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600000025

第25章 公私观与正义论(1)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界,社会权利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显然属于现代思想的范畴,而在我国是近一百五十年来才逐渐明晰起来的问题。但这绝不是说,前现代的中华文明中就完全没有涉及这些问题。

第一节 公与私

我认为,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孟等原始儒家)所追求的“善”的理想社会与基本价值,“善”的美德,内蕴了“公正”具有优先性的因素。“公正”范畴无疑具有社会历史的相对性。然而,在孔孟诉求的美德与价值中,“公正”的诉求同时又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在原始儒家的伦理中,有家庭、社群、职业等方面的伦理,其中家庭伦理只是基础与发端,是学习社群与职业伦理的初步。然而孔孟之礼在“公”,孔孟之德在“平”,其根本的关怀在“公共”性的伦理,他们倡导的君子人格是从事公共事务的品格,是具有公共性的道德人格。

“公”与“公共”是不同的概念。孔子的“和而不同”无疑具有公共性。本讲主要发掘孔孟儒家两“公”(公正、公共)的资源,而切入点则是“公”与“私”的关系之论,但不限于“公”与“私”之字面意义。人们讨论起儒家的公私观、义利观等,习惯于以寻章摘句的方式,离开历史与思想背景与整个文本的内在性,仅就其字面意义简单化地予以评断。有的专家认为先秦儒家只提倡“大公无私”,一味“以公灭私”;有的专家又以“亲亲互隐”作为孔孟儒家支持“贪赃枉“公正的优先性”所指的是,在社会所可能具备的众多美德中,公正这项美德所占有的地位是最高的(见石元康:《罗尔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近年来,我请香港大学慈继伟教授来武汉大学系统地讲“自由主义”、“儒家与自由主义”、“正义的两面”等课程,并与慈先生多次交谈。是正当优先还是善优先,这是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争论的一个问题。这个优先当然是源头意义上的。“正当”讲的是“应该”,是无选择的。从价值源头的意义上讲,善优先于正当;从规范上讲,正当优先于善。慈先生与我都认为:儒家的善与正当是合一的;儒家不能归类为社群主义;儒家也不是政治权威主义;儒家诸价值与自由主义可以沟通、对话、融合。又请参看哈佛燕京学社与三联书店主编:《儒家与自由主义》,三联书店2001年版,特别是其中的第一篇:《儒家与自由主义——和杜维明教授的对话》。

法”的所谓铁证,断言儒家是“典型的腐败”;有的专家认为儒家泯灭了“私”,有的专家又认为儒家不要“公”;有的专家认为儒家不讲“公德”只讲“私德”,有的专家的主张则恰恰相反。有人否认儒家的“公共性”和“正义”、“公德”的诉求,这是需要认真地加以辨析的。我个人认为,诸如此类的断语都站不住脚,我们还是要具体分析文本及其历史文化背景,切实进行比较(不是拿近代以来的或今天的西方观点作为唯一的参照系,而是拿同一时代的中外思想相比较),尤其要重视儒家的中道智慧与具体的理性,如此方能深入探讨孔孟儒学的公私观及其在公共哲学的重建中可以转化的思想内涵。

已故美国学者史华兹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指出:儒家前史与早期儒家相对于原始宗教而起的人文性的礼乐制度与观念中,就蕴含有人类最早的理性。在有关宇宙秩序与社会政治秩序中,秩序的价值有神圣性,同时又有抽象性、合理性、公共性、公义的内涵。儒家的礼与义,就是防止滥情而保证公共生活秩序的规定、道理。“义”即正直与恰当。正如孔子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状态与公共行为的密切关系,君子以礼、乐来陶冶身心,以自我反省与健全人格的修养为基础来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儒家的仁、义、礼、忠、敬、信等德目都是社会性、公共性的,适用于公共生活及其秩序建构的;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就表明了他对公义、公德、国家理性的某种倾斜;同时孔子又警惕并强调防止当权者对权威的滥用。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先生有关中国的公私概念、中国与日本“公私”观念比较的成果,在本领域中无疑具有开拓之功。沟口先生尊重先秦文献中有关“天的无私性与道义的公”、“天之公的原理性、普遍性、自然性”等问题,使我们颇受启发。但沟口先生有关明清之际公私观的讨论,在方法论上受到学者们的挑战与质疑,如简良如认为:“在众多相关研究中,学者一方面应用西方概念或历史阶段理论解读明、清思想社会;一方面却又不断重申相关主题在中国的特殊性,唯此特殊性非指独特的思想性格或异于现代个人主义、民主精神的发展方向,而是指朝往同一目标之不同方法。这种由既成事实溯源过去以寻求呼应的反思研究,使其往往以围绕西方现代公私意涵、令明清之际成其对照的方式进行讨论,而非以后者为本,公/私因此自原本隶属的完整思想土壤中独立出来,被赋予特别的重视。事实上,当学者开始质疑明清之际公私观与宋明理学有任何本质差异,并发觉清末对顾、黄等部分主张的承继是越过清中叶而达成时,近世对明末清初公私的研究取向便已遭遇极大的考验。”

