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固原市委常 委宣传部部长 彭生选
今年是固原撤地设市十周年。十年发展,十年巨变,西海固文学同样呈现出新的景象。为全面反映西海固作家近年取得的成就,展示西海固文学的风貌,我们编辑出版这部基本上涵盖西海固中青年作家近两年内在艺术上不断追求、数量上不断扩大、质量上不断提升的文学作品集。旨在推介文学新人,壮大文学队伍,不断繁荣发展西海固文学。
西海固作家群、西海固文学、西海固诗群等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并在90年代得以巩固、拓展并引起国内文学界关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可以说,西海固文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西海固作家队伍迅速成长,所取得的文学艺术成就为世人所瞩目,已经成为西海固一道亮丽的风景。
回顾历史,西海固的文学创作经历了一个由个体到群体、由单兵作战到集团冲锋、由自然原生状态到文学意识自觉自省的艰难过程,最终形成一支相对稳定且具一定规模的创作队伍,文学创作方面相应地呈现出“井喷”现象。新世纪以来,先后有200余人的作品散见于国家级、省市级各类报刊,形成了四县一区县县有文联有刊物,也有在全区产生影响的骨干作家和诗人,创作队伍老中青不断档,有延续。在题材、体裁、表现手法、美学思想等诸多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在新世纪的前十年中,西海固的作家们先后获得了第二届、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春天文学奖,时代文学奖,年度十佳诗人等国家级的文学奖项,为固原和宁夏争得了荣誉。
仔细考量西海固文学,细心研读西海固作家的作品,我们在感受作家们所呈现出的多样化的创作态势时,也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生存环境相对逼仄、创作信息相对闭塞的六盘山区,何以会涌现出如此整齐的创作队伍,形成颇具影响的文学现象,创作出数量、质量俱佳的作品?在固原市四县一区的200余名文学创作队伍中,没有专业作家,没有专门的编制。这些作家分布在各条战线,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但他们有着不竭的创作动力,这是西海固文学艺术能够不断繁荣发展的重要源泉。
究其原因,主要取决于:首先,厚重的本土文化资源是西海固文学能够取得成功的题材优势所在。作家们整体上创作心态平和,不浮躁,也不轻率地宣称对传统文学的反叛和颠覆,这是保证西海固作家在宁夏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的奥秘所在。始终坚守文学的沉思和沉静品质,这是西海固和发达地区作家诗人的重要区别,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其次,经过30年的努力,以《六盘山》为阵地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创作人才。新老更替自然流畅,编辑、作者关系融洽,作家、艺术家创作环境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再次,由于各级组织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为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空间。邀请名家来固原为广大的文学爱好者讲学,举办各类文学作品研讨会、诗会以及座谈会、笔会、采风等活动,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正视存在的差距。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远离经济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作家对文化的吸收与接纳;由于信息、视野、阅读范围的限制,使一些作家难以主动地去拓展自己的眼界和艺术视角,固守一隅,没有特别明显的创新和先锋意识。这是导致本地作家、艺术家在文艺创作上题材不广、手法不新、艺术水准不能很快提高的主要原因。
正如目前固原经济、社会发展一样,西海固文学也处于爬坡追赶的关键时期。固原市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提出进一步打造“文化固原”、提升西海固文学的明确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自觉投身火热生活之中,讴歌时代,讴歌人民,弘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砥砺奋进,锲而不舍,相信在不长的时期中,必将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
六盘山是一座革命之山,胜利之山,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艺术家们,一定会藉于这座圣山的高洁与灵气,不断激发智慧与勇气,呈现磅礴大气渐入佳境之势,抒写更加辉煌的文学篇章。
是为序。
2012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