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9世纪杰出的演艺界大师巴纳姆大名鼎鼎,可是他的演艺生涯却是从一个马戏团老板的助手开始的。
1836年,特纳的马戏团来到马里兰州的安纳波里演出。演出的那天上午,巴纳姆依旧穿着崭新的西装,脸上洋溢着微笑,在众人的簇拥下漫游全镇。忽然人群中有一个声音叫喊道:“巴纳姆就是恶名昭彰的艾弗里牧师!”
观众立刻将巴纳姆团团围住,抓乱了他的头发,撕碎了他的西装,还有很多人主张处死他。在巴纳姆的极力辩解和哀求下,人们同意让特纳证明他的身份。原来,这完全是一场恶作剧——特纳散播了“巴纳姆就是艾弗里”的谣言。
巴纳姆对特纳的做法很不理解,很想知道特纳为什么会开这种无聊的玩笑。
特纳回答说:“巴纳姆,这全是为了我们的利益着想。如果想让人们来观看节目,就要想法争取别人的关注。获取人们的关注是商业成功的起点。”
事实也正是如此,这个玩笑成了人们谈论的主题,巴纳姆的名字也被大家牢牢记住了,当天晚上的演出座无虚席,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很久。
另一位演艺大师朗林杜拉也深谙这一规则。
有一天,朗林杜拉在一个小镇演出,演出前他碰到一个年轻的乞丐,朗林杜拉没有施舍给他一分钱,而是对他说:“我不会给你施舍,但我可以让你得到更多的金钱,我要雇用你。”乞丐答应了。
他把乞丐带回马戏团,给他两块砖头,要他沿着小镇的几条街道慢慢地转圈。去的时候,先在街道上放下一块砖头,手上拿着一块;回来的时候,用手上那块砖头换下街上的那块。在这个过程中,朗林杜拉要求乞丐不可以和任何人说话,回到马戏团后,绕一圈,然后从后门离开,继续相同的动作。
第一次走过小镇时,人们开始注意到这名乞丐奇怪的举止;第二次,有两个人开始嘀咕他的行为;第三次,有一些人驻足;到了第五次,一大群人簇拥在他身旁,争论他到底在做什么。每一次他进入马戏团,就有一些人买票进场,继续盯着他看,其中有许多人进去后被里面的节目吸引了。
第一天结束时,那个年轻的乞丐就吸引了2000多人进入马戏团。
几天之后,因为围观的人群阻碍了交通,放砖头的行动被迫停止了,然而许多人都因此被吸引到马戏团,观看了节目,其中还有许多人成为朗林杜拉忠实的支持者。
朗林杜拉深谙招徕众人目光之道:一旦人们将眼光集中在你身上,你就拥有了特别的地位。对朗林杜拉而言,聚集观众就意味着创造利润,如同他后来所写的:每一堆群众都是叮当作响的钱币。一旦你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千万不要让它溜走,如果群众的目光转向其他人,那么你的损失将无法估计。
通常,人们判断事物,不是根据它们实际是什么,而是根据它们看来是什么。不仅要拥有真实的才干,而且要知道怎么展示自己的专长,这才叫卓越。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又怎么能发现其价值呢?所以,人生中懂得吸引别人的眼球,获取别人的关注,至关重要。
通常,人们判断事物,不是根据它们实际是什么,而是根据它们看来是什么。凡看不见的东西几乎等于不存在,所以你一定要懂得去吸引别人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