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注意
倾听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注意。注意是指对筛选的信息进行集中的感知。此项行为同时包括接收一个潜在的刺激之前的过程和接收的过程。
在我们周围任何时候都有许多刺激在争着引起我们的注意。它们可以是外部的,例如一个人大声说话或者大厅里的噪音;也可以是内部的,如头痛或者某种分散注意力的想法。你可以把你的注意力分配给几个刺激吗?若是可以,在某一时刻你可以注意多少个刺激呢?
选择性的注意。有一些刺激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同时注意的。
争夺我们注意的刺激没有数量的限制。但如果所有的刺激同时输向大脑皮层,我们的神经就会负担过重。因此,我们常常筛选出那些我们想要注意的刺激。人们认为,这是某个具有识别能力的选择机制在帮助我们把听到的刺激分成需要的和不需要的。
注意模型。布罗德本特在1958年最先提出正式的注意力模型,此后,其他人也提出了对识别过程的阐释。和布罗德本特的模型一样,早期注意力模型都把信息处理分成一系列的步骤,选择性注意是其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卡尼曼的注意模型也承认注意的能量是有限的,然而,他认为注意是一种可以灵活分配到不同阶段中的资源,而不是仅仅存在于信息处理的一个阶段中。
积极的注意。注意不仅要经过选择,也需要能量,需要欲望和努力。尽管我们可以把注意分配给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个刺激上,但如果我们在太多的刺激上消耗过多的能量,我们就不再是注意,而是在扫描了。因此,只有在同一刺激上集中注意力,我们才能关注被选择的刺激。
一旦我们选择了某个刺激,我们就要进一步对它进行加工。某些情况下,对刺激进行加工只需要很少的精力,因而它不会妨碍其他信息的加工,而有时候则相反。无论这个过程是自发的还是需要精力的,我们都要注意那些刺激。
总的来说,只有受到注意的刺激才会进入倾听者的记忆系统。然而,有事实表明,有些似乎从未被注意到的刺激进入并保留在了人的记忆系统中。
人类记忆系统。人类记忆系统有两种,如果把知觉记忆包括在内的话则有三种,即知觉记忆、短期记忆系统(STM)和长期记忆系统(LTM),它们功能不同,结构相异。知觉记忆是最短的,刺激的原始形式就是在这里进入记忆系统的。例如,它可以对最近的一次声音刺激作出短暂的反应。刺激一闯入或无意识地被记忆,它就暂时储存下来了。知觉记忆的容量很大,几乎可以容纳所有的刺激。但是刺激在知觉记忆中停留的时间非常有限,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或被新的刺激所取代。研究发现,视觉记忆储存只能维持几百毫秒,而听觉记忆储存也只有三到四秒。因此,如果知觉刺激没有立刻被选为注意的对象(即传送到短期记忆中),它就永远地消失了。
短期记忆,或称工作记忆(即对来自知觉记忆和长期记忆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也是一种临时的记忆。经过处理的被选择的刺激只能被短暂储存,这是因为短期记忆有两个明显的限制。其中之一是刺激储存时间的长度。研究表明,如果在短期记忆中的刺激不被注意,它在20秒到1分钟内就会消失。然而,如果不断地练习(对刺激的默念,或有声的重复,或在刺激上集中精神),它就能储存到你想要的时间长度。而且,练习(尤其是训练长期记忆的练习)可以增加刺激到达大脑皮层的机会,并最终被传输到长期记忆中。
在练习过程中,如果被另一个人的请求或噪声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打断,已储存的记忆有可能在60秒钟内就消失。有学者认为,长期记忆只有在刺激进入60秒后才开始。除此以外,短期记忆对可以同时容纳的刺激数目也有限制。
尽管有各种限制,短期记忆在很多情况下已经足够了。例如,在你听到一个电话号码时,你有足够的时间把它记下来,或听到一个问题,记住它,直到你回答为止。在日常生活中,短期记忆可能比长期记忆更有用,特别是在对话双方的沟通中。
短期记忆由一个人的短期意识组成,而长期记忆系统则是一个人已经习得的信息的长期储存。两者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前者有固定容量,随时有可能因为超负荷而损失,而后者则有无限的张力。
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对倾听的作用。假如你参加一个派对,认识的人很少,当别人给你依次介绍几个人时,你的短期记忆就要发挥作用。记住新的名字会使你把刚记住的名字忘记,除非你马上把它们放到长期记忆中。然而,如果你经常训练记忆,短期记忆的时间就会延长,并转移到长期记忆中去。倾听者应该训练对听觉刺激的记忆力,这样可以把某些刺激转移到长期记忆中并进一步加工和储存。
