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300000014

第14章 道家的精神原则(3)

至于静,其实是柔的保证,非静不足以柔。《老子》第四十五章提出了“清静为天下正”的着名论断,而该书第二十六章则解释了为什么要“静”的道理,指出“静为躁君”,认为清静才能克制躁动,否则就走向反面,“躁则失君”,烦躁而动,是为“妄作”,必凶。《老子》第五十七章又说,“我好静而民自正”。从统治者而言,若能清心寡欲,社会自然就治理。从认识的真切性而言,有了静,可防止主观臆断影响自己的判断与选择,所以,《老子》第十六章要求“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内心清虚静寂了,就能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明确提出了“静作相养”的主张,该动就动,该静就静,做到动静自如。

道家在动静问题上的主要思想是静为动本,动以归静。道家没有一味反对动,而是认为必要的“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吕氏春秋·尽数》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蝼”为喻,认为人的形体也应当运动,不然就会生病。作者说:“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人要靠饮食来生存,而睡眠却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因而养生家文挚认为“卧最为首”。他指出:“夫卧,使食糜宵(消),散药以流刑(形)者也。辟(譬)卧于食,如火于金,故一昔(夕)不卧,百日不复。”故而“道者敬卧”(《十问》)。“静”并不是要求形体不动,而主要是用于心性修养,讲求心静。心不静则妄动,妄动则凶。《管子·心术上》说,“静则能制动”。所以《老子》第三十七章提出了通过“不欲以静”的途径来“复命”。道家尚静的依据还在于顺自然。《老子》第十五章以浊水为喻,谓“孰能浊而静之徐清?”浊水只有静下来才能清澈。人动会生热,而静能胜热。《老子》第四十五章称,“静胜热”。心灵静了,身体就保持自然状态,没有扰动身体的正常机理,不受欲望的诱惑,身体就清静下来了。

因此,《老子》第七十五章说“无以生养者,是以贤于贵生也”。《淮南子·原道训》继承了老子的主静思想,认为静是人的天性。作者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容也。”《吕氏春秋·侈乐》曰:“生也者,其身固静,感而后知,或使之也。遂而不返,制乎嗜欲;制乎嗜欲无穷,则必失其天矣。”生命本好清静,而嗜欲害之,失其静而伤生。可见,“感而后动”要讲究“度”。《淮南子·原道训》就强调了动静应守中的要求。作者说:“举错(措)不能当,动静不能中,终身运枯形于连嵝列埒之门,而蹈于污壑阱陷之中。”《淮南子·主术训》则说:“动静中仪,举动废置,曲得其宜,无所击戾,无不毕宜也。”动静合乎规矩,则行动自然适宜。故而《韩非子·喻老》称:“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事物都有常态,应该顺应规律,因势利导。静是事物自身属性决定的,动是事物自身法则引起的。动与静本是事物相互伴随、不分可离的一对范畴。就人的生命而言,动静配合得好的,便能延年益寿。所以《韩非子·解老》说:“十有三者之动静尽属于生焉。”然而,如果动静处理不好,就会伤生,因此《韩非子·解老》说:“凡民之生生而生者固动,动尽则损也,而动不止,是损而不止也,损而不止则生尽,生尽之谓死,则十有三具者皆为死地也。”总之,要做到动静有节、有时、有度。《韩非子·解老》称:

“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此甚大于兕虎之害。夫兕虎有域,动静有时,避其域,省其时,则免其兕虎之害矣。嗜欲无限,动静不节,则痤疽之爪角害之。”兕虎有动静,避其动静,则自己可生也。总之,动静得正,心安体宁。《管子·内业》曰:“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动静适宜与否,这与人心有直接关系,心如能有效地控制动静,顺乎天地之道,则自我可安身存命。《无能子·固本》再次强调了动静与自我欲望的密切关系。作者说:“无为在我也,嗜欲在我也。无为则静,嗜欲则作;静则乐,作则忧。”无为或有为,皆在自我的把握。无为能静,静而动则乐;有为则躁,躁而动则忧。

