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智莫大乎知人。”人才是事业成功最重要的资本和基础。作为一位领导者,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那些有才能的“将才”,因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善用敏锐眼光,慧眼识才
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
———晏子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国家有三种不祥:一个国家有贤才而不知,这是第一不祥;发现了人才而不用,这是第二不祥;尽管用了人才,却又不委以重任,这是第三不祥。如果国家是这个样子,又怎能会兴旺发达,繁荣富强呢?
识才是任人唯贤的前提,也是现代管理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一个管理者是否能慧眼识才,直接关系到其事业的成败。
李嘉诚由一个打工仔成为香港首富,长江实业由一间破旧不堪的山寨厂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李嘉诚的巨大成功,除了前文谈及的“超人之术”外,还得力于他的“识人、用人之道”。
有一位叫周年茂的青年才俊。周年茂的父亲是长江的元勋周千和。周年茂还在学生时代,李嘉诚就把他作为长实(长江实业,后同)未来的专业人士培养,与其父一道送他赴英专修法律。
周年茂回港即进长实,李嘉诚指定他为公司发言人。两年后的1983年即被选为长实董事,1985年后与其父周千和一道擢升为董事副总经理。周年茂任此要职的年龄比霍建宁还小,才30出头。
有人说周年茂一帆风顺,飞黄腾达,是得其父的荫庇———李嘉诚是个很念旧的主人,为感老臣子的犬马之劳,故而“爱屋及乌”。
周年茂的“高升”,不能说与李嘉诚的关照毫无关系。但最主要的,仍是周年茂的实力。
据长实的职员说:“讲那样话的人,实在不了解我们老细(老板),对碌碌无为之人,管他三亲六戚,老细一个都不要。年茂年纪虽轻,可是个叻仔(有本事的青年)呀。”
周年茂任副总经理,是顶移居加拿大的盛颂声的缺来负责长实系的地产发展。茶果岭丽港城、蓝田汇景花园、鸭月利洲海怡半岛、天水围的嘉湖花园等大型住宅屋村发展,都是由他具体策划落实的。他肩负的责任比盛颂声还大。他深孚众望,得到公司上下“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好评。
长实参与政府官地的拍卖,原本由李嘉诚一手包揽。现在同行和记者常能见着的长实代表,是一张文质彬彬的年轻面孔———周年茂,周年茂外表像书生,却有大将风范,临阵不乱,该竞该弃,都能较好地把握分寸,令李嘉诚感到放心。
长江的地产发展有周年茂,财务策划有霍建宁,楼宇销售则有女将洪小莲。李嘉诚的领导角色,由管事型变为管人型。
商场流行的一句话:“指挥千人不如指挥百人,指挥百人不如指挥十人,指挥十人不如指挥一人。”指挥一人,就是抓某一部门的主要责任人。当然,对集团的重大决策与事务,李嘉诚仍得亲自为之。
霍建宁、周年茂、洪小莲,被称为长实系新型三驾马车。洪小莲年龄也不算大,她全面负责楼宇销售时,还不到40岁。洪小莲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长江未上市时,就跟随李嘉诚任其秘书,后来又任长实董事。洪小莲是长实出名的“靓女”,人长得靓,风度好,待人热情,在地产界,在中环各公司,提起洪小莲,无人不晓。
1972年加入李嘉诚长江实业集团的洪小莲才24岁,只有高中学历的她由一名秘书做起。当时“长实”规模较小,才十几个职员。
洪小莲说:“我很庆幸,能够在一位那么瞩目及受人尊敬的人物身边工作。”对李嘉诚,她有说不尽的感激之情:“我很感谢李先生给我机会及栽培我,所以我用成绩报答他。”她一向视李嘉诚为榜样:“他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都能掌握关键,我对他由衷佩服。”李嘉诚在她心中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永远尊敬他,他永远是我的老师。”说时,洪小莲一脸庄重之色。
洪小莲追随李嘉诚近30年,被形容为李嘉诚的心腹大将。其实,洪小莲由普通秘书,攀上长实的执行董事,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外,还要多得益于李嘉诚这位伯乐的赏识。
“我觉得香港人在工作上多多少少会歧视女性,但幸好有个好老板和家人支持我!”这句短短的说话,已经包含了洪小莲多年来工作的辛酸,也反映了她和家人及上司李嘉诚的紧密关系。
洪小莲在长实工作的日子,出任多个不同部门,负责多个不同范畴的工作,接受一个又一个挑战,指挥若定的她,不单屡创佳绩,部门获奖无数,更重要的是成立了一个品牌。这个工作平台,给她最大的收获不只是丰厚的薪金,还因为工作上的关系让自己有机会接触不同人和事,增广见闻获益良多……
十几年里她扶摇直上,至1985年出任公司董事,年薪1200万港元。由一个秘书跃升为一家市值1000多亿港元公司的执行董事,洪小莲的心得是:“和公司共成长、共分享苦乐。”
洪小莲的工作作风颇似李嘉诚,不但勤奋过人,还是个彻底的务实派。就连面试一名信差、会议所需的饮料、境外客户下榻的酒店房间等琐事,她都要亲自过问。
然而,要处理日益庞杂的事务,没有旺盛的体力精力智力,没有日理万机的工作效率,是不可想象的。
她曾将自己描述为“颇为好胜,上进心强,但野心不大”,这位房地产界女强人有一句格言:“不论对家庭或事业,我当时担当什么角色,就做好那个岗位的本分。”她时常强调专注投入的精神非常重要,而对工作采取敬业乐业的态度,也能令许多事情事半功倍。
尽管与李嘉诚并肩作战近30年,但洪小莲却从未与李嘉诚单独用餐,也未曾与他闲聊私人事。但李嘉诚在她心中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她则说:“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
洪小莲曾说:“我是很贪心的人,往后的日子,若继续从事同样的工作,我不甘心就这样一辈子。现在仍有精力,我要尝试一些不同的事情。”
2000年,长实执行董事洪小莲退休,赵国雄接任。因此,现时的洪小莲已成为李嘉诚基金会的董事,继续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继续为李嘉诚工作。
长江总部虽不到200人,却是个超级商业帝国。每年为长江系工作与服务的人,数以万计;资产市值高峰期达两千多亿;业务往来跨越大半个地球。大小事务,千头万绪,往往都要到洪小莲这里汇总。
跟洪小莲交往过的记者说:“洪姑娘是个‘叻女’,是个完全‘话得事’的人。”
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实管理层基本实现了新老交替,各部门负责人,大都是30~40岁的少壮派。周年茂说:“长实内部新一代与上一代管理人的目标无矛盾,而且上一代的一套并无不妥,有辉煌的战绩可凭。”
古人云:“智莫大乎知人。”人才是事业成功最重要的资本和基础。作为一位领导者,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那些有才能的“将才”,因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知人善任,任人之长
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晏子说:“土地有不同的土质,而每种土质能生长的作物是不一样的,要求它什么作物都能生长,是不可能办到的。而人的才能也是不同的,每个人能办好的事也是不一样的,要求他什么事都能办成功是不行的。所以圣明的君王用人,总是用人的长处,不勉强他的短处;用人所擅长的,不勉强他不擅长的。这就是用人的大概原则。”
晏子认为君王应该量才使用,因为人的才能是不一样的,不能要求一个人什么事情都能做,应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能求全责备。晏子的这种认识和主张,对我们现在仍然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元朝初年,有个13岁的少年,名叫安童,是为救护元太祖成吉思汗而英勇献身的孔温窟哇的后裔,也是为创立元朝立过盖世奇功的木华黎的曾孙。
安童聪明伶俐,魁伟沉毅。小小年纪就能下笔成章,讲话也很有见地。元世祖破获阿里不哥反叛集团,负责破案的人拘捕了一千多人,报请元世祖发落。元世祖看安童就在身边,突然想起要考考他的本事。于是,元世祖就问:“安童,你听清了这个反叛集团的罪情吗?他们要推翻朝廷,罪大恶极,我要把他们统统处死,你看如何?”
