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200000060

第60章 二零零七(2)

信念要使人信服,并不一定非得在逻辑上一致,因为我们既相信我们的自由,也相信我们无力改变世界事务之运转方式或被操纵之方式,而这两种信念就无法契合;也正因为无法契合,所以“agora”作为介于个人与公共地带之间的纽带就显得格外重要。没有这一中介纽带,个人化或私人化就同时意味着危险化,即前面所提到的现代人的三大烦恼。与一个通过“agora”而联合起来的共同体相反的,是一种可称之为“挂钩式的共同体”(pegstylecommunity),它指的是许多人都可以通过把自己的恐惧与不安悬挂在某个临时的“挂钩”上而获得暂时的解脱;这样的“挂钩”可谓形形色色,层出不穷,比如老乡、同学、运动队、合唱团、老年大学、少儿体操、消费者协会、各种形式的自愿者组织等等,“它们之所以有力量,也是源于能够为被压抑的恐惧与愤怒提供出口,这些恐惧与愤怒与该事件至多只有一种间接联系”,“事件”过去了,“挂钩”也就随之消失,于是人们就又生活在恐惧之中,需要寻求新的“挂钩”。这几乎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模式。值得注意的,倒是有这么两个实际问题:一个是利用“agora”来指责“agora”的无效、无用,这通常发生在非常时期的西方议会中;再一个就是把“agora”混同于“ecclesia”(古希腊的公民代表大会),鲍曼说,“每一代人的目光都同样聚焦于同一前沿阵地。他们很可能有不同的期盼,但他们有共同的预感:所有重要的事情将发生于agora与ecclesia之边界,沿边界所爆发的战争对塑造人类未来社会而言是决定性的”。

所谓“寻找机制”,作者把寻找的“范围”与“规则”做了区分:人的所有寻找其实都在一定范围之内,而这个范围又是我们自己无法确定的;我们所能确定的,只是某种选择的方向、规范,或做出此种选择的价值依托,于是将选择的理论上的抽象可能性具体化为“可行的”、“值得的”、“可取的”、“恰当的”等方面来加以履行。

教育就是设定选择规则的主要现代工具;所谓教育,就是一种制度化的努力,“用来教导、训练个体,使之具有在法定议程内运用其选择自由的技艺”。

这种技艺的训练应该说已经越来越摆脱了政治的钳制,但这里仍会涉及一个如何理解“意识形态”的问题。

“意识形态”(ideology)原意是观念的科学,18世纪末为法国国立研究院的特拉西(D.Tracy)所创造,意在研究如何才能使人的观念保持正确;到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他们想告诉人们的是:首先应该改造物质世界,而不是与错误观念作斗争,因为物质世界一直生产并维系着人们的错误观念,“除非世界的错误首先得到纠正,否则思想的真实便没有可能”。自那以后,“意识形态”就成为“错误”与“不真实”的代名词;与此相关,它也就从“知识”、“科学”的统治领域降低为“信仰”、“盲从”的较低领域。

那么,人们自然也就不再相信柏拉图当年要把哲学家之言变为现实的“乌托邦主义”,而且对各种形式的“乌托邦谎言”充满仇恨。这也是政治之所以被丢弃而后又要被寻找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是启蒙主义的希望(它一定是某种形态的乌托邦主义);另一方面就是社会与政治的日益碎片化(它也一定会逼使着人们成为各自为政的无头苍蝇),这就是“意识形态”一词在今天所给予我们的困惑与关切;也是在摆脱政治中“寻找机制”为什么又可以理解为“寻找政治”的一个原因。

作者在“寻找视野”中谈到了三个引人注意的概念:一个是“第二次改革与组合人(modularman)的诞生”;再一个是用“多元文化社会”取代“文化多元主义”;第三个就是“自律”与“对共同善的共同寻求”之间的关系,作者称之为“自由主义式民主与共和”。

第一次改革指的是宗教改革,它使得精神拯救私人化了,也就是说使每一个人都成了牧师,不但摆脱了神职人员对个体拯救的精神控制,而且完成了第一个“被私人化了的公共之善”;第二次改革的口号就是“人权”每一个个体都有权选择他自己所认为的“拯救”或“福祉”。随着个体潜能的充分显现,就出现了一种被欧内斯特·盖尔纳(EmestGellner)所称之为的“组合人”(themodularman)。“组合人”这一隐喻的灵感来自家具的组合〔前不久我在苏州参观一家名为“德胜”(Tecson)的公司,发现他们那里的房屋建筑也是组合而成〕,也就是说,“旧式的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但同时也是被定型了的人;而“新式的人”则由组合而成,可以不断变换、添加,重新组装,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那么组合人的社团也就应该有效而不僵化。这也就是当前的“多重网络”(multinetwork)的生活世界。当然,鲍曼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谓得失参半”,一方面是使得强制性权力与仪式的无言压迫成为多余;另一方面就是这种组合渗透着不确定性与风险,或者说使人生活在一种“漂泊不定”和“无家可归”的状态之中。“没有一个团体能使我们有家园之感,不管何时,我们恰好置身于某个团体之中,感觉到不是坐在家中的餐桌边,而是在旅店过了一夜,或在某个酒店玩了一个通宵。”这其实正是当下人的精神境况,即“组合人”在自己的不定型中对“归属感”的渴求。

