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何要重视儿童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又称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我国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中较多见,患病率为20%~30%,农村高于城市。主要原因与断奶期喂养不当,未及时补充铁质有关。缺铁性贫血的儿童常面色苍白、食欲减退、活动减少、生长发育迟缓,因免疫功能降低而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而且,缺铁还会影响婴幼儿智能发育,出现精神症状。
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2006年发布的省内学生营养调查情况报告显示,江苏省学生营养状况总体良好,但存在的营养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贫血、肥胖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其中中小学生的贫血问题尤为严重,贫血的患病率为20%左右,与2002年相比呈上升趋势。其中,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约占90%以上。缺铁性贫血是儿童的常见病。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婴儿时期,如果体内储存的铁被用尽而饮食中铁的含量不够,消化道对铁的吸收不足以补充血容量和红细胞的增加,即可发生贫血。
铁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铁是研究最多、最为了解的营养素之一。铁缺乏是世界范围的营养缺乏症,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人体内含铁3~5克,主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铁构成血红蛋白,参与氧的运输;参与细胞色素合成;调节组织呼吸;维持机体免疫力和抗肿瘤能力。由于铁缺乏导致缺铁性贫血,世界各地均有发病,早产儿、婴幼儿、儿童和孕妇的患病率较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性预防和控制的疾病之一。
儿童缺铁性贫血大都由于铁的摄入量不足而引起,如长期以乳类喂养而不添加辅助食品,或添加辅助食品不及时和量太少;病期和恢复期过于限制饮食,以及偏食等;生长发育较快的幼婴儿,铁的摄入量跟不上;还有如消化道功能紊乱,长期呕吐或腹泻、慢性痢疾等均可直接妨碍铁及蛋白质的吸收而引起贫血。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小儿,主要表现为疲倦乏力,头晕耳鸣,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烦躁不安,思想不能集中,皮肤、口唇、口腔黏膜、眼结膜、手掌和指甲苍白。贫血严重时,可有低热、呼吸和脉搏加快,心脏扩大,心前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肝、脾大,甚至智力发育迟缓。
缺铁性贫血大多起病缓慢,无特殊表现,不为父母所注意。其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精神差,孩子变得好静不好动和食欲不佳等。此时父母如注意孩子的面色,可发现患儿两眼巩膜发蓝,皮肤和口唇的颜色逐渐变得苍白。随着贫血的加重,孩子容易发生疲劳,甚至在稍稍活动后就会出现气喘。患儿的毛发也变得无光泽,乃至变细、变软。因此,在孩子有烦躁不安、不活泼、食欲不佳等症状时,就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是否有贫血的存在。
贫血可影响孩子的体格生长和智力发育,小儿的身高生长落后,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还影响孩子的免疫功能,使孩子容易发生感染,因而经常生病。
正常情况下,年龄稍大的儿童,如果平时膳食中的营养能保持平衡,一般不会发生缺铁。但年龄稍小的婴幼儿,由于进食较少,此时生长发育又快,铁需要量大,如果不注意供给含铁较丰富的饮食,往往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1岁以内的小儿,一般主要靠吃奶摄取营养,由于人乳及牛乳中含铁量均较少,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容易发生贫血。但足月产儿到出生后4个月期间,由于其体内储存有胎儿时期从母体摄取的铁,因而这段时期内即使不给其额外补铁,也不至于发生缺铁。4个月后,由于体内的贮备铁已几乎用完,即应及时为其补铁,否则容易发生缺铁。
