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600000036

第36章 人性学说(2)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是天赋予人的本性,充分扩张善心,就能体知这一本性,也就可以体验天道,懂得天命。保持本心,培养本性,才能事奉上天。无论短命也好,长寿也好,我们都悉心修养身心,善待天命,这才是安身立命之道。孟子把心、性、天统一了起来。“天”是人的善性的终极根据。

总之,孟子的主张是人性本善论,不是有人说的“向善论”。孟子的德性伦理思想在全人类的道德哲学中都极有意义。

第二节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发展了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提出了与孟子的“性善论”不同的“性恶论”的主张。他提出“性伪之分”的命题,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的则是“伪”。“伪”是“人为”的意思。“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本始材朴”是人的自然本性,“文理隆盛”是人类的社会制度、文化创造,包括礼义道德。前者需要后者的加工,才能完善美好;后者没有前者作基础,也无法加工。荀子认为道德是后天习得的,是经过人的思虑的积累、官能的反复运用然后形成的行为规范。他认为孟子没有分清“性”与“伪”的区别:“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荀子·性恶》)礼义是圣人制定的,人们通过学习和践行才能变为道德品质。

荀子指出人的“性”是“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性恶》)。他认为,人的情欲、情感、生理自然本能是“性”。愿有肉食,穿华丽的衣服,有车马,积累财富,不知满足,这都是人之常情。“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荀子·正名》)耳、口、目、鼻、体等“天官”触物生“情”,但“天官”要受制于心这个“天君”的统帅、“征知”。心的取舍为“虑”,虑之后的行为就是“伪”。“天官”的思考、选择,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和先验直观必须统御、支配情欲、情感。不然的话,人们纵任性情流露,利欲熏心,声色犬马,争夺杀伐,相互欺害,无忠信,无辞让,无礼义文理,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淫乱、仇杀、无秩序的混乱状态。

因此,荀子提出“化性起伪”的命题:“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于性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荀子·性恶》)导情、化性而起伪,通过教育训练,改变人性,造就治世,是荀子的主要思路。荀子主张“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礼论》)。他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荀子·性恶》)通过后天的教育,或通过国家刑罚与社会规范的制约,使人以理性支配感性,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达到天下出于治、合于善的目标。“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因此,凡人都要改变自己的性情,化性起伪,化恶为善,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在现实性上,并非人人都可以成君子、成圣人。因为人性随后天环境可以发生多重变化,人们“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注错习俗之所积耳”(《荀子·荣辱》)。

“注错习俗”是指行动和习惯的积累和人对客观生活环境的影响。君子和小人在本性上是一样的,都爱好虚荣,憎恶耻辱,爱好利益,憎恶危害,但他们求得的方式却是不相同的。君子修行正常的道术——仁义道德,小人修行诡异的道术。“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荀子·儒效》)人们通过教育和主观努力,可以“习俗移志,安久移质”。“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

(《荀子·儒效》)荀子性恶论的主要意图是要改变人的恶性之质而迁于善。

因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结果。他肯定人有智能,可以向善,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教化,成就自己。“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荀子·性恶》)

孟子以道德性来界定人性,强调天赋的良知良能,认为道德的知情意都是内在的,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是统一的,立志、知言与养气是一致的。他很重视实践理性。荀子则认为人是自然人,道德规范是外在的。人要成为道德人,一定要经过人为的后天的教育训练,化性起伪。由此凸显礼义的重要。

钟泰先生说:“荀子鉴于当时学者之纵情性、安恣睢而慢于礼义,欲以矫饰扰化为教,故不以为性而以为伪。”“荀子之所以谓人之性恶者,为人之不肯为善而发,非为人之不可为善而发。其贬性也,正所以反性也。是故于孟子而得性善,则君子有不敢以自诿者矣;于荀子而得性恶,则君子有不敢以自恃者矣。

天下之言,有相反而实相成者,若孟、荀之论性是也。”以上主要是从功用、效果上比较孟荀,殊途同归。

张岱年先生说:“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义礼智四端。

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道德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孟子所注重的,是性须扩充;荀子所注重的,是性须改造。虽然一主性善,一主性恶,其实亦并非完全相反。究竟言之,两说未始不可以相容;不过两说实有其很大的不同。”关涉人性之根源,人性之本质界定,孟、荀实有不同。孟子近于西方的德性伦理学,荀子近于西方规范伦理学,的确只是近似而已。双方都有很高价值。

现代社会里,道德相对主义泛滥,西方学者如麦金太尔等倡导回到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中心的德性传统,从中汲取营养。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传统是整个西方道德学说史的基础与核心。这对我们有启示作用。我们要更加重视孔、孟、荀的人性论与道德学说,予以创造性转化。

