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终将在历史的记忆中流淌
黄建军
铅山早在明清之际就是江南五大手工业中心之一,为中国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地区之一,其手工造纸业与松江的棉纺、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瓷业齐名。县城所在地河口镇与景德镇、樟树、吴城并称为江西四大名镇。到了清乾隆年间,河口进入鼎盛时期,闽浙皖赣川广荆苏等货物集散于此,转销全国,成了商贾云集的“八省通衢”之地。
身为铅山人,到县城工作已经十年了,一直“没有”时间到古镇的明清古街、巷弄去看看。直到最近,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冲动,一种想要写点什么的冲动,虽然我知道自己的文笔不算好,往往也就是那种心中有笔下无的水平,但我知道,自己对古镇的情感却是真实的,毕竟这里是我的家乡。
于是一个细雨迷蒙的早晨,我冒雨撑一把伞走进了古街,走进了九弄十三巷,希望能够沿着青石板上的道道车辙走进明清历史,去感受当年闹市的喧嚣与繁华,去聆听两浙淮扬的叫卖与吆喝,看群商、挑百货……
早就听人说,河口的弄街很多,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一般都穿不出来。我不是在古镇长大的,所以我估计自己会迷失在蜿蜒错落的巷弄。不过说实话,我宁愿迷失一次,因为我希望从迷失中寻找真正的方向,从迷失中增长记忆。我撑开伞,听着雨丝在伞面上折断的声音,信步徜徉于悠长的里弄街道,仿佛自己就是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那个主人公,只不过我撑的不是油纸伞,我也不是那个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
巷弄宽不过两米,窄处仅一米有余,两侧是一丈多高的用红石或是青砖或是杉木建成的民居。走在幽深处,抬头仰望,两家飞出的翘檐黑瓦夹出一线之天,细雨迷蒙之中,阴凉的天光与古旧的墙垣、门楼、黑瓦、红石、青砖、绿苔以及被岁月剥蚀的点点痕迹浑然一体,昏暗的色调、斑驳的门窗、溜光的石板,有如用一种冷峻、事实的灰色的语言,确认这一条条巷弄的古老,而墙角石缝里钻出的野草、石阶上生附的苔藓、门框上殷红的对联则鲜亮得生机勃勃,让一条条巷弄平添一种被历史抛弃的无奈与悲哀、沧桑与苍凉。穿行其中,常常可以看到银鬓白发的老人或躺在摇椅上安详静谧地闭目养神,或端坐在门口凝望悠长寂寥的、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巷弄,享受着清新的空气、淙淙的流水声、规律的雨滴声以及不时传来的鸡鸣犬吠所带来的怡然和惬意。偶尔也能看到一两只白猫、黑猫或伸懒腰,全然不顾你从它身边走过,或安然匍匐于竹椅板凳之上,用一双明眸与我对视,明眸之中折射出很多令人浮想联翩的东西,让你对古旧败落的巷弄油然而生一种景仰、一种感叹、一种流连、一种亲切……
巷弄蜿蜒曲折、错落有致,与巷弄一样蜿蜒曲折、错落有致的还有一条明朝嘉靖年间铅山籍宰相费宏倡导开挖的人工河——惠济河。四五百年来,惠济河就像一位痴情的汉子,始终与古镇相伴相守,不离不弃,共同见证古镇的兴衰,携手演绎并传承古镇的历史。当年费宰相开挖此河的初衷应该是为了给巷弄里的居民提供生活便利(洗浣、消暑、防火、排涝),营造小桥流水的宜居环境,而绝非沽名钓誉,其拳拳赤诚为民之心、殷殷造福桑梓之情如油浮水,跃然于上。
风雨悠悠,岁月蹉跎,惠济河里不知流淌了多少人间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勤劳、懒惰、善良、邪恶、生老、病死、买卖、钻营都曾在惠济河畔发生,存在并消逝。在有“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舟车弛百货、茶褚走群商”“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之盛的八省通衢之地,惠济河毫无疑问见证了世间冷暖、人间真善、朝代兴衰。今天,惠济河下已经没有了浣妇的笑声和捣衣声,没有了游走于水中的鱼虾,没有了波光潋滟的流水。有的人遗憾,有的人无奈,有的人叹息。对于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来说,惠济河就是他们的母亲河,河畔有他们美好的回忆,河里有他们辛勤的汗水,而现如今,“物非人非”,惠济河失去的,其实就是河畔人家失去的。
幸好惠济河尚存,它见证了古镇,也必然见证了历史。
我用了一个多小时,穿出了九弄十三巷,走完了五百余年的历史。我深知,短短的一两个小时,无法洞悉古镇厚重的历史,无法读懂古镇深邃的内涵。走到了信江码头,望着滔滔信江水不舍昼夜地奔流,入鄱阳湖、入长江、入大海,想象当年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宏大场面,仿佛可以看见商人下船登岸、离岸登船的急促身影,仿佛可以听见艄公扬帆起锚、抛锚卸帆时的嘹亮号子。
