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300000012

第12章 道家的精神原则(1)

阐述道家学派的形成、演变历史以及主要理论成果之后,我们接着可以来探讨道家的精神内涵了。不言而喻,道家的精神内涵是丰富的,但能够作为原则的思想却只有最为核心的部分。道家哪些思想处于“原则”的地位呢?从不同的立场来审视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认识,这就需要对道家文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们认为,道家的精神原则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道德之原、自然无为与贵柔守静、和谐为道常。

一、道德之原

在日常生活中,“道德”一词使用很广,大家对它并不陌生。不过,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的。在一般情况下,“道德”乃是伦理学的词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伦理道德”连称的情况。这种语境中的“道德”意味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准则。然而,在道家文献中,“道德”的意义却丰富得多。

(一)道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的意思是,道化育了混沌未分的一元之气,尔后一元之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推动而有了冲和之气。

阴阳与冲和之气交互作用而化生万物。万物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而且因为中和之气的协调作用而维持着内在的有序化。在老子心目中,道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的归宿,具有无穷的奥妙。《庄子·在宥》把这种奥妙的化生称作“物物者”,也就是使“物”成为“物”的源头。正如《老子》第四章所指出的,它恍惚窈冥,似无实有,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绵延不绝。

道派生万物,又内在于万物。《老子》第三十四章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大道广泛呀,遍在于一切,万物仰仗着道而化生。在万物化生之后,道却不把万物占为己有。道养育了万物却不会做主。道是无欲的,这可以叫做“小”;万物都归向道,这又可以叫做“大”。道自始至终都不会自大,所以能够成就其大。这种看法在《管子》一书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该书《心术上》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道是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内在规定,但它又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品不得的存在。所以,《庄子·则阳》谓:“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说它“不可有”,是因为“无穷无止”,说它“不可无”,是因为“与物同理”、“与物终始”。

道不是显现之物,而是潜在之物,可谓之“无”。换一句话来说,相对于万物有形、有名、有象、有为而言,道是无形、无名、无象、无为的。《老子》第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老子》第三十二章说“道常无名”;《老子》第四十一章说“大象无形”。老子连续使用了几个“无”字就是为了形容道的性状。他所讲的“大象”即是大道。它到底是如何存在的,真是难以形容,《老子》第十四章将此称作“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在日常生活中,“状”是某物之状,而道是无物之物,自然是无状之状,既不具有普通之物的形状,当然也没有普通之物的形象了,故谓之“无象”。

不过,无名总是不好称谓、不好表征,所以老子还是勉强给这种无形的东西取个名称。《老子》第二十五章说:“吾不知其名,故强字曰大,强名之曰道。”

在这里,所谓“大”就是“道”;反过来说,“道”也就是“大”,故有“道大”或者“大道”之说。在老子等道家人物心目中,大道虽然无形,却是万物之祖宗。

(二)德蓄万物

《老子》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蓄之。”这表明“德”在道万物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德”古训为“得”,王弼《老子注》谓:“德者,物之所得。”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本依据,万物只有“得”于道才能“德”成万物。可见,德是道与物间的中介。《庄子·徐无鬼》曰:“德总乎道之所一”。照此,则德其实是标志“道生一”的成就;但是“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就是说,道能生一,而德不能。

德与物的关系,可以表述为道之在物即见德。德是具体事物所拥有的“道”,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属性。《庄子·德充符》曰:“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万物之生乃是冲气之和的结果,故而修德之和以成万物,而德非物故“不形”。正如冯友兰所说:“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然之原理,德为一物所以然之原理。”所以,万物与人都离不开德。人要想诗意地栖息于天地间,就必须涵养此德性,即太和之性。《德充符》载卫灵公接见一个曲足、伛背、无唇的残疾人,此后见正常的人觉得脖子太细了。作者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之故。作者这么想其实是强调了“德之贵”超越世间的一切标准。

因此,道家常常“道”“德”连称以表示万物生成变化的内在基础。《庄子·天道》曰:“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作者认为人如能效道德“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之性,道便在心中,可获得“天乐”,幸福地生存于天地之间。

(三)道德为天下正

上文分别阐述了道与德之与万物及人的先在性与决定性,这里谈道与德间的关系及其意义。

德在道生万物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谓之“道体德用”。《管子·心术上》谓“道之与德无间”,只不过“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一切所化生的万有都是得道之精以成。“德”就是“得”,而“得”是因道之无而有;而“有”作为承载道的存在,故称作“德”。《庄子·天地》亦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道体无有,起一而生物称为“德”,德正是物的天性,物如能修持天性,即可复归于德,这样就通于泰初大道。可见,德不仅体现道生物之“用”,而且也使物复归于道之“用”。《庄子·庚桑楚》有言:“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道是德的主宰,而德体现道生万物的光辉。需要说明的是,人作为“域中”(宇宙)四大之一,能法道生万物之德,努力保有得(德)于道的天性,此正是与道合同之路,也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庄子·秋水》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德乃是天道赋予人的内在天性,人的外在行为如能与内在天性(德性)相合,是谓“德人”,正如《庄子·天地》所言:“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这样的人物不会也不能被伤害,因为所谓“德”的本质就是“和”,具有“无不容”(《庄子·缮性》)的品性。德代表一种和谐的力量,包容万有,与物无伤。《庄子·秋水》说:“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可见,道德既将天道立为天下标准,又肯定人间行事含德是得到“道”的保护的条件,修德返道,一切就会吉祥康宁。

