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原则
辨别性倾听可以区分来自听觉或视觉的刺激。
辨别性倾听是理解性倾听、批判性倾听、治疗性倾听与欣赏性倾听形成的基础。
听觉的辨别力对发现或认识语言与非语言声音,认识语言的声音结构,察觉并区分口头暗示,理解方言和口音的区别,认识环境声音等具有重要性。
视觉辨别力对认识通过姿势、身体行为、手势、面部表情、眼神活动、外貌及用品、空间/距离、时间、触摸和环境因素等表达的非语言符号具有重要意义。
听觉与视觉的辨别力对发现欺骗性与常规性暗示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的辨别性倾听者:
会努力区别听觉与视觉的刺激;对来自传播者的语言与非语言的暗示非常敏感;能认识到倾听过程中辨别力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一段节选的文字场景描述,试着判断在每个特定点发生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早上6:45,距他在浙江某大学第一堂课开始还有五分钟,吕昂走进2045教室,发现老师和几个同学已经到场,老师向他微笑并亲切地打了一个招呼,吕昂在中间桌子边坐下。
在上课之前,吕昂四处张望。他看到其他同学在静静地翻查文章,浏览课文,有些人也像他一样四处观望。他观察了教室,未来六周的周一和周三晚上他将在此度过。他很快发现教室开着空调非常凉爽,不像屋外杭州夏天的那种酷热,这使他感到轻松。过了一会儿,教室里坐了近20名学生。坐在吕昂右边隔两个座位的赵瑜向吕昂作了自我介绍,他们谈论了课业打算。这时,吴灿走进了教室,把她的笔记本电脑和课本放在吕昂左边的空桌上,转身去了洗手间。过了一会儿,她回来了并紧挨吕昂左边坐下。
8点整,老师开始讲课。接着,她向同学们介绍了要进行的听力测验。
测验的最后部分是一段10分钟的讲座,老师看到这段时间里学生各种各样的行为:李晔在观察教室和其他学生,叶胜的眼皮慢慢地耷拉下来,赵登反复地看表,而叶琪则表情茫然,张弛轻声敲打着桌子,黄清手托下巴,谢利的身体摇来晃去,一只脚不停摇摆,吕昂则在不停地眨眼睛。测试完毕,很多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倾听的一个目的是辨别性倾听,即区分各种听觉刺激。然而,在不同的场合,刺激也可能会有视觉的,如微笑、握拳、耸肩等。
辨别性倾听之所以排在倾听五大目的的第一位,就在于它为其他四个目的奠定了基础。正如下列例子表明的,具有高效辨别性听力的听者在进行其他四种倾听行为时更有效率。例如,具备综合能力的听者可以洞察发言者的音调、音量和语速的变化,据此判断发言者何时从一个主题转入另一个主题。此外,如果具备综合能力的听者对方言的差异比较敏感,就能更快地体察发言者的意图。能够确认语言结构和口头暗示的治疗性听者能够更好地根据发言者的口头特征(如用勉强可以听到的声音说话)、口头间隔(如频繁中断或者夹杂“啊”、“嗯”声)、说话不连贯(如一句话开两次头或者先前的一种想法没有讲完就跳到另一种想法)等情况确定发言者的抑郁程度。另外,能熟练洞察并准确解释非言语暗示的听者能够更容易地根据发言者的腿、脚、手的动作以及面部表情判断其是否讲真话。最后,能洞察交响乐中各种乐器声音的欣赏者能够更好地享受艺术表演,而能够辨认出声音强度、音调和持续时间等方面明显或细微差别的人,则更能够深入欣赏贝弗利·希尔斯以及卢西亚诺·帕瓦罗蒂的歌声。
辨别性听力的运用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非常依赖辨别性听力。当我们试着注意并确认生活环境中的声音同时使用这些声音来适应环境时,这就意味着我们开始培养辨别性听力。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婴儿就能辨认出人的声音并对其作出反应。此后,他们转头寻找声音的来源,紧接着便向声音处移动。在安静的时候,他们倾听自己的声音并加以模仿。接着,他们便模仿各种声音——家庭成员的声音、宠物的声音、周围环境的声音。他们在学习一种语言。这个阶段的语言包括细语声、哭声、高兴的语气、生气的语气、大声吵、低音、近音、远音、元音、辅音、唧唧声、连续音、零散音、无意义的声音、有意义的声音、鼻音、嗓音、高调音、低调音、长调音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继续扩大自身的声音存储量,并测试自己对不同声音的分辨能力。实际上,辨别性倾听——无论是察觉暴风雨的到来、宠物想出门,还是发言者的真诚度——对获取信息都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帮助人们适应环境。
