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链接]
据《一统志》叫做:一天,惠海正在庵中诵经,忽然有5位身材伟岸的壮士求见。来人面容各不相同,分青、黄、紫、白、黑五色,都身穿白袍。5人请求惠海和尚允许他们听经学佛。
惠海问他们是何方人氏,他们回答说是南岳山中的五位龙神,如果允许他们听经,他们愿意让出一块平地,献给惠海建造寺院。惠海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当天晚上,山谷中乌云骤起,霎时雷声隆隆,大雨滂沱,传来阵阵哗啦啦的响声。第二天清早,惠海起来一看,只见山下出现一块宽敞的平地。
惠海到处化缘募捐,在这块平地上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寺名方广,寓佛法十方广布之意。这就是《南岳志》上记述所谓五龙听经,平沙献地的故事。
各具特色的众多佛家寺庙
高僧慧思和尚为了更加方便地弘扬佛法,于567年创建了福严寺。
福严寺位于掷钵峰东麓,坐落在磨镜台右侧,前有青翠苍郁的金鸡岭,左后有虎跑泉、高明台,右后有峭拔耸立的天柱峰,福严寺是佛教十大丛林之一。
福严寺在我国佛教史上颇有名气,是禅宗的南宗着名的传法胜地。南岳禅宗主张顿悟,所谓心即是佛。而摒弃苦行潜修与经院式烦琐哲学的做法,所以禅宗的主张极容易为人所接受、修持,而使整个宗派得以发扬光大,教徒遍天下。
这里松杉茂密,修竹掩映,古藤纵横,幽深秀丽,收揽了南岳胜景。
寺院依山而建,占地约四亩。整个建筑是砖木结构。院堂依次为山门、知客厅、岳神殿、大雄宝殿、祖堂。
第一进是山门。红墙绕寺,山门东北向。门上刻:天下法院,两旁有副对联:
六朝古刹;七祖道场。
第二进是知客厅,大门正东向。廊柱上刻着楹联:
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
对联阐明了该寺的历史和地位。
第三进为岳神像,殿中有岳神塑像一尊。宋朝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在《南行录》中说:有岳神铜像一尊。
这里的寺院一反常规,没有四天王神像,却有岳神神像。传说当时慧思禅师和岳神下棋胜了岳神后,获得这块香火宝地。
他为感谢岳神送地之恩,于是在寺里专门建造一个殿堂,作为岳神游憩下榻的地方,享受人间香火,故而有岳神像。
第四进是大雄宝殿,后来被毁,之后在莲花台上重建了佛宝殿,佛堂原来供奉着陈后主时铸造的铜质坐佛三尊。
沿大雄宝殿后的两侧石级而上,便是第五进。殿堂三间,为祖堂、方丈、说法堂。说法堂上悬挂着一块金匾,上书五叶流芳4字。
寺院的两侧是禅房、斋堂、香积厨。长廊把整个寺院连通,高低错落,浑然一体。在寺院右边侧门外面,有一棵古银杏,有1400余年的历史。相传它曾受戒于慧思和尚,皈依了佛门,山门内的3棵年逾千年的古银杏,因为触犯了佛门清规,被逐出寺外。
当时也有许多百姓信奉佛教,由此带动了僧徒中不少人隐居南岳。而佛教的信徒,一旦法动帝王,贵为国师,位极公卿,影响天下。如慧思、法照诸僧,先后分别当上了梁、隋、唐几代帝王的国师,备受崇信。
不少僧人,受帝王封谥。如慧思谥园慧妙胜禅师,怀让谥大慧禅师、观音大师,道一谥大寂禅师,希迁谥无际禅师,唯劲谥宝闻大师等。
福严寺建造完成之后不久,高僧慧思又在原道教光天观的基础上建造了上封寺,作徒众听法之所。上封寺是南岳最早的古刹之一,供奉弥勒佛。
上封寺右上为观日台,左上为祝融峰,峰上的祝融殿后是不语岩,岩上有巨石翘首,宛如一只巨龟在奋力向上爬行,被称为金龟朝圣。
岩下不远的绝壁上有两石凌空,与悬岩相接,看上去摇摇欲坠,被称为会仙桥,每当月明之夜,这里隐约可以听到丝竹之音,传说是神仙们在桥上饮酒奏乐。
山下水帘洞,飞瀑如泻,帘影高悬,宋朝毕田有咏水帘洞诗一首,专道其妙处,诗中写道:
洞门千尺挂飞流,玉碎珠联冷喷秋;古今不知谁卷得,绿萝为带月为钩。
可见其景致之不一般。
从上封寺拾级而上有一片古林,树木奇形怪状,由于这里地势高,比较寒冷,从初冬到暮春都积着冰雪,树木的嫩枝多被摧折,为了适应生存,这里的树大都繁枝虬结,看上去卷曲臃肿。树林后有望日台,是元代所建,占地约一亩,站在望日台上可以看到很壮观的日出日落。
上封寺肇建以后,其前期属天台宗,后期属禅宗,到了宋朝则是禅宗黄龙派道场。上封寺的历史特色是生命持续力特别长,总维系着一丝香火不坠,不像福严、南台那样大起大落,寺废僧空。
