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各诸侯王之间争权夺利,愈演愈烈,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庹晋惠帝自立,成都王司马颖借机兴师讨伐。双方军队在黄桥(今河南淇县西)遭遇,司马伦兵力强大,司马颖出师不利,死伤无数。因此,司马颖准备退守朝歌(今河南淇县)。军中谋士卢志、王彦向其进言说,我军失利,此时遇难而退,消极防守,势必今全军士气不振。而现在敌人刚刚取胜,一定会对我军疏于防守。不如挑选精兵,趁夜出击,说不定可以反败为胜。司马颖认为他们言之有理,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当时司马伦及其部下正欢喜庆功、陶醉于黄桥大捷,司马颖突然向他们发起进攻,司马伦逃脱,其部下群龙无首,渍不成军。
本来弱军遇到了强敌,几乎没有了胜算的把握,加之消极防守、士气受挫,司马颖几乎要兵败无疑。但谋士们认真分析当时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用“我之优势”出其不意攻“敌之弱势”,竟然迅速地扭转了战争的局势,反败为胜,不得不令人称奇。在敌人没有准备时,发动突然袭击,就会使敌人手足无措,仓促迎战,结果兵败如山倒。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孙策趁机举兵江东。在建安元年八月,孙策率兵攻打会稽郡,但遭到会稽郡太守王朗的坚决抗击,孙策多次进攻都失败。后来听取了孙静的建议,放弃正面进攻,而是在夜间布下疑兵,迷惑王朗,然后孙策从侧面率兵突袭。王朗来不及抵抗,落荒而逃,孙策乘胜追击,占据了会稽郡。
公元617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突厥进犯边塞,隋炀帝令李渊与马邑太守王仁恭率军抵抗,两军相持于马邑。王仁恭见突厥人多势众,担心寡不敌众。李渊却说,我军远离朝廷,没有外援,如果不与突厥大军决一死战,恐怕全军性命难保。于是,他亲率4000名精兵,与突厥展开游击战争。两军相遇,李渊并不出击,而是严阵以待,使突厥人不知其意,更不敢轻举妄动。与此同时,李渊又出奇兵袭击突厥军,斩敌上千人,突厥连连受挫,锐气大减。
李渊“以正合,以奇胜”,不仅有效打击了突厥的嚣张气焰,而且鼓舞了自己的士气,为朝廷增派援军,赢得了时间。
公元1636年8月,清军大举南犯。明廷料想清军可能会西进山西,然后以山西为据点再向北京进发,于是调集兵力加强对紫荆关至固关一线的防守。不料,清军却由延庆南下,直入居庸关,占领昌平,经沙河、清河直逼北京。明廷急调山西、山东等地明军驰援。不料清军又避开北京,攻占了文安、永清,至雄县后又回攻香河、顺义、怀柔等城。然后又伺机攻下密云、平谷地区,从而为彻底攻克北京铺平了道路。
清军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连攻下北京周围十几座城池,令北京陷入重重包围之中。原因其实很简单,明廷疏于对北京周边地区的防守,而清军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出其不意发起进攻,与明军打起了游击战,所以才连战连胜,攻无不克。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灌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妙计。
针对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同时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助。他说,上饶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饶,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饶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饶。部将刘哗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饶,城内空虚,心中大喜,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十分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饶,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不断变化发展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迷惑他人,尤其可以迷惑你的对手。不能每次都按一种方法行事,这样的话,他人将能预见到你的行为方式,并横加阻拦,增加你失败的机会。要做到“心动身不一定动”。飞鸟直飞容易捕捉,多变则难捉。高手下棋,自己的着数决不会让别人想到,更不会让对手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就是要通过变化,在他人无准备的时候采取行动,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人际交往中也有积极的意义。有时,与人交往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双方对某一问题各执己见时,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占据主动,就需要想办法突破对方的心理防线,使其乖乖地顺从自己的意思。
飞鸟直飞容易捕捉,多变则难捉。高手下棋,自己的着数决不会让别人想到,更不会让对手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就是要通过变化,在他人无准备的时候采取行动,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