正因如此,道家语境中的“道德”成为自然、社会、人生最理想状态的标志。

《老子》第三十八章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第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老子高举与周礼(仁义礼乐)不同的大道观,呼吁世人意识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以为仁义礼乐的制度规范不足恃。其实,道家并不是不要仁义,只是说“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庄子·天运》)。道家认为相对于道德而言,仁义是有缺陷的,因为仁义之名会成为社会纷争之器。《庄子·人间世》就说:“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道德之境本是无知、无欲、无为、无名的,但在仁义替代了道德之后,社会就陷入了相争相轧的混乱之中。所以,道家旗帜鲜明地批判仁义,希望世人能惊醒。《庄子·马蹄》曰:“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骈拇》亦言:“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仁义在庄子学派看来好比多余的足趾、手指和附生的肉瘤,是人性的负累。人的天性本来纯朴,但在仁义之说纷起之后,纯朴的天性就慢慢泯灭了。仁义好比诱惑夏娃偷吃禁果的蛇,使人类原始幸福的伊甸园生活从此一去不复返了,从而导致这样的悲惨局面出现:“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庄子·在宥》)可见,道家的“道德”之说诚乃明天道以推人事。

正因如此,《老子》第三十二章才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老子认识到,只有舍去狭隘的仁义而复归于道,在道德的统率下,才能有“不仁”之至仁。庄子学派认为,狭隘的仁义非道德之正。《庄子·骈拇》说:“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反过来说,只有以道德为正,而以仁义为奇,守正御奇,天下才能复归于纯朴。金岳霖曾指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因为“道”是自然、社会、人生的正道、大道、常道,是自然清明、社会昌明、人生通明的根本所在。所以《老子》第五十二章把“道”称作“天下母”,《老子》第二十八章则称之为“天下式”。

二、自然无为与贵柔主静

在道家学派中,与“道德”范畴密切相关的是“自然无为”与“贵柔主静”的理念,这在《老子》、《庄子》、《淮南子》等书中有许多陈述。

(一)自然无为

《老子》一书共有五次用了“自然”这个概念,但它的含义有所不同,概括来看,其主要含义有两层:其一,对主体而言,价值意义上的“自然”是“自己如此”之意。与主体(圣人、善为道者等)的“无为”相一致的客体(万物)的“自然”,乃是表明一种状态,可视为形容词或副词。池田知久认为,“古代汉语中的自然,在刚诞生的时候,在文法上是和泰然漠然等相同的副词之一,是形容万物百姓的现有状态(存在样式和运动形态)的用语,并不是意味着客观的对象nature的名词”,比如《老子》第二十三章的“希言自然”即是如此。在这里,“希言”的意思与“行不言之教”相近,而“自然”则起着价值标准的作用。还有《老子》第十七章所谓“百姓皆谓我自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人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人在,但没有感到圣人的作为,因此认为自己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说,自然便是道,不用再到外面去寻找道了。总之,一句话:“自然”是“不用借助别人的力量,靠自身内在的作用,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这样的“自然”观是包含在道论之中的。其二,就客体而言,存有意义上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即像万物自然那样存在。

“自然”处在与道对待的地位。道创生了万物,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但这并不是道有意识要生育万物,万物对道的尊贵也不是“道”所期望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言下之意是不能用人们的亲疏贵贱标准去衡量这种关系,故而《老子》第五十一章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的尊贵性就体现在“自然”上,即真实性。道以“自然”为存在方式,“自然”便是道的标志。如此说来,存有的“自然”同价值的“自然”是共通的,甚至是交错的。既然老子是个唯道主义者,那么“道法自然”,即以自然作为道的特性就顺理成章了。比如,《老子》第六十四章所谓“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便是例证。作为道的忠实履行者——圣人,秉承了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第二章)的本性,对包括百姓在内的万有都抱着一种“圣人皆孩之”的宽容与慈爱,“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天下浑其心”(《老子》第四十九章),他的作为就是不作为,即“为无为”,具体说来就是,充分发挥辅助的职能,让万物自己生长灭亡,故而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说,这种思想充溢着“理性自觉”。这里的“自然”是与道以及道的代言人——圣人——相对应的万物特性——自然而然。万物的自然状态就是最真实的存在,人们不应该去破坏这种存在。“道法自然”的论断表明“道”与自然是对应的存在。