波动的注意。注意不仅是积极而有选择性的,它也是不断起伏波动的。注意的衰退和我们对倾听行为的理解尤其相关。我们不可能对所选择的刺激长时间地注意,因为注意是波动的。它的衰退有时不是因为分心,而是因为不断的疏忽,海德尔称这种现象为“短暂的昏睡”,我们的注意力逐渐消退是因为我们在“睡眠”中。但有时候,这种衰退不是因为“睡眠”,而是因为我们注意的广度很小或者我们没有尽力去注意。注意的波动和一个人处理信息时所能够付出的努力直接相关。因此,我们把注意分配给那些最值得注意的刺激就变成了一个过程。卡尼曼指出:“不同的脑力行为对有限的能量有不同要求。轻松的工作不需要多少努力,而困难的工作则相反。当所给的注意不能满足那些要求时,一个人做事就会变得迟疑不决,或导致完全的失败。”
对广告注意广度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倾听过程中注意所发挥的作用的了解。广告信息的有效性通常被认为由观众参与广告的层次或对信息的注意程度所决定。尽管注意的容量决定了我们可给予的注意时间的多少,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多加练习以及自我约束”等来延长注意的时间。
缺乏对注意的控制。一个人不总是能够控制他的注意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病,简称“儿童多动症”,其表现为烦躁不安,容易生气和冲动,以及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关于多动症,获得最广泛认可的定义包括三个部分: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冲动、过分活跃。也就是说,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并不十分有趣的事情上,也很难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在教室里大声回答问题,或者跟不小心碰了他的人打架等。他们会很难乖乖地坐在教室里和餐桌前,总想走开,或者坐立不安。但是,以上这些问题只有在变得非常严重的时候,才称得上是多动症,一般程度的表现并不属于病态。根据美国精神病协会公布的多动症诊断标准,美国有5%-10%的儿童患有多动症。
注意控制的缺乏使人们更易受到潜意识信息的影响。1957年在新泽西州一个剧院上演的一部电影《野餐》,其中的一个片段便是经典的范例。
该片段不断闪现爆米花和可口可乐的镜头,据报道,这些镜头潜意识里诱导了观众在影片的休息时间去购买它们。这种手法有强大的力量,受众在无意识状态下往往无法拒绝信息。
威尔森在其三本主要着作《媒体性利用》、《潜意识诱导》和《蛤蜊壳的狂欢》中,描绘了性在广告中是如何潜意识地吸引人们的,这种描述进一步推广了潜意识感知的说法。这些有争议的书出版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联邦通讯委员会指出,在广告中使用潜意识技术是有悖于公众利益的。然而,这项技术还是被使用了。比如,有人开发了传递潜意识信息的录音带,在百货公司中播放助兴的音乐来说服人们不偷窃商品。人们还设计出含有潜意识信息的海浪、微风、白云等古典音乐的录音带和录像带,使人们在潜意识中进行一些帮助自己的活动,如减肥、戒烟,甚至开发创造性思维等。
尽管计算机的发展使得这项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对这些技术应用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一方面,研究者尚未发现任何能证明那些听了录音带的消费者有了进一步表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另一方面,“近来的研究使人们开始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潜意识感知是有效的……如果这个观点正确,那么可以想象,潜意识的听觉刺激可能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虽然这种技术的使用者认为把它当作达到合法目的的一种手段是合理的,我们仍可以想象,一旦它被用来引导我们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将有多大的危害。1990年,英国一个名为“犹大牧师”的摇滚乐队遭到起诉,称他们危害了两个少年,使他们自杀身亡。两个少年的亲属认为,正是在乐队专辑“StainedClass”中隐含的信息使少年自杀的。其他人则认为,潜意识的信息只有在人们已经有了这种倾向的时候才奏效。显然,作为听者,我们必须对所接收的信息有清醒的认知。
