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反馈障碍。不同文化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人习惯用不同方式反馈,如果对对方的文化不熟悉,就会带来误解。有一个典型的笑话,一对中国新人在举行婚宴,席间一名西方客人对新郎夸
道:“你的新娘真漂亮。”新郎忙回答:“哪里,哪里。”谁知这种传统式的谦虚引起了麻烦。外国客人以为问新娘哪里漂亮,心生诧异,只好硬着头皮答道:“眼睛漂亮、鼻子漂亮、嘴也漂亮。”这里的双向反馈因文化差异显然已进入了误区。
(3)彼此都以为对方会主动提供反馈,所以双方都希望对方主动提供信息。这必然会使沟通较被动,效率较低。在沟通中必须观察对方的反应,积极主动地引导谈话的深入进行。
(4)双方存在竞争感,低信任度导致信息无法共享。换句话说,他们感到一股驱动力促使他们保护自有的信息和“地盘”。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有共同利益的同事身上。为了取得消息上的优势,他们总是极力封锁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同时竭尽全力地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信息。如果是这样的沟通,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
(5)当对方提出他遇到的困难时,我们常常立即回应,开始分析或试图解决问题。而遇到问题的人其实希望我们首先理解和同情他们,明白他们正处在艰难时期,我们的种种建议、命令甚至责备则会导致谈话不愉快的阻断。
(6)有些因素会阻碍部门,而不是个人之间的反馈交流。部门之间权力的不平等,经历和等级的不平等,都会影响反馈的双向性。另外,部门内意见不一,新成员的加入,也会对交流的有效性施加影响。
在有些部门,成员之间缺乏支持型纽带,无法取得团体的“协同”效应,在会议或其他相互合作的场合根本就没有双向交流的气氛。
有效倾听的技巧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克服倾听中的障碍,同时注意运用一定的倾听技巧,提高倾听的效果。具体来说,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倾听的效果。
◎ 创造良好的倾听环境
正如我们前面所论述的那样,倾听环境对倾听的质量有巨大的影响。例如,讲话人在喧闹的环境中讲话要比在安静环境中讲话的声音大得多,这是为了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又如,如果谈话内容属于私事或机密信息则最好在安静、封闭的谈话场所。同时环境也影响倾听的连续性。
空间环境也影响倾听,进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社会学者和专家们曾经对某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相距10米的人,每天进行谈话的可能性只有8%~9%,而相距5米的人,这一比率则达到了25%,有效倾听的领导者必须意识到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环境对倾听的障碍。
美国学者在一个更为宽泛的意义上提出环境的概念,它不仅仅包括社会因素,而且包含人的心理、生理因素,要有效地建立这样的环境需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这一观点认为良好的倾听环境应包括:
(1)安全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双方有一定安全感,并有与他人平等的感觉,这种环境可为正式的,例如,谈判场所,可以选择在正式的会议室,也可以选择非正式的,在酒吧或咖啡厅。
(2)适当的地点。必须保证不受打扰或干扰。例如,较为封闭,有隔音设备等。
(3)合适的时间。选择适宜的时间,同时保证沟通谈话的次数。这样的时间选择必须得到对方的认可,并提前与对方预约,让对方有一个充足的准备。
◎ 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集中精力进行倾听
在许多情况下,之所以不能认真倾听对方的谈话,往往是由于肌体和精神的准备不够,因为倾听是包含肌体、感情、智力的综合性活动。在情绪低落和烦躁不安时,倾听效果绝不会太好。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求倾听者集中精力。随时提醒自己交谈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听话时应保持与说话者的眼神接触,但对时间长短应适当把握,如果没有语言上的呼应,只是长时间盯着对方,那会使双方都感到局促不安。另外,要努力保持大脑的警觉,保持身体警觉则有助于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专心地倾听不仅要求健康的身体,而且要使身体处于适当的位置。例如,有的人习惯把头稍偏一点,这样有助于集中精神。全神贯注,意味着不仅用耳朵,而且用整个身体去听对方说话,所有这些都提醒倾听者自己现在的角色,不要走神。
◎ 建立信任关系
