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性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因为你跟别人不一样,所以自然而然会被区别对待。但是置身于一群鸡之中的鹤,有必要因为孤独而改变自己吗?
孤独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的个性,如果能够好好运用这一点,往往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创新贵在一个“新”字,它意味着突破传统、挑战权威、不拘常规,敢于和善于想他人所未想,行他人所未行。因此,创新必然要求人们守住自己的个性,少一点“从众”。
某校举办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主持人热情洋溢的将满脸大胡子的“知名化学家”介绍给同学们。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性液体,现在我要实验,看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都举起了手。此时,“化学家”一把扯下大胡子,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纯净水!”
作为个性的对立面,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从众”通俗地说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这么做。虽然说,“从众”有积极的一面,有助于学习别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不过,在现代社会,随着商业化的全面推进、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信息化的强力渗透,“从众”更加有可能束缚思维、抑制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从而使我们在生活方式、个人习惯乃至人生境界等各个方面都面临庸俗化的可能。
一个人的个性是通过其思维方式和行为的选择反映出来的。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总是从前辈没有走过或没有走完的地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们总是用独特的眼光寻找适合自己行走的方向,在无人问津的领域和地带独辟蹊径。创新的路子是艺术家自己走出来的。跟在他人屁股后面是不可能走出创新之路的。一项发明、一项创造也是如此。任何一个有个性的人,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方式,常常会是与众不同的,或者说是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天真的孩童,常常以其特有的语言理解叙说一些事情,以此创造出特有的童稚语言和行为。其实,这其中已经蕴含了个性,孩童先天的性格、爱好、认知能力等都可以从中看出端倪。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本身就是创造性的释放。创造性是理性的升华,理性的主要动力源于欲望,以及欲望和理性融合形成的意志力,感知在这里给予理性提供的是经验,即素材,而理性为创造性提供的也是知识即素材,使之升华成为创造性的动力,也就是理性的动力,也即欲望和意志。欲望和意志,是在社会中的,尤其是意志,以及信仰和崇拜等等,社会的印痕更明显,但是,无论如何,都必须像将软件输入到硬件中一样,以充实人的本性,而且,在这样的过程和结果中,就必然形成差别,这种差别更加充实和加强了个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先天的一些秉性,例如爱好和性格等也会产生一些变化,这一切的综合,构成人的个性。这样的个性在人类社会中十分重要,它也是各种人才产生的原因。试观历史上那些有成就的人们,我们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有较为鲜明的个性。
其实,如果人才没有一点个性,很可能就不能称之为人才。这些人,在某些方面,他们的知识比较渊博。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爱独立思考,而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往往会有独立的见解。如果说,个性就是特殊性的话,那么,独立思考、独立见解就是特殊性的东西。或许,它可能不全面、不完善,但它能启迪人,有利于人们多角度地审时度势。
个性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对于人类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发展史中的大量事实说明,那些具有独特创造才能的人的个性特征中,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他们甚至常常对已有的结论抱着一种固执的怀疑态度,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定论的事情上,他们却总是能够发表出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见。实际上,在科学发现史中,恰恰是在这种“不同”中,蕴育着某种重大的创造或者发明!所以,这些人的“不同”个性,是极为宝贵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不同”,就没有创造。同样道理,一个多样性的世界,才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生机的世界。许多经验教训说明,企图磨平人们多样性的个性特征,消灭“不同”的个性,铲除“不同”的意见或见解,就是在扼杀社会的创造性。所以,诚心诚意地尊重个性,就是要容忍和保护这些“不同”,而对于领导者,更是应该耐心听取下属的“不同”意见,鼓励发表“不同”看法,尊重“不同”见解。只有发展自己的个性,容忍他人的个性,我们才会给创新一个广阔的未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会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以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想为基础的创造性,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哪怕为此你将要继续忍受一段时间的孤独,但那是值得的。让我们守住个性,也守住那珍贵的、关乎创新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