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心理定式。人类的全部活动,都是由积累的经验和以前作用于我们大脑的环境所决定的,我们从经历中早已建立了牢固的条件反射和基本的联想。在每个人的思想中都有意或无意地含有一定程度的偏见。由于人都有根深蒂固的心理定式和成见,很难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接收说话者的信息,这也会大大影响倾听的效果。
(5)倾听习惯。由于我们思考的速度比说话的速度快许多,前者至少是后者的3~5倍(据统计,我们每分钟可说出125个词,但可以理解400~600个词),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由于思维的速度和听话的速度有差距,就很容易在听话时感到厌倦。思维往往会在空闲时“寻找”一些事做,或者停留在某处,拒绝进一步的思维。这是一种不良的倾听习惯。
(6)消极的身体语言。人们有时习惯在听人说话时东张西望,双手交叉抱在胸前,跷起二郎腿,甚至用手不停地敲打桌面。这些动作都会被视为发出这样的信息:“你有完没完?我已经听得不耐烦了。”不管倾听者是否真的不愿听下去,这些消极的身体语言都会大大妨碍沟通的质量。
◎ 生理差异
由于倾听是感知的一部分,它的效果受听觉器官、视觉器官的限制,听觉器官的严重缺陷将使沟通变得很困难,或者几乎不可能,视觉器官的缺陷将使沟通者无法看到对方在交流过程中的手势、面部表情等身体语言,这会限制有效沟通的进行。所有这些必然会影响我们的倾听效果。
◎ 选择倾向
人人都有评估和判断所接受到信息的倾向。“人人都爱听奉承”,这其中也有几分道理。我们往往选择我们喜欢听的来听,漏掉很多有用的东西。这无疑会影响倾听的效果。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有选择性的感情、看法等因素的介入,使倾听受到很大的障碍。受到障碍的倾听有以下几种:
(1)过滤性倾听。这种倾听的倾听者受自己的倾向性,偏见的影响,从而对自己所倾听到的信息无意中做了选择,丢弃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2)以事实为中心的倾听。这种倾听只注重接收事实、数据、资料信息,而忽视人的存在,更不注重人的感情、情绪化的表露,这样会造成双方的相互关系紧张,影响信息的交流。
(3)以回答为目的的倾听。由于各种原因,在对方谈话过程中,只是思考如何回答对方,而停止倾听对方所说的。
以上倾听的障碍在我们与别人的交流中随处可见,极大地影响了交流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这种现象,要能够针对性地找出倾听中的障碍,并因地制宜地克服。
倾听中的反馈
在克服倾听障碍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进一步争取提高倾听的效果。积极的倾听者不仅要做到主动吸收、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还要作出种种回应,以鼓励说话者更加有信心和兴趣说下去。这就是倾听中的反馈。
◎ 反馈的特征与技巧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要求别人给予反馈,也都在对别人作出反馈,但其实很多反馈都是无效的,无法帮我们达到目的,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掌握反馈的要点。反馈不应该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它也应该是双向的,要求双方的投入、责任感和既定的期望而得出的结果。
有活力的双向反馈具有三个特征,这就是:语义明确、心灵相通和探究查询。
1.语义明确
语义明确的反馈是较为详细的,而且应该是被核实甚至有记录的。意思明确可以防止过于抽象,或者带有某种成见的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避免在指出错误时变成对对方的人身攻击。例如,领导者对员工说:“你写的字像小鸡刨米一样,重做之后,争取在最后期限内把它交给印刷商。”这样的反馈不仅没有明确地告诉员工,他要怎么完成命令,而且还令他感到难堪和羞辱。不如这样说:“我在考虑你手写的字是否不够清晰,把你的观点打印出来给印刷商好吗?”后一种说法更清楚地指示了员工该如何操作,不留有误解的余地。
明确的反馈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但都可以使评价更具有建设性。比如说,领导者想对员工的工作给予积极、肯定的反馈,就
说:“你工作干得好极了!”他也许会搞不清领导者究竟想说什么,因为这样的反馈太不明确了:好在何处?好到什么程度?
