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章教学内容以水粉色彩风景写生和静物写生为载体,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写生实训,切身体验光与色的变化规律,有效运用色彩理论和表现技法知识,提高应用色彩的表现能力。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一)培养对大自然各种物象的审美观察力和感受力,学会色彩写生选材、取景、构图的基本方法;
(二)认识和了解光与色的变化规律,明确景物的空间层次划分、造型对象的色彩关系,实践水粉画的表现技法;(三)将透视规律有效地应用于写生中,掌握和提高表现物象体积、空间、质感的方法与技能;
(四)掌握色彩写生的基本方法步骤,学会组织色调和协调丰富的色彩关系。并使表现物象意境和情调的技能得到提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解决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掌握水粉画表现技能的同时,能够有效运用学习的色彩理论知识;
(二)注重训练对物象色彩关系的秩序组合;
(三)探索外光变化的色彩变化规律,提高对稍纵即逝色彩现象的捕捉能力;
(四)表现技法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风景写生训练
水粉风景画写生训练作为学生学习和掌握色彩知识、色彩的表现技法的重要课题,有必要先期进行。因为大自然充分展示了光与色的变化规律。不仅使我们能够切实感受自然界五彩缤纷的光色氛围,加深对色彩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于提高捕捉色彩、组织各种色调的能力也具有针对性很强的作用。同时还受到了大自然情操的陶冶,得到不少”外师造化”的启迪。
一、风景写生要则
(一)取景与构图
1.取景的基本原则
人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自然环境中,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为风景写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当你要从中选定一个景色作画的时候,就会觉得这并非是一件易事,因为不是所有的景物都适宜入画。绘画艺术表现有它的自律性质,也许一些在众人眼里不起眼的景物,可能会引起艺术家的关注而被作为描画的题材;或许在众人眼里那些美丽的旅游景点倒被艺术家们不屑一顾。这说明艺术眼光看中的是那些具有绘画表现价值的景色,适合于艺术表现的素材,里面有他们对艺术内涵的探究和追求,而这内涵正是选景取材的动机和依据,也是他们要表现的意图和目的所在。
初学者选景的标准固然不能与艺术家们相提并论,但他们的这种意识和经验却值得我们汲取。所以学画风景的首要是增强审美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这是激发我们作画的欲望和激情的源泉,唯此画面才具生动的活力和感染他人的魅力。
作画的取景增强观察自然、认识自然、感受自然的能力,通过增进审美知识、修养,提升鉴赏能力都十分必要,要获得得心应手的表现技能,还须将写生知识与写生实践紧密结合,其中以几个要点作为提示:
(1)取景应注重景色的特点与情调
选景不在于空间如何的庞大或景物多么复杂,即使是司空见惯、很平常的景色,只要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都可作为作画的素材。
这些个性与特色既包括形象、环境方面的独特,也包括在不同的季节、气候、光线、时间等条件下其色彩呈现出的独特情调和魅力。就是色彩内含的这种情调与魅力,才使我们自己并传达给别人以精巧、绚丽、雄伟、壮阔、沉寂、活跃、幽雅、古朴、浓艳、清丽等种种不同的感受。
当然,风景写生不止于司空见惯或很平常的景色,美不胜收的景色数不胜数。如果外出写生,应该有意选择那些具有明显地域区图5-1?风景写生?雷怀北别或环境特点的对象来写生,这样自然会对表现欲产生激发作用,也会丰富选景方式,利于产生新的创意。
(2)取景应关注景物的光色变化
取景还须注意掌握光线变化对景物的影响,某些景物在特定光线条件下才呈现出理想的审美效果,换了时间,如光线变化或天气变化时效果就不一定好。遭遇这样的情况,就可不画或去发现这一条件下有无别的景色值得一画。印象派之父莫奈就是如此,写生作画坚持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错过了这个时间宁可不画。