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有哪些
小儿患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多种多样:一种是孩子生长发育太快,血容量的增加也快,需要制造更多的红细胞,对铁的需要量也相对比成人多,因此供应不足就容易缺铁,尤其是在3岁以内生长发育很快的阶段更是如此。另一种是孩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摄入铁的量不够也是小儿患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这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婴儿期喂养不当:对婴儿说来,人奶、牛奶的含铁量都很少,如果单纯吃奶或奶加米羹而没有在3~4个月时开始加果汁、蛋黄、菜泥,5~6个月时开始吃稀饭、面条,9~10个月时加肉末、猪肝酱等,就很容易缺铁。小孩越胖,就越容易缺铁。
(2)幼儿偏食或食物配搭不当:因牛奶和鸡蛋的含铁量或吸收量并不高,如果孩子单喝牛奶和鸡蛋,而不兼吃蔬菜、猪肝、瘦肉等,
也会引起缺铁。还有在饮食方面如果孩子很少吃肉或偏爱吃肥肉,喜欢吃零食而正餐吃得很少的孩子,也容易造成缺铁性贫血。
(3)经常饮浓茶、喝咖啡,大量喝可乐、吃巧克力的孩子会妨碍铁在胃肠道的吸收,也容易缺铁而引起贫血。再一种原因是孩子经常腹泻或患有其他胃肠道疾病,必然会影响铁的摄入,也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最后一种原因是孩子经常流鼻血、痔出血或有溃疡、肠息肉、钩虫病等容易引起隐性失血的疾病,都易引起铁流失过多而产生贫血。
儿童缺铁性贫血有哪些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多数起病缓慢,常见于4个月以上的婴儿、儿童及15~30岁生育期女性。临床表现包括:贫血本身引起的症状;组织中含铁蛋白质酶的缺乏引起细胞功能紊乱而产生的症状和体征;引起缺铁的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并发症。
贫血本身的表现: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和黏膜颜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即所谓贫血的一般症状。
消化道黏膜病变:舌乳头萎缩、舌苔光红、舌有烧灼感、口腔黏膜变薄、上皮细胞角化、口腔炎、舌炎、唇炎、口角皲裂等,均为组织细胞中缺铁和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约有1/2的缺铁性贫血患儿由于胃黏膜功能降低而导致胃酸分泌缺乏,有时可发生萎缩性胃炎,后者又可使铁质吸收困难,使贫血进一步加重。消化道的症状如食欲缺乏、腹胀、嗳气、便秘为缺铁常见症状。有一些缺铁患儿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煤球、冰块、粉笔、糨糊、石灰、生米等。
此外,缺铁性贫血患儿还会出现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出现直的条纹状隆起,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即反甲);皮肤干燥,皱褶、萎缩;头发蓬松、脱落、干燥少津等症状。
如何治疗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贫血的程度而制定不同的方法。轻度贫血主要是饮食治疗,既要供给丰富的蛋白质饮食,也不能忘了含铁较多的绿色蔬菜的供给,特别要注意荤素食品的搭配和供给,这样更有利于铁在人体内的吸收。含铁丰富的食物有猪肝、鱼、肉、蛋类、绿叶蔬菜、黄豆、海带等。中度以上的贫血必须服用适量的铁剂治疗,如硫酸亚铁或葡萄糖酸亚铁糖浆。补铁的同时应口服维生素C,以有利于铁的吸收。此外,还应找出引起孩子贫血的原因,及时治疗某些疾病。即使贫血已经治愈,也应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以预防孩子的缺铁性贫血。临床上,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及补充铁剂两方面。