同样的,一个人被评价说:“你任务完成得可不好啊!”这是个否定的反馈,但同样含义不明,它不是负有责任感的、有明确目标导向的评语。
在这里人们实际上犯了单向反馈的错误,只顾说自己的结论或感受。例如,“小王,你的计划不管用啊。”或者“小林,很抱歉我们不能采纳你的建议。”却丝毫不认为有义务提供更多细节和原因,使自己的反馈更加有效,同时也可使对方知道是为什么。
如果我们接收到这样的不明反馈,可以采取措施引导谈话向更有利于信息交流的方向发展,如上例中的小王,可以这样反馈性地问道:“你认为好的计划应该有些什么特点呢?”或者“你能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供我重新编制计划吗?”进行这样有效的反馈是双方共同的责任,也可使双方受益,我们能共同获得对事物的更深认识,并改进我们的行动。
2.心灵相通
心灵相通意指交流双方采取支持的、坦诚的态度交换意见,它体现出反馈过程中人性化的一面,建立起理解和信任的关系。
比方说,一位内部简报编辑当着众人的面对一位投稿员工反馈
道:“我不能用你这篇文章。看了两遍也不明白中心思想是什么,而且仅第一页上就有两个拼写错误。”这样的评论是够明确具体的,但未免太不照顾对方的感受了。
欲体会他人的感受,与对方融汇思想,我们就必须将心比心,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体会他在某个特定情形下的想法和感觉。能与他人心灵相通的人善于建立坦诚、开放的人际关系,他们将对方视为同等的个体,而不是客体或定型。
两个心灵相通的人在一起谈话,彼此可分享信任、分享共识,这是一种真正的双向反馈交流,不会有任何一方试图主导彼此的交流。特别注意的是,要想真正达到沟通的目的,必须把对方置于与自己同等的地位。任何先入为主的、盛气凌人的做法都是不可接受的。
3.探究咨询
探询就是探求对方的观点和看法。它在反馈的三个特征中最接近双向沟通的实质。提一些例如“你对我的评述有何看法?”或者“我的建议可行吗?”之类的问题,借此打开双方沟通的渠道。
探询应该是开放性的。它必须给予对方足够的空间来自由发表观点。通过探究和咨询,可以了解到别人是否理解和赞同所谈问题,如果不赞同,他们的看法如何。
如果会谈的气氛较为紧张的话,有些人会对他人的行为、语调或话语产生防卫性反应。解决方法之一就是用开放性、友好的问句代替“为什么”的问题。简单地问一问“为什么”,易被看成是威胁性的。换句话说,为避免造成紧张的防卫气氛,我们可以不用“你为什么没准时到?”来责备对方,可以说:“由于你没能准时到场,我们误了车,以后如果再有类似情况,你事先通知我们一声好吗?”
防卫性气氛没有积极作用,它往往将人们引向批判的、对立的价值体系中去;相反,支持性气氛却是建设性的,它鼓励人们用积极的态度,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开放坦诚的探询还有助于调解冲突矛盾,因为在支持性的气氛中,尽管人们持有不同意见,他们可以对事不对人,共同向需要解决的问题挑战。与自己观点和经历不同的论点,往往是增长新知识的机会,探询和反馈的过程常常也是向旧观念挑战的过程,最终可能成为变革的催化剂。
除了这三条基本概念之外,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下面几个小诀窍,那么反馈就会更加事半功倍。
(1)努力树立自己的可信度。人们倾向于严肃对待他们认为可信的反馈。如果信息的来源受倾听者的尊重或信赖,就会更具可信度。一般来说,建立可信度的方式有丰富知识面、提高判断力、熟悉当前问题,以及善于作出有技巧的反馈。
(2)把握适宜的反馈时机。一般情况下,在对方刚表现出某个观点时应及时给予反馈,及时反馈往往有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否则也许矛盾逐渐累积,会越发不可收拾。及时反馈并不意味着反应越快越好,最佳的时机还需要倾听者灵活地捕捉。聪明的人善于识别对方言语中真实的情感流露与虚伪的表面情感,只对他真诚的情感进行反馈。倾听者对自以为是的虚伪情感开始猜测往往徒劳无益,甚至是危险的。它将把以前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破坏殆尽。
(3)应注意传达反馈的方式。一句话怎么说有时比话本身的内容更为重要。很多人都缺乏选择最佳的方式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他们本应给予明确的、提供信息的反馈,却很遗憾地采取了过硬或过软的态度;有时或许是想弥补反馈技巧的缺乏,而故意表现得强制、权力欲和命令式。例如,一个消极被动的人可能不愿发表相反的意见,以免卷入争论的旋涡之中;相反,有些人表现得野心勃勃,过分积极,实际上这可能只是因为他们缺乏一系列反馈技能,未探清对方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 反馈的障碍源
由于反馈是一个双向反复反馈的过程,要维持有效的反馈并不简单。在此让我们分析一下有哪些主观心理因素和技巧的缺乏会造成反馈受阻,以及我们能采取什么措施加以克服。
1.主从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造成领导者与员工反馈不畅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这种关系潜藏着权力、影响力和决策权的不平衡。领导者们或许认为双向反馈是没有必要的,他们常常主导谈话,先入为主,造成单向的下行反馈;而员工也不敢向领导者要求进行双向反馈。
2.竞争关系的存在
第二个影响反馈的障碍来自双方的竞争感。彼此存在明显竞争感的同事很难建立起坦诚信任的关系,而信任正是双向反馈的基础。很多时候,员工不愿征求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馈,因为他们害怕面对那些令自己尴尬的错误,更害怕在竞争对手面前丢脸。但更重要的是,这种竞争关系的背后隐藏着利益的冲突,在利益面前,双方根本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3.其他因素的存在
(1)沟通一方或双方认为没有反馈的必要,因为彼此没有什么需要相互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