安童神态自若地说:“这些人中,真正想夺权篡位的人是少数,极大部分是随声附和、胁迫从命的,陛下这样大量地杀人,怎能征服其他还没有归附的人呢?杀一人,牵连一片,怎能叫天下人心悦诚服呢?”
元世祖从安童的回答中,看出小安童已经成熟多了,便惊讶地说:“好一个长宿卫,年纪轻轻,见识不俗啊。我要是真的把这些人都杀了,那就连一个孩子都不如了。”说着就按照这些人罪责的大小分别予以处罚。
安童18岁的时候,元世祖决定破格提拔他。朝中有人认为安童虽然可以提拔,但应该一步一步来,不能一下子就给他个大官做。元世祖却不这样认为,他说:“金世祖用阿鲁罕做参政知事,不到五个月阿鲁罕就因年老多病而辞职。历史上像这样因用得太晚,而未能充分发挥其才的贤人不是很多吗?凡是贤人,只要看准了,就要及早起用,不仅能早点锻炼提高他,而且能让他早一点、久一点为国家办事。对社稷百姓不是都有好处吗?”
朝臣们听了元世祖的这番话,都很赞同,没有人再提反对意见。于是元世祖就将安童提拔为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并让国子祭酒许衡做他的助手。
许衡高兴地接受了辅佐安童的任务,他说:“安童是个很有抱负和才能的人,他还很尊重老臣,我很乐意帮助他。要是今后遇到我不能排除的阻力,比如大臣与他作对,那就要靠陛下您的权威去帮助他了。”
安童尊重许衡,许衡按照元世祖的交代,对安童给了很大的帮助。安童有了许衡这强有力的后盾,把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朝臣无不钦佩。
公元1270年,有几个大臣嫉妒安童,密谋设立由阿合马负责的尚书省,借以削弱安童的权力。他们借为安童减轻工作负担为名,向元世祖提出了这一预谋,要把安童封为三公。元世祖深知这个意见分明是排挤安童,于是求计于许衡。许衡说:“对这个阴谋,只要陛下不采纳,他们就不能得逞。但是他们不会死心,下一次,他们还会跟安童作对。安童当前很受朝中众臣的拥护,大家都不会同意他们这个意见的。陛下何不召集众臣共同商议设立尚书省的事呢,让朝中老臣共同抵制他们的意见。这既能进一步提高安童的威望,又能击败他们排挤安童的阴谋。”
元世祖采纳了许衡的意见,随即召集满朝文武共同商议此事。当满朝文武听到要设立中书省的事后,无不感到惊奇。除少数几个密谋者外,其他都极力反对。有的说这是违背历朝规定的;有的说这是政出多门,有乱朝纲;有的说年轻丞相当三公,分明是打入冷宫。有个名叫商挺的老臣铿锵有力的言词,把几个野心勃勃的人说得哑口无言,他说:“当今丞相政绩出色,虽然年轻,我们老臣却很信服他,都自叹不如他。他是国家的柱石,我们年长的人都要支持他。如果设立尚书省,还要丞相做什么?如果把丞相封为三公,他怎么处理繁多的朝政?这分明是削弱丞相的权力,扰乱朝纲,危害社稷,万万不可啊。”
元世祖趁机斩钉截铁地说:“商挺说得对,朕早就不同意这个意见。今天让大家讨论,正是为了求得共同的见解。丞相是历朝最高的职务,是帝王主持朝政的良弼。设立尚书省,让丞相做三公,分明是削弱丞相权力,实际上也是分散朕的注意力,万万不可采纳。当今丞相年轻力强,得高才深。上任不久,政绩出色,众卿万众一心,全力支持。”
元世祖为了更好地支持安童,将他原来兼封的光禄大夫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这样一来,安童的威望更高了,朝臣再也没有人敢藐视、妒忌和为难他了,他的政令更加畅通无阻了。
安童在元世祖的大力支持下,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了很大的贡献。可惜,他49岁就病逝了。元世祖为过早失去这一得力的辅弼良臣而感到非常痛心。为他亲自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还为他立了刻有“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的纪念碑。
得遇如此知人善任的皇帝,安童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正是因为元世祖的大力支持,安童的才能才会得以如此充分的发挥。
古人云:“上君尽人之知,中君尽人之力,下君尽己之能。”现实生活中,常见一些单位的领导人为得不到人才、留不住人才而苦恼。事实上,只要明白人无全能,物无全用的道理,用伯乐相马的真心耐心,发现挖掘身边的人才,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何愁人气不兴旺、事业不发达?