信任是双方交流的前提,真诚的谈话可以唤起对方的兴趣,激发对方的积极性及参与的主动性,因此,在交谈过程中有意的,甚至无意的撒谎,都有可能使对方觉得被骗而使交谈中断或效果不佳。
◎ 明确倾听目的
倾听的目的越明确,我们就越能够掌控局面。事先为此次谈话进行了大量的准备,这样可以促使我们对谈话可能的问题或意外有个解决的思路;同时可以围绕主题进行讨论,我们的记忆将会更加深刻,感受更加丰富。这就是目的越明确,效果越显著。
◎ 使用开放性动作
人的身体姿势会暗示出他对谈话的态度,自然开放性的姿势,代表着接受、容纳、兴趣与信任,根据达尔文的观察,交叉双臂是日常生活中普遍的姿势之一,一般表现出优雅、富于感染力,使人自信十足。但这常常自然地转变为防卫姿势,当倾听意见的人采取此姿势,大多持保留的态度。既然开放式姿势可以传达出接纳、信任与尊重的信息,而“倾听”的本意是“向前倾着听”,也就是说,向前倾的姿势是集中注意力、愿意听倾诉的表现。所以两者是相容的。交叉双臂跷起二郎腿也许是很舒服的姿势,
但往往让人感觉这是种封闭性的姿势,容易让人误以为不耐烦、抗拒或高傲。
开放式姿势还意味着控制自身偏见和情绪,克服心理定式,在开始谈话前培养自己对对方的感受和意见感兴趣,做好准备积极适应对方的思路,去理解对方的话,并给予及时的回应。
倾听应是热诚的,不可抱着冷漠的优越感或批判的态度听人说话。热诚地倾听与口头敷衍有很大区别。“没必要那么担心,事情会好起来的”之类的话于事无益,甚至会使对方产生挫折感,认为原来自己的担心是没价值的。热诚的倾听则给人更多的关怀与启迪,并在必要时给予鼓励。
◎ 及时用动作和表情给予呼应
用各种对方能理解的动作与表情,表示自己的理解,如微笑、皱眉、迷惑不解等表情,给讲话人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以便其及时调整。还应通过动作与表情,表达自己的感情,表示自己对谈话和谈话者的兴趣。
◎ 适时适度的提问
在倾听过程中,恰当地提出问题,往往有助于我们的相互沟通。我们的沟通目的是为获得信息,是为了知道彼此在想什么,要做什么,通过提问的内容可获得信息,同时也从对方回答的内容、方式、态度、情绪等其他方面获得信息。下面是有关提问的一些问题。
1.倾听中的提问应注意的事项
(1)数量要少而精,太多的问题会打断说话者的思路和情绪,改变谈话的主题。但恰当的提问往往有助于双方的交流。因此,掌握提问的时机和度是至关重要的。
(2)要紧紧围绕谈话内容,不应漫无边际提一些随意而不相关的问题。这很容易分散说话者的注意力,导致交流的中断。
2.提问应掌握的一些必要的技巧
倾听中的提问不是随便的,注意和掌握必要的技巧会使倾听者的提问事半功倍。
(1)理解。作为倾听者,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是必备素质之一,以理解的态度交谈,就能认真倾听,就能诚恳而准确地提出一些双方都能接受的问题,从而更有利于双方的沟通。
(2)时机。倾听中提问的时机十分重要,交谈中遇到某种问题未能理解,应在双方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过早提问会打断对方思路,而且显得十分不礼貌;过晚提问会被认为精神不集中或未能理解,也会产生误解。
(3)提问内容。提问就是为了获得某种信息,要在倾听者总目标的控制掌握下,把说话者的讲话引入自己需要的信息范围内。
(4)注意提问的速度。提问时话说得太急,容易使对方感到咄咄逼人,引起负面效应;说得太慢,对方心里着急,不耐烦。
3.提问的分类
美国沟通专家把提问分为两种方式:一种为开放式提问方式,回答这种提问,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回答结果一般无法预料,例如:
甲:“我对本月销售额很不满意!”
乙:“为什么?”
另一种为闭合式提问方式,经常提问是否、是谁、什么时候等问题,其结果往往可控制,与预期结果相近。
倾听中,两种方式是相互运用的。其作用各有千秋,开放式提问气氛缓和,可自由应答,可以作为谈话中的调节手段,松弛一下神经,另外,可用开放式问题作为正式谈话的准备,如“最近怎样”,然后很快开始实质性问题的交谈。比较来说,闭合式的提问使用机会更多,其优点是可以控制谈话和辩论的方向,同时可以引导和掌握对方的思路。但运用不当会使人为难,气氛容易紧张。两种方式应综合运用,以求得最佳效果。使用何种提问方式要因地因时制宜,这也需要很高的艺术和技巧。
◎ 必要的沉默
沉默就像乐谱上的休止符,运用得当,含义无穷,真正达到以无胜有之效。但一定要运用得体,不可不分场合,故作高深而滥用沉默。而且,沉默一定要与语言相辅相成,不能截然分开。沉默绝不意味着严肃和冷漠。只有在倾听当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沉默,才可获得最佳的效果。
在倾听当中适时地运用沉默,可获得如下效果:
(1)沉默能松弛彼此紧张的情绪。若对方情绪化地说了些刻薄之词,事后往往会内疚、自省,但若我们当场质问或反驳了,犹如火上浇油。这时若利用沉默战术,有利于平复双方的情绪,也给对方自省的时间,继而改变态度,甚至聆听我们的话。
(2)沉默能促进思考。适时创造沉默的空间,有利于引导对方反思或进一步思考,在对方说谎时,此举尤其能引起他恐慌,促使他改变态度。此外,沉默片刻能给双方真正思考的时间和心灵沟通的机会。
(3)沉默可控制自我情绪。在自己心生怒火的时候,开口极容易失言,影响谈话气氛和自身形象,保持沉默可渐渐克制自己激动的情绪,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