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如果在交涉的场合,有5项待解决的事情,而你在刚开始时,就能把5项中最困难的问题提出来解决,也不失为是一项好的做法。因为最困难的问题都能解决,其他的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对方必定也会很在意大问题,所以也有可能从一开始交涉,就因决裂而使事态恶化。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能干的交涉者,往往在开始时,以比较简单的问题作为议题。在讨论这个议题时,他会说:“事实上彼此并没有太大的分歧,至少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下一事项同这个事项也没有多大的差别……”
如果5个问题中,能用这种方法使对方赞成3个的话,那么这个会议就差不多可以结束了。即使到了后面,要讨论最大、最困难的问题,只要采取这种方式,十有八九都能成功。
把握最好的时机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依赖一定的条件之外,机会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韩愈的《与鄂州柳中丞书》中云:“动皆中于机会,以取胜于当世。”比如,一颗价值连城的明珠,深埋于沙砾之下,永远不会放射光芒,一旦被人掘出,才大放奇彩,堪称瑰宝。求人成功也一样离不开一定的机会。
譬如你要升官晋职。由于本单位、本部门的领导者因为某种原因,或者是工作突出被提拔了,或者到了法定年龄,离休、退休了,或者因工作犯了错误被解职了,总之,使原来的职位出现了空缺,这个空缺就为你创造了一个升迁的机会。如果这个机会来临之时,你却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官运就会与你失之交臂。
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总认为自己的提升是因为自己有某些才能。这种说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谁都知道,一个人被提升时,首先要有职位。没有空出的位置,任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不会被提拔到一个“悬空”的位置上。当然,我们不否认才能在提拔中的作用,只是说,才能与机会相比,毕竟是第二位的因素。君不见,一些才智很高的人,因为没有职位的空出而怀才不遇;可是,有些才智一般的人,因为有了机遇,也能顺势被提拔起来。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某国有企业的上级配备一个地区的领导班子,为了体现年轻化的原则和要求,规定这一类班子的平均年龄均不得超过45岁。由于几个必进领导班子的人年龄较大,在选择最后一个人选时,他的年龄就必须在35岁以下。于是,有关部门不得不放弃35以上的优秀干部的人选,而把眼光集中到35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来。通过挑选,总算把一个年轻的副科长选了上来。这个人刚当了一个副科长,虽然素质不错,但还没来得及创造什么突出的业绩,他做梦也没想到会这么快走上地区的领导岗位。
时机对于求人效果就是这样,时机不出现,有时任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办不好,办不成功;一旦时机出现了,你不想办,却反而歪打正着,当然,这属于一种非普遍的机会。
就正常而言,大多数求人机遇,都是求人主体努力创造的结果,如下级主动承担某项重要工作而获得了广为人知的成绩和显露出惊人的才华,从而引起领导的重视、赏识而晋升成功。
所以,要想求人成功,关键的还是靠自己主观努力来把握住时机。
办事要一步一脚印
著名幽默大师林语堂总结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求人办事,像写八股文一样。
中国人办事很少像洋鬼子“此来为某事”那样直截了当开题,因为这样不风雅。如果是生客就更显得冒昧了。中国人说话,有着八股般起承转合的优美。不仅有风格,而且有结构,大概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寒暄、评气候。诸如“尊姓”、“大名”、“久仰”、“夙违”及“今日天气,哈哈”皆属于此类。林语堂称之为气象学的内容,其要在“即来之则安之,位安而后情定”的作用。即联络感情。这些内容在人们的生命空间中确实也有很大的共同性,不至于遭到抗拒。
第二段是叙往事、追旧谊。这就更深一层了,要从大众皆有的生命空间过渡到彼此较为特殊的那一块,是深入的过程。林语堂戏称之为“史学”。“也许有你的令侄与某君同过学,也许你住过南小街,而他住过无量大人胡同,于是感情便融洽了。如果大家都是北大中人,认识志摩、适之,甚至辜鸿铭、林琴南……那便更加亲挚而话长了。”这一段做得好,双方感情可能会更加融洽。