赏罚分明,方得人心
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
———《汉书·张敞传》
孙子也提出了“信赏明罚”的治军原则,把赏罚分明作为治理军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法。战争要求铁的纪律,孙子认为治军之要,就在于严明军纪赏罚分明。他主张把赏罚作为治军的手段,要让士兵都懂得履行职责的重要,同时要教育兵士,使之有自尊心,有责任感,有义务感,有自信心。
或许孙子的这些治军理念在封建时代是难以实现的,但在今日则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团队成员的自觉性,使组织获得最强的战斗力。
秦惠公死后,年幼的出子即位,人称“小主”。小主的母亲把持了国政,并重用奄变。奄变为人奸诈,不久就把秦国弄得一团糟。贤人们都愤愤不平,隐匿不出;老百姓也怨声载道。
公子连此时正流亡在魏国,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打算乘机回秦国夺取政权,取代小主为君。于是他借助秦国大臣和百姓的支持回到秦国,来到了郑所要塞。
郑所要塞的守将是右主然,他下令严加防守,不放公子连进去,说道:“实在对不起公子了,俗话说:忠臣不事二主。公子您还是尽快离开这里吧!”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公子连离开了郑所要塞,进入北狄,转道来到了焉氏要塞。守塞的菌改把他放了进去。小主的母亲和奄变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大惊失色,马上下令起兵攻打公子连。
秦国的将士们接到命令说:“敌寇在边境上。”将士们在出发的时候都口口声声地说:“去迎击敌寇!”但走到半路时,将士们乘机发动了哗变,都说:“我们不是去迎击敌寇,而是去迎接国君。”
于是公子连带领军队杀回了国都,小主的母亲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公子连立为国君,是为秦献公。
秦献公登基后要重赏有功人员。他很感激菌改,想多多地赏赐他;同时又很怨恨右主然,想重重地处罚他。
大臣监突了解到秦献公的打算后,便进谏道:“国君这样做不行。秦公子流亡在外的很多。如果您这样做了的话,那么大臣们就会争先恐后地把流亡在外的公子放进国来。这对您是很不利的。”
秦献公想了想,认为监突的意见确实有道理。于是他下令赦免了右主然,而赐给菌改以官大夫的爵位,赏给守塞的士兵每人二十石米。
赏罚分明对军队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现代商业社会的管理也不可或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性化管理成了现代管理的新要求,要求在工作上赏罚分明,铁面无情,在生活等工作以外的事情上视员工如亲友。
肯尼斯·奥尔森是美国数据设备公司的创始人、总经理、董事长。美国《幸福》杂志称他为“美国企业史上最成功的企业家”。
奥尔森为人严格,工作严谨,对那些工作不负责任的人从不姑息纵容,有时对部下的惩罚甚至过于严酷。
1982年,已身为数据设备公司总经理的奥尔森,突然下令召集公司全体职工开大会。大会开始后,奥尔森到讲台前讲话。他的讲话很简短,只宣布了4位经理的名字,并请他们到台上来。
奥尔森并未请4位走上台的经理就坐,而是当着众多工人的面,大声宣布授予这4位经理先生“劣等工作奖”。
这4位经理恰似五雷击顶,众目睽睽之下受到如此重大羞辱,几乎晕倒在地。广大职员也为之一愕,全场顿时鸦雀无声,落地一根针也能听见。
4位打扮漂亮的小姐,分别来到4位经理面前,将托盘中的“奖状”递到他们面前。4位经理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好像是木头一般。
奥尔森见他们没有勇气接“奖状”,就加重语气,让大家热烈鼓掌为他们壮胆助威。顿时场内掌声如雷,嘘声四起。见4位经理还在犹豫,奥尔森又说:“难道要我亲自为你们颁奖状才肯赏脸笑纳吗?”
4位经理深知奥尔森那种不屈不挠的秉性,知道再不接受,将会受到更大的羞辱,只好乖乖地从托盘中取过劣等工作奖状。
奥尔森虽然对犯错误的属下有时未免过于严酷,但对一般属下却是相当关心的。奥尔森于1962年就大力推行“机会均等”的政策,为公司职工提供优厚的福利,包括本公司的股票等。
奥尔森一直保持平民作风。他系民主党人,对“民主”二字颇为重视。他几乎每天中午都在公司集体食堂就餐,往往一边就餐一边同工作、职员闲聊,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奥尔森听说一位职员由于家庭变故困扰不已,心情郁郁寡欢,于是叫秘书将这位职员请到自己宽大的办公室里,对他进行一番安慰后说:“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与处境。你应当试着改变一下。我批准你一个月的假期,当然,工资照发。去处么,我的度假别墅借给你用一个月。”
那位职员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奥尔森非常重视人才,从不埋没人才。对于干得好、有能力的人,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给他们升迁的机会。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愿意到数据设备公司来为奥尔森工作。
可见,奥尔森深知刚柔相济、赏罚分明的妙处。奥尔森对职工既严格,又关心,这种赏罚分明的策略,最终使公司蒸蒸日上,雄霸一方。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欲付之重寄,须明察其人其才可用与否。
———《孙子兵法·谋攻》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个善于用人的领导,不仅不会轻易怀疑别人,而且还会巧妙处理、消除下属的疑心,增强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即位后,广纳贤良,善用人才,对重臣用而不疑,留下了许多佳话。
赵普是北宋大臣,曾参与策划了陈桥兵变,帮助宋太祖夺取了政权,公元960年任宰相。有一天,御史上书弹劾赵普,说他串通狱吏,擅自更改律法,以获得不正当的财富。太祖听罢,十分生气地痛骂御史道:“连鼎都有耳朵,更何况是你呢?难道你不知道,赵普是社稷功臣,国家的栋梁吗?”
御史遭骂后心中又惊又怕,上书之事,赵普确有所为,太祖向来严惩贿赂之人,可对赵普,太祖怎么会连问都不问,却严厉地斥责他呢?御史想着,悄悄看了太祖一眼,见龙颜稍温,刚想重申一番,又听太祖言道:“今后不要再上奏此类的事情了,今天赦免你,赵普的事不要再提了!”御史领旨谢恩,知趣地退了下去。
此事过去不久,有一天,宋太祖突然去造访赵普,正巧碰见吴越王派人送来一只瓮。那位使差也许没有看见宋太祖,竟当着他的面,将礼品呈给了赵普:“请笑纳海产。”赵普当时已来不及藏匿,更找不出理由向太祖解释,他惊慌不已,脸若红布,其难堪之相神笔难述。而宋太祖却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他饶有兴趣地看着那只瓮。赵普只得据情相报,报毕,便横下心来听凭发落。
此时,宋太祖相信了御史上书弹劾赵普的事。对这位重臣的为人,他心中十分不悦。然而,太祖却没有立即斥责或者降罪于赵普,他带着一种似乎欣赏的神情说:“吴越的海产可能是稀世珍品。”说着掀开了瓮的盖子,瓮里面的黄金赫然入目!这下,连赵普也感到非常意外!他急忙跪伏在太祖面前,语无伦次地极力辩解。宋太祖朗声大笑起来。笑罢,他平静地看着赵普,宽容地摆摆手,言道:“既然人家诚意送来了,你就收起来吧!”说着,又看了看那使差,用冷冷的口气说:“吴越王以为你是大宋的重臣,就派人来贿赂你。他以为寡人会被你左右,也是太愚蠢了!”说罢,指着赵普:“你起来吧!”赵普抹了把额上的冷汗,战战兢兢地爬了起来,心想:可不能再做此事了。
宋太祖的这种做法,不仅为赵普保留了面子,而且也为赵普敲响了警钟。这就是宋太祖用人的成功之道。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领导者用人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是指企业领导对下属要充分信任,放手让他们工作,大胆负责。一般讲,信任下属有这样几个特点:相信下属的道德品质;认可下属的工作态度;理解下属的内在欲求;明白下属的工作方法;肯定下属的工作才智;信赖下属的工作责任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后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为其所用;其兄诸葛瑾(字子瑜),避乱江东,经孙权妹婿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再后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诸葛瑾受到重用,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背后中伤他明保孙吴,暗通刘备,实际上是被他弟弟诸葛亮所用的。一时间谣言四起,满城风雨。孙吴名将陆逊善明是非,他听说后非常震惊,当即上表保奏,声明诸葛瑾心胸坦荡,忠心事吴,根本没有不忠之事,恳请孙权不要听信谗言,应该消除对他的疑虑,孙权说道:“子瑜与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也了解得十分透彻。对于他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义的事不做,不合道义的话不说。刘备从前派诸葛亮来东吴的时候,我曾对子瑜说过:‘你与孔明是亲兄弟,而且弟弟应随兄长,在道理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你为什么不把他留下来?你不敢违背兄意,我也会写信劝说刘备,刘备也不会不答应。’当时子瑜回答我说:‘我的弟弟诸葛亮已投靠刘备,应该效忠刘备;我在你手下做事,应该效忠于你。这种归属决定了君臣之分,从道义上说,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会留在东吴,如同我不会到蜀汉去是一个道理。’这些话,足以显示出他的高贵品格,哪能出现那种流传的事呢?子瑜是不会负我的,我也不会负子瑜。”
