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已经上三年了,本来学习还挺自觉的,为了让儿子好好学习,每次只要他考了好成绩,我都要给他买各种各样的礼物作为奖励送给他。后来,丈夫告诉我说,一贯的物质奖励对孩子是有坏处的。我听从老公的建议,改变了自己的策略。现在,即使没有物质奖励,儿子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了。看到儿子的学习自觉性提高了,我真高兴!”
一位妈妈 吴小莉
“儿子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你说,如果儿子考好了,该拿什么奖励他?”吴小莉和丈夫商量。
“怎么还要给孩子买礼物?”丈夫有点生气了,“我都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这种做法会害了孩子的!”
“一直以来,我都这样做。我可没发现,哪里害了孩子。我只看到,在这些物资奖励下,儿子每次的考试成绩都很好!”吴小莉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
“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你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精神鼓励。”丈夫说。
“谁说的?”
“一个同事告诉我的。他的儿子现在在清华上大学。他说:一些父母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往往会进行直接的物质奖励,这样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阻碍孩子潜能的开发。一次,他答应孩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就带他去麦当劳吃汉堡,但去了五次之后,孩子再也不愿意去了,对学习也不再热心,后来他就明白了。实际上,一旦物质奖励维持原状,孩子对奖励目的行为的积极性就会下降。这件事情之后,他便取消了对儿子的物质奖励。”
“那咱们是不是也应该取消对孩子的物质奖励?”吴小莉问。
“从这一次开始,你就不要买东西奖励孩子了。让他自己去考!看看他的真实水平。”丈夫说。
吴小莉同意了。
一星期之后,儿子的考试成绩便出来了。这次成绩不错,数学还考了99分。儿子来找吴小莉,因为,他知道,每次自己考了好成绩,妈妈都会奖励自己的,从刚开始的变形金刚、自行车、到后来的手机……逐渐升级。他在考试之前一直猜想着,这次的奖励会是什么。
儿子拿着自己的成绩单来到妈妈的面前,吴小莉接过儿子的成绩单,满意地笑了。她认真地在儿子的成绩单上签了字。
儿子接过了成绩单,可是,却没有离开的意思。吴小莉知道他在等什么?“儿子,这次你的成绩考得很棒!真不愧是男子汉!”听了妈妈的话,儿子挺了挺自己的小胸脯。
“这次,妈妈没有给你准备礼物。因为妈妈知道儿子已经长大了,已经成人了,不需要这些形式上的物质的东西了。”吴小莉继续说。
儿子一边听着妈妈的话,一边默默地点头。
“妈,即使没有那些奖励,我也会好好学习的,因为我是男子汉!”儿子听了,表情严肃地说。
听了儿子的话,吴小莉很欣慰。
从那以后,吴小莉再也没有给儿子准备过什么物资奖励。只不过多了一些精神上的奖励。不过,儿子也没有因为少了物资奖励就放弃了学习,反而,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更活跃了!
吴小莉对于儿子的表现感触很深,她把这些感受都写在了自己的日记本里,并拿给丈夫看,上面写着: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会采取一种简单的方式。要么在物质上一味满足他们的要求,要么一味地只进行精神鼓励。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
(1)不要一贯地采用物质奖励。
如果对孩子的刺激总停留在物质奖励这样的阶段,孩子就会淡漠对精神和情感需求。连续不断的物质奖励,只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贪婪,越来越惟利是图。
(2)选择合适的物品进行奖励。
对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物质奖励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如果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为了奖励他,父母可以给他买个漂亮的书包。这样的奖励不一定要多么昂贵,即使是一个小玩具,都能使孩子非常高兴。这些物质奖励会在孩子和学习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如果孩子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必然会激发出对学习的兴趣。
(3)不要让孩子将物质因素作为自己的学习动力。
不要让孩子单纯地将物质因素作为自己的学习动力。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有一股动力,有一种向上的鞭策力,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树立高尚的学习目的,向着更高的思想境界看齐。如果一定要给孩子买点什么物质的东西,最好是选择和学习有关的东西,比如:新书、学习用具等。
(4)多给孩子一些精神奖励。
一个人除物质需求之外,还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父母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可以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父母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不断创新激励方式。精神激励孩子的方法有语言和行为两种,低层次上的激励是语言,高层次的激励则是行为上的表达。记住: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就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
教子连接:
一般来说,深受孩子们欢迎的奖励有很多种,比如:精神奖励、情感奖励、活动奖励和物质奖励等。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孩子更看重精神上的奖励,年龄越大的孩子越是这样。过多的物质奖励会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奖品上去,而不是出现父母希望的良好行为。所以,父母在给孩子设置奖励的时候,要遵循多样化的原则。从长远来讲,采用多种奖励方式,能够更好地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