第三节 汉唐诸儒的人性论

一、汉代董仲舒以性善情恶为基础的“性三品”论

董子类似告子,以“生”训“性”,认为“性”是“生之自然之资”“今世闇于性,言之者不同;胡不试反性之名。性之名非生与?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诘性之质,于善之名,能中之与?既不能中矣,而尚谓之质善,何哉?性之名不得离质。离质如毛(如毛之细),则非性矣。”(《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董仲舒肯定人性是受自于天的,但他不赞同孟子的性善学说,对人性先天善良的观点表示怀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性”是生之“质”,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之资”。这种材质性的本性有善有恶,因此,不能用“善”来界定。

董子认为,人性来自天。天有阴阳之气,施予人身上就有贪之性与仁之性。就生而即有的本能来说情,情也是性。他以阴阳比拟人性与人情,认为天地给予人的材质,有性与情,性情都是人生来就有的,性情相合而为人。人身之有性情,犹如天之有阴阳之气。这种类比,已有性情分别、性善情恶的意思。

他又说:“天之为人性命,使行仁义而羞可耻。非若鸟兽然,苟为生,苟为利也。”“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臞,而不可得革也。是故虽有至贤,能为君亲含容其恶,不能为君亲令无恶。”(《春秋繁露·玉杯》)这里又有孟子性善论的成分。这多少与受自于天的“自然之资”之性和性情并列说相矛盾。另外,他认为天有阴阳之施,身有贪仁之性,与天道同,但天道任阳而抑阴,阳的作于大于阴的作用,故实际上他还是主张性善的。

董仲舒主张人性是“可养而不可改”的。他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所谓“圣人之性”;一类是所谓“斗筲之性”;剩下的是所谓“中民之性”。“圣人之性”

即孔子所说的“上智”之性;“斗筲之性”则是孔子所说的“下愚”之性。这两种人性是稳定的、不会改变的。而“中民之性”是为数最多的,它处在其中,是可上可下、能善能恶的;它也是董仲舒人性论关注的核心。在此,董仲舒对孟、荀的人性论提出批评,认为孟子讨论人性是从为数极少的居上的“圣人之性”着眼的,所以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荀子则是从人性的最低层(“斗筲之性”)着眼来规定人性,所以荀子相信人性本恶。董仲舒认为,这两种人性论尽管有其价值,但它们都是片面的,它们所关注的具有“圣人之性”或“斗筲之性”的人其实是为数极少的,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董仲舒提出,要探讨人的本性,就应该选择在层次上居于中间、在人数上占绝大多数的“中民之性”为研究对象。

董子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春秋繁露·实性》)“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按照董仲舒的形容,中民之性就像是鸟卵蚕茧一样。鸟卵本身并不就是雏鸟,它还需要二十天的孵化过程;蚕茧本身也并不等于丝,它还需要涫汤抽取的过程。因此,“中民之性”是质朴的,它本身并不就是善的。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个道理,董仲舒提出了着名的“禾米”之喻,他把人性比喻成禾苗,把善比喻成稻米。禾苗能够长出稻米,但并不能因此说禾苗就是稻米。同样,人性可以为善,但并不能因此说人性就是善。禾苗长出稻米,还需要接受外界的阳光、雨露的滋养与人的培育。同样,人性为善,也需要外在的王道教化。

所以,董仲舒对人性的讨论最后落在教化上。从形式上看,这似乎与荀子“化性起伪”的重教主张十分接近。但荀子的人性教化是把重心放在礼法制度上;而董仲舒的人性教化则是以“王”为核心的。所以,董仲舒特别地指出此种教化是“王教”,并且不是先王之教,而就是现实统治者的教化。

他说:“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对于普通人(也就是所谓“中民”)而言,在他与生俱来的本性之中已经有了“善”的潜质。但是,这个“善”的潜质并不会自发、必然地演化为善性。这时,“王”(“天子”)就会从上天那里得到指示,兴起王道教化,有力地帮助人们的本性演化成善性。

总体看来,董仲舒的人性理论显然没有孟、荀深刻,但他注意到应该以更具普遍代表性的“中民之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这是董氏人性论的可贵之处。但是,这一理论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人性“可养而不可改”的主张与王道教化的思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又如强调王者对人性所负的责任,以实现自己建立学校教化的理想,将人性教化的权威归于王,则可能会粉饰天子的道德与权力。

二、唐代韩愈的“性情三品”说与李翱的“复性”论

先秦以来儒学思想的舛杂,佛、老之学的涤荡,都使韩愈意识到重新清理儒家人性论的必要性。在综合考察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扬雄等人的相关论述后,韩愈提出了此说。

韩愈指出,“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本质,它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其内涵主要包括仁、礼、义、信、智五德。上品的“性”类似于孔子所说的“上智”,它是纯善不恶的,因为它上主于仁而下行于礼、义、信、智;下品的“性”

类似于孔子所说的“下愚”,它是居恶不善的,因为它上逆于仁而下悖于礼、义、信、智;中品的“性”则是居于“上智”与“下愚”之间的,是可善可恶的,因汉代扬雄主张“性善恶混”。他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法言·修身》)他认为人性中的善恶都是潜在的,转为一念动机,并实现出来,依赖生命力的气。气如马,载着善念或恶念走。人选择道德的还是非道德的行为,主要靠老师的指导、自己的学习及其积累。他重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