“前不久,我曾看到那些文辞虚妄的奏章,当场便封起来派人交给子瑜,我并写了一封亲笔信给子瑜,很快就得到了他的回信。他的信中论述了天下君臣大节自有一定名分的道理,使我很受感动。可以说,我和子瑜已经是情投意合,而又是相知有素的朋友,绝不是外面那些流言飞语所能挑拨得了的。我知道你和他是好朋友,也是对我一片真情实意。这样,我就把你的奏表封好,像过去一样,也交给子瑜去看,也好让他知道你的一片良苦用心。”
孙权重用诸葛瑾,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谗言,但因孙权了解诸葛瑾,所以没有因为谗言而怀疑诸葛瑾,而是对其更加信任,他该做什么还让他做什么,从不加以不必要的干涉,既然放权给他,就充分地信任他,不无端地猜疑他。
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听到谗言就对其下属不予信任,朝令夕改,今天让下属做,明天又不让下属做,下属这样做,他又让那样做,这样的话,只会败坏了自己的事业。
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孙子兵法·兵势篇》
“择人而任势”是孙武在《势篇》中提出的用兵作战的一种重要谋略。孙武认为,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他们总是设法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对部属求全责备,所以他们能够选择得力的人,利用有利的态势,把存在于将帅及其军队中的指挥、战斗能力,借助于客观情况(如天时、地利)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西汉的汉武帝就是善于运用此策略的君主,他在使用人才时,只要发现其堪当重任,便会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让他的才能得到无限的发挥,这一策略在汉武帝任用的很多臣子身上都有所体现。比如他从牧羊人中提拔了卜式,从商贾中擢升了桑弘羊,在奴隶中发现了卫青……在这些人中,最能体现汉武帝择人任势策略的就是对霍去病的重用。
霍去病,西汉时河东平阳人,其父霍仲孺、母卫少儿都是平阳公主家里的奴仆。汉武帝建元二年三月,平阳公主设宴款待胞弟汉武帝刘彻。当时,霍去病的姨母卫子夫也是平阳公主家的奴仆。但是由于卫子夫长得十分漂亮,又能歌善舞,刘彻看中了她,这个偶然的机遇,使卫子夫的弟弟卫青,连同她的外甥霍去病也随其来到长安,从而摆脱了奴仆的命运。
汉王朝经过文帝(刘恒)、景帝(刘启)的努力,变得十分富强,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汉武帝刘彻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他即位后,决心改变高祖刘邦和文帝、景帝时对匈奴采取的“和亲”政策,多次对匈奴的入侵进行反击。元朔六年,汉武帝命卫青再次出击匈奴。这时,霍去病年已18岁,他自幼习武,武艺高强,胆略过人,雄心勃勃,因此,多次要求随军出征。尽管霍去病出身卑贱,汉武帝并未因此而嫌弃,而是特意给他提供一个广阔的磨炼空间,他吩咐卫青挑出800骑兵由霍去病率领,并任命他为骠骑校尉。
在这次战斗中,霍去病果然不负厚望,凭着自己的勇敢机智,乘夜偷袭敌营,斩杀了匈奴单于的叔祖籍若侯产,活捉了相国和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匈奴大败,望风而逃。汉武帝为了表彰他的功劳,擢封他为冠军侯。
元狩二年,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配合卫青为夺回“河西走廊”再次出击匈奴,霍去病率军1万余人越过焉支山,深入千余里,歼灭敌军8900余人,缴获了匈奴休屠王用于祭天的金人,迫使匈奴浑邪王带领万余人马投降汉朝。经过此战,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汉朝在河西走廊设立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元狩四年,霍去病再次奉命出击匈奴。他率兵5万余人,越过离侯山,穿过弓闾河,一直打到翰海,凯旋。这次战斗,歼灭匈奴7万余人,俘获王、将军、相国、都尉等83人,使匈奴左贤王遭到惨败。霍去病为了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在狼居胥山举行封山仪式,祭告天地,然后班师回朝。
汉王朝反击匈奴的征战制止了匈奴贵族的野蛮掠夺,维护了边郡的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巩固了汉王朝的统治地位。在反击匈奴的战斗中,霍去病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汉武帝不仅加封他的食邑5800户,升迁他为大司马,还特意为他修建了一处十分豪华的住宅。但是,霍去病雄心未已,希望为国家再次效命疆场,彻底摧垮匈奴的势力。他对汉武帝表示自己的雄心壮志之后,坚决地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就是说,当今匈奴尚未被彻底消灭,我不能够为自己的家庭私事做打算。这表现了霍去病报国豪情的高尚品质,也是霍去病光辉一生的写照。
元狩六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不幸逝世,汉武帝悲痛欲绝,特意在自己的坟墓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规模壮观的坟墓。
霍去病出身低微,这一条件在封建社会可以说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门槛,如果不是汉武帝的不计门户出身和大力提拔,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那么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永远也不会有用武之地。当然,作为统治者的汉武帝自己也是这一策略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因为他很好地运用了“择人而任势”的策略,致使匈奴一度嚣张的气焰得以压制,大大壮大了汉朝的声威,扭转了一直以来汉朝对匈奴的被动局面。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他择人而任势的大胆也是令人敬服。一个领导者要想让自己带领的团队不断向前发展,就不要对自己的员工求全责备,而是尽量给他们提供施展的空间、发挥才能的舞台。
所以,领导者在用人时,不要总抱怨自己手下没有得力的人才,而要仔细想想有没有为人才提供施展的空间。高明的领导者之所以手下人才济济,不断有“黑马”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敢于为人才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
北魏时孝文帝拓跋宏就是这样一位高明的领导者,在任用人才时,他采用了为其拓展空间的做法,结果赵黑这个曾经是奴隶的人从平庸中脱颖而出。
有一次,拓跋宏见定州不安定,要朝中大小官吏给他物色一个能够镇守定州的将领。不久,众官员向他推荐了十多个镇守定州的人选,其中有个多年侍候皇帝吃饭的赵黑使拓跋宏很感兴趣。
拓跋宏早就听说过赵黑这个人,这个人与众不同,是甘肃凉州人,汉族,奴隶出身。他在皇宫里经常给人谈古论今,喜爱讲少年立志、刻苦读书,长大后成为名人和历代兴衰的故事。还能主动调节皇宫中侍从之间的矛盾,使一些冤家对头和好。他还能写文章,背古诗,博学多才。只是由于朝里官员有民族成见,见他是汉人,一直没有重用他。这次经人推荐,引起了拓跋宏对赵黑的兴趣。
拓跋宏亲自宴请赵黑,对他说:“我听说你会讲故事,今天,我正闲着,请你吃饭,讲故事给我听吧。”赵黑虽然知道拓跋宏平易近人,但从未与他一起进过餐,今天突然请他吃饭,说什么也不敢。他说:“我是下人,陛下要听故事,我站着讲就是了,共同进餐不是我们这种下等人能做的。”
拓跋宏站了起来,强压赵黑坐下,说:“我又不是老虎,怕我吃掉你吗?一起吃饭,你边吃边讲,才能把故事讲得好一点,讲得多一点嘛!我边吃边听,才能听得好一点嘛!”