同类推荐
  • 道教一本通

    道教一本通

    本书从“道”字入手,详细讲述了道教的历史、教派、典籍、神仙、仙境、道术、科仪、文化的方方面面。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弘一法师经历了的两世人生集于一身,由风流倜傥的浊世才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宗师,一个转身,演绎了一个旷世传奇。红尘世俗中,世人追捧他的才情;佛门禅院里,世人景仰他的风范。读他的文,风骨、才骨、傲骨,尽显其中;品他的人,真挚、认真、脱俗,做到极致。
  •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今天,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执心执意执着,华音流韶过。因缘聚散,光阴荏苒。我们是否,还在踽踽独行的路上步履蹒跚?静思静穆静坐,花雨曼荼罗。刹那清净,一世安宁。我们是否,还没看见自己心头的天澈地明?
  •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佛是觉悟者,法是认识宇宙人生,走向觉醒的方法; 认识人生,改善人生,觉悟人生!《觉悟》是济群法师历年弘法的理念和核心思想,特别是他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生佛教,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人生。本书分三篇:“有所思”,讲述人生佛教的提出和思考过程;“有所行”,讲述佛教教育、弘法的具体实践;“修学之旅”则是济群法师本人的修学经历和体会。
热门推荐
  • 次元巫师

    次元巫师

    旅行在多元宇宙的法师,异域风情的记录者,保存历史资料的使徒!这个故事从一个离经叛道的法师开始,记录着一段段奇异的故事?
  • 众界传说

    众界传说

    一枚玉坠改变了他的一生。一个传说,一段预言令他陷入了无穷尽的纷争。一个古老势力的覆灭,一个无名小卒的崛起。众界之争,谁主沉浮,天地不仁,众生本平等,天若不公天亦可诛。
  • 万法灵瞳

    万法灵瞳

    世间有异术九等,分有九族掌控,其中瞳术虽诡秘多变,却因其修炼之难屈居于末,此族也因此逐渐衰落,瞳术也由此隐匿世间。青云镇之中一少年虽天生盲瞳,却因看似机缘巧合之下,得修瞳术于魂,集万法于一身,成为数千年来唯一一名真正以瞳术聚灵为圣的武者,获通天之能,彻地之力。平山破浪,血赋长歌,历经生死劫破;凌云壮阔,问鼎苍穹,笑尽天下英雄!
  • Measure for Measure

    Measure for Measur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结缘

    结缘

    月光下,她绝美无双,他的指尖轻轻拂过她的眉梢,他问:你愿意为我死么?她眸光潋滟,俏然一笑:不愿意,我要与你白首偕老!
  • 灰烬纪元

    灰烬纪元

    何为文明血海洗地,尸骸奠戮,以予之刀剑,斩彼之荆棘苍穹。此即为文明
  • 一本书畅游世界顶级景点

    一本书畅游世界顶级景点

    在亚洲篇里,北京天安门、日本京都、韩国济州岛、度假天堂马尔代夫、世界第一庙宇吴哥窟、印度泰姬陵等等,领略东方的神秘;在欧洲篇里,大英博物馆、法国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艺术家的殿堂卢浮宫、古老的艺术之城巴塞罗那,享受西方的繁华;在北美篇里,自由女神像、电影之城好莱坞、玛雅古迹、夏威夷以及郁金香之城渥太华等,相约北美的风情;在南美篇里,科隆大剧院、葡萄酒王国门多萨、云中之城马丘比丘……追寻冒险的畅快;在非洲篇里,太阳城、好望角、金字塔、肯尼亚树顶旅馆……体味原始美的淳朴;在大洋洲篇里,新西兰皇后镇、墨尔本、悉尼歌剧院、汤加宫……爱上精致的生态美。
  • 德才兼备

    德才兼备

    一本公司职员和国家公务员的必读书。“德才兼备”是全世界无数组织千百年来都遵循的价值观、人才观,其本质是要求员工的一切行为都要做到有德、有才、两者兼备,不可缺一,而且是德在前,才在后。事实上,一个人的才能越高,德与才的关系就越密切,越重要。德不仅由才所体现,而且为才所深化、升华;才不仅由德所率领,而且为德所强化、所激活。因此,要想成为组织重用的人才,就必须做到德才兼备。不管你在企业或者单位中扮演任何角色,担当任何职位,德才兼备都是你努力的方向。本书不仅指出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胜败乃兵家常事告诉读者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成为一个真正德才兼备的人。
  • 异世绝帝

    异世绝帝

    万古苍穹,破殇成军;阡陌红尘,繁花似锦!域玄大陆,强者于王势的争锋!看似废材三少爷崛起称霸,实则是一个来自异世的“少年”,狂拽酷炫吊炸天,女扮男装,独傲江湖。南氏家族直系“废材三少爷”,因为这个异世杀手的到来彻底改变!看世间万事,品人情冷暖;少年的落寞,乃前世杀手生涯所赐;少年的天赋,乃前世艰苦历练所得!一场强者与强者之间的竞争,一代圣帝天才的成长,现在展开……
  • TFBOYS之王俊凯爱你无悔

    TFBOYS之王俊凯爱你无悔

    三年前你让我等你三年后你回来了结果给我的结局是甩了我告诉我不爱我了我死心了你又回来百般纠缠王俊凯你到底几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