第三段是谈时事、发感慨。这可是政治学了。“感情既洽、声势斯壮”,于是便可联手出击,可进入侃的境界。纵横的范围甚广,包括有:中国不亡是无天理,救国策,对于古月三王草将马二弓长诸政治领袖之品评,等等。连带的还有追随孙总理几年到几年之统计。比如你光绪三年听过一次孙总理演讲,而今年是民国二十九年,合计应得三十三年,这便叫做追随总理于是三十三年。这一段做得好,感情更为融洽,声势又壮,甚而至于相见恨晚,到了两肋插刀的程度。至此,可认为到了陡然下笔,相机言事之际。
于是,这第四段就叫经济学——奉托“小事”。可客气地起立,拿起帽子,然后兀而转来道:现在有一小事奉烦。先生不是认识某某吗?可否请写一封介绍信云云。这一段要自然随意,不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或使对方觉得自己该欠他多大之情。而是要利用前叙铺垫,陡然收笔,总结全文。
林语堂描述的这段“求人八股”,含有某种嘲讽的意味,如果不是一位油滑世故、人情练达之人,想必他也提炼不出如此精妙的“求人大法”来。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交际智慧。
顺水推舟
我们在向人求助时,可以先就解决某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与对方达成共识,然后顺势就此问题提出请求,就会颇有成效。
有一次,某小学针对学生流失严重的现象,计划召开家长大会,会上要求镇委书记出面。
老师找到书记,说:“我现将学校工作向您汇报一下……其中,我校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流失严重,这对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势必带来不良影响。”
书记接着说:“是啊,这个问题不可忽视,应该很好地抓一抓。”
老师趁势说:“所以,我们学校打算马上召开家长会,请您在会上作作指示。”
书记考虑片刻,便答应了。
后来,据他透露,他早已有约在先,只是这事不好推却,只得舍彼求此了。
在这里,小学老师成功地使用了顺水推舟的求助技巧。既然书记自己已经认同了“学生流失严重的问题应当很好地抓一抓”,那么该小学针对此问题召开家长会,书记有什么理由不参加并“作作指示”呢?
小学老师正是抓住了书记的这一心理,使其尽管另有约定,却还是不好推却,只好答应了这一节外生枝的请求。
适时转移话题
求人时想说服别人往往有说不下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死说硬劝,必然会适得其反,走入死胡同,如果此时转移一下话题,引发他的兴趣,并造成浓烈的沟通气氛,就能为说服对方打下良好的基础。
某中学唐老师悉心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出版了20万字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该校的文学社小记者在唐老师家采访,让唐老师介绍写书经验,唐老师面带难色,认为只是一个专题学习,谈不上什么经验。
小记者抬头望着墙上的隶书说:“唐老师,这隶书是您写的吧?”
唐老师:“是的!”
小记者:“那么请您谈谈隶书的特点,好吗?”
这正是唐老师感兴趣和愿意谈的话题。师生之间的感情逐渐变得融洽起来。
这时,小记者不失时机地说:“唐老师,您对隶书很有研究,我们以后还要请您多加指导。不过,我们现在十分想听听您是怎样写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的。”此刻,唐老师深感盛情难却,也就只好加以介绍了。
由此可见,当某个话题引不起对方的兴趣时,要有针对、有选择地挑选新的、适应的话题,以激起对方的谈兴。比如同运动员谈心理与竞技的关系,同外交人员谈公共关系学,两人肯定会一拍即合,谈兴大发。
换题以后,劝说者还要注意在适当时机及时将话头引入正题。因为换题只是为了给谈正题打下感情基础,而非交谈的真正目的,所以,当所换之题谈兴正浓,双方感情沟通到一定程度时,劝说者就要适可而止,将话锋转入正题。
转移话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切入正题,特别是由于双方的意见、条件相距较大,且又都不愿意作妥协和让步时,避免出现僵局。在僵持状态下,如果通过巧妙地变换话题,把争议的问题放置在一边,改变和缓和交谈的气氛,使对方在新的和融洽的谈话气氛里重新讨论有争议的问题,这是一种以积极的态度扭转交谈局面的方法。
1986年,广东省某玻璃厂就玻璃生产的有关事项同美国某玻璃公司进行谈判。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在全套设备同时引进还是部分引进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各执一端,互不相让,使谈判陷入僵局。在这种情况下,我方玻璃厂的首席代表为了使谈判达到预定的目标,决定主动打破这个僵局。可是怎么才能使谈判出现转机呢?谈判代表思索了一会儿,带着微笑,换上一种轻松的语气,避开争执的问题,向对方说:“你们公司的技术、设备和工程师都是一流的。用一流的技术、设备与我们合作,我们能够成为全国第一。这不单对我们有利,而且对你们也有利。”
