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300000031

第31章 道家的养生智慧(4)

拿音乐来说,并不是一定会乱耳,而是要实现音乐与耳之性相符,才能“和”,自然则耳不会受伤。“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吕氏春秋·适音》)因此,从治心养身之质来说是要求“和”,而从度来说,是“适”,故而《文子·九守》归结出“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的思想。所谓“心术”者,其实就是安心之法,“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文子·九守》)。在道家看来,“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管子·心术上》)。心在身体中居主导地位,心安则各器官得其安。否则,“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同上),眼睛与耳朵的视听功能就无以正常发挥。“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管子·内业》)治心的效果无非还是“静”,即使心成为其自身,发挥其正常功能,不要去干扰它。此所谓“心能持静,道将自定”(同上)。

受道家心术思想影响的《荀子·解蔽》指出:“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

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由静可生恬,即自乐。

“心常无欲,可谓恬矣;形常无事,可谓佚矣。游心于恬,舍形于佚,以俟天命。

自乐于内,无急于外,虽天下之大,不足以易其一概。”(《淮南子·诠言训》)心能恬静,形则安逸。各得其所,自得其乐。道教更是将修心作为基础的修炼法门,把心性修养作为养生的基本手段。当然,道门这样做,也是建立在对心的认识和把握这一基础上的。比如,《太平经》曰:“心则五脏之王,神之本根,一身之至(主)也。主执为善,心不乐为妄内邪恶也。凡人能执善,清静自居,外不妄求端正,内自与腹中王者相见,谓明能还睹其心也。”关于如何“治心”的问题,道家典籍有很多论述,其大要可以《列子·仲尼》篇的一段话来概括:子列子学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更无是非;从口之所言,更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外内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心凝形释,骨肉者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如斯而已。则理无所隐矣。

子列子学道九年,从去“是非”、“利害”到“念是非”、“言利害”;再从“念是非”、“言利害”进展到“无是非”、“无利害”,最后实现了不知“是非”与“利害”,其关键所在是学习内心的自我控制,从而使自我的内心不会随着外在的信号而波动起伏,进入一种“与天地同一”的境地。

三、与道相保的养性观念及其实践

《庄子·庚桑楚》:“性者,生之质也。”性是生命的本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能人为选择的,失去性就失去生命。《吕氏春秋·荡兵》认为:“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性是不能任意改变的,使用武力也做不到,工匠再巧妙也办不到。《吕氏春秋·贵当》也强调:“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道家认为人的本性的主要特征就是自然,任何违背自然的东西,都有损于人性。因此,养生只能因性而为。《养性延命录》引嵇康之言曰:“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识而发感,智之用也。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智;从感而求,倦而不已。故世之所患,常在于智用,不在性动也。”嵇康于此充分肯定天生之欲,比如饥食渴饮的本性作为,这种要求满足了就行了。不过,由于人类有智,会谋求不已,不知足,则留下后患,这就不是“性”的正常行动了。

(一)养性须知和

“和”是生命健康的正常状态,养生当维护此“和”。《庄子》书还提到“天和”的概念。“天和”便是标志天地万物自然和谐的状态。人处在天地间也应当“同乎天和”(《庚桑楚》),保有“天和”的人“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心定于道。其实达到“天和”的要诀就在于形正神凝。《知北游》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老子十分欣赏赤子婴儿的天真活泼,认为这是人性本然的状态,并且应当永远保持下去。他说:婴儿“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老子》第五十五章)。他清醒地意识到有益生命的行动才是吉祥的,自我心意能够抟气致柔才是真正的强者。而这样的强者是很聪明的人,他懂得养性在“和”。老子还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第十六章)在他看来,生命的运动应当以“复命”为根本,以“清静”为要旨。只有生命在运动中的消耗不断得到补充,才是养性的常规。也就是说,生命的根基(“性”)不会受到动摇,这样才算善于养生。陶弘景也说:“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食饮,莫大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

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养性延命录·教戒篇第一》)人的本性在生理与心理状态是平衡的、和谐的,因此,养性要妙在于“中和”,维护“中和”方可长寿。中和之意在于人的外在行为与生命内在节律一致。《养性延命录》引《小有经》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养性延命录·教戒篇第一》)世人大多犯有“十二多”之过,而纠正之方在于“十二少”,少的过程便是趋向中和的过程。

(二)养性须反俗

道家清楚人在社会中生活,常常是“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这种人道家称之为“倒置之民”(《庄子·绻性》)。世间的名利地位、成败祸福、珠光宝玉等诱惑,常常使人甘心成为物的奴隶,丧失人作为人的尊严,这种人在道家看来如同倒立行走的人,怎么能够长久?《庄子·天地》概括了诱人丧失本性的主要原因:“且夫人失性者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一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二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世间人常把声色犬马的享受当成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实现的标志,然而他们过分地追逐,违逆自然,难免心力交瘁。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索取。而修道养生之人则不然,他们的胸怀是宽广的,往往能够“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第七十七章),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奉献,并在奉献中真正得到一分平静豁达的心境,进而往往能身心健康。这就称作“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第八十一章)。

同类推荐
  • 降伏其心(下册)

    降伏其心(下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 菜根谭(第五卷)

