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书豪的父亲和母亲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从中国台湾地区移民来美国的,在林书豪的成长道路上,他也曾遇到教育重压和个人兴趣选择的问题,幸运的是他有一位开明、不功利的父亲,支持他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重要,作为父母的我们,在林书豪的成长故事中能得到一些启发。
林书豪的妈妈吴信信女士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台湾地区的人,她一直坚持传统的台湾教育理念。在台湾人看来,钢琴是一项优雅的业余爱好,而医生是一个备受尊敬的职业。因此,林书豪的妈妈从小就敦促林书豪勤加练习钢琴,并且希望他以后可以成为一名医生。幸好普渡大学计算机工程学博士毕业的林爸爸林继明坚持让林书豪做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完全没有想把他培养成职业球员的想法。如果那个时候他说自己不喜欢这个运动,那么我不会强迫他做这些事情。”林爸爸如此说。
林书豪的篮球基因和对篮球的热爱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虽然只有1.67米的身高,但林继明疯狂地热爱着篮球。几年后,他的第一个孩子已经5岁了,林继明开始向他传授那些从录像中学来的技巧。随后就是林书豪,最后是小儿子约瑟夫。
林书豪5岁时开始接触篮球。他被带到一个基督教青年会参加儿童篮球联赛。不过,他并非与篮球一见钟情。“那个赛季,他有一半比赛是站在球场中央吮吸大拇指。”比他年长4岁的哥哥如此回忆。
后来,母亲不再去看他打球了。林书豪恳请母亲重新回到场边。她向儿子承诺只要他改变态度,自己就会去助阵。“他当即就表态‘我会拼命,努力去得分’。”哥哥透露。母亲真的去了,而弟弟也砍下儿童比赛规则下所能得到的最高分。“从此之后,他正式在篮球路上起飞,再也没回头。”哥哥说。
林继明用各种方法培养孩子们对篮球的兴趣,并制定了严格的家庭训练制度:每周训练3次,每次90分钟,风雨无阻。一家人因为这个制度而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每天一放学,孩子们会迅速完成家庭作业,然后从晚上8点半开始与父亲一起训练,项目包括基础技术训练以及2对2的对抗赛。林继明确信:成功来自于扎实的基础,从这个年纪开始苦练,这些技术才能在未来的比赛中运用得更好。
后来,林书豪真的爱上了篮球,篮球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林书豪的父母当然也不会反对他打篮球,甚至在林书豪做出将篮球作为职业的决定之后,他们依然全力地支持他,给他提出各种合理的建议。不为别的,就因为打篮球是林书豪的爱好,是他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
林书豪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一直都有谈过,你想将来打球没问题,但是你要有一个后备的职业,万一你受伤不能打的时候,你怎么办?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功课还是很重要的。做学生嘛,学生的工作就是先把书读好。所以我们对他的要求是只要先把书读好,你要打多少球都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你的成绩退步,我们就要调整你打球的时间。”
不能因为打篮球而荒废学业,这是林妈妈唯一坚持的原则问题,只要林书豪能做到这一点,父母就会全力支持他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妈妈的一些朋友会告诉她说,让我打篮球是浪费时间。她受到批评,但是还让我打,因为她看到我打篮球时很快乐,她希望我快乐,所以支持我所做的事情。有意思的是,我进入哈佛以后,那些过去批评我母亲的朋友反而来问她,他们的孩子应该做什么运动才能进入哈佛。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转变。”林书豪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话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当然,林妈妈的那些朋友前后在态度上发生的转变也是值得家长们深思的。
由此可见,最初林书豪家庭的做法和我们很多父母一样,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灌输他们很多知识和技能,而有时这些只是家长自己的梦想。好在林书豪的父亲对篮球疯狂地热爱,并且做到了尊重孩子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在培养起孩子的兴趣后,他们做到了风雨无阻的坚持。作为家长,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我们为孩子规划好的人生之路,到底是我们的兴趣还是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按照家长的规划发展,很可能产生家长热衷,孩子冷淡的尴尬局面,而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发展,父母在背后给予孩子支持,相对来说则是更加合理的教育模式。这两种模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哪个更容易成功?其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