(1)去除病因:去除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比治疗贫血更为重要。因为病因治疗对于纠正贫血及彻底治愈,防止复发,都有重要意义。例如,驱除钩虫、控制慢性出血以及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对婴幼儿及时添加辅食,对生长期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宜给予含铁较多的食物。可见治疗原发病很重要。但对原发病采用什么治疗方法,须因病而异。至于先治原发病还是先治贫血,或者同时进行,也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2)补充铁剂: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其种类很多,一般以口服无机铁盐是最经济、方便和有效的方法,常用的有硫酸亚铁(含铁20%),富马酸亚铁(含铁30%)。根据实验结果,每日剂量以所含铁元素4.5~6毫克/千克为宜,分3次服用(折合硫酸亚铁每日30毫克/千克,富马酸亚铁每日20毫克/千克)。此量可以达到吸收的最高限度,超过此量吸收反而下降,并增加了对胃黏膜的刺激,剂量过大还可产生中毒现象。服药最好在两餐之间,既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又利于吸收,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应避免与大量牛奶或茶同时服用,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使用铁剂治疗12~24小时后体内含铁酶开始恢复,烦躁等精神神经症状减轻,食欲好转,较大患儿自觉症状好转,2周后血红蛋白上升,一般于治疗3~4周后贫血被纠正,各种临床症状逐渐消失。铁剂治疗一般需继续应用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达到正常水平后至少6~8周,以补充体内铁的贮存量。若铁剂治疗3周仍无效,应考虑是否有诊断错误或其他因素影响疗效。
如何护理缺铁性贫血患儿
贫血患儿居室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流通。由于贫血患儿抵抗力低,容易感染疾病,如消化不良、腹泻、肺炎等,因此患儿尽量少到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去,并注意勿与其他病人接触,以避免交叉感染,因感染后能使贫血加重。
合理喂养是纠正贫血的重要途径。应多给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的心、肝、肾、血以及牛肉、鸡蛋黄、菠菜、豆制品、黑木耳、红枣等,并纠正偏食习惯。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中含铁量比牛奶高,且易吸收,并注意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如3~4个月的婴儿,可给蛋黄1/4个,以后逐渐增加到1个,5~6个月时加菜泥,7个月后可加肉末、肝泥,设法提高婴儿食欲,同时防止消化不良。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婴儿最好在两餐之间服用,以利于吸收,因为铁质对胃黏膜有刺激,服后易产生恶心、呕吐,同时避免与牛奶、钙片同时服用,也不要用茶喂服,以免影响铁的吸收。铁剂用量应遵医嘱,用量过大,可出现中毒现象。
严重贫血的患者,活动后易出现心悸、气喘症状,必须卧床休息,必要时还需氧气吸入、输血。
如何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主要是注意小儿喂养,及时添加适当的辅助食品,纠正偏食习惯,积极治疗造成贫血的各种原发病。要加强宣传和切实贯彻计划生育,妊娠后期和哺乳期妇女,每日口服硫酸亚铁0.2克。加强孕妇及乳母的保健,多吃含铁丰富的新鲜蔬菜。对易患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要注意补充铁剂。在钩虫流行区要大力开展消灭寄生虫的卫生防疫工作,防止患者重复感染,同时给予口服铁剂,以预防和治疗贫血。对胃切除或次全切除的患儿也需要及时补充铁剂。
平时要注意患儿饮食,做到合理搭配,讲究营养。婴儿期要根据生长的阶段及时地添加各种辅助食品,儿童要纠正偏食,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要多吃含铁量高的食物,如黑木耳、瘦肉、肝脏及绿叶蔬菜,水果也可以帮助铁的吸收。早产儿由于体内存储铁的量比足月儿少,出生后生长较快,更容易缺铁,可在出生后2个月开始服用含铁药物,酌情用到2~3岁,防止缺铁而引起贫血。
富含铁的食物有哪些
每日膳食中铁的适宜摄入量为:成人男性15毫克、女性20毫克,6个月以内的婴儿0.3毫克,6个月至1岁的婴儿10毫克,儿童12毫克,青少年男性16~20毫克、女性18~25毫克,孕妇15~35毫克,乳母25毫克。
铁的最好来源为动物肝脏、全血、鱼类和肉类食品。海带、紫菜、黑木耳和黄豆含量也较高,白菜、油菜和芹菜也含有较多的铁。动物性食物中铁吸收率>10%,植物性食物铁吸收率<10%。促进铁吸收的因素有维生素C,肉、鱼、禽中的“肉因子”(肉类、动物肝脏可促进铁吸收,原因未明,所以暂称为肉因子或肉、鱼、禽因子)、胃酸等;抑制铁吸收的因素为膳食中的植酸、草酸、磷酸和碳酸等。近年的研究发现,维生素B2对铁的吸收、转运与储存均有良好影响。铁的吸收率还受体内的储存量、需要量的影响,如在生长发育期和孕期铁吸收率高,体内铁储备丰富时吸收率低。
