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400000058

第58章 中国佛学的伦理精神(6)

(2)孝名为戒。契嵩关于戒孝关系的观点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孝为戒先”、“戒为孝蕴”。“孝为戒先”是说:大戒以孝为先,众善由戒而生,若无戒,善无从生,若无孝,戒无所依。“戒为孝蕴”是说:戒是孝道的集聚,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应,持守五戒则显其亲。如果说“孝为戒先”体现了契嵩对儒家孝亲观的吸收融合的话,“戒为孝蕴”则体现了契嵩从佛教的立场对儒家孝道的阐发。

(3)广孝神孝。契嵩不仅肯定了佛教以孝为本,倡导儒佛一致,而且强调佛教对孝道的拓广和深化。他从佛教的轮回理论出发,认为佛教的戒杀不仅孝顺现世的父母,而且把对父母的孝顺推及一切有情众生(按照佛教说法,其他众生可能是前世父母转世),因此是真正的大孝。他认为,对于孝道,“以儒守之,以佛广之;以儒入之,以佛神之。孝其至且大矣”,肯定了佛教对孝道的拓广和深化的价值。

(4)孝行内容。契嵩认为,孝敬父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以养敬报父母、以德敬报父母、以道敬报父母。孝养父母只是孝行的最基本层面,更高层面的孝敬父母是完善自身的德性,认识佛教的真理,帮助父母修行解脱。契嵩还提出了三年心丧的主张。心丧本来是古代弟子为去世的老师,以心服丧,不着孝服。契嵩将其移植到佛教服父母之丧的丧制中,主张“三年必心丧,静居,修我法,赞父母之冥。过丧期,唯父母忌日,孟秋之既望,必营斋讲诵盂兰盆法,是可谓孝之终也”。试图将佛教观念、佛教律制与儒家丧制结合起来。

孝亲观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伦理思想,契嵩“以孝为本”、“孝为戒先”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佛教对传统儒家孝亲伦理的融合吸收,而契嵩《孝论》“戒为孝蕴”、“广孝神孝”及对孝行内容的理解,则体现了立足佛教的自身戒律和宗教追求,对佛教观念的坚持。其将孝道推及有情众生的思想,实际上发展了儒家的“仁爱”观,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应该说明的是,法琳之后,佛教的孝亲观逐渐改变了唐初着重护法的立场,而转向了在为佛教辩护的同时又站在佛教立场上大力宣扬孝道,这体现了中国佛教对世俗孝道的认同与肯定。

三、宋元以降的佛教孝亲观

宋元以后,中国化的佛教更为注重现实,注重学解与实践相结合。在孝亲问题上,倡导持戒与孝行的统一,孝顺与念佛的统一,成为这个时期孝亲观的重要特征。在宋代契嵩提出“孝为戒先”、“戒为孝蕴”之后,戒孝一致的观点得到了佛教僧人的进一步阐发。元代的普度在《莲宗宝鉴》中说:“孝养为百行之先,孝心即是佛心,孝行无非佛行……佛语以孝为宗,佛经以孝为戒。”明代智旭也表达了以孝为戒、以戒为孝的观点,他一方面主张以戒为孝,将佛门的孝落实在行持戒法上,另一方面又主张佛门内部要不舍恩义,奉持戒法时应尽心孝养父母,把持戒立足于孝行基础上。若不行孝道,则犯重戒。不仅如此,智旭还视孝道为“至道之宗”,视报恩孝亲之情为“菩提之基”。总体而言,宋元以来佛教的戒孝一致论主要包含两层内涵:一是持戒就是行孝,即以戒为孝,就这方面而言,体现了中国佛教立足于自身立场涵摄儒家孝亲观的理论模式;二是行孝就是持戒,即以孝为戒,就这方面而言,则体现了中国佛教顺应中土伦常社会,对儒家孝亲观的吸收融合。

