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通称乾隆帝或乾隆,是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雍正帝第四子,公元1736—1795年在位。
乾隆是个风流皇帝,经常游山玩水,每逢名胜古迹、佳山佳水、秀丽风景、心情舒畅,都会吟诗作对。他不仅与朝中大臣唱和,还与平民百姓唱和。
(一)樵夫应皇联
一次,乾隆到山中古寺游玩,走到山门外,看到一个打柴人放下柴担在那休息,他顺口吟出一联,没想到砍柴人立即回应,对出了下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出联)
因火成烟,夕夕多。(对句)
乾隆心想,这个打柴人不简单,像这样的拆字联竟能对得这么快这么好,来了兴趣,立意继续考考他。乾隆跨进山门,对着庙墙上的壁画高声吟出一联,打柴人似是随手拈来,即刻对出了下联:
壁上龙,画中龙,真龙是乾龙〈隆〉;(出联)
净土佛,金身佛,活佛是我佛。(对句)
乾隆跟随打柴人下山时又吟一联,打柴人仍是即对下联:
虎去山还在。(出联)
山在虎还来。(对句)
走到山溪的小桥上,乾隆说:
非名山不留佛住;
打柴人笑笑说:
是圣水常绕仙乡。
其实打柴人知道他是乾隆皇帝,只是不点明而已。他们站在半山的小桥上,云雾缭绕,好像在云中。乾隆回头对打柴人吟诵一个上联,打柴人暗示乾隆要关心百姓,做一个好皇帝,不无所指地朗朗回应。
脚下生祥云,到此处应带几分仙气;(乾隆)
眼前无俗障,坐定后宜生一点禅心。(樵夫)
(二)歌女应皇联
有一次,乾隆皇帝听一个姓倪的歌姬演唱,一时高兴出了一个上联,对联由“妙倪”二字组成,大臣们对不出来。歌姬很聪明,也不知此人是皇帝,出口对出下联,乾隆听了拍手叫绝,连赏歌姬御酒三杯。联曰:
妙人儿倪氏少女;(乾隆)
大言者诸葛一人。(歌姬)
这是一拆字联,“人、兒”为“倪”,“少、女”为“妙”,“言、者”为“诸”,“一、人”为“大”。
(三)总督对皇联
乾隆皇帝到五台山游玩,直隶总督方观承等一班文武大臣陪驾前往。行至阜平县王快镇时,乾隆见山清水秀,古木参天,鸟语花香,精神振奋,即兴吟上联,让众大臣对下联。乾隆的出联是:
王到王快王快乐;
很多大臣对的下联都不合他的心意,方观承没有即刻对下联。行至一小村庄,村头有一泉井,泉眼喷珠吐玉。方观承问:“这是什么地方?这泉叫什么名字?”
当地人回答:“泉叫龙泉,村庄因泉得名,叫龙泉村。”
方观承触景生情,灵感来了,即兴对出了下联,乾隆皇帝听了拍手称妙!联曰:
龙至龙泉龙泉清。
(四)状元妻智对乾隆帝
通州胡长龄中了状元,乾隆皇帝想招他为驸马,派主考官王御史作月老。胡告之有结发妻子,回绝了皇上的好意。王御史回禀乾隆:“新科状元不肯抛弃结发妻子作驸马。”乾隆想看看状元夫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美人?还要试试她的才学,于是下旨宣胡妻进宫。
胡妻农妇装束,青布衣裙,蓝布长衫,举止大方。进殿跨门槛时,轻轻撩裙角,启口说:“乡女村妇一条草裙,千万别污了万岁爷的金槛。”
乾隆大吃一惊,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民间女子,竟然如此大方,又如此知礼。乾隆打量了一番,见状元夫人相貌平平,皮肤黝黑,体形壮硕,一双大脚,既非红颜粉黛,也非绝色佳人。言戏曰:“状元夫人的美足天下无双,男子莫及,见所未见。”
胡妻见皇帝取笑她,从容答道:
脚大胜似舳舻履惊涛。
乾隆说:“依你所说,是脚大好罗!那么,朕宫中嫔妃婕妤,人人都是金莲小足,你说如何?”