赵黑这回放心多了,果然坐下来,毫不拘束地与皇帝边吃边讲起故事来。
赵黑滔滔不绝地讲夏禹治水、商鞅变法等故事。拓跋宏听得津津有味,说:“你果然记忆力强,还能讲讲治国安邦之道吗?”
赵黑说:“下人哪敢与陛下谈论治国之道呢?不过,从历代各朝兴亡盛衰的故事看,治国须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基,农以水为命。任何一个帝王必须纪律严明,才能无敌于天下。所有文武官员必须严于律己,严守法纪,用贤纳谏,深得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千古之鉴啊。”
拓跋宏想不到小小一个侍从,竟然见识广博,说出这样一番见解来。于是,他决定让赵黑去担任镇守定州的重任。随即对他说:“你通古今,给我镇守定州去吧!”
赵黑又惊又喜,他原以为皇上今天只是随便找他聊聊,不想带来如此重任,他当然为自己的升迁感到高兴,但又想到自己身份卑微,又是汉人,真有些害怕从命,便连连拱手谢绝,说:“我出身卑贱,难以从命,刚才小奴所说,纯属酒后胡言,请陛下恕罪。”
拓跋宏说:“我用人只看德才,不分出身和民族。现在给了你权力,如果将来有人不服,我还会扶助你,你不必担心啦!”赵黑仍旧顾虑重重,怕拓跋宏言而无信,不敢受任。
这时,汉人厨师端来一碗菜,不料菜里掉进来一只苍蝇,厨师惊惶失措,唯恐皇上责备,向皇上磕头认罪不止。只见拓跋宏亲手用筷子把苍蝇夹出来,说:“没有什么,苍蝇又不是你有意放的。”过了一会,这个厨师又端来一碗热汤来,由于心情紧张,不小心将热汤洒在拓跋宏的身上。厨师立刻跪在拓跋宏面前请罪。不料拓跋宏把厨师扶起来,笑容满面地说,人有失足,马有失蹄,这点小事,何必放在心上呢。
赵黑见皇上这样尊重下人,器重汉人,体贴下情,大受感动。在拓跋宏再次提出要他接受重任时,他声泪俱下地说:“陛下这样尊重我们下人和汉人,我不敢违命了。我一定镇守好定州,报答皇上厚恩。”
赵黑当了定州御史后,为定州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善了百姓生活,对驻军也进行了严格整顿,军民关系融洽。定州一天比一天富强,侵犯之敌也就不敢轻易来犯了。
孝文帝拓跋宏对定州的变化非常满意,给赵黑奖励了一千五百石谷物和五百匹帛,并将他提升为大将军,晋封为王,统管北魏军队。
所以,人才不是没有,而是要善于发现,敢于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
爱护人才,征服人心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孙子兵法·行军篇》
孙武说:“作战并不是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使用兵力,准确判明敌情,善于用人,取得部下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无深谋远虑又轻敌妄动的人,必定会成为敌人的俘虏。”作为领导者,就要在平时注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赢得部下的忠心。
唐朝时期的长孙顺德是太宗长孙皇后的族叔,曾仕于隋,任右勋卫,后逃到太原,投奔了李渊,深得高祖、太宗的信任,多有战功。
高祖即位,拜长孙顺德为左骁卫大将军,封为薛国公。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长孙顺德与秦叔宝等参加了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政变,为唐太宗即位立了大功。太宗登上皇位以后,特赐给长孙顺德宫女,长孙顺德也受到特别的允许,常在皇宫内居住。但后来长孙顺德让自己的管家接受了别人赠绢,被人告发。按照唐朝的法律,是要受到很严重的处罚的。但太宗不忍心处置他,对身边的近侍大臣说:“长孙顺德处在外戚的地位,功劳属于开国元勋之列,官位高,俸禄丰厚,可以称得上富有尊贵,只是他读书太少。”
在他受贿的事被告发以后,太宗不仅没有加以惩处,还在朝廷上当众赐给他绢数十匹,使他内心感到非常惭愧。
不久,长孙顺德因与李孝常勾结犯罪,这回唐太宗无法再护他了,结果被除名。过了一年多,太宗看功臣图,见到了长孙顺德的画像,还是对他产生了怜悯之心。派宇文士及前去察看长孙顺德的生活情况,宇文士及见长孙顺德精神很不好,经常醉酒自责,朝中大臣都认为他已经悔悟,太宗又将他召回京,授予泽州刺史的官职,恢复了他的封爵和食邑。
对这件事,朝中的大臣们颇有感慨,觉得唐太宗实在像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待孩子的过错总是给予改正的机会,没有责罚的念头。这样一来,大臣们就对唐太宗更加敬重和信任。
作为管理者,如果你对你的部下表示关爱仁慈,就会征服下属的心。这种征服是一种彻底的征服,它会自然地使你的那些下属永远心甘情愿地报答和捍卫你。这其实是一种内在的成功,长远的成功。
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史龙·亚佛德说过:“你可以拿走我全部的资产,但是你只要把我的组织人员留下来给我,五年内我就能够把所有失去的资产赚回来。”员工是任何组织最宝贵的资产,关心员工就是关心组织目标的实现,也是管理的起点。
在凯姆朗公司,这两方面都得到完美的贯彻实施。
美国的凯姆朗公司是一家很小的服务性公司。它的业务只不过是为住宅的草坪施肥、喷药而已。但它的经营思想、管理方针却十分独特,吸引了大批学者去研究它。很多人对它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方法推崇备至,称它是唯一真正以“爱的精神”经营企业的公司。正是这种“不合常规”,强调“爱的精神”的经营思想和方式,使公司的发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凯姆朗公司开业时只有5名职工、2辆汽车。公司的发展归功于公司的创始人杜克,正是他创造了“不以常规”,以“爱的精神”经营企业的方法,并把它一直坚持下来,使公司取得突破性进展。
凯姆朗公司成立后,由于员工少,人手不足,杜克经常一大早就开车出门,为用户护养草坪,修剪树枝,直到天黑才能回家。他这样一干就是好几年,这几年的劳累生活也成为他爱心源泉的一部分。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苦,因而在他当上主管以后,能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去体会员工们的心,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服务诚恳、忠实,让凯姆朗公司很快受到了广大顾客的信任,凯姆朗公司也由此和广大顾客建立了一种亲密关系。顾客们常常在上班、外出时让公司为草坪喷药和施肥。喷的药挥发性很强,一小时后就不留任何痕迹。顾客回来后,根据门上留下的纸条来判断凯姆朗公司的人是否服务过,纸条上写着:“药液未干前,请不要在草坪上坐卧。”就是这一句不起眼的话竟打动了千千万万个顾客的心,使他们备受感动,信任感也随之而生,因此许多顾客都和凯姆朗公司签订长期合同,让其长期为他们服务。