宋元以来中国佛教孝亲观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倡导孝顺与念佛的统一。佛教将孝养父母视为念佛法门的重要内容,或者视其为念佛往生的必要条件。明代云栖袾宏说:“念佛修净土者,不顺父母,不名念佛。”并建议:“家有父母,孝顺念佛可也,不必外驰听讲。”在倡导孝顺念佛的同时,佛教还从自身的宗教立场出发,主张念佛为孝,认为修持念佛法门即是最高的行孝方式。云栖袾宏认为,世俗的养亲、荣亲、显亲的孝亲之道,比不上劝亲一心念佛,获得解脱,因而持心念佛,劝行净业,是超越世孝的大孝,乃至是“大孝之大孝”。憨山德清也认为,孝敬父母重在让父母获得心灵上、精神上的愉悦和慰藉,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念佛为孝”,如果“能令母之余年,从此归心于净土,致享一日之乐,犹胜百年富贵”。名僧对孝顺念佛的阐扬,使念佛与孝顺统一的观念成为中土佛教伦理的重要信条。念佛与孝顺的统一,同持戒与孝行的统一,都体现了中国佛教伦理吸收融合中土世俗伦理的特征。

中国佛教伦理精神是印度佛教宗教伦理与中国传统儒家世俗伦理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碰撞、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印度佛教的宗教伦理与传统儒家的世俗伦理本是两种不同的异质伦理。两种伦理的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及规律,以及中国佛教伦理在吸收融合儒家世俗伦理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宗教伦理的独立性等成功经验,对于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宗教和文化的平等交流、和谐共生、互补融合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例如,中国佛教伦理的形成,一方面吸收融合了儒家伦理的合理要素,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并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发挥劝世化俗的作用,最终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这表明,不同的文化及伦理观念可以在当代全球化环境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既吸收融合其他文化的合理要素,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更好地发挥其自身在当代社会中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不同的文化及伦理观念完全可以在全球化环境中共生共融。同时,中国佛教伦理的形成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又是佛教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实现自身创造性转化的过程。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佛教伦理在当代如何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解决自身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生存、发展以及贡献自身资源,完成自身的创造性转换等,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印度佛教伦理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受中国儒家伦理人文精神的影响,其本身经历了一个不断人本化的发展过程,这也符合当代宗教文化及宗教伦理发展的人本化趋势。

因此,中国佛教伦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当代宗教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关注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再就中国佛教伦理精神的内容而言,中国佛教伦理精神继承了印度佛教伦理对宗教解脱的追求,以及印度佛教伦理中的平等慈悲等观念,吸收融合了传统儒家世俗伦理的入世思想和人本观念,具有融合宗教伦理和世俗伦理的特征。中国佛教伦理并没有改变印度佛教对宗教解脱的追求,在吸收融合传统儒家伦理思想观念的同时,仍然将精神解脱作为自身的根本追求。中国佛教伦理继承发展了原始佛教的“四姓平等”观念和大乘佛教的慈悲思想,在肯定“人人都有佛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无情有性”思想,将平等观念推至自然万物。慈悲是大乘佛教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一种对万物众生的慈爱和悲悯,具有较之于儒家仁爱更为广博的情怀,中国佛教伦理对大乘佛教慈悲精神的继承,丰富了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国佛教伦理对儒家伦理入世观念的吸收融合突出地表现在对忠君孝亲观念的接受,并注重发挥自身在劝世化俗方面的特殊功能。中国佛教伦理对儒家人本观念的吸收融合,具体表现在中国佛学并没有将佛性看作是人性之外的存在,而是视其为内在于人自身的本性,将宗教解脱的追求理解为是人内在本性的觉醒,并落实为人的现实的道德践履。

中国佛教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在当代社会伦理建设中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国佛教伦理的入世精神、人本观念有助于中国佛教伦理在当代关注全球化过程中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如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以至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文化的矛盾冲突问题,网络、生物科学的发展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新的社会环境下人的自我失落与自我膨胀等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国际新秩序和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佛教伦理建立在心性自觉观念基础上的道德自觉自律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和文化建设,能够从自身的文化维度,提供一种人本立场的道德主体意识和道德主体精神。而中国佛教伦理中对宗教解脱的追求,作为一种终极关怀,也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对世俗名利的执着,促进人自身的精神和谐与社会和谐。中国佛教的平等慈悲观则对当代缓和社会矛盾和等级差异,巩固和平,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实施环境保护,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而中国佛教伦理中蕴含的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思想,也可以为当代社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所借鉴吸收,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应该说明的是,中国佛教伦理适应传统宗法社会文化环境的需要所认同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宗法伦理观念,在今天,我们既要看到其消极方面,否定其中包含的封建等级和不平等观念,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中的孝亲观念和诚信思想等对于当代社会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建设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类推荐
  •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高僧辈出,译师荟萃,著书立说,创宗立派,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教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著名高僧窥基法师为佛教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是初唐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子,是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大师的高足弟子。窥基聪慧颖脱,过目不忘。躬事玄奘,独得嫡传。学富五车,辩才无碍。切问近思,新意迭出。勤奋著述,有“百部疏主”之誉,尤其是继承玄奘事业,为开创唯识宗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佛教唯识宗的创始者,被尊为唯识宗二祖。本书就窥基的功业作一专门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道家文化常识