离开码头,走过罗家桥,我又回到县城商业中心。古街与巷弄里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与眼前缤纷绚烂的广告装饰、流水般的车流形成巨大的反差,罗家桥那五百余米的老街,恍然如时间隧道,它让我慨叹古镇的沧桑,慨叹任何事物也逃脱不了时间的剥蚀和损毁,都无法超越时间铁律的制约。
今天,信江河上早已没有了当年茶商、纸商的舟楫,但信江之水仍奔流不息,滚滚而来,潇潇而去;明清古街上也早已听不到八方口音,看不见南来北往的身影,但铺就古街的青石板还在,雕着虫鱼鸟兽的阁楼犹存。几百年后,不论信江河、青石板还有那些已经在风雨中斑驳了四五百年的民居阁楼是否存在,是否变化,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古镇终将消逝于地平线,这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世间万物新陈代谢的规律使然,大千世界,概莫能外。我们能做的唯有好好保护古镇的历史记忆,让“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的古镇河口随时可以从发黄的志史中拾起,从一代又一代古镇人尘封的记忆中找回,因为历史就是今天,今天也是历史。
由此,古镇,终将在历史的记忆中流淌……
阳明公园晨练记
周行
暑假期间的8月中旬,女儿女婿回家接4岁的外孙女去省城就读保育院,说是要提前去适应一下环境,我们来到了南昌。首先考虑到外孙女上女婿所在单位保育院就近方便,就从昌北的新居搬回到机关宿舍楼旧房居住,虽然窄小些,却能免去了天天往返八一大桥的辛劳。
每天的晨练是我的必修课。这天清早,东方刚露出晨曦,我就来到街口观望。“初来乍到,不摸锅灶”,想在这喧嚣的都市要找一处环境较好、空气清新的地方真不容易。一边沿着人行道小跑着,一边观察着街的两侧。横穿过一个地下通道,又上得人行道继续前进时,右前方传来一阵整齐的朗诵声,声声入耳。看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当上了台阶,沿着一条小石子砌成的小道步入,果然精神一振,这里竟然还有一个湿地公园?不觉心中一喜,站立在岔路口,眼看着左右一动一静(街区与公园)形成鲜明的对照。顺着小道深入,举目展望到处绿树成荫,草地青青,像到了家乡的树林里一般,感觉十分惬意。随风飘来鸟语花香,清脆悦耳、芬芳扑鼻。远近的晨练者众多,有散步的,有单独练拳的,有集体练习太极和医疗保健操的。正在边走边看,左边传来“一、二、三、四……”的教练声,循声绕过树丛,看到不远一片树林里,排列着几十个中老年人,几乎全是女士。一人喊着口令,大家齐声回应。体操动作整齐,气势恢弘,只是这里女多男少,令我仿佛有“阴盛阳衰”之感。
我来到一处树冠底下,就在一段湿地活动。晨练之后行走在弯曲的石子小道上,忽见前方一空旷场所,分散着一对对,头发花白的中老年人,正在打羽毛球。看着他们灵活跳跃的身躯,击打有力的手臂,汗流浃背仍击拍不休,我油然而生敬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球艺看,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他们年龄虽老,但心态不老,精神颇佳。难道这不就是“一份精神,一份事业”最好的诠释吗?有道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那西下的夕阳红不是更灿烂美观吗?晨练是这些老头老太太退休生活一天最壮观的风景线。那“银球飞舞”的娴熟,可以想象,这是一份耕耘所得的一份收获。
当我迈步来到一堵低矮围墙外,从里面隐约传出京胡激昂的演奏声,忍不住停顿聆听起来。对国粹京剧虽说不上爱好,却也略微懂得一二,是受父亲的影响,他当年就是一位京剧票友。记得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适逢中秋佳节,铅山县总工会院内观众熙来攘往,声音嘈杂。县老龄委当晚组织举办庆“两节”京剧清唱会,已年逾古稀的父亲,仍然不顾年老体弱前往参加。大红横幅会标下,灯火通明,简易演唱平台成了老年京剧票友们显露身手的平台,我就在众多的观众中饶有兴趣地观看。当乐队奏响,只见他们精神抖擞,热情高涨,清唱者分别唱出了各自拿手的京剧唱段,获得掌声迭起。当轮到父亲登台,他清唱了一段京剧《乌盆记》,还得到观众的一片掌声,主持人给予了父亲高度赞赏和评价。
