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是很多智者的为人处世的谋略。当自己还不强时,他们懂得隐忍,不会把自己暴露在别人的面前,更不会把自己的计划与意图全盘托出,以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而自己则失去准备的机会。
俾斯麦是德国著名的军事家。俾斯麦一生都在狂热地追求普鲁士的强盛,他梦想打败奥地利,统一德意志。他是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和热爱军事的好战分子。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要解决这个时代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依靠演说和决心,而是依赖铁和血。”
然而,在他35岁时,却做出了一件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当时,他担任普鲁士议会的议员,这一年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当时的德意志四分五裂,奥地利是普鲁士南方强大的邻国,如果普鲁士企图统一德意志,奥地利就要出兵干预。
令所有人惊异的是,俾斯麦作为一个好战分子居然在国会上主张和平,他说:“没有对于战争后果清醒的认识,却执意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请自己去赴死吧!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是否有勇气承受身体残废、妻离子散的悲伤?”其实这并不是他的真正意图,他连做梦都想着统一德国,这与他内心的强烈愿望背道而驰。
那么在国会上,俾斯麦盛赞奥地利,为奥地利的行动辩护,反对这场战争是有别的企图吗?那些期待战争的议员迷惑了,其中好多人改变了主意,盛赞俾斯麦。
几个星期后,国王感谢俾斯麦为和平发言,委任他为内阁大臣。几年之后,俾斯麦成了普鲁士首相。此时,他才开始大展宏图,对奥地利宣战,统一了德意志。
很显然,当初俾斯麦赞成和平,而后来却主张战争,是因为他意识到普鲁士的军力赶不上其他欧洲强权的实力,并不适合发动战争。如果战争失利,他的政治生涯就岌岌可危了。他渴望权力,对策就是发表那些违背自己意愿的言论,瞒骗众人。正是因为俾斯麦这席谈话,国王才任命他为大臣,他才得以迅速爬升为宰相。一旦他获得了权力,就公开自己的目标,并最终完成这个目标——用武力统一了德意志。
中国有句古训:“枪打出头鸟。”做人也一样,不可太出风头。古人强调“藏的露拙”,就是这个道理。俾斯麦是有史以来颇有“心计”的政治家之一,他善于权谋。在主张和平这件事上,没有人怀疑他的居心。如果他宣布了自己真正的意图,就不会得到国王的支持,也不会得到群臣的支持,那么,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大展宏图,也就不会有后来德意志的统一了。
正是由于俾斯麦能分清形势,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巧妙地掩藏起自己的真实意图,才使自己掌握了政治主动权。
在人际交往中,别人总是试图判断你行动背后的背景和动机,你如果能够忍住内心真实的想法,表现得越深不可测,对别人的吸引力就越大。在对方无法猜测和解释你的行动时,他们就不敢轻易采取行动。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的第一直觉来自外表。表象常常被人们当成事实,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表象比事实更重要。表面上支持一项违背个人意愿的主张会让对手理不清头绪,因而在算计中犯错。
忍耐此时就是一种谋略,是一种隐藏自己的隐性外衣,它不但可以躲避灾祸,还可以迷惑对手,让你在对手迷茫不知所措中暗中积蓄力量,最终一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