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2006年5月21日,湖州市与浙江大学正式签约,双方决定举全市、全校之力,开展全面的、长期的、战略性的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探索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课题。
一年多来,浙大和我市各地及市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扎实工作,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着眼体制机制创新,合作项目推进顺利。截至目前,双方共签订合作项目181个,完成26个,项目总投资约118亿元,完成投资11多亿元。
省级实验示范区建设的扎实推进,现已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又对全国具有借鉴意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初步形成“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确立了全力实施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战略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一年前,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与浙大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
积累经验 探索规律
共创校地合作新载体
“三农”问题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及信息社会迈进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个“坎”,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国性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探索规律,浙大和湖州市把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湖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地貌结构多样,生态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农村经济发达,农民比较富裕,城乡发展相对协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良好的现实基础。
市委提出,加快由“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必须发挥优势、创新举措,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借助社会各界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及各有关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浙江大学学科众多、门类齐全,是我国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著名大学,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浙大又具有长期为“三农”服务的优良传统,全国涉农的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有24个,浙大就占了4个,在“三农”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各类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实践积累。
正是各自具有互补的优势和条件,双方先行一步,一拍即合。
市委书记孙文友在去年的签约仪式上指出:“此次合作,我们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推进农村全面建设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力共建,全面启动‘1381’行动计划,即建设一个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构筑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三个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八大工程,围绕上述八大工程实施百项重点建设项目。”
“共建实验示范区,是基于我市实际与浙江大学的优势作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思路。”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说,“这一思路最大的亮点在于高瞻远瞩,着眼长远发展,来定位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无疑将对湖州的发展产生历史性的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力量。科技的介入,使得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时有可能开辟新的路径。这也是在解决‘三农’问题时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体现。”我市一位科研人员的观点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共建实验示范区的意义。
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建设系副教授朱宇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高校高层次的设计理念来指导新农村建设,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既让科研人员的设计得以开花结果,落到实处,又通过我们给农民提供的科学设计,对新农村村容村貌的规划和建设,都具有推进作用。”
创新机制 创造特色
走共建新农村新路子
回顾过去一年多时间示范区建设不断推进的脚步,亮点纷呈,成效显著。
围绕产业导向,按照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的要求,通过县区认真排摸筛选、市校共同协商,确定了涉及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以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高新技术应用、各类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200多个项目,并建立起了动态管理的市校合作项目库。
双方建立高层会晤机制,积极搭建平台,先后组织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对接活动。各县区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了以合作共建促发展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恳谈会、洽谈会。乡镇、企业主动上门对接,浙大师生深入基层调研考察,经过努力,181个项目确定了合作关系。
同时,我市对确定和浙江大学进行合作的项目,进一步落实领导联系制度、部门跟踪服务制度、督查通报制度、推进考核制度、建立专项奖励基金等措施。
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万元,吴兴、南浔两个区按比例配套,建立了市区市校合作项目专项奖励补助资金。三个县也都落实了每年300万元左右的专项资金,用于项目推进的扶持和奖励。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探索,现已形成了工作重心前移的工作推进机制,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项目运作机制,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强化了合作的有序性,促进了合作层次的提升、合作领域的拓展。
长兴与浙大合作,成立了“县校合作技术推广示范中心”。该中心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承担地校合作事项的协调、指导合作项目的实施、负责项目管理、包装及申报国家、省、市技术开发、资金筹措等工作。中心下设若干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公司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应用和对农民的培训。迄今已建立三个项目基地(公司),即野生药用植物推广应用示范基地、胚胎鱼种苗供应基地、濒危植物园基地。