    道家文化常识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哲学--道家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和演变,突出表现了其在中国对思想、文化及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旨在提升大众的文化修养,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 仁德法师

    仁德法师

    本书讲述了一个传奇而不息追求的当代高僧,一段中国佛教曲折而多变的历史,是一部让人获得文学快感与佛学修养的读物。
  •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命运的问题,探究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因缘,探究人的欲望与牵挂。人如何可以心无挂碍地坦然面对。满遭损,谦受益,是生活中的智慧,也是人生的大道理。本性禅师在这一册中,举了很多现实中的案例,说明一些禅学大道理。
热门推荐
  • 凰惊天下:倾城绝妃

    凰惊天下:倾城绝妃

    慕容珺瑶就看见身旁有一团雪球,浑身雪白的绒毛,湿漉漉的大眼睛,此刻正伸着粉红的小舌头舔着自己身上的伤口,而那原本血淋淋的伤口正在以肉眼看得到的速度愈合。慕容珺瑶看了看身处的环境,是一片森林,没有人,只有自己身旁这个小萌物。根据以下结论,慕容珺瑶断定,她是穿越了,她至今还记得她为国家去做任务,结果被自己的未婚夫背叛,死于爆炸。
  • 拿破仑传

    拿破仑传

    这本书以时间为轴线,以史实做基石,以想象为补充,描述了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拿破仑叱咤风云的一生,细腻刻画了他经历过的各次重大战役及其辉煌的军事成就,再现了他由炮兵少尉到法兰西帝王,乃至最后在囚禁地去世的传奇经历,穿插了一代战神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将拿破仑的个人魅力与文治武功展现得淋漓尽致。《拿破仑传》在1925年首版后,很快风靡全世界,并荣登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第二位,此后几十年长销不衰,被称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书”。《拿破仑传》是根据德文原文翻译出版,是最新,最经典,最忠实于原著的权威译本。
  • 秘密:世界上最神奇的潜能开发训练

    秘密:世界上最神奇的潜能开发训练

    这是本书中最具操作性,也是最为经典的一部著作。内容包括如何摄取财富和如何确保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缕析精透,无所遗漏,构成了一个完备的系统工程,向读者展示了每一个梦想实现和人生成就背后隐藏的秘密原则。认识到本书中不可思议的观念和方法的人,能够获得难以置信的优势,从而傲视群雄,成为精英之中的精英。
  • 大王叫我来巡山:爆笑小狐仙

    大王叫我来巡山:爆笑小狐仙

    新婚之夜被渣男渣女害死,意外得知自己是活了五百年的女巫。那又忽然穿越到这个该死的狐狸窝什么鬼?那个长的仙气飘飘却喜欢本狐仙的国师什么鬼?什么,你还要本大王做你的国师娘子?什么什么,还要给你生猴子?什么什么什么,你的副业是道士?死道士,狗带吧你!
  • 景德传灯录

    景德传灯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殇皇殿

    天殇皇殿

    我本笑傲九天阙,无奈一朝落草间。前世有缘今生聚,莫等离时徒叹息!
  • 生化之最后的战争

    生化之最后的战争

    公元2013年,生化病毒泛滥.......那是一场战争,人与丧尸的战争,谁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 冥中注定:我的霸道鬼夫

    冥中注定:我的霸道鬼夫

    我用他的心脏死里逃生,而他正值青壮健康,却因心衰竭而亡故。他是我的未婚夫,流淌着传说中阴阳师纯正血统的继承人。后来,我才知道,他救我是想以命为聘,让我嫁给他,不管他生前还是死后!拥有一颗死去阴阳师的心脏,活着不比死去更轻松。幸好,他会一直保护我,从生到死,从一而终……
  • tfboys最开始的泪

    tfboys最开始的泪

    已经辜负一次了,不要再忘记我。心已碎,泪已干。
  • 幻世IllusoryEpoch

    幻世IllusoryEpoch

    虚幻的是世界,荒芜的是人心。这,究竟是末世,还是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