“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与“多元共同体主义”(multicommunitarian)的区别非常重要。

“多元文化”讲的是文化选择的自由必须包括脱离“某种文化”的权利,这与进入“某种文化”的权利同样重要。我的一位朋友很早就对我说过,当大家都去祭黄帝陵时,我为什么就不能去祭蚩尤(他非说他是蚩尤的后代,尽管拿不出多少像样的证据)?他被黄帝打败了,就不再是我的祖先了吗?虽说这里不乏玩笑的成分,但所提出的问题还是很重要的:我们能不能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或别的什么宗教?这里面当然有一个矛盾,这就是文化信仰可以自便,但共同体却是唯一正当的公共机制;而且所谓共同体,就是要调整共同体之成员的公共生活,于是也就免不了对其成员的文化取向进行调整或干涉。于是,鲍曼建议用“多元文化社会”取代“多元共同体主义”。

是“多元文化”而不是“文化多元”。

“文化多元”表明了文化自身的多样性,而且告诉我们每一种文化都是自足的、封闭的、同质的、自然而然的,而人又从一开始就置身于某种文化之中,只有这样才是“常态”;任何想“跨文化”而居,或使自己的政治选择不为“文化冲突”所困的状态都是一种“异常”的“变态”。其实,鲍曼说,“如今极难将一个社会描述为一个整合的、内聚的、一致的集体,更不用说一种纯粹的文化了。为了能够逐渐把握当今文化之现实,该是不再使用那些曾经有用现今却会引发认知误导的概念的时候了,比如文化同质性、文化异质性、文化多元主义、跨文化交流与转换之类的概念。”

也许,这个问题对我们当下的意义就在于它有助于提醒我们注意到那种隐藏在所谓的“国学热”(甚至扬言要重立“儒教”为国教)背后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不但与事实不符(真有所谓纯粹的“国学”或“儒教”吗?),而且也与现代社会在电子媒介世界中日益广泛的多元文化之融合、交流格格不入。

齐格蒙·鲍曼作为一位杰出的甚至可以说成是当代最重要的后现代思想家,自然更为关心的是“自由主义式的民主与共和”,因为他更多看到的是自由主义所强调的“个体自由”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抛下一大群自由而又孤独的个体,他们有行动自由,但对其行动之框架,却又未能置一词,他们对其行动自由之目的毫无想法,最重要的是,他们对他人的行动自由毫无兴趣,对谈论如何运用所有人的自由亦无兴趣”);于是如何“将个体自由重新锻造为一个自我监控的共同体,从而将个体自由置于对共同善的共同寻求之中”也就成了他毕生努力的方向。这个方向集中在既要看到个人自由的原子化后果,看到它很可能被狂热的民族主义所取代,又要着力于“公民对共同善的奉献与由这种奉献而培养起来的行动能力”。

这也是他的这本书题名为《寻找政治》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而有无“危机意识”,则是这本书能否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所谓“危机”,涉及“理论的”与“事实的”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这也是我们在哲学课堂上所经常讲到的“逻辑的论证”与“经验的归纳”的不同。

从“理论的”或“逻辑的”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先要对“常态”(正常、非危机)有一个概念,否则就无法认定何为“危机”或“不正常”,这是哈贝马斯在论述到“合法性危机”时所强调的,只有当事物失序,有规则变为了无序,事态不再有章可循,变得不再可预期时,我们才能说它“失序”或处于“危机”之中。但从“事实的”或“经验的”角度看,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只有当某个工具不顺手了,不能用了,比如电视机不显示、空调机不制冷时,我们才会想去弄明白它的构造原理。这也就是说,“常态”其实是它最稳定、最强大,也最不为人所注意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对“危机”的感受,也许永远都不会有对“常态”的反思与关注。

那么我们现在处于一种什么状态之下呢?是先有了关于什么才叫“常态”的理论准备,还是由于先切身感受到了“危机”,于是才想到了什么才叫“常态”这一问题?

齐格蒙·鲍曼说,我们目前有更好的手段预测即将到来的地震、正在逼近的飓风,相比之下,我们却很难预测下次股市何时暴跌甚至崩盘,很难预测那些看起来显然非常可靠的大量工作岗位会突然间蒸发的无影无踪;如此说来,我们目前的状态,就如“泰坦尼克号”上那些怀着必胜信念的、盲目而又洋洋自得的乘客一样,正在无情地奔向它的末路,尽管几乎所有的人都隐隐想到可能会有一座冰山隐藏在大雾笼罩之中;但由于船长的傲慢与船员的顺从,冰山的存在几乎从根本上说就不可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被及时发现,因为“这个社会,凡事都能被预测,除了预测手段之外”。

鲍曼很喜欢雅克·阿塔利(JacqueAttali)对电影《泰坦尼克号》所作出的这个评论,因为他直接说“泰坦尼克号就是我们自己”,但不知道我们是否对此也有相似的感受。

因为这纯粹是个人的事,尽管个人的事也同时就是社会的现象。

“凡事都能被预测,除了预测手段之外”,这“预测手段”,是“刻舟求剑”的“舟”,还是夜晚那盏路灯上的“光”?