上封寺山门下有花岗石牌坊,坊额用汉白玉刻上封寺3字,两旁石刻联写道:
南国记帡幪,江汉侨民齐景仰;岳神隆望祀,西天古佛共馨香。
上至山门,为半圆形花岗石石墙,上有汉白玉刺建上封寺门额一方。
着名的诗僧齐已曾在上封寺闭关一个时期,他曾写过一首行到月宫霞外寺,白云相伴两三僧的上封寺诗。
上封寺在宋朝重新赐额,寺内且建有穹林阁,建筑已稍具规模。其时宋室南渡,五岳至今余一岳,北望乾坤双泪落。
一批南渡官员和文人雅士,到这唯一的寿岳来游历,登高远眺,北忆中原,那种荆棘铜驼之感,必然会像东晋名士们那样,新亭痛哭,慷慨激昂,从而写出多少爱国诗篇,发挥忧国忧民之情愫。
从一些诗文字里行间的偶尔透露,可窥见当时上封寺轮廓。上封寺在当时为一栋栋的板屋,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寺内还建有一座令人流连的穹林阁。张栻在其《游南岳唱酬序》一文中叙述自方广、高台至上封诸寺皆板屋。
板屋是用木板钉盖以代替陶瓦作屋顶的砖木建筑,它的好处是不会像瓦一样被冰雪冻裂,而且木板不易导热,又可以保温。
这类建筑在元朝仍然延续下去,像元代文学家,修过金、辽、宋三史的揭奚斯,就在他那首《登祝融峰赠星上人》诗里说过:
朔风日夜相腾蹙,谷老崖坚松柏秃。
古来铁瓦尽飘扬,山中至今犹板屋。
可见上封寺在宋末、元初曾一度使用过铁瓦,因补充不易,且重量不够,仍用木板。
直到明朝中期,铁的冶炼得到较大发展,开始有了铸造工场,铸造的规模和工艺都有显着变化和完善,信士们有可能捐资奉献铁瓦。于是上封寺变成了铁瓦石墙,屹立峰头,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感觉。
明嘉靖中期,上封寺又新建天王殿,信士罗枬还特地捐资铸成铁质四大天王立像,进行供奉。铁铸四大天王就屹立在殿侧两壁前,伟岸奇特,造型生动,金碧辉煌,威严逼真。
从康熙后期,才有了对上封寺的详细志述。据新编的《南岳志》记载:
清康熙中,湖南巡抚周召南邀请高僧异目来寺作方丈,大修寺舍,建成一座四进两廊大佛寺。
这是上封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据1735年对当时南岳僧寺163所中的29所的田亩进行勘查,上封寺有田448亩,其经济实力居南岳五大丛林之首。
清同治年间,曾赐过太子少保衔的湘乡人曾国荃捐资白银20000余两,重修上封寺,寺宇一新,曾国荃还有刻碑记载了这份功德。
之后,又增建了由上封寺登祝融峰的石板路,重修太阳泉引水石枧,亲自书写了黄离狮吼和震萃风云两幅横额,镌刻在避雨亭两端。经过一番整顿和修建,寺貌全新,石垣铁瓦,佛像庄严,殿堂肃穆,金碧辉煌。
号称天下法源的南台寺也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南台寺相传为南朝梁天监年间创建,原是海印和尚修行的处所。在寺院后左边的南山岩壁上,有一如台的大石。据说当年海印和尚常在这块石上坐禅念经,所以寺名才定为了南台。
唐朝时,着名高僧希迁禅师,来到南岳衡山受戒结庵于南台寺东大石上,时有称为石头和尚。与江西道一禅师名闻天下。石头和尚圆寂后,谥无际大师,塔命为无相。弟子有道司、憔俨等人。
他们宣教弘法,创立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派,其中曹洞宗更为昌盛,形成南宗禅,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主流。
南宋时,临济、曹洞二宗传到日本。日本佛教界曹洞宗一直视南台寺为祖庭。故南台寺有天下法源之称。
后来,日本曹洞宗法脉高僧梅晓和尚,自称是石头和尚第四十二代法孙,专程来南台寺。这时南台寺的重建工程正在进行,梅晓见屋基楚楚、砖墙厚实,规模宏大,十分高兴。当即向淡云和尚提出寺宇落成,愿赠藏经一部,淡云和尚表示乐意接受。
他回国后第四年,就率领日本佛徒数十人,亲自护送到南台寺,并举行了隆重的赠经仪式,留下了梅晓赠经的佳话。
出了南台寺,有一条小路通南岳古镇。途经一个大石坡,石坡间有石磴数百级。在岩石上,好像天梯架于岩壁上,故名天生磴。梯下悬崖峭壁,有挂着铁链的石栏杆,山坡旁边有一石,名叫金牛石,相传上面印有金牛足迹。
后来人们又在金牛壁刻上了一首诗,诗中写道:
手招黄鹤来,脚踏金牛背。
尘世无人知,白云久相待。