儿童缺锌的原因有哪些
锌是人体25种必需元素之一。锌参与体内70余种酶的合成。锌缺乏可降低有关酶的活性而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免疫防卫、创伤愈合、生殖生育等生理功能。人体内锌含量为2~3克。锌能促进体格和智力发育,因此对儿童、青少年尤为重要。锌参与多种酶的组成,在组织呼吸、蛋白质合成、核酸代谢中起重要作用,为生长发育所必需;促进智力发育;保护皮肤和骨骼;提高免疫功能;维护生殖功能的正常发育;促进维生素A的吸收而对眼睛产生有益作用。锌能维持正常味觉和食欲等。
儿童缺锌的主要原因是:①双胎、早产及营养不良儿易发生缺锌。②人工喂养儿易发生缺锌。③小儿偏食、挑食、忌口、常吃零食等易发生缺锌。④单纯依靠静脉补液或服用金属螯合剂(如青霉胺)可致急性缺锌。
人体缺锌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最早发现锌缺乏症是在1961年,当时有一名英国医生在伊朗的乡村发现一些儿童和青少年食欲很差,生长发育缓慢,身材矮小而成为侏儒。有的已到性成熟年龄,但第二性征发育不全,性功能低下,女孩子没有月经。临床检查发现,这些孩子皮肤粗糙,并有色素沉着,严重贫血,肝、脾大。由于患者有严重贫血症,起初医务人员以为由于缺铁造成,然而当给患者补充铁剂后,虽然贫血症状略有改善,但其他症状却毫无减轻。后来经营养学家研究发现,这些孩子的症状与动物实验中小白鼠缺锌的症状相似,于是就让患者口服锌剂,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锌缺乏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1)食欲缺乏等胃肠道症状。患者饮食下降,味觉异常,常会出现喜欢吃泥土、豆子、纸张等异常表现,医学上称之为“异嗜癖”。
(2)生长发育停滞、身材矮小,形如侏儒。锌缺乏还可引起骨骼的异常,表现为下肢关节出现炎性改变。
(3)青少年缺锌可出现性发育缓慢,性成熟延迟,性器官呈幼稚型。性功能下降,精子减少,第二性征发育不全,月经不正常或停止,没有生育能力。
(4)锌缺乏时,还可出现贫血、伤口愈合缓慢、皮肤粗糙、肢端皮炎、易患感冒等。孕妇缺锌甚至可引起胎儿畸形。
(5)锌还是生殖系统内重要的元素,男性缺锌主要会影响精子的活动能力,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而容易患前列腺炎、附睾炎等感染性疾病,影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还可以抑制机体对有害金属铅的排泄。
儿童缺锌有哪些危害
(1)影响儿童消化功能。小儿缺锌,最初会出现味觉减退,食欲缺乏,继而造成儿童厌食、偏食甚至异食(如吃土、吃煤渣、墙灰、头发等)等临床表现。
(2)影响儿童的免疫功能。缺锌会使儿童抗病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为易发生反复感染,且迁延难愈。
(3)阻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严重缺锌的儿童将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下降,身材、动作、语言、智力等都落后于同龄儿。
(4)阻碍儿童性器官发育。造成患儿性腺发育不全,第二性征不明显,较大女孩可有闭经。
(5)影响儿童皮肤健康。小儿缺锌时,会出现皮肤粗糙,头发枯黄、缺乏光泽,指(趾)甲不光滑等临床表现,严重缺锌则会出现各种皮疹、皮炎、多发性口腔溃疡,伤口、下肢溃疡长期不愈合等。
长期缺锌,最终将导致孩子智力和生长发育受阻、免疫力低下、反复感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食欲减退、异食癖、视力问题,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因此,如何正确、合理、有效地补充锌元素已经成为医生和家长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何诊断锌缺乏症
锌缺乏症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指标,主要根据锌缺乏病史、临床表现、低血锌以及结合治疗效应等综合判断。血锌能反映近期锌的动态平衡状况,若除外急、慢性感染与肝、肾等疾病,血锌<11.48微摩尔/升(75微克/100毫升)有诊断价值,正常值13.94微摩尔/升(91.14微克/100毫升)。
发锌能反映长期锌营养状况,但波动大,不准确,只能作为人群普查筛选的指标之一,正常小儿发锌低限值为1692.60微摩尔/升。
尿锌能反映锌的代谢水平,缺锌时,尿锌测定降低。若同时测定血锌、发锌、尿锌三项指标,则诊断价值更大。