一边回想着往事,一边悄悄地绕弯子进入,里面情景令人耳目一新,两棵茂盛的桂花树下,花香浓郁。有一坐姿和一站式的老哥俩,身着深红圆领汗衫站立者正演唱得起劲,着淡绿色短袖衬衫坐姿者,却闭着眼睛,上身有节奏感摆动,姿态优雅,手中京胡演奏得出神入化,正陶醉在剧情美妙的意境中。他俩身体不胖不瘦,脸庞光滑没有皱纹,一看就知道他们深谙健身养生之道。从他们额头上的抬头纹看出年龄均有七十岁左右,红衫者长发披肩,唱腔功力深厚,额角长发随着演唱情绪不断摆动,一副老艺术家风采。一段京剧《定军山》唱罢,令人振奋,让我深受感染。略微休息一下,绿衣者用南昌腔对红衫者说了句话,随着京剧过门拉响,红衫者又精神抖擞,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唱了起来,这唱腔韵味十足,是那样的熟悉,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噢,想起来了,唱的是《乌盆记》。真是无巧不成书,竟然在这里重温到十多年前父亲也曾清唱的《乌盆记》。这唱腔还记忆犹新,我仿佛又看见了父亲当年演唱会上的情景,顿时,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红杉者演唱。
听罢京剧清唱,感受非常深刻,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向公园纵深慢慢行走,到了尽头后沿途漫步一圈。这是个占地面积约有半个平方公里,属于中小型格局的公园。虽不算大,但它则能在闹市区有着不可或缺的“闹中取静”的点缀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起到让人回归自然,热爱自然的良好效果。晨练的市民们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不同类型、方式自娱自乐,以达到健身目的。
园区内另有两处景观,一是坐落西侧有栋三层西式小洋房,外观陈旧但设计得小巧玲珑,典雅幽静,似乎有些年代了。我向一位白须老者打听,这才了解到小洋楼曾经是民国时期,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居住过的别墅,一直作为文物保存完好;另一处位于该园西面围墙,其中有一段围墙与众不同,白麻大理石正面刻有一组石刻,所雕刻内容摘要是明朝王阳明生平的幅幅石刻,雕刻工艺精湛。图像有关王阳明:南昌完婚、庐陵知县、南赣乡约、濂溪书院、平定宸濠、王艮拜师、白鹿论学、大余病逝。看着这些反映王阳明一生的重点推介,脑海里刹那间想起来一个典故:“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大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并为他举办庆功宴,在宴会大厅,面对与会众人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在众目睽睽之下,慢慢拿出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顾名思义,这“阳明公园”就是为王阳明而修建的。洪都历史正是因为有了他这位旷世大儒,才使得市民们拥有一方净土,在繁华、喧闹、滚滚红尘的都市,沐浴着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也让我这外乡人享受到阳明公园内的和谐氛围,感悟的是通过晨练所即所得,达到了意料之外的双重收获。
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观县首届花木盆景展有感
周行
“五一”这天,我陪同永平铜矿来的几位朋友上街闲逛,忽见一群人围在街道墙前看告示。过去一看,原来是铅山县首届花木盆景艺术会展的海报,只见上面书写着:观赏展览“可领略北国雪原风光,饱览江南水乡情韵;可登临五岳观东海日出,畅游西双版纳探九寨神奇……”。对此说法我有些不太相信,就说:“这广告词也太玄乎了吧。”朋友却说:“玄不玄乎,去看看不就知道啦!”于是我们便来到花木盆景艺术展厅。
展览厅内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展览会的盛况让我大吃一惊。眼前展示的一组组盆景作品,有山水、树桩盆景和各类花卉;亦有奇石、根艺,它们姿态万千,栩栩如生。前来观展的人们,既有文化层次较高的各界人士,也有一般的普通市民。
欣赏一件好的花木盆景和奇石根艺,可洗濯我们心中的尘埃,陶冶我们生活的情操。展厅中近120盆的各式展品相映成趣,寓意深远。这些作品整体构思巧妙,立意新颖,将时代的精神风貌寓于作品之中,无论是“咫尺千里”的山水盆景,还是“缩龙成木”的树桩盆景,或是“巧夺天工”的奇石根艺,都是一幅幅诗意悠远的立体画,真所谓“一盆一世界,别有洞天;大自然造化,灵气十足。”观之以小见大,可俯瞰全景,且通过景致来激发美的情感,继而联想景外的情,景有情而意无穷,引人入胜,给人以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享受,让你百看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