为它虽具仁德,但仍不免有时违逆仁德,且其在下的礼、义、信、智四德也是杂而不纯的。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将《周易》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力求能引导读者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杂家学派与《吕氏春秋》

    杂家学派与《吕氏春秋》

    杂家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 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 称为一家。
  •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十讲

    本书先从整体上对中西方哲学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和代表性思想家加以对比,而后选取了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九个流派思想,深入各派哲学文本,分别作详尽的评述,其援西入中的研究进路和精辟观点在同时期的中国哲学著作中可谓独树一帜。
  • 儒家的智慧

    儒家的智慧

    本书将揭开神秘的心理世界面纱,运用心理学知识,结合大量实例,对关系人一生的爱情、婚姻、家庭、职业、人际关系等给予深刻剖析。
  •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本书作者秉持其“创化论”观点,描述了在“生命冲力”推动之下的宇宙的产生、生物的出现、物种的分化直至道德与宗教最终产生的过程。
热门推荐
  • 邪王来临:萌妃你别跑

    邪王来临:萌妃你别跑

    她是华夏的佣兵之王“洛”,却因一场意外穿越到东玄大陆,再次睁眼却成为东旭国的夏家废物二小姐,且看她如何华丽逆转,收神器,契神兽,揍后母,打白莲。生活过的好不自在。但是谁能告诉她,这个一直跟在她屁股后面的男人到底想干嘛!
  • 男神套路深,一言不合就扑倒

    男神套路深,一言不合就扑倒

    “爹地,你压到我了”。某女萌哒哒的看着自家爹地,某男忍住眸子里的怒意,“苏紫晴,你给我……”。“我不是刚给你,你怎么又要了”她眨了眨眼睛,扑向某男。
  • 角落里的郁金香

    角落里的郁金香

    柳宇、叶文感情恰似亲兄弟般。一个转校的女生从此改变了柳宇和叶文的命运,从亲如兄弟到友谊破碎,从无话不说到反目成仇。从此三个人演绎着爱恨情仇。友谊、感情,他们到底该如何抉择?也许,什么都没有!或许,从没有发生过!
  • 鲁班系统

    鲁班系统

    偶获鲁班系统的王逸说:妹纸,我建的房子这么漂亮,有没有兴趣过来跟我一起住?
  • 再次成为勇者的我

    再次成为勇者的我

    三年前,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最后带着无数人的敬仰离开了。时间飞逝,这个世界过去了五百年,我又再一次降临。我曾经的那些朋友们,你们在否?(新人新作,跟新不多别介意,求收藏。另外,本书前几章写的或许不好,请耐心的看下去。)
  • 寒月沧澜

    寒月沧澜

    这是一本作者酝酿很久的小说,其中融合和很多元素。说白了就是一个作者的幻想世界以及那个世界发生的故事。
  • 空之梦幻想曲

    空之梦幻想曲

    万米高空上的浮空大陆,蔚蓝天空下的地表诸洲。魔法与科技,和平与战乱。它们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奏响人类前行发展的乐章。浮空大陆上的懒惰少女哟,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吗?你的存在本身,就有着其意义所在,有其要履行的职责所在。曲子已经响起了,初心的稚嫩舞者啊,是你登台表演的时候了。来吧,就在这个世外桃源一般无人知晓的小村子里,迈开你的步伐吧。你将会带给人类什么样的舞蹈呢?虽然你会迷茫,你会痛苦,你会悲伤,但,你将会不断成长。让我们对未来,拭目以待吧。
  • 重生娱乐圈之宫妃穿越记

    重生娱乐圈之宫妃穿越记

    宫妃一朝穿越成现代三流小明星,扮单纯,耍心计,拼计谋……小case!撒娇弄痴,巧笑倩兮,假情假意,信手拈来。
  • 莫在花拾

    莫在花拾

    小时候,六岁的她为了和最好的朋友赴约意外被车撞导致了失忆,变得不再像她,记忆恢复后她恰好在上高中,相反却不记得失忆的那段时光。随后结识了古怪高冷的帅气却土气的男生,以及和明星帅哥的尴尬相遇……最后,梦依妍才知道这一切早就被安排好了,她再一次穿越时空回到失忆那几年来到的异世界。
  • 清冷皇妃王爷快走开

    清冷皇妃王爷快走开

    沐涟萍想我堂堂七尺男儿,为何一不留神穿成那闺中的大小姐?关键在于为啥穿成个绝世美女?搞得银家自恋到不可收拾的境界...但是,不要让本宝辣么有魅力好咩,各种男神各种倒贴,哎呦喂,你个四王爷,哎呦喂,你个首富........赶快给本宝爬起来,你这样太没出息了......什么倒贴什么金银财宝,本宝才不在乎,虽然曾经是个有龙阳之癖的人,但这也不会打扰我欣赏美女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