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27400000010

第10章 佛教对人生命运的看法(2)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平时勤修善根、常做善事,多培养一些福德因缘。如《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往生极乐,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纵使有方便法门,可以带业往生,但毕竟不是完成;就如读书考试,没有考取学校,尽管给你插班复读,但是离毕业还有很长的过程,还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达成目标。

所以,因果不能只看一时,要看三世。吾人的生命,推之往昔,可谓“无始”而来;望之未来,可说无穷无尽。面对谜样的人生,有的人回想过去生中,自己做了什么;也有人妄想来生不知道会如何;更有人怨叹此生种种的不如意。其实迷时不解,悟时始明,正如《三世因果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鉴古知今,从现知未,这不是“三世生命,一偈可明”了吗?

佛教讲,人的穷通祸福,都是自业自受的结果,那么一个人信不信佛,对我们的前途会有什么影响吗?请大师开示。

星云大师:过去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叶,他曾经自豪地说:“如果我不能遇到释迦牟尼佛,我也能成为独觉的圣者。”可见佛教不是讲“唯我独尊”的神权,而是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

我们每一个人,佛性本具,本性里都具足了三千大千恒河沙功德,只是金银宝矿在山中,如果没有开采,也如黄土一堆。人的内心世界纵有无尽的宝藏,但是如果没有开发,就如聚宝盆没有打开;又如一间仓库被关闭,里面的宝物永远不能呈现。

正如世间有不少的有钱人,他把黄金埋在地下,每天仍然过着穷苦的日子。有的人本来可以开智慧、变聪明,但因执着,闻善言不着意,所以仍然愚痴。学佛,就是要开发我们本具的佛性、发掘我们内心的宝藏;信佛,通过对佛法真理的信仰,让我们找到一条可资遵循的人生道路,让我们的行为、思想不致有了偏差,就像车辆行驶在道路上,有了路标的指引,才不会迷失方向,又如火车行驶在铁轨上,就不致发生意外。说到信仰,有一点大家必须认识清楚的是,信佛与信神是不一样的。过去在科学未发达之际,人们受着神权的控制,看到打雷就以为有雷神,刮风就想象有风神,下雨就认为有雨神,甚至树有树神,石头有石头神,山有山神,海有海神,乃至太阳神、月亮神、天神、地神等。有了这些神祇,人们出门做生意,远行谈事都要求神问卜,久而久之,人的生活起居都受到神的控制而不得自由。

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要问自己,因为人的业力和行为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所以,信仰神明的人,把神当成权威,当作赏善罚恶的主宰。但是佛教认为,最权威的人,最能赏善罚恶的,是自己的行为。佛祖只是像老师一样教导我们,但是教导出来的人,有的以师志为己志,有的与师道相悖离,这就不是老师的责任了。如《佛遗教经》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可见佛陀只是一个导师,一个先知先觉者,一个导航者,至于我们信他,固然有好处;不信他,他也不致降灾给你,但是后果还是要自己负责。谈到信仰宗教,在佛教里讲究信仰要具备三个条件:一、历史上真实的;二、能力上可靠的;三、道德上清净的。譬如我们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明确记载,是确实存在的;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力量。所以,佛是值得我们信仰的对象。

信仰是发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正确的信仰,可以让我们获得无比的利益。在佛经中列举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财。尤其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并不是一味地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缘起、中道、因果等教义,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过去我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为一个人有了因果观念,才能慎行于始,才能防非止恶,才能众善奉行,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此外,平时我们内心的贪欲、嗔恨、邪见、嫉妒,就像绳索一样的控制着我们的身心,使我们不得自在。学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如何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而获得自由,就像历代的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贵之前,生死欲海之中,毫无畏惧,解脱自在一样。

所谓信佛,信的是什么佛?佛教我们要有慈悲、有智慧。有慈悲,就能人我一如,同体共生;有智慧,自能看清世间的得失,自能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无畏,佛有力量,你对世间一切境界能有力量应付吗?佛代表道德,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吗?信佛,不是求佛、拜佛而已,行佛才能获益;信佛,不是佛能给我们什么,而是通过信佛因缘,自己能行佛,就能圆满人生。

佛,代表真善美,所谓“有佛法就有办法”,相信真善美,自然拥有真善美。信仰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人生有目标,有目标就有向前、向上的力量。平常我们白天出门,夜晚都懂得要回家;信仰能为我们的人生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只是,一般人都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遇苦难生不起信心,所以一切要待因缘,要有善根,善根成熟了,自然会信。

在世间,我们要找一个好的老师并不容易,假如能找到佛陀作为我们的老师,他是历史上实实在在有的,他确实有能力可以解除我们的苦难,他确实有慈悲、有道德、有愿力,是值得信仰的对象,但是信与不信,就全凭个人的看法与福德因缘而定了。

佛教讲,一个人的幸与不幸,都是自己造“业”的结果。请问大师,业到底是什么?如何让凡事讲究证据的西方人士相信,人生真的有业报的存在呢?

