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佛陀
“释义”
多听少说,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助于消除敏感。敏感的人往往很有灵气,有创造力,但如果过于敏感,特别是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敏感的人对一些敏感的话比较爱对号入座,而且容易联想很多问题和产生猜疑心理,其结果往往是人际关系的破裂。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听别人讲话,不过于敏感,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就会平息一切。
道信禅师去拜访法融禅师,两人坐在青石上谈法。突然来了一只老虎,这只老虎是法融饲养的,他自然不怕,道信禅师心中也不害怕,可是他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
法融见他这样,笑着说:“你还有这个在吗?”道信禅师知道,所谓“这个”指的是恐惧感。禅讲的是平常心,无论悲欢、喜忧、恐惧,都应该坦然处之。在法融看来,道信居然还有恐惧感在,那他修行的境界实在太浅了!所以法融就撇下道信,回禅堂去了。
法融走后,道信就在法融刚才坐过的地方写了个“佛”字,然后等法融回来。过了一会儿,法融从禅房里出来,看见道信还在刚才的地方静坐,觉得有些失礼,于是过去和道信谈话。刚准备坐,突然发现了地上的“佛”字,法融吓了一跳,说道:“你这和尚,居然在我坐的地方写了个‘佛’字,要是我没看见,坐下去的话,岂不是对佛的大不敬!阿弥陀佛,险些侮辱了佛祖。”
道信大笑说道:“你还有这个在吗?不怕老虎,却怕这一个字!你的这个还在心中啊!自心即是佛,平日坐卧就是佛法,处处受‘佛’的束缚,岂能成佛?”
法融当即悔悟,他明白了原来道信的功底远在自己之上,因此,就拜道信为师,成了他的弟子。
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目中无人,只能惹人讥笑。
法融由于对佛字恐惧和敏感才会害怕,怕的是对佛祖的不敬。不要对什么事都敏感,只要做好自己就好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曾有这样的体会:当几个同事聚在一块儿悄悄说话时,我们会觉得他们正在讲自己的坏话;我们告诉朋友一个秘密后,会不停地想他是否会讲给别人听……如果有这样情况,说明我们有较强的敏感心理。
过于敏感的心理,就是感情脆弱,承受能力差,微小的刺激(如一句平常的话、一个平常的小动作、一个平常的眼神)就能引起严重不安,好像要发生什么大事。敏感的人生活在情感过于充沛的海洋里,敏感的神经随时都可能被调动起来。比如,电视新闻里一个话题沉重的报道会让他没有食欲;他目睹了一场车祸,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缓过劲儿来。
小金在一家报社做编辑工作,曾经为自己的敏感苦恼不已。她说:“在办公室里,我特别爱哭,比如上司的话说得严厉了一些,我就忍不住眼泪涌了出来。为了不让我脆弱的神经再受刺激,我提出只做一些整理文件的简单工作,这样一来,看着一个个好机会从我身边溜走,我又开始怀疑起我所做的决定。最后,我才明白我的过度反应是因为我内心存在的自卑感。我突然开窍了,便高高兴兴地接受了新的工作挑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对事对人都太敏感,经常会大惊小怪,怨天尤人。严重者影响身心健康,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还会被人说成“神经质”或“神经病”。
神经过敏的人,总觉得时时处处都有人注意他,认为别人在和他“作对”、“过不去”;把一般的小事看得过于重大,常过多地考虑自己如何如何,不能设身处地地去想想别人,尊重别人,也不能融洽地与别人相处;爱斤斤计较,于是烦闷、愁苦常常伴随其身。
有位女孩就经常被一种“焦点感”所困扰。每当她独自一个人在路上行走,或在教室学习,在餐厅里吃饭时,都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她觉得自己时时成为大家注视的焦点,别人都在盯着自己、议论自己,说自己人缘如何如何不好、如何不讨人喜欢等等,而这种感觉缠扰心头,挥之不去,她内心十分痛苦。为此,她非常希望自己有几个朋友,但是她又唯恐别人窥探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便又采取退缩的态度,别人对她只好敬而远之。几年来,她都没有交到一个知心朋友,心理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过于敏感的人,往往不敢正视别人,不敢大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敢和别人交流,常去揣摩别人的反应,处理不好与他人的关系,有强烈的自卑感,对生活失去信心。这种过于敏感的心理对自己的工作、身心都是非常有害的。
那么,如何克服过于敏感的心理呢?
1.发现优点——愉悦自我
首先要自己瞧得起自己,心理过于敏感的人往往忽视自身的优点,夸大自身弱点,看不到自身价值。加强自我意识,辩证地看待自己,愉悦接纳自我是发展健全自己的核心和关键,既要欣赏自己的优点,还要接纳自己的缺点和增强自信心。
2.建立自信——完善自我
心理敏感的人应多方面完善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人的自尊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其行为表现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同,进而转变为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的。我们要与人为善,勤奋努力,发展特长,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获得成就感,满足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3.广交朋友——开放自我
心理敏感的人应走出自我封闭的牢笼,广交朋友,开放自我,通过交朋友,从中获得鼓励、信任、支持和安慰,满足精神心理需要;同时学习他人的长处,调整自己的行为,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和乐观个性,学会与人合作与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