我国学者、南开大学刘泽华教授及其团队在研究中国政治制度与思想史方面有大量佳作问世,并专门就“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的问题召开过研讨会议,出版过论文集。这一论文集收录了二十篇论文,全面地梳理了我国各大时段的公与私观念的演变,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价值,对我们极有启发。但刘先生对儒家观念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儒法关系及儒家内部思想的分化,缺乏细致的梳理,如说孔、孟等早期儒家基本上也是“立公灭私”的思路,与法家一样维护国家至上、君主至上,主张绝对化的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其“我”仅是“公”的载体,无个人之人格、个性、利益等等,似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我国台湾学者黄俊杰、江宜桦编《公私领域新探:东亚与西方观点之比较》,也是一部会议论文集,收录了日本、韩国与中国学者等环绕着东亚公共哲学、东亚思想传统中的公与私、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公与私等方面诸问题展开的论文十七篇。鉴于有关公私领域的探讨中,“大部分的理论架构或问题意识仍旧是以西方当代哲学家的论述为依归,而少见非西方世界基于本身历史经验所发展出来的诠释观点”,故本论文集中不少论文的作者力图从东亚自身的观点出发作深度思考,展示了“自我理解”与“自我定位”的能力。韩籍日本公共哲学研究所所长金泰昌先生力主“摆脱欧美学术主宰”,善用东亚本身的思想文化资源,如中国哲学的“理”、日本哲学的“场”、韩国哲学的“气”及“穷理”、“养气”、“整场”的理念,“理气兼具”,开创出“活私开公、公私共媒”的公共哲学。日本学者黑住真教授考察伊藤仁斋(1627-1705)与荻生徂徕(1666-1728)所重视的“生”(气、情)与公共性的关系,认为“君子”应该能够参与公共领域的活动。黑住真的思考是,如何使“公共”向民众、向天下开放,关键在超越父权主义对权利关系的障碍。黄俊杰、江宜桦认为:“在东亚思想传统中,确实蕴蓄着深厚的有关公私概念的文化资源,可以作为我们建构21世纪公共哲学的重要凭藉……在东亚思想传统中,公私概念有其多元性与多层次之内涵,既有其东亚文化之印记,但在中、日、韩各国思想传统中,都各有其地域性之特质。”这对我们的探讨具有方法论的启示。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摆脱西方框架,诠释东方的或中国的思想的真意,以谋求创造性地转化传统公私观念,为营造今天的哲学、伦理学提供养料。

源于三代传统,而又面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孟子,在“公”、“私”内涵,在“公”、“私”关系及其所涵具体历史的正当性的观念中,有一些积极因素仍值得我们发掘。由于“公私两个领域是具有高度相对性而不断开展的多层次的同心圆”,故我们在讨论时需要非常小心地处理材料,尤其应理解其上下文,即社会背景。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从字源上来说,“公”源于原始社会氏族首领居住的公宫,“私”按徐中舒先生说,其右半字形是耕作工具耒耜的形状,为个人日常用的物件,故得认为己有。《诗经》、《书经》里所说公与私,所指为具体的人与物,如《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指公田与私田;《诗经·小雅·大东》“私人之子,百僚是试”的“私”,指“私家人”;《尚书·吕刑》“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的“私”指听狱的人。春秋时期,公与私仍多指具体的人与事物。