独自外出工作是凯姆朗公司的员工工作的特点。这样,工作中难免出错,但员工们的责任心都非常强,出了错,都能自觉赔偿,分毫不差。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关系到公司的声誉,必须认真去做。员工们高度的责任心为公司赢得了很高的信誉。
凯姆朗公司工人的这种高度责任心,其他同行都认为是“神话”,因为除了凯姆朗公司,没有一家企业做得到。别家公司去施肥、喷药时,主人必须在场才算数。对凯姆朗公司的这种做法,有一位应约来参与公司管理的经营专家很不以为然,想加以纠正。这位专家提出,应与顾客签订服务合同。杜克问为什么,专家说:“假如有人不付钱,根据合同可以告他。”杜克十分惊讶:“哪有告自己顾客的,这世界上99%的人都会付钱,另1%的人不付钱,告他们也没用,以后不为他服务就是了。”凯姆朗公司的工人之所以具有这种“神话”般的高度责任心,之所以全力维护公司的荣誉,是由于凯姆朗公司用“爱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员工,使每位员工都感到公司就是自己的“家”,他们就是公司的“主人”。
杜克恪守老父亲传给公司的信条是:“我们的人第一,顾客第二,这样做,一切都会顺利。”杜克对这一信条非常赞同,在他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它。
他不仅要求员工们对用户要尽心尽力提供服务,而且自己时时和工人们在一起,和他们谈心,解决他们的困难,有时也让工人们参与管理和决策。他尽力营造一个环境,使员工们在公司就如同在家中一样,只有亲情、友情,而没有上下级那种严肃的气氛。工人们对杜克非常尊敬,他们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家”,全心全意地为公司、为顾客服务。在凯姆朗公司,喷药、施肥的工人被称为“草坪养护专家”,受到企业管理层的尊重。
对工人的关心完全出于杜克内心的感情,而不是装腔作势或沽名钓誉。一次,杜克提出购买莱尼湖畔的废船坞,把它改建为公司职工的免费度假村。公司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杜克放弃了这项超过公司能力的计划。但是,杜克关心自己员工的热情并没有停止,不久,他又想在佛罗里达的沙滩上修建公司的职工度假村。但这项计划的开支也大大超过了公司的能力,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不得不再次劝阻他。杜克并不是不知道公司的财力,他明白,这些超过承受能力的计划的结果将会是什么,但为了让他那些辛勤劳动的职工们过上好的生活,他可以抛开这一切。
后来,杜克瞒着公司的财务人员,买下了一条豪华游轮,让职工度假。又包租了一架大型客机,让工人去华盛顿旅游。这一切耗费了公司的大量资金,但杜克却对此毫不在乎,他的心中只有他的员工,他的目标就是与他们有福同享。事后,一位负责财务的副总裁说:“杜克要我签字时,根本不知道我是否付得起这笔钱!可是当我想到那些从来未坐过飞机的工人上飞机时的表情后,我再也无话可说。”凯姆朗公司提升中层管理人员时,同样是“不合常规”,杜克根本不理睬管理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
关爱员工会获得比投入感情更大的回馈。具有感情性的员工会把报答的心情带到工作中去,形成责任感和创造力。在节约成本和开拓性工作中获得多重成果。
在一般的企业里,管理者往往只注意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具有不凡管理水平与理念的公司,既对顾客服务要竭尽全力,对自己的员工倍加关心爱护。
和下属要保持适当距离
威不贷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
———《韩非子·有度》
韩非子认为,领导者的尊势不能与下属共享,权力也不能共享,如果共享的话,那各种乱象就会出现。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无论是政府或者是其他的团体,领导一定要和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以为和员工打成一片,才是好领导。
孔子也说过一句话:“临之以庄,则敬。”这句话的意思是,领导者不要和下属过分亲近,要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给下属一个庄重的面孔,这样就可以获得他们的尊敬。
刘邦在建国之初,朝堂上下一片混乱,后来在叔孙通的建议下,通过建立礼制,刘邦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朝堂之上也出现了井然有序的局面。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一班功臣举止粗豪,全然没有礼法。有功诸将,任意行动,往往入宫宴会,大声叫嚷,不成体统;甚至醉后起舞,大呼大叫,拔剑击柱,闹得不成样子。
有个叫叔孙通的人,是秦朝博士出身,辗转归汉,仍为博士。平时善于揣摸,能掌握王上的喜怒。他对刘邦说:“儒生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现在天下已定,朝仪不可不肃,臣愿往鲁征集儒生及臣所有弟子,并至都中,讲习朝仪。”
高祖道:“朝代要改定,但恐礼繁难行。”
叔孙通道:“臣闻五帝不同乐,三王不同礼,务在因时制宜,方可合用,想不至繁缛难行。”
高祖道:“你且去试办,总数容易举行,便好定夺。”
叔孙通领命而出,当即启行至鲁,召集了二三十个儒生,嘱使随行人都,共定朝仪。又从薛地招弟子百余人,同到栎阳,先将朝仪大略,共同审定,逐条说明,然后实地练习,去郊外旷地,到一宽敞场所,与从演礼。布置已定,然后使侍臣儒生等,权充文武百官,及王士禁兵,依着划定的仪注逐条演习,应趋即趋,应立即立,应进即进,应退即退,周旋有序,动作有规。
演练熟练之后,叔孙通入朝,请高祖观看,高祖前往一观,见演习的礼仪,无非是尊君抑臣,上宽下严,很高兴地说:“我能为此,尽可照行。”说罢回宫,又颁诏群臣,令各赶演礼场观礼,准于次年岁首举行。
恰好号乐宫修成,汉朝七年元旦,各国诸侯王与大小文武百官,均往新宫朝贺,天色微明,便有谒者待着,见了诸侯群臣,当即依次引入,序立东西两阶。殿中早陈列仪仗,非常森严,卫官强旗,郎中执戟,左右分站,夹陛对楹;大行肃立殿旁,计有九人,职司传命,迎送宾客。待至高祖乘辇出来,卫官郎中效声传警,纠饬百官。高祖徐徐下辇,面南而坐,方由大行传呼出来,令诸侯王丞相列侯以下,逐班进见。诸侯王丞相刘侯等,踉跄入殿,一一拜贺,高祖不过略略欠身,便算答礼,大行复传语平身,进见者才起身趋退,并依位序站立。