对临床上有缺锌表现、但血锌或发锌不低者,补锌治疗后的营养及临床改善者,可作为确定锌营养状态的重要手段。
如何给孩子补锌
锌作为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不能在体内合成,而只能依靠外来食物提供。因此,调整膳食结构,注意营养平衡是预防和改善孩子缺锌的首要途径。
对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首先应注意不要偏食。食物中锌含量的排列次序为动物性食物>豆类>谷类>蔬菜。如锌在贝壳类海产品、红色肉类、动物内脏含量极丰富。此外,花生、核桃、栗子等硬壳果的锌含量也较高。
要少给孩子吃反复加工、过于精制的食品。过细的加工过程可导致大量的锌丢失。
此外,母乳中锌的生物效能比牛奶高,因此,提倡母乳喂养也是预防缺锌的好途径。
临床上,治疗锌缺乏症首先应查明病因,治疗原发病,同时给予补锌治疗。一般补锌剂量按元素锌每日0.5~1.5毫克/千克为标准。1毫克元素锌等于4.4毫克硫酸锌,7毫克葡萄糖酸锌。疗程可视病情及病种而定,一般疗程以2~3个月为宜。小儿可给予1%硫酸锌溶液分次口服。当严重缺锌、胃肠道疾病或静脉内营养者,可静脉注射锌剂,常用静脉制剂是氯化锌,1毫克元素锌等于2.1毫克氯化锌。治疗同时,应摄入足量动物蛋白质,使症状更快改善。药物锌也不宜过量,否则可致急性锌中毒,表现为腹泻、呕吐和嗜睡等。长期过量还可引起铜缺乏,需予注意。
富含锌的食物有哪些
每日膳食中锌的推荐营养素摄入量为:成人男性15毫克、女性11.5毫克(50岁以上均为11.5毫克),6个月以内的婴儿1.5毫克,6个月至1岁的婴儿8毫克,幼儿9毫克,儿童12~13.5毫克,青少年男性18~19毫克、女性15毫克,孕妇11.5~16.5毫克,乳母21.5毫克。
锌的来源主要是动物性食品,而且吸收率高,其中海产品如牡蛎、鱼贝类最好,肉、蛋含量丰富;干豆、粮食和蔬菜中锌吸收较低。锌缺乏可发生于偏食、疾病、食欲缺乏等,以及动物性蛋白质摄入少而伴有锌摄入不足,或小儿生长迅速、妇女妊娠、
授乳等生理需要量增高而造成相对摄入不足;食物中过多的膳食纤维、草酸、植酸使锌的吸收利用率降低。
我国居民锌的摄入量不足,尤其是儿童缺锌高达30%~60%。同济医科大学对北京、杭州和郑州等20多个城市调查发现,约有60%的儿童缺锌。特别是在农村、山区的儿童,以素食为主的地区,膳食中锌的生物利用率低,缺乏更为多见。因此,专家呼吁我国的儿童、青少年要注意补锌。
如何预防儿童缺锌
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生长发育,应注意预防锌的缺乏。
(1)缺锌的预防首先应从母亲孕期开始。孕妇应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注意在各种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营养素。应食用含锌量较高的食物,如肉、蛋、肝、牡蛎、鲜鱼、花生、核桃、杏仁等。
(2)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的锌易于吸收,尤其初乳中锌的含量较高,因此,婴儿出生后应尽早哺乳。在母乳喂养的同时,适时、合理地添加辅食,
也是非常重要的。
(3)注意婴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不挑食、不偏食,提倡饮食多样化,不要经常食用如精米、富强粉、巧克力等精制食品。因为在精细的加工过程中,食物的营养成分会丢失。
(4)饮食中应供给含锌量较高的食品,如鱼肉、蛋类、豆制品、坚果类等食物。动物性食物含锌量高于植物性食物,吸收利用率也高。
(5)对于低出生体重儿,营养不良儿,长期腹泻、反复感染的小儿,在饮食补充的同时,可服用适量的锌剂。
(6)已确诊为锌缺乏症的小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锌剂,但不得滥用。锌剂服用过量也会影响体内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如导致铜缺乏或贫血),故应科学合理地使用锌剂。此外,治病要治本,应找到小儿缺锌的原因,给予病因治疗;饮食的补充和调整,在预防锌缺乏症中也是不容忽视的。
维生素A缺乏有何症状
维生素A(视黄醇)存在于动物体内;胡萝卜素存在于植物中,具有与维生素A相似的化学结构,在人体肝及肠黏膜中可转化为维生素A,所以又称为维生素A原。已知有10种以上胡萝卜素类化合物可转化为维生素A,其中主要有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和隐黄素四种,以β胡萝卜素的活性最高、最容易被吸收。
