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上,20几岁的年轻人经常会发现“抱怨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比如抱怨老板用人不公、抱怨公司薪水太低、抱怨同事不好合作、抱怨客户不好对付……
李娜在一家计算机公司做高级程序员。她之所以离开以前的公司,主要是因为她在同事跟前抱怨上司的话,传到上司的耳朵里后,上司处处排挤她,逼得她不得不辞职走人。
事情是这样的。一次,上司交给李娜一个难度很大的任务,并跟她事先声明“这件事难度大,你敢不敢承担,敢不敢接受挑战”。尽管李娜明白自己的实力,但她觉得在公司众人中,上司主动找她征求意见,说明上司器重自己,所以李娜一咬牙就接受了。结果,由于上司给的期限较短,李娜的确没能按时完成任务。因为此事李娜遭到了上司批评,并受到了经济处罚。
可她感觉非常委屈也很气愤。李娜认为:既然任务这么艰巨,做不完本是预料中的事。自己当时那么努力,没做完也不该算是工作失误。
“上司真过分,这么短的时间里,让我干那么难的活儿,我都说做不了,可他非让我做,没做完还罚我。”事后,李娜跟身边同事都这么抱怨。结果不久,上司又给她新任务,还好,这回李娜完成得相当顺利。
正当李娜高兴时,上司又把一个难度更大的任务交给他。并说,“这里我是上司,下属只有服从,不许抱怨。我不养白吃饭的人,适应不了就走人。如果你这次再完不成任务,就要考虑是否该换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李娜在抱怨自己上司的时候,没有选择合适的抱怨对象,导致抱怨的话传到了上司的耳朵里,逼得她最后只好辞职走人。
其实,“抱怨”是表达内心不满的一种态度,当我们要表达不满时,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泄不满,而是希望对方能有所改善,使自己满意。因此,想做到有效的抱怨要讲究战术,可以帮助我们在抱怨与达到目的之间,找到适人、适事、适时的最佳平衡点。
不要盲目追求公平
抱怨之前先进行一下彻底的自我反思,看看自己是否在“强求公平”。
实际生活中的任何概念都是相对成立的,所谓“公平”也没有绝对均匀合理的分配法则。如果因为这种原因而产生了抱怨,你就要首先破除你心中的刻板定义,弱化那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分配依据”,努力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
比如你是硕士学历,但一直和本科生出身的某同事拿同样多的薪水。此时,不要单纯强调本科与硕士学历的高低区别,而是要从实际工作中寻找他究竟在哪些方面比你出色。客观的认知心态能够帮你化解掉很多不必要的抱怨情绪。
选择合适的抱怨对象
初出茅庐的蔡雅自愿承担了办公室里众多的分外之事,她忙得像一只上足了发条的闹钟,觉得自己如此用心卖力,该是离成功越来越近了吧。谁知,在公司升职加薪的名单中,还是没有她的一席之位。
蔡雅觉得十分委屈,她的内心时刻涌着一丝无言的落寞和伤感,她总想:“为什么积极的工作却无法赢得嘉奖?”
渐渐地蔡雅把心里积郁的怒气发泄到嘴上,她每天都在办公室里哼:“今天比较烦,比较烦……”若同事问她究竟为什么烦?蔡雅就会和同事大谈她的苦恼,言语之中满是抱怨,而且她抱怨起来就喋喋不休没个完。
同事起初还能忍受她的抱怨,日子久了蔡雅的抱怨在无形中把消极情绪传染给同事,再后来,同事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希望听到你的抱怨,你干嘛不去找老板说清楚?”
只对有办法解决问题的人抱怨,是最重要的原则。像蔡雅这样对毫无裁定权的人抱怨,只有一个理由,就是为了发泄情绪。而这只能使你得到更多人的厌烦。
要知道,即使是发泄情绪,也有比向无能为力的人抱怨更多更好更理智的方式。直接去找你可能见到的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工作人员,然后心平气和地与之讨论。假使这个方案仍不管用,你可以将抱怨的强度提高,向更高层次的人抱怨。
说出抱怨的具体原因
在你开口抱怨之前,要首先明确困扰自己情绪的“罪魁祸首”,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概括出压力的“元凶”,表达出自己期望获得改善的重点要求。比如“想睡觉”、“停止加班”等等,而不是以“烦”、“穷”、“愁”这样简单的形容词一笔带过。只有这样才能使听到你抱怨的人了解到你确实的处境,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帮助或改善策略。
比如你所在的公司连续三天加班,却拿不到任何加班费用。此时即使你鼓起勇气决定向上司抱怨,但如果只说“我好累!我好烦!”也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不如换成“加班太频繁了,睡觉都睡不够,而且不给加班费,感到不舒服!”
留下回旋的余地
“抱怨”的场合与方式的选择同样非常重要。应当尽量避免在正式场合、工作时间对工作进行抱怨,这会使你看起来缺乏起码的度量和专业素质。
比较聪明的做法,应该是选择在下班后的闲暇时间,以比较私人的方式向有需要倾听的对象进行抱怨。这一点尤其适用于上司和下属之间,虽然说话的内容也许并不美好,但你选择的时间场合则充分尊重了对方的身份,反而能使抱怨听起来更加诚恳。
在抱怨的过程中应当“就事论事”,坚决避免任何带有恶意人身攻击、侮辱、毁谤性质的言语。当你的抱怨听起来更像是对某个具体当事人的否定和抗议时,这场抱怨很容易转化为直接的矛盾对立冲突,实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