于是分排筵宴,称为法酒,高祖就案宴饮,余人分席侍宴,旁立御列数人,注意监察,众皆屈身俯首,莫敢失仪,并且不敢擅饮,须按尊卑次第,捧觞上寿,然后方得各饮。酒至九巡,谒者便进请罢席,偶有因醉忘情,便被御史引去,不准再坐,因此盈廷肃静,与前宴会状态,大不相同。
及大众谢宴散归,高祖亦退入内室,不由大喜道:“我今日方知皇帝尊贵了!”叔孙通制定朝仪,适合君意,遂由高祖特别加赏,进宫奉常,赐金五百两。叔孙通进朝谢恩,乘机道:“诸儒生及北子,随臣已久,共起朝仪,愿陛下俯念微劳,各赐一官。”高祖皆授官为郎。叔孙通出宫,将钱财分赐诸生,诸弟子都赞道:“叔孙先生,真是圣人,可谓确知世务了。”
刘邦创业之时,一定是穷哥们亲密无间,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席地而坐,互相拍拍肩膀也未尝不可。一旦得了天下,再拍肩膀就不行了,刘邦树立帝王的威仪,君臣的名分就确立了。从当时来看,萧何出自下层社会,自然也不懂宫廷礼仪,有这么一个叔孙通出来,正合刘邦心意。
繁琐的宫廷礼仪,其目的是将皇帝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有了这个礼仪,昔日的好友也不能再大吵大叫、呼朋唤友,见了皇帝要下跪叩头,否则违背礼仪,轻则权责,重则枭首。在刘邦以前,大臣与帝王商量国家大事,在朝廷上双方都是坐着的,从此以后,就改成了皇帝坐着,大臣站着,汇报问题还要跪下,皇帝的威风由此尽显无遗。
说到底,叔孙通建立礼制,实际上就是把刘邦这位皇帝的威信在大臣中树立起来,这样对于国家的管理是大有好处的。
作为一个领导者,和下属建立融洽的关系对于工作的开展很重要,但是凡事都要掌握好一个尺度。如果领导和下属走得太近,没有了距离感和权威,那么他的指令要想得到贯彻也就不太容易了。
黑格尔曾说过:“仆人眼里无英雄。”有些领导想把所有的下属团结成一家人似的,这个想法很不现实,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人们都对神秘的东西保持敬畏,一个被别人看透的人,自然被人轻视,也就无从有效领导了。人与人之间太过于亲近,就会看到对方的缺点,或是自己不喜欢的,或是可以拿来当笑柄的,甚至是可能拿来当出卖朋友、亲人的筹码。因此,走得太近的人,问题往往最多。事实上,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给人的是“距离美”的感觉,管理上也是如此。
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论语·子路第十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子路问怎样为政。孔子说:“什么事都干在前面,然后带动老百姓去勤奋劳动。”子路请老师再多讲一点。孔子说:“永远不要懈怠。”
为政之道,在于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同样,无论做任何群体性事情,作为领导,只要自己带头做在前面,那么大家就会和你同甘共苦,付出劳力也心甘情愿。时时处处,做在前头,身先士卒,办事充满活力,不辞劳苦,要是果真这样了,就不怕大家不拥护你,就不用担心事情做不好。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开创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与他坚持“先之”、“劳之”的态度和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治理国家和养病没有什么区别。病人觉得身体有好转,更需要调理保养,否则会旧病复发,那就必然有丧命的危险。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天下稍为安定,更应小心慎重,倘若刚一安定就骄奢淫逸起来,必然导致失败。现在天下安危,系在我一人的身上,所以,我一天天谨慎小心,该休息也不敢休息。”魏征说:“内外治安,我不以之为喜事,只高兴陛下能够居安思危啊。”
贞观二年,京城大旱,蝗虫大量滋生。太宗到禁苑中去视察庄稼,看见蝗虫,双手捧起几个蝗虫祝告说:“粮食是百姓的生命,你吃了粮食,是坑害百姓。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你如果有灵性,只该吃我的心,不要伤害百姓。”祝告完毕就要吞下蝗虫,左右的人急忙劝说:“吃下去怕要生病,不能吃。”太宗说:“我希望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害怕什么病呢!”他毫不犹豫地把蝗虫吞吃了。李世民为求神灵赐福免灾而吞食蝗虫的行为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他体察民情、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因平定了高昌国,召见侍臣,在两仪殿设宴招待。太宗对房玄龄说:“高昌的国君如果不失掉臣下的礼仪,怎么会走到灭亡的地步?我平定了这样一个国家,心中更加感到危惧,只有力戒骄奢淫逸来自己提防,采纳忠直之言来匡正自己;罢黜奸佞,选用贤良,不拿小人的话来议论君子,用这种办法来谨慎守业,也许可以让国家获得安宁吧。”
魏征趁此良机,劝谏太宗说道:“我看自古以来的帝王,他们在拨乱创业的时候,必定很谨慎,随时警戒自己,善于采纳平民百姓的意见,听从忠诚正直的建议。天下已安定,他们就恣意放纵欲望,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厌恶刚正的规谏。张子房是汉王刘邦出谋划策的大臣,到刘邦当了皇帝时,打算废掉嫡子刘盈而立庶子刘如意为太子。子房说:‘今天的事,不是凭口舌可以争辩的。’始终不敢再用话去开导汉高祖。何况陛下功业、德义的盛大,用汉高祖来相比,他是比不上的。陛下即位至今已有十五年,圣明的德泽像灿烂的光芒照耀着四海,如今又消灭了高昌,还多次将国家的安危记挂在心里,刚才又说想进用忠直贤良的人,大开直言规谏之路,这是天下的最大幸运。过去齐桓公曾与他的臣子管仲、鲍叔牙、甯戚在一起饮酒。齐桓公对鲍叔牙说:‘为何不向我祝福呢?’叔牙举起酒杯站起来说:‘但愿君王不要忘记当年出奔在莒国时的情景,管仲不要忘记在鲁国被捆绑时的状况,甯戚不要忘记喂牛于车下时的境遇。’齐桓公听完叔牙的话,离座而起感谢叔牙说:‘我与两位大夫都能够不忘记先生的话,那么,国家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激动,对魏征说:“我一定不敢忘记当百姓时候的情景,你也不要忘记鲍叔牙的为人啊!”