距离上封寺不远就是高台寺,高台寺地处秀丽的碧萝峰下,寺院因建筑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岩台处,所以叫高台寺。
高台寺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南宋乾道年间,朱熹、张式和林用中等人游南岳时,就与当时高台住持了信和尚有过交往,并题诗赠墨。
寺院后来被毁,直到1546年的明代嘉靖年间才由楚石和尚在废址上重建。清乾隆年间,再由当时的向盛世募捐修葺。
高台寺为石墙青瓦建筑。原来只有3间平房,面积约60平方米。寺门额上刻有高台古寺4字,下有佛祖法门家5个小楷字。左右楹联是:
松阴匝地;佛法参天。
寺后是碧萝峰,峰下有一眼泉水,叫观音泉,流水经年不断。
高台寺下面便是巨石堆叠的观音岩,周围石壁上题刻甚多。岩顶的一块巨石,刻有冠石和大鹤行窝的题留。
冠石两字,大2尺余,为行书,是1547年的重阳日所题写的。吴郡张勉发所题大鹤行窝4字,是在重阳节由无锡山人高简题刻的。他自诩为得道的仙鹤飞来南岳,在这里憩息。
观音岩下是烟霞洞,洞中曾有千手观音全身塑像,栩栩如生。洞前还有圆明洞、朱陵洞天、降龙岩等10余处石刻。
高台寺下左侧空坪上,还有一座八角形的花岗石砌的亭子,叫开云亭。在开云亭的下边有一个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月池。石亭的基壁上刻着一米大的行书月池两字。亭侧有多处石刻,其中诚真正平4字,遒劲有力。
南岳祥光峰下藏经殿,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567年,原名小般若禅林,后因明太祖朱元璋赐大藏经一部,存放寺中,故改名藏经殿。
藏经殿是一座琉璃瓦红墙单檐翘角的古建筑。庙宇别致严谨,朴素淡雅,就像被嵌镶在含翠欲滴的丛林中一颗秀丽的明珠。
殿内安放金铜佛像,佛名毗庐遮那,纯铜镀金,体态优美,耀眼夺目;四壁油漆彩画,技艺精湛,增添的雕刻,形象生动。
藏经殿的殿前有灵田,每当秋夜,飞光如烛,可以照见老林古殿的轮廓,疑似鲁殿灵光,实际上是萤虫聚舞,闪闪发光所致,人们又称之为萤火虫朝圣。
灵田前有梳妆台,相传为明桂王的母亲陈太妃梳妆的地方。附近还有钓鱼台,传说是六朝后主的妃子张丽华钓鱼之所。
到南岳游览的人,都要到祥光峰下藏经殿去看看那棵摇钱树。每逢夏令时节,那金黄色的果实像一串串的古钱挂满枝头,逗人喜爱。
长摇钱树的这个地方,在很多年前,是一片古老森林。这里,住着一个姓钟的樵夫,大家叫他钟老倌,靠砍柴度日,一有空暇,就采些山药帮助附近的穷兄弟治病。不论酷暑严寒,他每日都是摸黑15千米挑柴下山去卖,卖完柴又爬15千米山路,回到这深山老林。
有一天,他卖柴归来,艰难地踏着百步云梯往家走,实在难以支持了,便坐在路旁的石头上歇脚。想想辛苦的过去,又想想凄凉的晚年,流着眼泪对天长叹:唉,叫我怎么过下去啊!
不要着急,我来帮你了结这苦日子吧!
说话的是一位白发童颜的老人。这老人似乎很了解钟老倌的身世,他安慰钟老倌,从衣袖里拿出一粒金黄色的种子说:回家后把这种子种下,今年可以发苗,明年会长成树,后年就会开花结果。你有了这棵树,就可以幸福地度过晚年了。
接着又说:在这树发枝长叶的时候,不论天晴落雨都要灌七七四十九天的水,每天要灌七七四十九担,每担水要渗进七七四十九滴汗,在这树开花的第一年,每朵花上要滴上你自己的一滴鲜血。
老人说完就突然不见了,只有一粒黄灿灿的种子留在钏老倌手里闪闪发光。
钟老倌回家后,选了一块最好的地方埋下种子。过不几天,果然发出了芽。从此他每天起来就到苗子边去看,卖柴打转也先要到苗子边转转才进屋吃饭。太阳大了给它遮阴,风雨大了给它搭棚,有害虫伤它就给它捉虫。钟老倌对这棵苗子花的心血真不少。
第二年春天,祝融峰上杜鹃花盛开的时候,这苗子长得比杜鹃花还要高,风刮来杆子不弯,雨打来叶子不落。钟老倌按照老人的嘱咐,每天从山下挑来49担水,每担水撒下一大把汗,一共浇了49天。
第三年又是祝融峰上杜鹃盛开的时候,这树比杜鹃花高出几倍,开出了一串串淡黄色的花,花虽然没有杜鹃的那么大,可是它的清香散满了整个山头。
钟老倌又把自己的鲜血滴在花上。这到底是棵什么树呢?钟老倌并不知道,但他相信,送他树种的老人不是凡人,这棵树也一定不是棵平凡的树。他希望这棵树能给山里的穷苦人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