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35800000001

第1章 总序:教育,永远面朝未来

傅国涌

我曾在老杭大图书馆的七楼、八楼待了大半年,几乎天天去那里,主要是看《大公报》影印本,也顺便看看其他的报刊。有一天,我在那里发现了一期《教育杂志》,随手拿起来翻,那一期正好是1935年1月号,有“全国专家对于教育救国的信念”、“全国专家对于学制改造的态度”、“全国专家对于教育上特殊问题的意见”,周予同、吴俊升、王造时、周鲠生、杨端六、高觉敷、陶孟和、吴经熊等各领域有专长的专家、学者谈教育,他们知识背景各不相同,对教育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但他们各抒己见,坦诚地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贡献出来。(已收入本丛书中的《给教育燃灯》)

抚摸布满灰尘的旧杂志,许多观点今天读来却依然新鲜。冬天的图书馆,不仅铁铸的楼梯是冰冷的,而且连每一页纸都是冷冰冰的,但是那个冬天因为这些很多的发现而变得温暖。

1909年《教育杂志》诞生,正是晚清新式教育勃兴之初。已有十几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在教科书编辑上刚刚获得巨大的市场,有意在教育上为古老的中国开辟新路。

1909~1948年,可以看成新式教育在中国最初的起步阶段,也是一次壮丽的跋涉。《教育杂志》在这四十年间,历经世变:清朝垮台、民国破土、袁氏称帝、军阀混战、北伐洪流席卷江南、日本虎视眈眈、“九·一八”到“一·二八”、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内忧外患连绵不断;《教育杂志》也曾两度被迫中断,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停刊,直到1934年9月复刊,1941年12月随着香港在太平洋战争中沦陷停刊,直到1947年1月才复刊,最终在政权更迭的前夜——1948年冬天戛然而止,画上了一个无可奈何的句号。然而,四十年间出版的33卷300多期杂志,却保持着连贯的气韵,将几代教育研究者、第一线教师和教育编辑的思考和事迹记录了下来,体现了他们教育报国的情怀,他们在一个大变动时代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持续努力,他们在动荡岁月里以教育为切入点不断回应外部环境挑战的精神,他们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他们对每个具体教育环节细致深入的探索,都足以令后来者动容。如果考虑到这一切都是在那样不安定的环境下完成的,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从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坚定;他们安静的心态、开放的姿态,呈现出的正是这个老大民族在文化根脉未断时健康的状态,他们面临的压力、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但他们并不妄自菲薄,更没有固步自封,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寻找合适的教育,在特定的时代探求一条更富前瞻性的教育之路。三百多期杂志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不仅有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探究,也有具体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入;不仅有对中国教育的回顾、摸索和展望,也引入了大量外国的教育资源;不仅有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讨论,也有职业教育、平民教育的拓展,特别是公民教育的线索始终清晰。大量的国内外教育资讯和国外教育期刊的介绍,也为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引入了活水源泉。在这里,教育从来不只是学校、学科教育,更是全人教育、终身教育。作者和编者呈现在世界面前的不只是对教育的专业思考和实践,更是他们完整、健康的价值观,他们的思想或许是多元的,甚至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他们的负责、他们的认真,都是值得尊重的。他们眼望世界,他们脚踏实地,他们有自信,更有谦卑。