星云大师:“业”,梵语karma,音译作“羯磨”,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也就是指行为、意志等身心的活动。

社会上,由于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经营运作,世间才得以运转不息;人类,因为身、口、意三业造作各种善恶行为,所以生死轮回不已。佛法将此主宰轮回的动力,称之为“业”,而造业的主人就是身、口、意三者。由身口意所造的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造善、恶之业,必定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可以决定人生的成败祸福。也就是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道理几乎是人人耳熟能详,并且深植在一般人的心里,即使是笃信基督教的蒋宋美龄都曾说过:“自己的行为,决定未来的一切。”这就是业力思想。

所以,业的真正意思就是“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 。业,维系了吾人三世的生命,因为有“业”这条生命线,三世的生命才能永恒不失。甚至好与不好,在无限的时空里循环不息,牵连不断,于是产生了三世因果的“轮回”说。而这个轮回的主宰者,便是我们所造的业力。

“业”有驱使造作的力量,故称“业力”。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而这些善恶业平时就像种子般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旦种子遇缘,便起现行,起了现行,自然果报分明。根据佛经说,因恶业而受罪者,称为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善业而得福者,称为福业,福业报生人天。这就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会获得善名美誉,即使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有“不愿生,强迫生;不愿死,强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间来受生是行为业力的影响,就是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

由于吾人一生的果报,完全由业来引导,此即所谓的“引业”,它具有强烈的作用力,能牵引吾人生于人、天、鬼、畜各道。甚至虽然同在人道里,又有贫、富、贵、贱、美、丑、强、弱、苦、乐差别的果报,此即“满业”牵引的结果。

满业是次要的,例如同样是人,可是长相不同;引业是重要的,例如应该投胎为人或是畜生,它强烈地牵引你非来不可。引业的果报叫“总报”,满业的果报叫“别报”。例如:画师先以一颜色图绘其形状,此为引业的总报;然后再填以众多色彩,此为满业的别报。据《俱舍论》云:“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引业乃以一业引起一生;满业则以众业引起种种的果报使其圆满。此外,众生由于共通的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共业又分“共中共”的业、“共中不共”的业。譬如山河日月、风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的业。又如一车的人同遭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相对于“共业”,又有“不共业”,也就是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的业。不共业也有“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譬如同一家人,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彼此有共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相反的,两个陌生人,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中国有一句俗话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说的就是佛教所谓的“定业不可转”。也就是说,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定,任凭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这就叫作“定业”。反之,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不受报,就叫作“不定业”。

在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里,又分业为“表业”和“无表业”。认为身业和语业中,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的,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的,称无表业。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于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业。但是即使是“无表业”,还是有行为的余势,仍有其作用力。刚才问到:“如何证明有因果业报的存在?”业,虽然是精神、肉体的感应现象,其实也是能用眼睛看,或用心感受的具体行为。例如从因果来讲,有了因,一定会有果,果报就是业力;因成为果,果报现前,不就看到了吗?

一个皮球,使力一拍,它就跳得高;拍的力量小,它就跳得低。跷跷板,一头使力大,另一头就跷得高;使的力轻,跷的就低。世间凡所有物,只要你使力刺激,它就有反应,这就是业力。所以业力很合乎科学的定律与原理。

其实,世间上看不到的东西可多了。我爱你,“爱”在哪里?看不到,但爱是不得了的力量,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再如电,把电线剥开,电在哪里?也是看不到,但你用手一碰,就能感受得到。甚至,插头一插,电灯就亮,你能说没有电吗?因此,刚才问到西方人讲究科学,凡事要能验证,要能看得到才肯相信,对于因果报应,因为看不到,因此不愿相信。其实业力不是信与不信的问题,西方人没有业力观念,但还是脱离不了因果业报的定律。业力论是世界上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管好或不好、幸与不幸,生命的关联,生命的好坏,都与业力有关。