同类推荐
  • 生命在纸上行走

    生命在纸上行走

    瘫痪病榻,才感悟到散步阳光下的幸福;饥困荒漠,才渴望得到一滴水的幸福;身陷囹圄,才领会到获取自由的幸福。缺陷像一把钥匙,打开幸福之门,幸福在缺陷中找到答案。
  • 徐志摩文集(第二册)

    徐志摩文集(第二册)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代诗人名家辈出,灿若群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青年诗人徐志摩那电光火石般短促的一生,那充满浪漫激情的新体诗歌,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个方面对他生活创作影响最为深远。其一是他学养深厚,学贯中西。其二是与两位才女——林徽音和陆小曼的感情经历。《徐志摩文集》是他经典作品的精选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收藏本。从书中体会徐志摩在爱情的浮沉中所经历的种种心境,回味早逝青年诗人的传奇一生。
  • 章衣萍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章衣萍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感悟友情:不求回报的85个片段

    感悟友情:不求回报的85个片段

    感悟友情,真挚的友情从来是不求回报的,只记得一句,他是我的朋友。
  • 原野童话:草家族的绿袖子

    原野童话:草家族的绿袖子

    本书收录了作者创作的《闻香》、《柳美人》、《种子》、《鸽子在天空流浪》、《发现》、《月光手帕》、《小女趣事》等八十余篇随笔。
热门推荐
  • 末世重生之泪灵

    末世重生之泪灵

    【(正文完结,无男主)前四十章与末世无关,看末世的请跳到四十章后】末世第十年,林灵死了。十年的忍辱负重,为了报仇她苟延残喘地活着,生不如死。最后,为了所谓的“大局为重”,竟眼睁睁地看着仇人笑着离开……而她,只落得一个被丧尸分食的结局?可笑的是,在死亡的前一刻,她发现她所求的,不是复仇,而是好好地活下去。神秘声音出现,她在黑暗中向祂许下一个看似可笑的愿望。然后,当林灵再次睁开眼时,她发现,她真的重生在了一切错误都未开始的二十五年前。满心欢喜地开始重启的人生,封存的记忆也被拾回,命运的轨迹开始改变。这一世,她会还曾欠下的债,守护好想要守护的人。只是……非人类是什么鬼?
  • 随园诗话(第三卷)

    随园诗话(第三卷)

    《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本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 卡耐基人性优弱点

    卡耐基人性优弱点

    本书是卡耐基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人类共同的心理特征而进行的论叙 。它揭示了人类心灵的奥秘,叙述了所有人类共同的“忧虑”及其克服法 。 “忧虑”是可怕的,但又是能够克服的,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不 会为“忧虑”所苦恼。本书还详细地展示了人类正反两面的心理活动,通 过对人类心灵的探索,可以帮助人们辨别人世间的真诚与虚伪。本书对人 类的优弱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可以帮助人 们看穿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从而提高你的处世艺术,是男人们和女人们 ,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 我是小小神

    我是小小神

    世界很大,我很有钱,因为爱钱,所以赚钱。我最伟大的理想就是要花很多很多的钱。全文YY,轻松打怪。
  • 残天弑神

    残天弑神

    说他是个好人,有点牵强;说他是个坏人,却一直无法将坏发挥到极致。。。。。。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想告诉你他一身都是迷。
  • 花千骨穿越到现代

    花千骨穿越到现代

    白子画和花千骨穿越到了现代,他们在现代会发生什么呢?他们又会经历什么样的困难呢?他们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快随小作者一起去看看吧!
  • 白影琉璃月琉心

    白影琉璃月琉心

    她是被母亲抛弃的人,但她并不孤独,因为,她的好友、她的臣子、她的亲人在她的身边,温暖着她;但是,正因为如此,她被她最爱的人所伤害了,一次又一次,直到把她伤得遍体鳞伤,而她,直到最后都是尊重他的决定,直到死亡……但是,为了不让她受伤,他似乎先走了呢……
  • 我家的狐仙大人

    我家的狐仙大人

    二十元买回家个小兔子,怎么变成狐狸了?一早醒来,窝里躺个美男,什么情况?
  • 校草,你别拽

    校草,你别拽

    这是一场极致浪漫的校园纯美之恋……
  • 萝卜不花心

    萝卜不花心

    一个青涩男孩和一群花季少女之间的狗血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