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游击区位于海南岛境内,地处祖国南疆边陲,与大陆仅一水之隔。它包括琼山、文昌、琼东、乐会、万宁、陵水、崖县、澄迈、临高、儋县等县部分地区,是南方14块游击区之外的另一块游击区,由琼崖苏区演变而来。与其他游击区相比,琼崖游击区的游击战争开始最早,结束最晚,历时最长。这块游击区在冯白驹等的坚强领导下,从1933年1月第二次反“围剿”失败起,到1938年12月红军游击队谈判成功并改编为抗日独立队为止,坚持游击战争近6年之久。改编后,琼崖游击队继续留在琼崖坚持革命斗争,一直坚持到新中国解放,成功谱写了“红旗不倒”的辉煌。
(一)第二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转入游击战争
1932年7月,广东军阀陈济棠派其警卫旅旅长陈汉光率所部共3000多兵力,对琼崖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
在敌人的疯狂“围剿”下,琼崖苏区斗争处于十分困难的局面。到1933年1月,各路革命力量被敌人各个击破,反“围剿”彻底失败,全琼苏区被敌占领。至此,琼崖革命斗争进入游击战争时期。
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人冯白驹、符明经,率领机关部队共100多人于1932年8月先期突围到母瑞山,保存了部分革命力量,并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国民党军得知琼崖革命领导人和领导机关在母瑞山后,就对母瑞山进行疯狂“清剿”,出动飞机进行侦察和轰炸,甚至使用“黎苗猎犬入山搜剿”,使游击队在山上“欲藏不得欲走不得”。
红军游击队只得在山上与敌人兜圈子。但是,饥饿、疾病成了游击队最大的威胁。粮食短缺使红军游击队不得不长期吃野菜。不少红军战士被疾病夺走了生命。山里还经常出现毒蛇和山蜞,随时有被咬伤的危险。环境的艰苦并没有摧毁红军游击队的意志。在冯白驹等人的领导和鼓励下,游击队员们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取得外界联系,冯白驹也曾派人突围下山,但都没有回音,处境日益艰难。在国民党军的残酷“清剿”下,母瑞山红军游击队减员十分严重。到1932年底,只剩下冯白驹、符明经、王业熹、刘天佑等4名干部和其他武装人员,共26人。他们团结一致,坚持斗争,始终保存了琼崖党政军的领导核心,留下了革命火种。
与此同时,分散在琼崖各地的红军配合当地干部,在与特委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以各种形式隐蔽力量,顽强地坚持斗争。
(二)革命工作的恢复和游击战争的开展
1933春,冯白驹、符明经等人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必须突围下山,重新打开革命的新局面。春节期间,趁敌人防备松懈,冯白驹率游击队向澄迈县二区突围,未获成功,重返母瑞山。
事后,冯白驹等人反复考虑,认为突围以后向革命老区琼山转移最合适。同年4月,冯白驹等带领游击队再次潜行下山。经过三天的昼伏夜行,终于“从毫无把握中冒险逃出”④,突围到冯白驹的故乡琼山县大山乡长泰村。经过多方联系查找,终于与在琼文地区坚持斗争的李黎明、冯安全、朱运泽和前期从母瑞山突围下山的冯健亚、李汉等人成功会合。这时,特委“才开始去布置和整理全琼工作”。不久,跟乐万地区的王白伦等人也接上了头。
冯白驹等人的突围成功,并与琼文县委的胜利会合,是琼崖游击斗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琼崖革命斗争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决定作用。琼崖革命斗争从此出现了新的转机。
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力量,特委书记冯白驹和特委委员王白伦、符明经等人决定,增补李黎明、朱运泽为特委委员,由这5人组成新的特委领导。6月,特委在琼山县塔市乡茂山村召开会议。会议一致认为特委的中心问题,是恢复工作,聚集和准备力量,迎接新的斗争。会议决定,以母瑞山突围出来的红军和琼文的红军为骨干,组成4个小组,分散到各县开展游击战争,并组织琼西南临时工作委员会,由符明经领导,恢复和新建西南各县党组织。
特委茂山会议为恢复和发展琼崖革命力量指明了明确的方向,为开创琼崖游击战争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会后,特委首先在琼文地区开展了恢复工作,派往各地工作的同志也按照会议指示进行活动。他们昼伏夜出,一个一个村庄地做艰苦、深入、细致的宣传发动群众的工作,聚集失散的红军和赤卫队员,重新组织革命武装。
针对敌人严密的“清剿”,红军游击队吸取了反“围剿”失败的教训,斗争的方式更加灵活,策略更加巧妙。他们采取化装奇袭、选点伏击等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敌人,取得一系列战斗的胜利。1934年清明节,成功袭击万宁县的菠萝据点,同年夏,又奇袭琼山县灵山村一地主庄园和云龙乡北公山的民团炮楼,同年秋,在文昌县成功伏击国民党的一辆税收车。红军游击队的斗争,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斗争局面也逐步由被动转向主动。
游击队注意组织群众中的武装力量,在群众中创造了“在业红军”这种不脱离生产的武装组织。他们对“在业红军”进行秘密的政治、军事的训练,提高其政治认识和战斗力。“在业红军”的活动,大大增强了游击队的战斗力量,使敌人的处境更为被动。
琼崖的黎、苗族人口较多,游击队注意团结少数民族同胞。1933年春,陵水县仲田岭(今三亚市林旺镇)的十多名黎族青年自动成立了赤卫队,先后打退了陈汉光部300多人的10多次进攻,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在母瑞山、六连岭等地的军事行动,后冲破重围,参加了红军。特委还特意派一批党员骨干和游击武装到昌江、感恩、崖县、乐东一带的黎、苗、汉杂居区,开拓新区工作。
特委经过一年的工作,“把全琼被敌人打得七零八落的工作,相当的收拾和恢复起来”。