《左传》、《国语》中所见“公”、“私”多指政治上的“公家”或“私门”,仍是具体义。

如鲁昭公三年叔向论晋公室军备之废弛,屡称“公室”、“公命”、“公族”。鲁昭公二十年“暴征其私”,“私”指私有财物。鲁哀公五年“私雠不及公”,“公”指公家之事。孔子、孟子的时代,“公”字的基本含义指“公事”或爵位,“私”字的基本含义指“个人的”、“私下的”,并无价值褒贬的抽象意义,亦无尖锐对立。到战国时代,“公”、“私”二字渐从具体义走向抽象义。

第二节 孔子的公正性诉求

春秋时代,“公”一般指天子、诸侯;“公家”、“公室”、“公事”一般与天子、诸侯国君有关。处于春秋末期的孔子,无疑是在对周礼因革损益的基础上,面对诸侯、大夫及其与家臣、家宰之关系的变异,来讨论“公”与“私”的问题的。然而西周初年以降的人文主义传统是孔子思想的文化土壤,孔子在思考公私之辨时,更有一种人文的自觉。故孔子在讨论公私、义利时,也有超越于时代的思想火花,值得当代人记取。

总体来说,孔子反对苛政、暴政,肯定民生,强调富民、惠民与教民,维护老百姓的生存权与受教育权,而且要取信于民。孔子说:“苛政猛于虎。”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孔子对于滥杀无辜,对于苛政,表现了一以贯之的拒斥。孔子坚决批评为政者迷信暴力,“好杀”、“好刑”,主张为政者宽厚待民,笃亲兴仁。

孔子治国安民的主张是“庶、富、教”,“富之”、“教之”(《论语·子路》),庶而后富,富而后教,肯定民生,强调藏富于民,把维护老百姓的生存权与受教育权看作是为政之本。孔子所重在“民、食、丧、祭”(《论语·尧曰》),重视百姓的吃饭与生死问题,主张如子产那样“养民也惠”,“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孔子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希望统治者不违农时,做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论语·尧曰》)这都是孔子“仁爱”思想与“仁政”学说的题中应有之义。孔子注意到分配正义、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他对冉求说的这番话,是针对春秋末期季孙氏等新贵之暴富而提出的,意思是说,各诸侯或大夫,不必着急自己的财富不多,而需要顾虑的是财富分配的不均,那会导致诸侯之国与大夫之家的颠覆。若是财富平均,消灭了贫穷,境内团结、平安、和睦,不仅不会倾危,而且会有远处的人来归服于你。孔子的“富民”说与“均富”论,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以仁爱思想为中心的政治主张。

以下我们分别地讨论孔子的公私观与为政学说中公共性、公正性的意涵。

第一,孔子肯定、尊重老百姓的生存权与私利,强调民生问题,并以之谓为“公”。

良好的政治必须保证老百姓的生存与利益。《诗·小雅·天保》:“民之质矣,日用饮食。”质,成平也。孔子主张“富民”、“教民”,孔子治国安民的主张是“庶之”、“富之”、“教之”,庶而后富,富而后教,肯定民生,强调藏富于民,把维护老百姓的生存权看作是为政之本。《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理想的政治是:体民之情,遂民之欲,此即王道、仁政。

孔子说:“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悦)。”(《论语·尧曰》)据杨伯峻言,“信则民任焉”为衍文,是因《阳货》篇“信则人任焉”的误增。但不管怎么样,这里至少强调了治政者必须重视老百姓的事,尤其是吃饭、安葬等生死之事,要宽厚待民,提到“公”(即公平、公正)的原则,指出办事“公正”才能使老百姓高兴。孔子重视百姓及其吃饭与生死问题。民以食为天。在孔子看来,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生活状况很重要,而死后的安葬与祭祀也很重要。孔子希望统治者不违农时,使百姓维持生活、生产,有一定的生活保证。故我们尤其要重视“公则说(悦)”的“公”的意涵。同篇记载: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同类推荐
  • 小窗幽记(下)

    小窗幽记(下)

    本书分为醒、情、灵、素、景、奇、法、倩等十二卷内容,辑录了晚明清言的精华,体现出晚明清言多重的理想和追求。
  • 理想国(经典超译本)