因为对色彩的感受不同了,自己的意图也就无从表现了。
(3)取景应把握秩序原则
虽然自然界诱人的景色有着丰富的表现空间,似乎到处均有其精彩可取之处,但绝不能将所能看到的统统收入画中。面对无边的景色要理性地去取景,避免面面俱到、取景过多和没有主体的盲目写生。取景是为了更好地在画面上构图,而构图则需要通过梳理、组织,建立起一种视觉舒适的秩序。所以,要确定好主体和中心,其他部分与之形成主次关系。风景写生不同于摄影,摄影是在取景框内根据景物自然存在的位置,丝毫不变地再现原样。风景写生与之不同之处在于讲究取舍。要注意对那些破坏画面整体,造成画面松散,主次难辨的景物或与整体色调不协调的东西,进行取舍、归纳、提炼。
(4)取景要明确观察的范围
取景要在画者视角的观域范围内,人眼正常的观察范围是60°的视圈内,超出这个范围,物体透视形状则超常失态、不准确。
2.构图的基本原则
画面构图既要有主体,也要有起辅助作用的陪体。只有将主体表现的突出,一幅画才能显得有条不紊。构图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确定主体与陪体的关系,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突出主体,然后使之与其他要素进行组合。
主体物是写生的重点,在画面中占据较重要的位置。一幅画的成败,取决于如何表现这个主体,如果主体物选择的不理想会直接影响画面的美感。这个原则与戏剧、音乐等其他艺术是共通的。
风景画最根本的是表现出远近感,因此景物的空间层次安排是否合理也非常重要。把近景、中景、远景分开把握,比较便于构图,这三部分中的哪一部分做主体,是构图的关键。如果画面上的景物过于简单,缺乏空间层次,那么这幅画就不可能生动。在现实的风景中,近景清晰,远景则比较模糊。但是,在现代的风景画中,并不一定要使前景清晰,相反,着力描绘中景或远景的作品也很多。
确定了画面要表现的主体,就要考虑视平线的位置。视平线是天空与地面的交界线,同时也是画面上所有物体平行透视线的消去点所在。画面上视平线的高低决定着画面天空与地面的比例,也是安排所有物象的依据。画面有了视平线的位置之后,安排物象时还应该重视引导线的作用,它使投注画面的视线不向外分散,导向一个统一控制秩序的方向。
在画面整体结构确定好的前提下,以主体为核心,增添具有动感的景物也是必要的。如走动的人物、动物、水中划行的小船等都可为画面创造出动感。既增强了画面的节奏,还为画面增添了故事性,使之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考虑和安排好上述构图要素的同时,要以景物的色彩关系是否和谐为出发点,因为风景色彩写生决不可为了形而失去了色。往往色彩比形象重要得多。安排景物的形不能庞杂,色彩关系同样不可缭乱。否则画面就难以取得形与色应有的表现力。
(二)对空间层次的把握
1.远、中、近景三层次的划分
风景画的空间层次不同于静物画,由于景物所在的空间位置远近不同,风景画的表现空间可近在咫尺也可远在天际,要将景物丰富的层次更好地表现出来,一般是将其划分为近、中、远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界限并不是很分明,远景既不是单指远在天际的景物,近景也不是单纯指近在脚下的景物,所以,远、中、近三个层次是相对的,是作画者表现画面空间的一个手段。对于一幅风景画,这三个层次可以使实际景物中某个层面分解出来,例如风景写生中只是将实际景物的中景或近景作为画面的主体进行表现,在此空间范围内的景物我们仍可将其设定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表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空间的表现。
2.透视基本原理的运用
透视是表示空间的主要因素。透视基本原理的运用是表现风景画空间感的重要手段,由于视点不同,作画者的位置稍有挪动,视域内景物之间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同一景物由于视点高低的不同对它的感觉就会不同。视点接近人的正常高度时,视平线位置适中,在画面上位于构图中部,给人以一种平稳安全感。但也容易使构图平淡,缺乏生动性。当视点偏高即从高处观察景色时,视平线必在画幅上部或以外,这样就降低了景物之间前后遮挡程度,地面深度得以伸展,可以加强宽广的境界。它适宜表现宽阔宏伟的气势和深远空间,但对远、中、近景的明显层次不易表现。当视点偏低,作画者接近地面观察景色时,视平线位置在主要景物下部,这种视点观察下所表现的景物能产生巍然屹立、气势非凡的效果。?
