

    国文趣味

    本书分为六章,以讲故事、杂谈形式,讲述文字、文体、文章、文人、读书、作文等语文知识。
  • 箜斩

    箜斩

    缘更。练笔。只挖坑不填坑系列,难见第二章嘻嘻。
  • 路痴青梅,竹马带带我

    路痴青梅,竹马带带我

    路痴青梅,竹马带带我简介:她是一个路痴,他是一个腹黑。第一次见面,她迷路了,他帮了她。第二次见面,发现他们竟是邻居。从此,她赖上了他,他也愿意让她赖,他也就成了她的专属导航。她受欺负,他报复回去;她被表白,他撕情书;她和他赌气,他去讨好。他高冷,她就每天温暖他;他高不可攀,她就踩着阶梯往上爬;他被表白,她就大声宣布他是她的。(宠文甜文无尿点,偶尔小虐更健康。)
  • 霸上娇妻:影后,靠近点

    霸上娇妻:影后,靠近点

    人人都道玉城的蒋大爷是个神经病,而且是个一手遮天的神经病。玉城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则:宁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宁得罪小人,也不要得罪蒋大爷,因为蒋大爷是小人中的战斗机,无人能敌。对此,顾思思深有体会。患有深度洁癖的蒋大爷还有一个隐藏式的疾病,那就是女人。脑袋简单的蒋大爷,思考问题是直线性的,做起事来是不转弯的,一旦认定的事情是绝不含糊的。最后,顾思思总结了,这个人就是个名副其实的无赖。此文为影后重生文,也是励志篇,斗渣男惩渣女,让你一路爽翻天。霸道傲娇男VS腹黑无良女宠文
  • 愤怒的公牛也会笑:罗伯特·德尼罗传

    愤怒的公牛也会笑:罗伯特·德尼罗传

    罗伯特·德尼罗(1943-)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演员之一,他所塑造的一系列银幕形象不仅成为世界电影史的不朽经典,也让更多的人喜爱并迷恋上了电影。秉承方法派体系的德尼罗独创了“获得授权”的表演理论,以改头换面的方式挑战不同的角色,其间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使他当之无愧地得到同行的尊敬和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