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改革为了什么?破产也好,转制也好,兼并也好,革故为了鼎新,目的在于发展,在于破除束缚生产力的桎梏之后创造和发展新的生产力,也在于让职工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一组关于市直二轻系统改革发展历程的报道,希望能让我们感受欣喜、得到启迪,从而进一步坚定信心、咬定目标、创新办法,在企业改革破难之年,把“彻底改、改彻底”这篇文章做得更深、更透、更好。
市直二轻系统50多家企业有24家企业在过去的3年中先后实施了破产。这一数字,足以让人感慨万千。在这背后,有着太多的泪水与汗水,有着太多的苦痛与艰辛,更有着无穷的努力与希望? ?
在湖州,“二轻”虽不像丝绸、建材业那么耀眼,但50多家企业遍布城乡不说,这些企业的年纪也还挺大,不少厂子的历史都能追溯到解放前。可以说,二轻系统的动态同样千丝万缕地渗透在湖州人的生活与期盼中。一些企业在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同时,也造就了一种文化,像伞、扇、笔、锁等制造业企业。一些产品在叫响市场的同时,也曾创下了一个个“全国第一”,如南浔的电机、练市的漆包线、菱湖的皮革机械等。在不少湖州人的心里,“二轻”更是作为一种情结,沉积着凝重的分量。
“二轻”企业,背负着与国有企业同样的包袱,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也与国有企业一样根深蒂固,再加上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就更显微弱。
“二轻”的改革,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
湖州电工厂,20世纪80年代初曾是全市赫赫有名的税利大户,但到90年代中期后实际上已无法运转,处于停产状态长达五六年。许多有过骄人业绩的企业,情况也大抵如此,甚至更糟。
改革势在必行,可钱从哪里来,人又怎么办?面对难题,改革者没有退却。于是,联动解困的办法应运而生了———针对二轻企业小、散、多的特点和各自实际,把土地等资源进行整合,筹措改革成本。
这是一段多次碰撞、不断统一思想的艰难征程:1999年,南浔皮件厂、铁马家用电器总厂等4家企业破产;2000年,川菱电气公司、菱湖电缆厂等11家企业破产;2001年,练市无氧铜材厂、宏图机械公司等9家企业破产。
“二轻”发生了“地震”,且余震不断。有人甚至曾为之顿足:这下完了。
真的完了吗?
没有!
让我们先从2000年实施破产的湖州电工厂说起。一年多过去了,眼下在练市镇,原电工厂的漆包线产品已遍地开花,还新生了“三环”、“沪江”、“京润”、“飞碟”等4家规模较大的漆包线厂。原电工厂的最高销售额为1400万元,而现在仅这4家企业的销售量就已近8000万元,税利也呈良性增长态势。
电机是南浔的一大传统特色产业。就在“新铁马”、“川菱”、“宏程”等企业破产前后,“新力”、“金龙”、“鸿远”、“前锋”等一批电机企业迅速起步,年销售总量达到4900多万元。目前,南浔30多家电机厂,销售总额同样超过了过去的产量。
在水处理设备生产领域,一家湖州水处理设备厂“倒”下了,却先后有10多家水处理设备厂“站”了起来。更可喜的是,这些企业的产品受到了外商的青睐,引来了欧美公司落户湖城。
在菱湖,“京益”、“金利”等企业也是皮革机械厂破产后创建的,利润都不错,产品还有了出口。当地人印象最深的是,为了保住产品市场,老企业破产不到半年,就办起4家新企业。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有了“二轻”的技术、营销与管理骨干走出原企业,自立“门户”,执著创业,才支撑起了传统产业新的天地。
曾是练市无氧铜材厂技术骨干的胡天林,如今已是湖州三环电磁线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经过几年的创业,“小天鹅”、“荣士达”、“金松”等已成为其固定客户,企业去年已创销售额4000万元、税利100万元。胡天林干劲越来越高,目前已在练市开发区征地10亩扩大生产,并准备用3年时间花700万元进口5套设备。他认为,漆包线产业的前景看好,做大做强大有可为。
浙大电机专业毕业、在原“宏程”当了多年常务副总的孙文鸿,自去年4月办起湖州鸿远电机有限公司,得管生产,管技术,还得跑销售,比以前更忙了。他坦言,像他这样从破产企业出来再创业的人,都会注重一条,那就是怎样去面对市场。目前,这家拥有百来个工人的企业已打开了局面。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今天,我们已惊喜地发现:正是改革,使企业优势技术、优势产品和技术骨干得以扩散,为原二轻产业在更高的档次、更广阔的空间筑就了一条新生之路。
南浔电机生产红火时,全国90%以上的电机产自南浔。深爱着电机行业的孙文鸿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有很好的基础,虽然目前新生的电机企业还没有真正上规模,但现在产品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了,市场竞争意识明显强了。说句心里话,要是早两三年,今天我这家企业就大不一样了。”这话,听来让人深思,更让人看到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