业是很复杂的东西,在善业里,有的人虽然做善事,但是他有某种企图,有自私、贪心,这种不清净的善业,也有恶的成分。在恶业里,有时他是为了替天行道,为了行侠仗义救人,当中也有善缘的存在,所以业是很复杂的,不是一般人所能了悟。学佛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正见善恶业力,如此才能谨言慎行,才能免受恶报。

佛教讲“诸行无常”,世间万法既是无常,必然不是常住不变,为什么唯独业力却又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呢?请大师开示。

星云大师:有一则寓言说:一只毒蝎想要过河,就央请乌龟帮个忙,载它一程。乌龟怕毒蝎,毒蝎说:“你放心,你背着我,万一我蜇你,你死了,我又岂能独生?”乌龟觉得有理,于是好心地背着毒蝎过河。游到河的中央,毒蝎对着乌龟的头上一蜇,乌龟责怪毒蝎背信忘义,毒蝎满脸歉疚地对乌龟说:“我并不想伤害你,怎奈我已蜇人成习,实在真是对不起啦!”所谓“烦恼易断,习气难改”。佛教里有一位牛司尊者,虽然已是证果的罗汉,但平时嘴巴总是不停地呶来呶去,因为他在往昔曾经多世生为牛,反刍惯了,习气仍在。另外,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虽然苦行第一,但只要一听到音乐,仍会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甚至即使是等觉的菩萨,因为一分生相无明未断,就如十四夜晚尚未圆满的明月,此皆因为余习未断之故。

谈到习气,平时我们有很多的行为很容易习惯成自然,一旦变成根深蒂固的习气,则生生世世难以去除。习惯有好有坏,好的习惯,如勤劳、诚信、谦逊、有礼、忍辱等,都能增长我们的道德,广结善缘,化险为夷,得贵人助。相对的,坏的习惯不但使我们终生祸患无穷,并且累劫遗害不尽。譬如一个人脾气暴躁,恶口骂人,习以为常,则必定人缘不佳,阻力重重;有的人养成吃喝嫖赌的恶习,不久便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其他如好吃懒做、阿谀奉承、欺骗违信等,都是自毁前程的陋习。烦恼余习,不但影响我们的一生,甚至和业力一样,影响及于来生后世。因此佛陀曾经将“业”比喻为“如种”“如习”,说明为什么在无常的定律下,业力却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

所谓“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黄豆虽然凋谢、枯萎了,但是因为有种子保留下来,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所谓“业力如习”,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通过这种“习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业有如念珠的线,线把念珠一颗一颗贯穿起来,不会散失;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地在六道里轮回。所以,虽然我们的色身有生灭,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坏了,无法复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里,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里,它不会减少。由于业如茶水,是会流转再生的,所以说“业力不失,通于三世”。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人杀了人,杀人的行为虽在瞬息间消失,而杀人的起心动念,以及杀人的后果,却会严重地影响到未来。这种可以导致未来善恶果报的影响力,就是佛教的种子思想。种子说的成立,建立了三世轮回与因果循环的道理,告诉我们行为业力(身、口、意三业)的留存,不论历经多少劫,都不会丧失其“生果”作用。此即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所以,众生在生死海里流转,生命不断,就是靠“业”。业力,有“润生”及“发芽”两种力量。譬如我们所播的种子,还要予以浇水、施肥才能生长,而“业力”就是生命的水分及肥料。所以,有了业力,生命才能继续存在。

业,有善有恶,善恶果报,均由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赏赐福祸,也没有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因此,只要我们能够确实体认:业是自己创造,不由神力;业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业是前途光明,希望无穷;业是善恶因果,决定有报。如此则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创自己的人生,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刚才说,人才是主宰自己的主人,但有的人虽然有心改变现状,却因为意志薄弱,无法坚持,这时可以求助神明来改变命运吗?