唐太宗不仅如此说,而且也确实有不少实际行动。
《贞观政要》记载:臣子们认为宫中炎热潮湿,李世民休息与用膳的地方不合适,请求他在地势高而宽敞明亮的地方修建一座小小的楼阁。因顾及修建楼阁需耗去十户人家的资产,李世民竟制止了臣子们的建议,不吝惜身受寒暑,安心地居住在低下简陋的地方。正巧有几年因霜灾歉收,普天之下饥荒严重,丧乱开始出现,仓库里也十分空虚。李世民内心怜悯百姓,不断地救济抚恤,他自己只吃一般饭菜,停止赏乐,撤除了悬挂钟磬的架子,说话也是凄婉动容,面庞大大消瘦。平时李世民心中深切思劳忧虑,断绝游玩巡幸;每天清早就设朝理事,听取和接受群臣的意见毫不懈怠。
散朝之后,还召见有名的大臣,共同探讨议论治国的得失;倾尽全部心力,唯一涉及的只是治国大事,再没有别的话;到太阳西斜,一定叫才学渊博的人进宫,畅谈古代典籍,中间有时写文咏诗,有时清谈玄理,到深夜还不顾疲劳,夜半还不安寝。对于一个处于一国之尊的皇帝能做到这些,确实难能可贵。
举贤不避亲,也不要任人唯亲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韩非子·外储说》
举荐外人时不回避自己的仇人,举荐内部人时不回避自己的儿子。指推举人才时,秉持公正无私之心,不掺杂个人好恶。
《韩非子·外储说》每篇分为《经》、《说》两部分。《经》在前面用典故阐明一些基本理论;《说》在后面相应地解释《经》里的典故。其中《外储说·左下篇》说到为人臣者应该按照官职的不同来享受应得的待遇,同时应该一心一意、公平公正地为君主推荐人才。韩非在这里用了晋平公的大臣赵武举荐人才的典故:中牟这个地方没有县令。晋平公问赵武说:“中牟是邯郸的重镇,那可是我们国家的紧要地方。我想选用一个最好的县令,你看派谁去好呢?”赵武说:“邢伯子这人非常能干,我看可以派他去。”平公一愣:“我听说他是你的仇人。”赵武说:“我跟他是私仇,私仇不关公事。”平公点点头。又问道:“内库的主管,派谁合适呢?”赵武说:“我儿子就行。”所以有人称赞赵武,说他是对外举荐不避开仇人,对内举荐不避开儿子。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办到的。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赵武公正无私的高尚品格与政治操守。赵武死后,晋平公有一次问大臣叔向:“我们国家的这些官员,哪个最贤明能干呢?”叔向回答说:“赵武是最贤明能干的了。”平公哈哈一笑:“我知道你这是跟你的老上级关系好,所以现在才说他的好话。”叔向脸色一沉,严肃地说:“赵武这人我了解,他站立时看起来好像弱不禁风的样子,讲话时又好像讷讷不能出口,可是他举荐的几十个人才,个个都能发挥自己的所长,如今他们都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之材。赵武活着时不滥用职权,为自己家人谋取私利,死时又不将家里的负担委托给国家,因此我认为他是最贤明又最能干的。”
历史上与“赵武举贤”相似的故事还有“祁奚举贤”。据《左传·襄公三年》的记载:周灵王二年(公元前570年),晋国大臣祁奚因为自己年纪大了,于是向晋国当时的国君晋悼公请求退休。悼公问他:“你退休后,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当任中军尉一职?”祁奚举荐了与自己有仇的解狐。但是没想到的是,解狐还没来得及上任就突然病死了。悼公只好再次问祁奚:“还有谁可以接替中军尉一职呢?”祁奚回答说:“我的儿子祁午也可以。”不久当任中军佐的羊舌职也死了,悼公又再次征求祁奚的意见,祁奚又向悼公推荐了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悼公问祁奚:“你为何既举荐你的仇人,又推荐与你关系密切的儿子与下属呢?”祁奚答道“大王问我的是什么人能胜任这些职位,并不是问我这些人与我是什么关系呀!”悼公听了深受感动,他拉着祁奚的手说:“你说得太好了,寡人感谢你这些年的操劳。”于是便任命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为中军佐。
周灵王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晋悼公之子晋平公重新册封祁奚为公族大夫。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当时执掌晋国朝政的大臣范宣子,在平公的授意下杀死了大夫羊舌虎,又将羊舌虎兄长叔向株连入狱。有人劝叔向找宠臣大夫乐王鲋帮忙说情,叔向说:“只有祁奚大夫才能救我。”祁奚听说叔向被株连入狱,不顾自己年老而又路途遥远,跑去跟范宣子义正辞严地说:“我听《尚书》中讲,对一位有智慧、有谋略的人应当加以相信和保护。叔向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他参与谋划国家大事而很少有过错,教诲别人又从不知道疲倦。对于这样的人不给以相信和重用,却反而株连,这是国家的损失啊!过去舜帝把鲧处死了,鲧的儿子禹却得到舜帝的重用,管叔、蔡叔被杀逐,而他们的兄长周公却仍在辅佐成王。现在我们怎么能因为一个羊舌虎,就置整个国家利益于不顾呢?”范宣子听了很受感动,于是他与祁奚一起去面见平公,说服平公赦免了叔向。事后祁奚悄然而归,叔向了解他,也就不再登门拜谢。
祁奚这种以国家社稷为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救人不图报”的精神,受到了世人的称道。孔子曾赞美过他,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称赞他。正是祁奚这种公正无私的品格,让《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深受感动。他在《左传》中称赞祁奚说:“我早先看《尚书》里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没有偏袒他人,也没有结党营私,王道政治坦坦荡荡。这句话大概说的就是祁奚这样的人了。恐怕也只有贤人,才能推举跟自己一样的人。《诗经·小雅·裳裳者华》也说:‘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只因为他有仁德,所以才能推举像他一样的人。祁奚就是具有这样的美德啊。”左丘明在这里对祁奚赞誉有加,也许在他看来能做到像祁奚这样,不管是自己的仇人,还是自己的亲属、部下,只是以德行和才能作为推荐的标准,这样的人古往今来都是少数。因为稀少,大多数的人都做不到,所以才成了榜样,也才有了光彩,才值得让人们由衷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