台湾出版的《〈教育杂志〉(1909—1948)索引》,使我们可以更便利地检索四十年间《教育杂志》留下的资源。在不同的时期,《教育杂志》曾推出许多有深度的专号,涉及教育的各个层面。1923年6月的“赔款办学计划专号”,就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给中国办学,陈启天、周太玄、张印通等十多位教育家和教育研究者发表了看法。同年8月推出的“性教育专号”是中国对学生性教育问题首次集中的探讨。(已收入本丛书《让性回归常识》)1924年1月、2月,连续推出“小学各科教学专号”,执笔的包括沈百英、舒新城、吴研因、黎锦熙、王伯祥、周越然、丰子恺等人。当年10月推出“小学教育参考书专号”。1925年1月20日推出“职业教育专号”,吴俊升、卫士生、刘湛恩、夏承枫等人执笔。1927年9月、10月连续有两期“平民教育专号”、“城市平民教育专号”。1928年3月有“职业指导专号”。1929年5月、6月,连续两期都是“实验小学教育专号”。1930年6月、7月两期是“现代世界教育专号”,不光介绍英、美、法、德国的教育,也介绍了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日本、土耳其、印度等国的教育。1931年8月是“成人教育专号”。1935年5月,以全部篇幅刊登“全国专家对于读经问题的意见”,蔡元培、唐文治、任鸿隽、李书华、江问渔、翁文灏、陶希圣、林砺儒、柳亚子等数十人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同年8月有“上海市推行识字教育专号”。1936年4月有“毕业会考问题专号”。1941年1月,推出的“抗战以来的高等教育专号”,穆旦介绍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王星拱介绍武汉大学,共介绍了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岭南大学等二十七所大学,有国立、私立和教会大学,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专门的学院和上海美专、西北技专等专科学校。同年7月出的“抗战四周年纪念号”,介绍了抗战以来四川、广东、江西、贵州、湖北等地的教育,以及中央大学等高校。1947年1月,《教育杂志》复刊伊始,就连续两期推出“战后中国教育专号”,不仅讨论大学、中学、小学、师范等学校教育,而且讨论了国民教育、文盲教育、职业教育、华侨教育、边疆教育等。1948年是《教育杂志》办刊最后一年,1月有“中国教育学会年会专辑”、4月有“教育心理研究专辑”、8月有“中学教育专号”、11月有“社会教育专辑”,专题如此密集已比较少见。包天笑的《馨儿就学记》《苦儿流浪记》,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夏丏尊译的《爱的教育》等也都是首先在《教育杂志》上连载的。这些作品今天仍有读者,而《教育杂志》早已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但我深信,在这些发黄的老杂志中蕴藏着不会逝去的新生命。

教育从产生之日起——无论是古希腊时代,还是我国的诸子百家时代,目的只有一个:提升人类。教育到底是什么?不少人眼中的“教育”只有“教”,没有“育”。“育”是什么?我们可以联想到孕育、哺育、养育、涵育……这些都跟生命有关。如果我们把这个“育”作为“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结果,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棵树的生长,是从一粒种子到大树的过程。教育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永远面朝未来。

我粗浅的理解是,学校应该提供的是“常人”教育、“常态”教育,而不是“天才”教育、“非常态”教育。它只担负一个使命——培养普通人,不担负培养“天才”、“超人”的责任。学校并不担负培养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毕加索的责任……它不是为培养科学天才,也不是为培养文学家、艺术家而存在的。试想贝多芬、莫扎特是学校能教出来的吗?他们本身就有天赋异能,在任何环境下他们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脱颖而出——当然,学校教育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学校只担负一个责任,就是让一个普通人成为在精神上健全的人,成为具有文明常识的社会人,或者说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自进入民国以来,《教育杂志》发表了大量关于公民教育的文章,并译介了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的范例,从理论到操作,从理念到实践都有探索,将这些放在我们面前,有一种陌生的新鲜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贯穿其中的其实就是公民教育,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许多老辈人对此都有记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而且应该以普通人为本,尤其是基础教育。“把人当人”,不是说我们现在不把人当人,而是说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把人当成工具。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教育设计更多的是把人工具化,因为学校要求学生在考试中胜出,要他成为考试的机器。整个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教他成为一个人而存在的,这是最大的问题。当所有人都往这一个方向去的时候,你要扭转方向,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去拼,拼到最后大家都筋疲力尽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这些问题,民国的教育家和老师们大致想清楚了,在诸多的文章和讨论中也一再得到了体现。在《教育杂志》存世的四十多年间,时局动荡,充满了不安和惊悚,但是,从教育家到一线的老师们,包括关心教育的学者和各界精英,对教育仍充满着温暖的关怀,从没有停止他们的思考和探索,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断地、一次次地逼近教育的本质。

我试图在过去寻找未来。

过去并没有过去,有那些前辈的思考在,有那些载入老杂志的文字在,他们已经融入这块土地,化为民族的精神养分。当我们打开尘封的杂志,这一切就会奇妙地复活。

我把自己的想法与郭初阳、王小庆、蔡朝阳、许骥等朋友分享,得到他们的支持,决定先从中选出3个专题,重新整理出版。郭初阳一直关注中学生的性教育,他编成了《让性回归常识》,王小庆留意公民教育多年,他编了《如何培养好公民》,许骥编了《给教育燃灯》,蔡朝阳欣然写下万字前言,从一个中学教师的角度,向民国教育致敬。没有他们的参与,这套书就不可能编成。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接纳了这套书,愿与一同关注中国教育和中国未来的朋友们一起继续朝前走。农村教育、职业教育……都是值得关注的,也是《教育杂志》中现成的资源。我一直说,回望过去,不是怀旧,而是为了寻找未来。回望民国教育也是如此。

2012年10月18日于杭州

同类推荐
  •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融合度研究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融合度研究