同类推荐
  •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是继《降伏其心》之后,于2008年至2010年2月间,万行法师在建寺之余,每晚共修时与四众弟子及信众之间的交流问答,皆是针对弟子们在佛法修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而谈。万行法师坚持“以人为本”,将佛法与深奥的禅理融入生活,让弟子们在“农禅并重”的道风里,在“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的家风下,借人炼心,借事检心,于堂上坐禅,堂下禅做,在工作中修行,修行中工作,在降伏身心的同时,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融入道,在消除自我的同时圆满自我。
  •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本书是收录了《了凡四训》的原文并进行了译解,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热门推荐
  • 惊婚未定,冷情总裁有点暖

    惊婚未定,冷情总裁有点暖

    他怒斥过她,羞辱过他,经常对她呼来唤去……她被同事诬陷,孤立无援的时候,他扭头就走;她被公司排挤,举步艰难的时候,他视而不见;她深夜独自加班,无人问津的时候,他置若罔闻。——他吻过她,喜欢抱着她,经常盯着她看……她吃东西酱汁蘸到嘴角,他会亲自帮她擦干净;她生病了,他会给她泡好感冒冲剂;她想看电影,他为她承包了整个皇家电影院;……他是所有人口中冷情的男人,可是在她眼里,他只是那个冷清中带着浅暖的男人。多少扮演,变成了入戏太深。她和他兜兜转转,最终还是走到了最初的原点。曾经的电影院内,她站在舞台上大声喊道:“欧辰昊,我要是爱上你了怎么办?”他坐在偌大的影院中央,深邃得如同汪洋一般的黑瞳微转,低沉而自信的回答,“你会爱上我,很正常。”果然是自信得自负,她依旧笑着,“那……你要是爱上你了怎么办?”他眉心微敛,薄唇微抿,只是看着她,不语。她等了许久,他只是看着她。她自讨没趣的摆摆手,“不说拉倒!”……多年后,她和他故地重游,她突然想到了曾经问他的那个问题答案是什么。他清浅一笑,和当初一样注视着她,“我当时已经告诉你答案了……”她看着他,恍然大悟,原来她误会了那么多年,这才导致和他错过了那么多年……
  • 穿越皇宫闹起来

    穿越皇宫闹起来

    最近作者本人呢,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迷上了小燕子,不为别的,只为一个苦苦守候小燕子的斑鸠找个归宿,不要在那么的悲惨。大体人物关系不会改变,希望你们喜欢。又是一个同人剧,看新人怎么玩转皇宫吧。
  • 魑魅魍魉之主

    魑魅魍魉之主

    九州云陆之上,登基新皇无能,群雄迸起,乱世之下,相传有一人立于巅峰,俯瞰天下,万人瞻仰。那人就是,魑魅魍魉之主,四少,月华夜。她女扮男装拼搏,他因爱在她身旁辅佐,待天下平定,再说情缘。
  • 魔王异界旅

    魔王异界旅

    魔界的魔王雄霸,从一片漆黑,只有杀戮的魔界,意外的来到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无尽大地,开启他的异界之旅。在此期间,他通过一系列的事情,从一个一无所知,只懂得杀戮的魔王,被慢慢感染,调教成一个富有感情的“人”。
  • 红于红

    红于红

    招宴梁明白,对一个只见过一次面的人,自己追寻了几十年的人……里面有两个短篇……喜欢的话请留言
  • 天庭公主凌雪

    天庭公主凌雪

    凌雪等人被玉皇大帝送入凡间,在凡间凌雪等人经历了什么?
  • 异武玄道劫

    异武玄道劫

    几个身怀古武和异能的现代人,通过自己的智慧以两种途径来到了三界修仙地,他们会有什么遭遇呢?又是否可以挣脱牢笼达到自己的目的呢?
  • 伊夏依舞终舞曲

    伊夏依舞终舞曲

    在S公司,这个培养了众多明星的公司,隐藏了一个镇店之宝,她是平常默默无闻的少女,实际上却是一个拔尖的,隐藏的舞蹈家。谁都不会知道,她们欺负的是那颗最闪耀的星,自己却似风中的一粒细沙。当另一位“冒牌货”出现,她,又该怎么办?(未免剧透,以下还是不多说了,慢慢看哦!)
  • 葙好之夏

    葙好之夏

    她,是刚刚结束高考的准大学生,一个不留神便穿越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他,是一个帅气的日本军官,穿上军装的他残酷,脱下军装的他温柔。“说,城防图是不是你拿的!”她被绑在审讯室的木架上,他拿着刀架在她的脖子上。“不是,你宁愿相信那个阴险的女人也不愿相信我,我真是看错了你!”她泪眼纵横,眼泪滴聚在伤口上,很疼。“如果我不是日本人,不是日本军官,你会不会跟我浪迹天涯!”他的胸口在汩汩地冒着献血,怎么怎么捂也捂不住。“会会会会,我爱你!不管你是谁,是怎么样的,我都愿意!你不要死,我们一起去周游世界!这是你说过的!”
  • 笔法记

    笔法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