胡妻答道:
足小宛若画舫过浪尖。
乾隆心里明白,胡妻在讥诮三寸金莲,行走不便,但又不得不佩服她出口成章。便吩咐宫女奉茶。胡长龄夫妇坐下,胡妻喝了一口香茶,吟道:
饮啜香茗遥念故乡水。
乾隆被胡氏思乡之情感动,传令摆宴,为状元夫妇洗尘。胡妻接着又吟道:
食俸皇粮当思耕夫辛。
乾隆敬佩胡氏的才学,又出个上联:
远闻通州出才子;
胡氏不假思索对道:
近观皇宫藏佳人。
乾隆又出一联:
冠授官,官戴冠,官被冠管;
胡氏沉吟片刻应道:
仁教人,人压仁,人受仁欺。
乾隆心悦诚服,心下赞道:“新状元高风亮节,才貌出众,不图富贵,不弃发妻。状元夫人兰心蕙质,才思敏捷,举止大方。这一对,真是天生佳偶。”提笔写下“翰墨竹梅”四个大字,并叫匠工刻在匾上,赠给状元夫妇。
(五)半月照乾坤
清代有名的诗人刘凤诰,少年时是一个非常勤奋好学的人,他把读过的诗文,都熟记在心里。所以,他无论是讲话,还是做文章,都很快,也很好。刘凤诰考取进士时,是一甲第三名,通称探花,也就是由皇帝亲自来口试才得到的高学位。传说在金銮殿考试时,乾隆皇帝见他是个独眼,心里很不高兴,便不想录他了。可又怕他真有本领,埋没了人才,犹豫了好半天,决定出个对联考察一下,于是口述一联:
独眼岂可登金榜?
刘凤诰听了以后,不急也不恼。他想,皇帝看我只有一只眼睛,就这样小看我,我怎么办呢?得来个比喻讲明道理。他答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这句话的含意很深刻。它是说月亮也不总是圆的,可即使是“半个月亮”,它的光芒也普照大地。其实,这句话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自己虽然只有独眼,但仍旧可以为国尽力。乾隆皇帝听了,心里很赞赏他。刘凤诰通过了皇帝的考试,并得到重用。
(六)上梁巧遇紫微星
乾隆六年(1741),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微服出访。他经洛阳至徐州,到泗洪,过明光去南京,一路上留下了无数的传说。
乾隆安排从泗浦古道去浦口,却糊里糊涂踏上了招信至濠州的驿道,路经现明光市大郢乡时,觉得有些口渴,便到村里去讨水喝。一进村就见一人家门前人声鼎沸,乾隆爱凑热闹,朝人堆里走去。原来这一家建新房上梁,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纷纷赶来庆贺。主人身着马褂长衫,站在门前迎接来贺喜的亲友。乾隆与主人互相礼罢,便向主人说明来意,主人客气地请乾隆到家中用茶。乾隆说:“主人不必客气,我喝碗白水便走。”主人道:“哪里话,进了我桑家门,就是我桑家客。我家备有好茶,请客官品尝。”说着招呼家人为客人沏茶。这时客厅里还有两位先生,是桑家特意请来写上梁对联的。写一副对联,请两个先生,他们互相谦让,谁也没好意思动笔。推让了一会,姓汪的先生说是要解大便走了,姓李的先生见汪先生出门,也找了个借口离开了。客厅里就剩下了乾隆一人,他见有现成的文房四宝,手有点痒痒。心想:这乡村的先生就是酸劲大,这有什么可谦让的。乾隆喝了大半壶茶,见还没有人来,起身欲走。转念一想:“这家主人大方、热情、好客,何不留下一副对联以谢主人。”于是提笔挥毫,写就一联:
竖柱正逢黄道日;
上梁巧遇紫微星。
接着又为中梁写下“乾元亨利贞”五个大字,写完后用茶壶压在联上角。乾隆怕露了身份,便起身出门。桑家主人见他要走,赶忙过去挽留,说:“因事多,在下没有陪客官,失礼了。请客不如遇客,既然遇上了是缘分,应该留下来吃了饭再走。”乾隆拱拱手道:“先生客气了,我还要赶路,谢了!后会有期。”桑家主人确实事多,于是也拱拱手道:“客官慢走,后会有期。”
汪先生回到客堂见对联已写好,对联的字迹笔力雄浑、刚健,内容更是精妙。心想:“这李先生的水平还真不赖。”正在这时李先生回来了,看汪先生手中的对联,越看越惊讶,不由自主地说:“汪先生你有这般水平还谦让,我要真的写了,还不羞煞!”汪先生听李先生这么一说,再细看对联,方才猛然大悟。慌忙出门去追那过路人,可早已走远了。二位先生把事情告诉桑家主人,桑家主人一拍脑门后悔道:“我真无用,真是有眼无珠,从他那相貌举止,就应该看出他绝非平凡之人。”
桑家得到乾隆皇帝的御书对联,正如联中所说“巧遇紫微星”,这是了不得的大事。消息一传出,方圆百里的官吏乡绅都赶来观赏祝贺。从此后,桑家有了这个传家宝,更加兴旺发达。然而到了今天,乾隆御书对联的真迹,却是早已不知下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