倾听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受到注意过程的影响。注意范围的限制,集中注意力的动力的缺乏,或者选择刺激前不充足的准备,都将影响效率。注意的波动、注意的选择性以及注意的积极性对听者在沟通过程中任何时候的表现都会产生影响。
认知学家罗伯特·马尔扎诺建议倾听者在控制注意的时候可使用一些策略,他推荐以下四个步骤:
(1)对你的注意力水平有清醒的认识。
(2)清楚手头要做的工作所需要的注意力水平。
(3)把自身注意力水平和所要求的作对比。
(4)如果有必要,通过有意识地把一些可能重要但和手头工作无关的想法搁在一边,或者通过寻找有意义的想法,提高你的能动性,以提高你的注意水平。
听和倾听常被误认为是同义词,注意和倾听也往往被错误地等同起来。倾听的过程不仅仅包括接收和注意。例如,我们可以听到并且注意一种外语,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对听觉刺激进行解读,我们仍然未能完成倾听的全部过程。
第三部分:解读意义
倾听的第三部分“解读意义”,指理解或者翻译所听到(或看到)和注意到的刺激。在这个过程中,倾听者的目标是按信息发出者的意图理解信息,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个过程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受以及对未来不同的期望。
关于如何解读意义的理论。有各种各样的理论曾假设意义是如何被赋予的,在这些理论当中有一种叫镜像理论,它的经典过程可以表现为:
条件反射-语言参照-意义的隐含反应-意义的修正反应-意义的行为倾向性-人际信息传播。
朗斯汀赞同镜像理论。她根据记忆研究的发现和安德森所提出的理论,认为听者经历了两个独立的过程:声音解码(把有声资料转化为内在的语言)和语义解码(把有声资料转化为临时的、感知的图像或者大脑内部的图片)。在大脑中形成原始图像后,听者便在记忆库储存的图片中搜索相匹配的资料,然后把选择的信号与先前已经存在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比较,以形成新的临时图像。如果我们找不到匹配的图像,我们会询问和测试那些信号,或者返回到记忆库中重新搜索。经过临时图像的生成、搜索、比较、测试和解码,信号与听到的声音能够匹配时,意义就生成了,然后我们才可以决定声音刺激的意义。
巴克对如何解读意义并没有给出非常具体的陈述,但他指出意义有两个层次。第一层与对听觉刺激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有关。通过把过去的经历和第一步所得到的意义结合起来,听者便得到了第二层意义。第二层意义即听者认为是信息的发送者希望传送的意义。
韦弗则赞同把解读意义当作是一种行为倾向的理论,并对其稍稍作了改动。该理论在1956年提出,布朗对它进行了推广。该理论认为,人的记忆里储存着不同的类别,当我们选择某个听觉刺激,举个例子,比如“bicuspid”这个词,我们在记忆中搜索这个刺激应该属于哪个类别,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记忆中寻找另一个表达相似意义的刺激,直到发现一个匹配的意思后我们才开始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如找到匹配(在我们的例子中为“牙齿”)后,我们再把它归到相近的意义中。于是,这个刺激就找到了它所归属的类别——“有两个尖头的牙齿”。
布朗的类别理论统治了不止十年,之后,认知学家提出了一种人类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把人脑模拟为电脑,即信息通过听觉和视觉两个渠道同时传输给感觉器官,然后,这些新输入的信息在原先记忆中所储存的信息的基础上被加工和解读。
洛弗特斯和斯库勒描述了信息加工的几个阶段。首先是感官的记忆,类似于计算机的缓冲区,用来暂时储存、分类以及解释部分信息。这一初步的解读被传送到短期记忆中,好比计算机的工作记忆,信息按序列储存,每块信息一次能储存4比特到6比特的容量。然后,信息被送到长期记忆中,就好比计算机的辅助记忆。短期记忆从长期记忆中获取信息来解读。
图尔文认为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组成了语义记忆和事件记忆。费奇、郝瑟和休斯则强调认知在倾听中的重要地位,他们对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后总结认为,“倾听和认知过程是不可分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