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二轻系统24家企业实施破产,3033名在职职工,除提前退休582人、协保187人,共有2264人分流。2000多人,涉及2000多个家庭的生活,这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
他们现在好吗?
亲友在牵挂,领导在牵挂,社会都在牵挂着他们。
我们先后来到练市、南浔、菱湖等地采访。“京润”的范建强、“沪江”的金汉民、“佳惠”的魏小育、“金龙”的蔡尧源、“飞碟”的殷子林、“众城”的徐雨林? ?说起现已自立门户的“二轻”旧部,熟悉内情的人可以报出长长的一串名字。
新力电机总经理乔继先也是其中之一。2000年川菱电气公司破产时,他是副经理。当时,这名精力充沛的汉子感到很痛心,但静下心来想想厂里存在的种种弊病,痛定思痛,“不能在家闲着!”他更感到一份责任。他与原企业的技术部长费旭升合伙,筹资1万元起家,租了一间屋,花2000元买了台高压测试仪,立马热火朝天地干上了。如今,厂里已有了60多名工人,原“川菱”10多名职工也来到了他麾下,企业最近还可喜地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尽管眼前困难仍不少,但他仍很有信心:“赚多少钱不敢想,可与患难兄弟们图个好日子并不难。”
魏小育曾是南浔皮件厂的职工。从厂里出来后,她就靠着一门手艺,带着一班行业下岗失业姐妹,开办了佳惠皮件厂,搞得有滋有味。她还把在金融部门工作的丈夫“拉下水”,掌管企业的经营。他们专做外贸生意,年产量可达10多万件,在湖州已有了不小的名气。最近,夫妻俩还买下了一座厂房,企业看上去更显气派了。
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厂破产了,人怎么办?这是困扰改革者的一大难题。想当初,职工们眼看着自己曾朝夕与共的企业一家家地关上了大门,除了痛苦,他们又怎能没有担心,“厂倒了,饭碗砸了,这可是事关生计的大事啊。”对此,“二轻”的改革者认识高度统一:要切实保护职工的利益,职工该拿的一定要让他们及时拿到手。
据初步测算,到目前,“二轻”共支付原退休人员费用2018畅5万元;提前退休职工有关费用2360畅68万元;协保人员费用921畅31万元;分流职工费用3234万元。对于一个陷入困境多年的系统来说,这可不是一件易事。为了职工今后的生活,“二轻”还协调有关部门,细致周到地为他们落实优惠政策。即便如此,职工的出路问题还是让人不无担忧。
但是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裂变效应所带来的巨大的就业空间,欣喜地看到了职工的素质与能力,更欣喜地看到经历了阵痛的职工迸发着背水一战的勇气。
“二轻”职工,正在奋起。
自己办企业的,当然只能是一小部分。当关注面广量大的破产企业职工在干什么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的是另一种感动:开小店的、设小摊的、出远门打工的,更多的则是在老行当、新企业中再展所长。面对现实,他们操劳着、奋斗着、贡献着。
有统计表明,市区二轻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率平均都在80%以上。在再就业职工中,从事原企业工种的约占75%~80%,而约有20%~25%的职工开辟了自己的新天地。
现在一家私营漆包线厂上班的胡奇虹,1972年进厂,今年50岁,原是湖州电工厂的计量和检验工。回想企业破产那会儿,她也和许多同事一起,吵过,闹过。“当时真怕日子过不下去啊!”她说。后来,到私企干了这些年,她的心境平静了很多。当初才三四百元的月收入,目前达1000元左右,厂里还给交了养老保险金。最近,她和原电工厂的丈夫正在筹建一个拉丝厂。在这名女工眼中,生活又有了新的奔头。
在练市,湖州电工厂破产后,职工大多数在新生的漆包线厂上班,平均月工资在500~700元之间。而在南浔,原企业的技术人员与熟练工成为众多新办企业争夺的对象,月收入早已是过去的两倍甚至更多。
这是可喜的。然而,更可喜的是,经历改革的洗礼,大部分职工的思想观念与创业意识已今非昔比。
“过去,企业好坏总觉得那是领导的事,反正我们干好干坏工资不少,这是国家定的。碰到淡季时,不少人觉得很高兴,这下可以轻松了。今天可不一样了,厂里好了,我们跟着好,大家在工作上都非常自觉。假如一段时间生产任务少了,说实在的,我们与老板一样着急。”吴奇虹说出了不少职工的心里话。
谈到对原企业破产的想法,乔继先这样说道:“现在想想,这好比小孩子断奶,早断晚断,总是要哭一场的,哭过了怎么办?找东西吃才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
对于原“川菱”职工凌方来说,其经历可相对又复杂得多了。企业破产后,他摆过地摊,开过电瓶车,还到企业打过工,一直没闲过。前不久,他进了“新力”,干起了老本行。“不管如何,我相信自己有一双手,不愁没饭吃。”说这话时,他不假思索。
为了生活,原“二轻”职工抛开了曾有过的怨气和彷徨,在新的天地里不断努力着、拼搏着。正是有了这种创业精神,路才越走越有希望。
诚然,不可否认,改革必须付出代价,大多数职工也为此作出了牺牲。不可否认,至今尚有部分破产企业职工由于种种原因还一时工作无着,生活困难。但同样不可否认,改革毕竟为所有的人开辟了一个新的创业平台。
附评论:
改革就是为跨越式发展构筑新的平台
去年我市企业改革“两个85%”的目标已如期完成,现在正在为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最后的改革任务而攻坚破难、不懈努力。
改革为了什么?无论是改制,还是破产,任何一种形式都只是手段,绝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更不是一“破”了之,一“关”了之。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为湖州的跨越式发展打造一个新的良好的发展平台。
改革就是为了尽可能地保护生产力。改革,正是为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好有坏,有生有死,优胜劣汰,本是竞争中的常见现象,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国有、集体企业,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加上负担过重、产品老化失去竞争力,调整已在所难免,注入新的体制、机制活力已迫在眉睫。面对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必须促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聚,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加快调整,优化配置资源,不断增强我市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改革就是为了尽可能地创造就业机会。改革,正是为了切实保障职工的长远利益。不可否认,职工的生活和出路是改革中的一大难题,有人也因此对改革瞻前顾后。但越是改革相对滞后的行业和企业,职工的顾虑往往越多,生活也越困难,一种依赖和为难的心理,压抑了他们的创业激情,也埋没了他们潜在的创业能力。只有在改革中不断破旧立新,才能真正增加职工的就业机会,给他们以更多发挥才能的空间,向更富于活力的领域转移,从而保障和改善职工的生活。
二轻、湖钢等的改革实践已一次次地对此作出了有力的诠释: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不断打造新的发展平台,构筑促进湖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优势。
(原载2002年5月9日、10日枟湖州日报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