    本书对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融合的重大意义、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工作与职业融合、农民工的收入与消费、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发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融合还有较大差距。为此,提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 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政府与新闻传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政府“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运用传媒提高政府部门执政形象、引导舆论的“新闻执政”理念不仅是西方现代政府的共识,同时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本书介绍了境外主流媒体、驻华新闻机构及其涉华报道的主要特点,在分析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的各种策略。适读对象:各级政府对外宣传管理人员,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及广大师生。
  •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与剑桥听讲座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与剑桥听讲座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汉英对照)》内容简介:牛津和剑桥是莘莘学子心中神圣的殿堂,这不仅在于它们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在于它们沉淀下来的那些引人深思的智慧。如今,就让我们走进这两卒思想的殿堂,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无论你是在校的莘莘学子,还是社会上的“打拼”一族,抑或是经历丰富的成功人士,阅读《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汉英对照)》,将会提升你的品位,启迪你的心智,陶冶你的性情。
  •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是一个多年项目的成果,旨在探讨如何根据当代中国急剧的社会变动,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的经验事实,从理论的角度认识文化与社会转型间的关系,转型的性质和动力,特别是实现转型的机制和未来走向,足资借鉴。
热门推荐
  • 血豹

    血豹

    一场战争让他失去了所有战友那场战争让他对自己的使命职业产生了怀疑所以他选择了佣兵生涯可当他看到国家的旗帜看到身上穿着的军装他还是选择了为国家效力直到战死......
  • 都市最强护花兵王

    都市最强护花兵王

    当其他的人被道德和法律所束缚,记住万事皆允.我们行走于黑暗,服务于光明。峰哥重生都市,进入高校只为了护花。神识一出,超级计算机跪了;纯阳仙体,打不死的小强哭了;霸道仙术,灭尽万般诸佛。学霸?给我提鞋都不配。泡妞?如果不是绝世美女请不要来打扰我。帮派大哥?只能称臣。反角:“没有你,我会很风光。”主角:世间有天道,我有异世体术;任行商业帝国,抛起层层波澜....
  • 斩灭轮回

    斩灭轮回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白马覆

    白马覆

    无论天涯海角,我一定把他带回来,带回你们身边……一定要等着我……只是,从此以后,世间已无白马君……
  • 梦亦无名

    梦亦无名

    实与虚,总是让人纠结不清;爱与恨,总是让人捉摸不透;天与地,总是让人啼笑皆非;你与我.......在你与我的世界中,经过了许许多多过客,经历了多多少少忐忑,妖艳的花丛中,我寻找到了你,茫茫人海中,你选择了我,一切终了之后,我把与你的相爱相杀写成了一个故事,虽有些许平凡,但同样也异常耀眼。
  • 豪门闪婚,陆少的宠妻

    豪门闪婚,陆少的宠妻

    一场医疗事故,一张亲自鉴定,将她推至风口浪尖。他是名门之后,身上光环无数。她是别人眼中弃之如敝屣的“假凤凰”。在外人眼里,陆予深是风华无双、温润如玉的翩翩君子。在苏澜眼里,陆予深是这样的……“大概是,见到你的第一眼,就想娶你为妻吧。”“第一次给老婆做饭,当然要做的很好。不是有句话说,想拴住一个人的心,得先拴住他的胃嘛!”“主人?”陆予深眼神黯然,但是正色道:“我是你的丈夫,不是你的主人。你到现在,都没有摆清角色吗?”当苏澜真正地摆正陆太太的位置,蓦然想起陆予深初见时的话,忍不住好奇。“你是不是很早就喜欢我了?”“大概在你十八岁的时候吧。”苏澜恶寒,惊恐往后退。
  • 你若出嫁,请嫁给我

    你若出嫁,请嫁给我

    女神想要出嫁,就让同事帮忙做假男朋友,其实正中下怀,一连串的阴谋正在向她展开。面对利益的时候,友情是如此廉价,亲情显得无比脆弱,爱情仅仅是当利用的工具而已吗?当答案揭晓时分,可喜的是,骗着骗着,却真的骗出了一段真正的爱情。爱情、名誉、金钱,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土皇帝

    土皇帝

    “土包子怎么了?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土包子,今天我在这里告诉你们,我这个土包子不仅要喝最烈的酒,泡最美的妞,更要让这座大陆上所有看不起我这个土包子的人——彻底臣服在我的脚下!”语出大夏朝开国皇帝,蒲星。
  • 重生之校园行

    重生之校园行

    被陷害死亡的张氏集团总裁张振涛,重生在了18岁的自己身上,从此张振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 魂南记

    魂南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