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学好历史,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面,它需要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人常说“文史是一家”,“政史不分家”。“史”是“文”的依据,而“文”是“史”的体现,学习历史中,如果不能对各种资料进行译读,理解和准确的表达,是不可能学好的。我们在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因为对题目理解的不准确而做错题的现象,也常有学生会拿着自己所做的答案来问,“老师,我所答的要点跟参考答案要点差不多,但为什么分数得不高呢?”一对照,总会发现这些学生往往是词不达意或者条理不清而没有把握采分点。
2007年的历史高考题中更是明显地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译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能力。许多同学面对38题,看到试卷中的长篇材料就开始心中不安了,看不懂哪些该是自己要提取的信息,浪费了许多时间,最后整份文综试卷做得时间来不及。而一些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则很快就能结合历史知识提炼出该写的答案。难怪考场出来有些同学说答案在材料中,有些则说没有思路了。选择题中的12题也是考查了文化知识,“皇帝的谥号”语文课中也有涉及。
枟历史课程标准枠要求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如果搞不清政治中的相关原理,是很难准确全面地把握历史的。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内外因等关系原理,是我们历史学科中经常要运用的基本原理。
例如
1.分封制在周初和周后期结果不同,导致这种结果截然不同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井田制的破坏
B。生产力的发展
C。诸侯的争权夺利
D。生产关系的变化
[分析]此题如简单想想易错选A。审题中要注意程度式的限定语“最主要因素”,实际上必须应用政治中的原理,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这样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制上层建筑分封制也就走向了崩溃。故选B。
2.唐初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其后的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封建经济基础
B。变革生产方式
C。调整生产关系
D。调整上层建筑
[分析]学生易错选A。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些非历史概念的大致含义。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都属于生产关系调整的范畴,所以C项正确。租庸调制、两税法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但是起不到加强经济基础的作用,所以A项不成立。故选C。
历史更是一门穿越时空的学科,要有较好的识图和用图能力,头脑中如没有一定的空间概念,没有一定的对自然环境的认识,面对多变的历史环境,特别是世界历史,则会晕头转向。因此我们经常要运用地图把获取的历史地理信息与特定的历史阶段或重大事件联系起来分析,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
例如 隋朝时从江都漕运粮食到洛阳,须先后经过
①通济渠 ②江南河 ③邗沟 ④永济渠
A。③ ①
B。② ③
C。① ③
D。④ ③
[分析]此题要先定位江都和洛阳排除②,再根据隋朝大运河的地图并按方位排序选出正确答案A。
新课标还主张“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并把世界文化遗产由来、网络技术影响、大众传播媒体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趋势、地区冲突产生、高技术战争特点、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等都列入内容要求,这就要求同学们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多关注现实,让历史走近现实,让现实融入到历史学习之中。
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高中历史必修课本中每一册后面都有枟课外读物推荐书目枠和枟历史学习推荐网站枠,可供同学们选择参考。另外还有许多历史方面的杂志和报纸也值得订阅,如天津的枟历史学习枠就是一本很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