    菜根谭(第五卷)

    《菜根谭》是明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其文字简炼明隽,亦骈亦散,融经铸史,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它能告诉我们的事情很多很多,如一溪清泉,能涤去我们焦燥的尘灰,化解我们心中的积烦。本书编译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对《菜根谭》以通俗直观的解释,言语之中宛见古贤之心。
  • 道教简史

    道教简史

    本书分十四章,以时间为序,介绍了道教出现的基础和背景,探讨了从汉至清道教的发展变化及各时期的特点,简明扼要地勾勒了中国道教的发展历史,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其中,作者对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起源等诸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资料详尽,有理有据,极具说服力。
  • 修行即修心

    修行即修心

    引领都市禅修风潮,慰藉心灵的灵修之旅。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起者与主力军。民国时期,居士佛教摆脱了依赖寺院与僧人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态,开始独立进行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慈善事业。本书借助民国时期的佛教书刊、报纸、书信以及相关档案、史志、传记等文献资料,运用佛教史、社会史与城市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事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的社会化之维及地域性特征,指出了近代佛学义理的发展与佛教实践转变之间的交互影响,揭示了佛教在社会转型期的自身变革。
热门推荐
  • tfboys生命不能没有你

    tfboys生命不能没有你

    落叶纷纷,一场属于他们的爱恋,能否延续下去?tfboys与三个美丽善良的女孩,虽然是早恋,但却是三份最真挚的爱情。不论有多少挫折、多少困难,都会永远坚持下去。
  • 她一笑,倾国倾城

    她一笑,倾国倾城

    一场意外,他们同时喜欢上了对方。这段恋情本就不门当户对,他们还要经历重重阻拦,最后的最后,叶泉盈和夏诺恒,能够真正地在一起吗?
  • 洪荒中拥有人族智慧的大贤

    洪荒中拥有人族智慧的大贤

    洪荒中的人族是如何生存到现在的是得到圣人的帮助么?不是是得到天道的帮助么?也不是是得到各方大能的帮助么,也不是需知洪荒人族千万年的经历,须看洪荒中的人族
  • 恶魔王子与霸气公主

    恶魔王子与霸气公主

    这个梦做了很长的梦,那么的真实也是那样奇怪,一个梦醒回归现实之中,继母继妹的不屑,自她回归一切都变了,王子是北冥还是沈诺然,是梦是现实不得而之……………
  • 雪酿山河

    雪酿山河

    命不由己、心不能鸣。欲能平淡此生,奈何凤临天下。她本是国破家亡的公主,却养在青楼教习政客、谋士之道,身上给予着复国复仇的重任,曾搅进周国的二龙夺嫡、曾心灰意冷流落江湖。然,大起大落后,她本以为此生可以就此平淡度过,却仍旧被迫到邻国-鸢,求取帮助,局势如此,只得奋力一搏,她虽没有复国,却成就了鸢国的太平盛世,流芳百代。(ps,作者表示每个人物都很立体,文风拒绝爆爽,如果你喜欢,那你会发现这本小说,可能还不错~)
  • 夜半歌笙

    夜半歌笙

    她明媚是喜欢苏辰,可是他早已有了心上人,好吧,明媚只能什么也不说,突然有一天他来撩火了,好吧,你说撩就能撩,我不给点颜色你看看你就不知道什么是明媚,于是,可明媚还是拿他苏辰一点办法都没有啊,他说过他不喜欢她,她信了,他说他对不起他明媚她也原谅了,可是她的心却渐渐控制不住了。
  • 恋恋百合香

    恋恋百合香

    他曾经对她说:“下次见面,如果你没有遇到比我更喜欢你的人,那我们就相爱吧”一个小手钩,两个人的约定,他离开了小镇,离开了她的世界一场意外,成了她生命力不可扭转的转折点......七年后两人邂逅了,他成了她眼里的陌生人,他却一直默默守护着她她曾经对他说“我生命中最大的心愿就是长大后做你的新娘,最后的心愿就是跟你看一场雪”听到这话时,他的心微微有些疼痛。有些人有些事,只有在经过之后才是最美的她,身上有着淡淡的百合香她,是一只野蛮的小刺猬,她,是一个身患血癌的青春少女然而,她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恋恋百合香讲述的是一个唯美却又带点淡淡悲伤的爱情故事,
  • 香僧殿下

    香僧殿下

    我从小做着一个梦,梦里与他两小无猜,相知相爱,生死不离,我唤他殿下哥哥,他叫我……“施主醒醒,你忘吃药了。”一定是我起床的方式不对,梦里非我不娶的情哥哥为何变成了非不娶我的冰和尚了?神秘莫测的圣手高僧遍体生香。
  • 挽天

    挽天

    陈宇,经脉天生堵塞,无法修武,受尽屈辱。一次机遇,洗精伐髓,获得无上神诀,从此踏上强者之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成祖神位。
  • 一世奸雄

    一世奸雄

    天下六国争雄,东有世仇大梁雄踞中原,北有夷狄为祸一方,楚国民富兵强,大秦铁骑更是威风凛凛。弱小的漠国偏居一隅,穷困潦倒,如何在这乱世争得一席之地?大争之世,就当横扫六合威震八荒,做一世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