三、和谐为道常

在道家的精神原则中,“和谐”也是很重要的一条。这是因为“道”的本质就是“和谐”,要明道和修道就得理解“和谐”的内涵,领悟“和谐”的旨趣。

(一)道家和谐观的基本内涵

道家从“和”的视角来观察自然、社会、人生,认为“和”是真、善、美、乐的统一体。因此,考察道家关于真、善、美、乐的看法,是我们弄通“和谐”意涵的关键。

1.和曰常

通行本《老子》第五十五章言“知和曰常,知常曰明”;1993年在湖北一号楚墓出土的《老子》竹简本则为“和曰常,知和曰明”。两者相比较而言,后者意义更明确深刻。“和”当是事物的常态,人们知与不知都是如此。张岱年曾经解释说:“事物不能脱离和而存在。”可见,简本《老子》把“和”的重要性提升到事物基本法则的高度,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并强调只有认识到“和”才算是真正明白了事物的大道理。相比而言,通行本强调的是“常”,而竹简本强调的是“和”。不过,两者内在含义上都肯定“和”是一种“常”,失去“和”就是不正常。《老子》第五十五章指出,婴儿“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终日啼哭,声音不会沙哑,乃是因为其体内精气神淳和之故。《老子》还从哲学高度对事物的常态做出解释,这就叫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派生万物,万物的先天状态当是阴阳调和,体内充满和气,亦即生气。《庄子·田子方》也强调:“两者(注:阴阳)交通成和而物生焉。”万物依赖和气而生,依靠和气而存。《庄子·缮性》也言:“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万物有得(德)于道者在“和”,“和”孕育万物之性。

和曰常,意味着和即真,因为常与真都是事实判断。道家一直以“法天贵真”为指导思想,努力保持和维护事物和自身的自然状态。《庄子·渔父》曰: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真是万物的天性,保持这种天性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庄子·天下》:“不离于真,谓之至人。”如其不然,则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因此,做个正常的人,就当守真。“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如何守真呢?《庄子·徐无鬼》提出如下思路:“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古之真人,以天待之,不以人入天”。

因为天行有常,人不应当去干扰这种“常”,而应当和顺之;如果能够和顺天常,就有益生去累之祥。可见,“和”不但是事物之常,也是人们考量自己行为的指导思想。《庄子·山木》曰:“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道以和为常,为道者以和为本,方可逍遥游。

2.和曰善

道家之“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此三者分别称之为“天和”、“人和”、“心和”,并把求“和”作为人之为人的尊严和责任所在。《文子·符言》曰:“道悬天,物布地,和在人。”首先,“天和”。道家认为,与天和当有万物平等之心,无伤害万物之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尤其强调人不能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自然,而应该让万物按自身的本性去生存。

《庄子·马蹄》曰:“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其次,“人和”。老子强调,为人当尚“和”。《老子》第五十六章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以为做人当谨慎地运用口耳目,保持自身内在之和;与人处当避免锋芒毕露,陷入纷争之中,而应当柔和自己的光芒,混同于众人之中,这就叫玄妙的和同呀!可见,“和”当为行事之本。否则,“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老子》第七十九章)等怨气产生,再去“和”,其实已经破坏了“和”,完全恢复已是不可能。因此,《老子》第六十四章讲究行事当“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庄子·齐物论》亦云:“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智者不卷入是非争论,是者自是,非者自非,乃是“天钧”,以和为度。人际关系的破坏常常是为了争个我是你非,最终弄成不欢而散。最后,“心和”。和是心灵的常态。

《庄子·人间世》曰:“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形体追求的是安适,心灵追求的是平和。而平和状态的破坏往往是世俗的功名利禄诱惑,因此庄子学派进而告诫世人:“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圣人作为达观者,深明此理,常以“以和养生”为念。《文子·道德》曰:“圣人和愉宁静,生也。”自我内心和谐,生命活力就充沛。《庄子·徐无鬼》也明确指出:“夫神者,好和而恶奸。”人的精神是喜欢清明和谐的,厌恶奸邪杂念。心为君主之官,统御五脏六腑,心静心正则百体康泰。

3.和曰美

《文子·上礼》曰:“其美在和。”其本义是指圣人治国的理想状态是和。

“美”并非专指形象之美丽,往往可以用以形容天、地、人三才和谐的理想状况。

《易传·文言》形容坤卦六四之爻君子居其位的理想状况,即身心康泰,事业发达:“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此为阴柔之和美。此外,《易传·彖传》形容乾卦为“大明终始”,也就是天下太平的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三才各正性命,大吉大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此为阳刚之和美。

4.和曰乐道家认为天地人和谐了,便是快乐的境地。《庄子·天道》曰:“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乐(犾è)与乐(狔狌è)共通。《吕氏春秋·大乐》明确指出:“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乐(狔狌è)是天地之和的表征,在人心上表现为乐(犾è)。《庄子·天运》曰:“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乐(狔狌è)当是人与天地和谐的歌颂,是天籁之音。杨朱认为快乐当是人生的主色调,不快乐当是有害于人生的。《列子·杨朱》:“忧苦,犯性者也;逸乐,顺性者也。”不过,快乐作为一种和美之境,并不是有心去追求的,而是在和同物我、心斋坐忘的质朴之心中,方可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庄子·至乐》称此为“至乐无乐”。