吴兴区与浙大合作,建立了“浙江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目标建成集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科技创业中心,成为加快引进、研发、消化与吸收农业高新技术、促进成果转化的“辐射中心”和加快集聚技术、人才和资金的合作平台。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合作共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根据不同基础、不同类型、不同合作程度、不同作用,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安吉县以白茶产业为依托,通过雍和茶业有限公司与浙大的合作,在白茶制作工艺、夏秋茶的开发利用、茶叶的深度加工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同时正在加大浙江大学美波生态农业园建设推进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市校合作共建这一创新模式,引发了我市广大规模企业、省市党政部门和驻湖部队的积极参与,融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投入到了新农村建设这一浩大的系统工程。
“村企心连心,共建新农村。”充分挖掘民营企业的地缘、乡情和亲情,鼓励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产业带动、直接参与、合作开发等,创造出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建设新农村的有效形式。美欣达集团结对6个经济欠发达村,还出资1000万元建立“美欣达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基金”。升华集团投资350万元将德清县钟管镇医院改造为省级农村中心镇示范卫生院。
“双拥模范城”又奏新乐章。驻湖部队与我市共同组织开展了“百连结对百村,携手共建新农村”活动。驻湖部队共有103个连以上单位,与驻地乡镇、村结成共建对子,特别是组织61个连队和331个民兵连帮助1648户困难群众改造了危房,取得了老百姓、地方和部队三满意的效果。最近,湖州军民共建新农村的工作引起了中央军委和南京军区的高度重视,南京军区政治部专门下发了学习推广湖州军民开展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基本做法的通知。
市级部门和群众团体参与共建。市妇联开展“新农村、新女性、新家园”活动,团市委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动员广大妇女和团员青年参与新农村建设。科协组织有关学会结对百村,组织千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结对千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市公安系统积极构建“三好六有”农村警务新模式,强化农村社会治安。我省党政部门也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省林业、民政、科技、卫生等15个省直部门已将我市或有关县区、乡镇村列为实验示范区、试点、联系点;省发改委等42个省直单位,分别在水产业发展、优质农产品发展、工业技术创新、交通建设、城乡建设、电力建设、外贸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金融支持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尤为可喜的是,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围绕实施“1381”行动计划,我市与浙大一起积极探索了“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
由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教授为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课题组,经过在我市的深入调研,在枟中央党校研究报告枠刊发了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湖州模式”枠的调研报告,其中核心内容就是充分肯定了实验示范区建设中已初步形成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
他们认为:“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签约,双方决定进行全面的、长期的战略性的合作,在湖州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这是高校与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上的一次携手共进和有益探索,在全国既是首创又值得借鉴,对湖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提升景气 扩大示范
显现美好明天新希望
我市充分发挥与浙大合作共建的优势,以建设“三个平台”为支撑、以实施“八大工程”为载体,全面推进实验区各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经济景气日益提升,示范作用十分明显,开始给广大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去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7畅2%;农民人均纯收入8333元,增长14畅3%;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0%,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随着双方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农村产业的发展提升与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长兴县吕山乡南阳村水产种苗研发基地去年与浙大开展合作,聘请浙大陈国安、舒妙安教授为基地水产种苗研发顾问,投入100余万元,使水产种苗研发基地由传统的四大家鱼苗种繁殖,向名特优水产苗种拓展,新开发荷兰蟹、鳜鱼、淡水青虾、泥鳅等新特品种繁育,特别是引进荷兰纯种“中华绒螯蟹”,有望使“中华绒螯蟹”恢复原有品种纯度,有力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欧诗漫集团与浙大材料化工学院合作的纳米珍珠粉加工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通过实施,其产品已达到了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仅去年就创产值800万元。德清县东洲食品有限公司与浙大联姻,共同开发早园笋的保鲜技术,成功地解决了旺季来不及加工而淡季无原料供应的难题,为早园笋走向国外市场奠定了基础。
市环保局与浙大的“农村水环境承载力研究”、“南太湖前置库净化能力保护技术研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争取上级资金近400万元,进展非常顺利,这些项目的有效实施,必将对湖州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罗安程在安吉组织实施了100多个农村生活污水厌氧———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利用植物根系吸附的方法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使全县年处理生活污水达到70余万吨,处理费用几乎为零,许多村庄呈现空气清新、水流洁净、道路整洁的面貌。
项目的实施,也有效促进了我市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发展。德清县与浙大合作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10个项目的建设,其做法已得到了国家卫生部和省卫生厅领导的肯定。
一年多时间的实践证明,“湖州模式”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显现出“标本意义”。
(原载2007年6月27日枟湖州日报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