对方公司的首席代表是位高级工程师,一听到称赞自己公司的技术、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十分高兴,谈判的气氛一下子就轻松活跃起来了。我方代表看到对方表示出兴趣,则趁势将话题又一转,说道:“但是,我们厂的外汇的确有限,不能将贵公司的设备全部引进。现在,我们知道,法国、比利时和日本都在跟我们北方的厂家搞合作,如果你们不尽快跟我们达成协议,不投入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那么你们就可能失去中国的市场,人家也会笑你们公司无能。”
由于我方代表成功地奏出投其所好、开诚布公、国际竞争扭转局面的三部曲,使双方的僵持局面完全被打破,在和谐的气氛中,双方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进一步讨论,最后终于达成了对我方有利的协议。
转移话题还可以使人摆脱尴尬的气氛。
曾任美国国家安全特别助理的基辛格博士,是一位足智多谋、善于应付任何尴尬场面的外交家。1972年5月30日,他随尼克松总统访苏结束后,前往德黑兰作短暂停留。当天晚上,伊朗首相胡韦达邀请基辛格去看舞女帕莎表演。帕莎的高超舞艺使基辛格看得出了神,末了,他还和帕莎交谈了一阵子。
第二天,在总统的座机上,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费兰尔向基辛格打趣地说:“你喜欢她吗?”如此唐突和不怀好意的戏弄,一般人准会窘态百出,而基辛格不假思索,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她是个媚人的姑娘,而且对外交事务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位记者追问道:“这是真的吗?”基辛格更认真地说:“那还有假?我们一起讨论了限制战略武器的会谈,我花了好长时间向她解释怎样把SS—7导弹改装在V级潜艇上发射……”那记者听到此时,才感到上了当。
学会后退
我们应当努力使自己适应各种变化。在求人时,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改变自己的策略。
美国纽约百货公司股东之一佛特,曾凭着自己的机灵,追回了失去的机会。
当他失业时,有一次,他向华人企业家彭保厚先生要求工作。这天,彭保厚因为筹备店中举行的开业周年大减价,特请佛特帮忙,曾到他家去找他。谁知佛特又因事外出,彭老板便写下一张字条,嘱咐他回来后,到商场147号公司报到。他把条子交给房东转交,可是房东竟忘记了。
第二天,佛特在留言箱中把它找了出来,虽不知彭保厚约他何事,但不愿放弃这个机会,立即乘车到了那儿。这时,彭老板正在公司中将货品标价,他见了,便一声不吭地埋头干起活来,就这样,苦干了三天。
也正因为如此,佛特才把要溜走的机会追了回来,由失业者成为后来彭保厚公司的副总经理。所以他常说:“你需要很敏捷地追回你已失去的机会。”
人们在求人时,都希望自己所想或所做的事获得成功,但客观现实又不遂人愿。尤其是求人办事前,寄予成功的“期望值”越大,一旦事情没有成功,其失落感就越强,心理上越得不到平衡,由此内心的悲伤、痛苦越强烈。这种状态势必影响工作,妨碍身心健康,贻害无穷。
因此,在求人前,首先要权衡一下彼此的分量。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对自己都没有正确、客观的认识,连自己的“底”都不清楚,盲目瞎撞,求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有位男青年,自己才能、相貌平平,却偏偏爱上了一个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对这位漂亮的已有对象的姑娘大献殷勤,却屡遭拒绝,最后归于失败。
这位男青年没有冷静分析自己的不利因素,以致相思成疾。这叫烧火棍子一头热。
另外,我们在求人前,都要有成功与不成功两种思想准备。不因事情顺利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不因事情受挫而悲观失望、牢骚满腹。
我们不可能都是“诸葛亮”,事事能掐会算。因此,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行动,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这就是说:在求人过程中,应及时根据此时此地和彼地情况的变化,来审视和调节自己,适时地采取相应的变通措施,才可能避免或减少失败。事变我变,人变我变,不把希望盯在某一点上。成功的可能性变小了,就全力争取,奋勇拼搏。
人们常说“祝你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等,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作为当事者本人,一旦行动起来,就不能不从多方面考虑,使自己处于正常行为和正常竞争的心理状态。这样,你就少了一份失败的危险,而多了一份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