无论在什么高度位置作画,我们在取景时应根据构图需要,可以将视平线放在画面内任何位置,可以偏上也可以偏下,也可居中,同样视平线也可在画面以外,构图可横式也可竖式,只要是有利于取景和画面构图完美即可。
与视觉空间中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规律一样,由于空气的阻隔的微弱的反射和漫反射,使远处所有的景物均笼罩在较为统一的浅灰色中,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空间透视规律的作用。空间色彩透视的基本规律使较暗的景物越远越显得淡,较亮的景物越远越显得灰;近处景物色彩感较强,色相明朗,明度与纯度较高;远处深色感减弱,明度对比减小,纯度降低。由于空气中粉尘的阻隔作用,使远处所有景物色相均偏浅灰,灰色的强弱程度与空气中尘埃的浓度有关。在作画过程中虽然远、中、近景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我们可以通过空间色彩透视规律将景物分别统一在它们各自所属的空间层次的色调之中。
自然光色变化对风景写生能产生重大的影响,研究自然光色变化规律是画好风景写生的重要因素。自然光色变化随着气候、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光色的冷暖、光照强度的变化不仅对景物的色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自然也会影响画面的色调。
(三)对自然光色变化的认知与把握
丰富复杂的色彩变化和由色彩形成的意境情调都可以在外光景色的观察与表现中接触到。通过风景写生,可以获知外光色彩的特点和规律。
1.时间与光色变化
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太阳形成了位置的变化,从而产生早晨、中午、傍晚和黑夜的时段。由于地球表面覆盖有大气层,正是大气层的水汽和尘埃微粒使阳光光色早晚产生了冷暖变化。阳光在早晚穿透大气层的厚度与正午不同,中午阳光穿过大气层的厚度小于早晨和傍晚的厚度。早晚由于阳光中大部分波长短的冷色光被空气中的微粒所散射,观察者能看到更多的橙红的暖色光,早晨空气中的杂质和尘埃较少,水汽较多,空气本身又弥散着蓝色光、因此早晨的光色清新透明,色调偏冷。早晨景色的色彩特点是:整个景物铺上了一层浓厚的光源色彩,植物的蓝绿色和云雾的蓝灰色都带有紫味,此时的色调从蓝灰调变为红紫味的灰调;景物受阳光照射的地方呈冷红色,而背光由于水汽较大,散射的蓝色光较明显,因而背光多呈带有蓝色的冷色,造成景物受光部分与背光部分冷暖反差较大。印象派许多风景写生作品将这种光色变化描画的非常准确。
中午阳光直射,光色显得散乱平谈,色调苍白、光线散乱而使光色平淡。景物受光面固有色较明显,由于光线强烈,景物受光与背光明暗对比反差大,且背光受天光影响较明显。
傍晚太阳虽然与早晨一样是红色的,但由于傍晚水汽的上升,空气较干燥,加上粉尘上扬,空气干燥且尘埃比早晨多,光色浓烈、绚丽,色调偏暖,整个景物均笼罩在桔黄、桔红色的暖色调之中,景物光源色增多,固有色减少,景物的背光部位不再有明显的冷灰色。这些是表现早晚色彩特征的重要标志,写生时可强调这种色彩特征。
2.季节、气候与光色变化
季节不同会产生各种光色变化。这种变化使得自然景色的色调变化无穷,也使得景色的情趣、意境随之变化。
由于太阳光照距地球的远近,光照的差异、强弱,都给景物色彩带来很大的变化。如春天复苏,植物披上新绿、嫩绿,充满了春风的生机;夏天由春天的多彩渐变为单一的绿色,各种绿色组成郁郁葱葱的绿色主调,烈日光强,明暗反差极大,树木茂密浓郁,天空较蓝。由于夏天的色彩比较单纯,必须重视光色和条件色的影响,力求单纯中求变化,更不能红红绿绿,到处铺满了不协调的颜色,否则会使画面因不能取得统一而失去美感;秋天,拥有画家们最渴望追求与表现的丰富;冬天,空旷而寂寥,寒冷大气晶莹,颜色的整体氛围偏灰,但雪天的景色令画家们非常青睐。
同一景物由于早晚光照方向角度改变而呈顺光或背光的变化,即便在同一时间内又由于雨天、雾天、阴天、晴天等气候的变化而使景物色调面目区别极大。
阴天的光是阳光受云层折射与漫射弱光,光源方向不明显,景物以固有色为主相。又由于阴天日光被云层遮挡,白天光源方向改变不明显,可按照自己的构思从容作画,取景构图也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雨天的光色特点与阴天相似,但由于雨丝的影响,可见空间距离较短,景物朦胧模糊。地面和建筑物受光面由于雨水的作用,反光明亮,地面有倒影,色彩统一在冷灰色调之中,适合用湿画法一气呵成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