快乐是一种精神舒畅的状态,而精神舒畅的自然状态当是心灵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内心如有忧愁,自然是快乐不起来。《淮南子·诠言训》曰:“心有忧者,筐床衽席,弗能安也;菰饭牛,弗能甘也;琴瑟鸣竽,弗能乐也。”快乐,必定是内心和谐的表现。心有忧,虽有美味佳肴、楼台宫阙、莺歌燕舞,也快乐不起来。

道家认为,道乃行之而成。道有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生之道、思维之道等等,玄妙之道必然要落实在人类实践中。道既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是实之又实、和谐之路。作为宇宙本原或本体的道是自在的,而作为人类观念世界中的“道”便是对自在之道的自觉,这种自觉是人类千百万年历史实践的智慧积淀。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理论探寻的“道”,便是人类追求和谐生活的精神财富。

(二)道家“天人关系”的和谐旨趣

道家的和谐思想贯穿于道家文化领域的几乎所有领域,但最为关键的是“天人之和”。关于这个问题,上面的论述已经有所涉及,但说得还不够透彻,这里拟在原有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

道家的“天人和谐”思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其天人观的必然结果。考察古代文化典籍,我们不难看出道家尤其关注天人关系,并且形成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见解。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1.力不胜命

《列子·力命》篇便是以力(人为)与命(天命)的对话来阐述道家对人与天的关系的基本认识:人为并不能改变天。书中是这样说的:

力谓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命曰:“汝奚功于物而欲比朕?”力曰:“寿夭、穷达、贵贱、贫富,我力之所能也。”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四八。仲尼之德不出诸侯之下,而困于陈、蔡;殷纣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季札无爵于吴,田恒专有齐国。夷齐饿于首阳,季氏富于展禽。若是汝力之所能,奈何寿彼而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邪?”力曰:“若如若言,我固无功于物,而物若此邪,此则若之所制邪?”命曰:“既谓之命,奈何有制之者邪?

朕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朕岂能识之哉?朕岂能识之哉?”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 生命的觉醒

    生命的觉醒

    这是一本生命修行指南: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很多不顺心、不如意。我们总是要付出很多辛苦和努力,极力想从外面的世界寻求,却往往会无功而返。不妨试着用佛教看待生命的方式观照内心世界:如果你的内心混乱,体会到的也是混乱迷茫;如果你的内心清净不染,体悟到的却将是清净祥和……藏传活佛嘎玛仁波切引导大家切实修行,化解烦恼!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热门推荐
  • 掘仙迹

    掘仙迹

    陈龙从练武开始就注定了不平凡,看一个平凡人慢慢的通过一系列事件慢慢的发掘东方古老传说中神仙的真实面目,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六辑)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六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吹花

    吹花

    为你,多少情非得已只能不了了之;为你,多少刻骨铭心只能漠然处之;为你,多少执迷不悔只能一笑置之;从此,萧风冷雨一人贪欢;从此,穷碧黄泉陌路不识;从此,烈酒白马各自天涯;聂赟泽,我要在浩瀚的时光里再活一次。
  • 浔阳春三首 春去

    浔阳春三首 春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魔兽之奥妮克希亚的复仇

    魔兽之奥妮克希亚的复仇

    真相总是被披着历史外衣的谎言而掩盖,当你揭开那层虚伪的外衣后,你才能知道真相背后的故事,带你走一个不一样的魔兽世界,一起回忆我们逝去的青春。
  • 梨香童话

    梨香童话

    有一座山,叫作云山,云山脚下有一个小镇,叫作梨香湾,梨香湾里有一个园子,叫作梨香园。有一天,梨香园来了一群客人......本故事中的人、事、物、地点、历史纯属虚构,就把它当作一个童话来看吧!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一等家丁

    一等家丁

    见过比贵族还猖狂的家丁吗?见过比纨绔还嚣张的家丁吗?见过比帝王还霸气的家丁吗?许枫作为现代男人,却因为意外重生异界,混迹异界成为家丁的他玩纨绔,斗贵族,杀强者。成就一代家丁!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杜克

    杜克

    杜克典狱长双手在胸前不停地颤抖,头上的癞子疤痕红里透黑。这里曾经是他的帝国,他这一生最得意的杰作——罗本斯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