辨别性听力的重要性
针对儿童学习语言的研究证明了辨别性听力的重要性。研究者普遍认为,有效学习口头和书面词汇有赖于辨别性听力。语言培养专家帕金斯指出了辨别性听力在口语学习中的作用。他认为:
在婴儿发出第一个真正的词语以前,他已经开动自身系统以辨认他听到的神秘且含混不清的话语。婴儿虽然口不能言,但他知道一些话的意思。这一事实表明,婴儿至少能够大体辨别承载意义的各种声音之间的差别,虽然他自己还不能讲出这些差别。这种能力被称作辨别性听力。研究者对说话能力的培养有所了解,但对分辨差异能力的培养过程知之甚少。
埃博尔总结了关于阅读技巧培养的研究,并得出结论,“许多阅读培养项目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们成功地提高了人们对有声语言的辨别性听力”。纽曼也调查了相关文献并指出:“无法听懂并分辨声音的孩子很可能难以学会阅读。”因此,辨别性听力在培养高效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方面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成年人,我们必须具备高度的辨别性听力来帮助其他人培养分辨能力,因为我们有责任指导儿童学习语言。只有通过细心的倾听,我们才能辨别孩子的语言水平并提供必要帮助。
显然,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培养辨别性听力并使自己成为高效的倾听者。根据费森登的理论,倾听的第一步是区分一条信息的各个部分。这一步不包括评价和分析,仅仅是“确认具体的、独立的条目”。我们确认具体条目的能力有赖于我们的辨别性听力。如果没有高度的辨别性听力技巧,我们无法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听者。
培养辨别性听力技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很多重要的听力技巧。这种最初的培养不仅限于讲话,还包括音乐。儿童不是在声音真空中成长的。他们所唱所讲反映的是他们在社会中听到的声音,而非某些普遍的、先验的声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要改进那些不成熟的分辨技巧。此外,我们还需获得并培养其他的辨别技巧来提高辨别性听力。
韦弗和拉斯福德序列中包含的改进技巧在考察了关于培养辨别性等听力技巧的文献后,韦弗和拉斯福德两人根据各种技巧形成的大致时期建立了一个听力技巧序列。尽管作者对环境性技巧(与声音而非文字有关)和辨别性技巧(与文字相关)作了区分,但这两种都与辨别性听力的培养有联系。
环境性技巧
产前
胎儿对声音作出反应,运动
婴儿期
对突然而来的很大的声音产生条件反射
听到响声会哭
倾听人的声音
声音可使其安静
对声音作出反应,做各种动作
转头寻找声音来源
了解到人和物体会发出声音
了解到操作物体会发出声音
定位声源并向其移动
学前
把一种声音与一个物体联系起来
重复一种持续的声音
培养辨别性听力技
巧是一个持续的
过程
了解到看不到的物体也会发出声音
了解到声源可以归类或命名
给定三个发声者,可确定其中发音不同者
可以根据声音确认人和动物
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
了解到声音强度的不同
了解到声音音调的不同
了解到声音类型的不同
了解到声音持续时间的不同
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
确认一天中各时间点的环境声音并判断其方向和运动
培养回声察觉和空间定位能力
辨别性技巧
婴儿期
对声音作出不同反应
对其名字作出反应
开始模仿说话声音
学前
把某种声音与背景声音区分开来
确认相同的声音和不同的声音
可以为言语声音找到相配的事物
幼儿园至三年级
了解到声音强度的不同
了解到声音音调的不同
了解到声音类型的不同
了解到声音持续时间的不同
认识到单词发音的不同
根据听觉认识到前辅音的不同
根据听觉认识到后辅音的不同
根据听觉认识到中间部分发音的不同
认识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