    理想国(经典超译本)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一篇对话录。在这个对话录里柏拉图建构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人类的正义与善是这个乌托邦的主题。这部作品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与思考,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该译本可从任何一页翻开阅读,精致的排版与精巧的开本适合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翻阅,特别适合非专业、非学术人群。
  •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平民之道

    平民之道

    本书讲解了《道德经》的前26章,每一章包括原文、释文两部分,讲述了做人的道理。
  • 鬼谷子

    鬼谷子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部奇书,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鬼谷子》提出了“捭阖”、“反应”、“内葽”、“飞箝”、“忤合”、“揣摩”等游说和谋略的原则和技巧,对纵横家学说的理论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人鱼战后:安歇帝王的鬼后

    人鱼战后:安歇帝王的鬼后

    作为海洋生物中最神秘的物种,作为海洋之子之一,音域宽厚、身手敏捷、聪明伶俐,然而真些足以让她继承皇位的优越条件却给她招来来了杀身之祸。但当她再次醒来,已是身在冷漠、血腥、和充满鬼的异世。对世事懵懂的她在无数次尝试中遍体鳞伤。而他的出现,给了她在成为强者道路上的勇气。她,他之间,也曾有猜忌,争执以及不信任,可当他们共同出入生死时,猜忌什么的全化为乌有,有的只是对彼此的全身心的托付、珍惜与信任。他和她历经生死所追求的真相,所灭的鬼族,竟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独生女孩怎么养

    独生女孩怎么养

    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方法做支撑也许家长所期望的“凤”就无法展翅翱翔。本书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根据独生女孩成长的特点,从生活习惯、完美性格、生存能力、身心健康、情商教育、美德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并针对独生女孩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等弱点,为家长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完善女孩的性格,塑造女孩的优良品质。
  • 废材逃妃:皇子太缠人

    废材逃妃:皇子太缠人

    “小东西,你如果想要这天地,那么我便给你夺来,你如果想要摧毁这翔天大陆,那么我便让这大陆消失的一干二净,但是,你若想要逃离我,那么...你便想好逃离我的后果。”“呵,是么,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报!三..三皇子,皇子妃她..她又不见了。“”知道了,退下吧,吩咐厨房准备好银耳羹。“”是。“呵呵,这故事似乎越来越有趣了呢,你说呢,小东西。
  • 拯救失落文明

    拯救失落文明

    一个残缺的白玉指环、一位绝美的极品校花、一层隔绝千年的灵力封印……。巍峨昆仑山下的小山村,竟然走出了一个绝世高手。萧凡,带着一只还没脱奶的小熊猫,就这么一头闯进了高楼林立的大城市,踏上了装逼撩妹的修真不归路,开始了一段拯救失落文明的伟大征程。
  • 匪皇军神

    匪皇军神

    世界,民国时期,兵阀混战,内战一触即发,日军侵华,战争爆发。民国宝盒,时代穿越。狼牙特种大队,东北军,盟军。是否给变历史,是否创造新中国。时代疑云。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逗比法医不冷情

    逗比法医不冷情

    宋雨潞,1995年生人,2070年她已身患绝症,科学家“火属性”正在研究一项实验,她有幸成为参与者,在平行宇宙的异世中成功重生。二十芳龄,翩若惊鸿,豆蔻年华,坐井观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她端庄、温婉、稳重、大气,从不与人争辩,人家要的她都不要,人家抢的她都不抢。被人抢白、恶心、添堵、戏耍,也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被人称为窝囊废。但其实,女孩重生前的记忆,大多被保留。(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美女总裁的贴身神医

    美女总裁的贴身神医

    小医生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美女总裁,从此飞黄腾达,演绎了一场风花雪月的开心故事
  • OPTIONS

    OPTIO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轮回之三公主

    轮回之三公主

    《轮回》讲述了上帝的女儿,黑暗空间的三个天使,也是孪生姐妹。她们分别承担着水,生命体,动物语言三个信息场的管理工作,但是当地球发展到白垩纪的时候,她们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不来到物质世界—宇宙,当中来,成为人间一物。不得不告别母亲,父亲。她们清楚的知道,一旦进入到人间轮回,规则就已经把她们的命运紧紧的锁死在—轮回当中,即使作为上帝的父亲,也是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