1934年7月至10月间,陈汉光部被调离琼崖,客观上为琼崖游击区的恢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加快恢复发展工作,特委派了一批干部到各县加强领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琼文、乐万、琼东等县的工作初步得到恢复,并建立了中共西南临时工作委员会。1935年春,特委与断绝几年联系的中共中央接上了头,琼崖的工作重新得到上级的指导。1935年夏,特委又与琼东的黄魂等人取得了联系,④重新确立了对琼东县委的领导。到1936年,各县的党组织大都恢复起来,并与特委陆续取得联系。琼崖呈现出新的工作局面。
(三)革命新局面的出现与游击队力量的壮大
为适应斗争形势的发展,1936年5月,琼崖特委在琼山县演丰乡锦山村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不久又与中央失去了联系),结合琼崖斗争的实际情况,会议确定特委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恢复和发展党的各级组织,努力开拓新区;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号召群众抗日讨蒋;扩大红军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特委,委员数量增至7人,冯白驹继任书记;并决定成立琼崖工农红军游击队司令部,下辖7个支队,朱运泽任司令,王白伦为政委。
锦山会议进一步加强了琼崖特委的领导力量,确立了红军游击队的统一指挥与领导,为琼崖革命的恢复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会后,全琼各地的游击战争进一步开展。红军游击队采用灵活机动的策略,成功袭击善集县加乐民团和文昌、琼东一带的翁田赤铺戏场、国民党乡公所。游击战的不断胜利,有效地打击了敌人,扩大了红军的声威,进一步推动了革命局面的发展。
到1937年上半年,先后恢复和建立琼文、文昌、琼东、琼定、琼澄、善集、乐万等7个县委,陵水、临高、海口3个工委及西南临委。区的组织单位有40个,支部50个,党员发展到600人。红军游击队发展到60人,“在业红军”约200人,全琼乡一级的群众武装自卫委员会350个,约2500人。并与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取得联系,重新得到上级领导。琼崖革命力量的发展,为琼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准备了政治和军事力量。
琼崖游击区在冯白驹等人的正确领导下,终于渡过最艰难的岁月,重新迎来革命斗争的新局面。
在国民党残酷“清剿”、处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琼崖游击区“保持了党的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保存了革命的基本力量,这是难能可贵的”。
冯白驹 中共琼崖特委书记、琼崖党组织、红军、游击队主要领导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队长
(1933年1月—1938年12月)
1938年12月5日,中共琼崖特委举行改编暨抗日誓师大会。游击队改编旧址——琼山县云龙墟祠堂。
1933年,琼文县龙云区某村群众给山上的红军游击队送饭。
琼崖革命根据地——母瑞山。
《陈汉光之“剿共”绥靖谈》(1933年6月23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琼崖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369页。
李汉:《坚持斗争在母瑞山上》,《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琼崖游击区》,第95页。
王永信:《火种不灭》《星火燎原》第4辑,第330页。
肖焕辉:《红星闪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琼崖游击区》,第99页。
④《中共琼崖特委给南委的综合报告》(1937年7月23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琼崖游击区》,第37页。
《中共琼崖特委给南委的综合报告》(1937年7月23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琼崖游击区》,第38页。
1933年,在国民党监狱中的琼崖红军女战士。
这是在《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警卫旅琼崖剿匪记》中刊登的照片。1.娘子军排长林尤新;2.乐会县委委员王学葵;3.二连指导员庞学莲;4.二连排长王真(振)梅*;5.一连指导员王时香(变节);6.二连连长黄敦英(变节);7.琼崖苏维埃政府常委蒙汉强(变节);8.一连首任连长庞琼花。
注:*4.应为冯增敏连长。因为王真(振)梅当时在阳江被释放,没有到广东感化 院。
冯白驹:《挺作南天柱》,《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琼崖游击区》,第73页。
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编:《中国革命老区》,第167页。
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红旗不倒》,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196页。
林克泽 祝菊芬:《琼崖黎、苗族同胞在革命低潮中的贡献》,《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琼崖游击区》,第307页。
《中共琼崖特委给南委的综合报告》(1937年7月23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琼崖游击区》,第38页。
④《琼崖党的斗争过程简略事记》(1944年5月29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琼崖游击区》,第67页。
海口市人民公园中的冯白驹石雕。
2000年7月5日上午,海南革命史研究会在琼海宾馆召开原“红色娘子军”战士座谈会。出席会议的原娘子军战士(前排左起):王运梅、欧花、王先梅、潘先英、卢业香,(后排左2起):陈锦爱、朱逸辉、李蕃春、蔡会成、张开新、黄亚俊、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