认识到一句话中词语的连续性
确认一句话中重读的单词
确认一个单词的音节数
确认一个词的重音
把重音从一个音节转到另一个音节
确认前辅音和后辅音
确认短元音
确认长元音
确认节奏词
确认并区分词尾
区分词语的临时顺序
意识到产前和婴儿期人对声音的反应是培养听力技巧的第一步,许多专家建议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他们鼓励孕妇多说抚慰性的话语,唱催眠曲,听使人平静的音乐,通过情感和智力刺激帮助胎儿体验生活。例如,人们发现莫扎特的音乐可用于安抚六个月大的胎儿,而摇滚乐则会刺激胎儿猛踢母亲的子宫。同样,新生儿喜欢听古典乐、父母的声音和母亲的心跳声。建议对婴儿进行刺激的专家指出,研究表明受到刺激的婴儿成长更快,注意范围更广,且更具好奇心。
我们可以设计大量的实验来帮助儿童培养前面列出的听力技巧。先让孩子闭上眼睛,然后注意以下声音:①关注室内音、室外音和体内音;②区分敲铅笔时声音抑扬顿挫的变化;③区分拍手声强度的不同。这些练习可以培养以下听力技巧:①空间定位——判断声音从何处来;②发生频率——确定声音发生的次数;③响亮度——判断入耳之声的强度。
其他帮助儿童培养上述所列的听力技巧的实验同样有用处。
尽管所列技巧集中于较低的教育阶段,但其中许多技巧可以在人的一生中得到进一步培养。重申一次,培养辨别性听力技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洞察并区分口头暗示
具有高效辨别力的听者必须培养获知口头暗示的技巧——不仅要指出信息如何表达,还要解释信息的意义何在。有学者提醒说:“应该挑战那种认为口头暗示只是关于如何表达某件事的陈腐论调,口头暗示更多时候表明所说的话。所说的话可能是一种态度(我喜欢你或者我比你强),也可能是一种情感,抑或是谈话的控制和协调,也可能是你的个性、背景和体态某一方面的展示。”熟练掌握此种技巧要求培养对口头暗示的感官直觉,增强对口头暗示的理解,认识到口头暗示对信息解释和发言者感知的影响,并了解与口头暗示有关的知识。
要区分口头暗示,首先要确认各种口头暗示的类型,因为我们在作解释性判断时要对其作出反应。以下列出四种类型:
(1)伴随一个人口语的辅助语言或口头暗示,如音调、抑扬、张力、音量、强度、速度、质量、语调、嗓门大小。
(2)言语特征,如大笑、叹气、打哈欠。
(3)言语混乱或不连贯,如重复、省略、滑舌、纠正句子、错误开头、句子不完整、结巴等。
(4)有声停顿,指的是包含非语言发音的停顿,也称口头停顿,如啊、嗯等。
了解了需要区分的口头暗示类型,我们就必须意识到口头暗示对解读发言者的信息的影响。例如,高效的有辨别力的听者可以通过发言者对某些词的强调了解发言的重点所在,或者根据音调的高低判断发言者是在提问还是发表声明。此外,听者还要区分发言者的口头暗示与语言信息是矛盾的,还是口头暗示加强了语言信息。研究表明,当口头暗示与语言信息矛盾时,听者更多地依靠观察口头暗示来推测发言者的情感。梅拉比安这样概括包括口头暗示在内的非语言行为的影响:
当非语言行为与言语发生矛盾时,非语言行为更能决定信息的整体印象,如触摸、态度(距离、前倾、眼神接触)、姿势、手势、面部表情,包括口头暗示,都远远超过言语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情感与意义。
梅拉比安试图说明这种概括如何适用于一段录音信息和一段电话留言。如果口头暗示与语言信息是矛盾的,口头暗示将决定信息的整体印象。如果语言信息是正面的而口头暗示是负面的,含义可能是负面的。如果语言信息是负面的而口头暗示是正面的,含义可能是正面的。相反,其他学者研究了强化语言信息的口头暗示,并且他们能区分个别口头暗示所传达的特殊情感。例如,谢勒发现,表达兴奋、烦躁、悲伤通常是低音调的,而行动、力量、恐惧和惊讶则通过高音调表现出来。达威茨研究发现,喜爱和悲伤通过低速传达,而愤怒和幸福则通过高速表达。于是人们得出结论:通常来说,速度和音调的变化是判断情感表达最有影响力的因素。
要想更准确地解释他人口头表达的情感,有辨别力的听者要进行自我监测,也就是说,要对自身的表达行为有清醒的认识和控制,因为能自我监测的人可以更好地解释他人表达的情感。口头暗示还可以在沟通互动转换时帮助发言者表明目的。例如,当一个倾听者想打断一个意在继续发言的发言者时,发言者可能会提高音量或音调。当发言者想停止发言时,他可能以一种中低音调、低音量、拖长最后音节的方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