长期患腹泻、肝病和传染病的婴儿容易发生维生素A缺乏症。最早出现的是眼部症状,初期婴儿因眼泪少、眼发干而感到不舒服,老是眨眼、怕光,时间一久则眼珠表面失去光泽、出现皱褶。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黑眼球软化、浑浊、溃疡和穿孔,导致完全失明,成为终身残疾。此外,患儿还可出现全身皮肤干燥、脱屑,四肢的伸侧面由于毛囊角化,摸上去如粗沙样感觉。严重者还可引起夜盲症(夜间看不见东西)、角膜穿孔,以致失明。另外,缺乏维生素A还可以引起全身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而且迁延不愈。
维生素A有多种用途,主要用途是构成人眼视网膜内的一种叫视紫红质的物质,以维持人眼在暗光下的视觉。所以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暗光下视力障碍,引起夜盲症。另外,维生素A可维持人体上皮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促进生长发育,故当维生素A缺乏时,人体皮肤粗糙、易感冒,重者生长发育也受到影响。如果小儿患有慢性腹泻、慢性肝炎、先天性肠道闭锁、肠结核、脂肪泻、长期发热、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不能通过正常饮食来加以补充,则须用维生素A进行治疗。
过量摄入可引起维生素A中毒症状,表现为异常过敏、发热、腹泻、头晕等。
维生素A缺乏如何治疗
轻症可给予口服维生素A,目前有多种含维生素A的口服制剂,如浓缩鱼肝油丸(每粒含维生素A10000U、维生素D1000U),贝特令软胶囊(每粒含维生素A1800U、维生素D600U)等。口服维生素A剂量:1~3岁小儿为每天按每千克体重用药1500微克(相当于每天按每千克体重用药5000U),每天总量为7500~15000微克(相当于2.5万~5万U),分2~3次口服。重症或消化吸收障碍者可深部肌内注射维生素AD油剂0.5~1毫升,3~5日症状好转后就可以改为口服,并逐渐减量。眼部症状消失后改为预防剂量,婴儿每天口服450~700微克,儿童每天口服700~1500微克。不宜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A,以防中毒。维生素A中毒反应有骨痛、颅内高压、皮疹、脱发、厌食、恶心、呕吐、口唇皲裂等。停药后可自行消失。经治疗后,夜盲改善最快,数小时即可见效,眼干燥症及角膜病可迅速好转,皮肤角化消除较慢,需1~2个月才能恢复。口服维生素A治疗的同时,给予维生素E口服可以提高疗效。因为维生素E也有维持人体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的作用。
眼干燥症时可应用消毒鱼肝油滴眼,并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或金霉素药膏涂于眼内以防继发感染。有角膜软化溃疡时动作宜轻柔,不可压迫眼球以免角膜穿孔,增加消毒鱼肝油及抗生素眼药水滴眼的次数。每1~1.5小时交替滴眼1次,每次1~2滴,1日20次,并用1%阿托品扩瞳,以防虹膜粘连。
婴儿每天需要维生素A的量为450~700微克(1500~2000U),如果孩子能够正常饮食,不偏食,一般不会引起维生素A缺乏。如果出现维生素A缺乏症,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维生素A治疗。
维生素A缺乏如何预防
维生素A的食物来源:一是动物性食物,以动物肝、未脱脂乳和乳制品,
以及蛋类的含量较高;二是植物性食物中的胡萝卜素,以深绿色、红黄色蔬菜的含量为最多,如菠菜、豌豆苗、韭菜、红心甘薯、胡萝卜、青椒和南瓜等。
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但是其利用率很不稳定,
因此,建议人们摄取维生素A时至少应有1/3来自含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
预防维生素A缺乏症,婴儿应及时添加鱼肝油、动物肝脏、蛋黄、新鲜水果和蔬菜(如番茄、香蕉和绿叶蔬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对于长期用米糕、面糊、炼乳等谷类及糖类食物喂哺又未添加辅食的小儿,应改用母乳或牛乳,并及时添加辅食,如蛋、肝、蔬菜、水果等。早产儿由于生下来比较小,体内维生素A储备不足,生长发育又快,更要强调母乳喂养,并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维生素B2缺乏有何症状
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婴幼儿饮食中长期缺乏动物蛋白和新鲜蔬菜,
或反复呕吐、腹泻以及患慢性消耗性疾病,都可导致体内维生素B2不足而发病。维生素B2是人体中很重要的辅酶成分,参与人体三大营养素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缺乏时引起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唇与舌的口角炎、唇炎和舌炎;眼的结膜炎和角膜炎以及皮肤的脂溢性皮炎。
维生素B2缺乏多见于长期以大量淀粉类食物为主食(如精米、精面等)的小儿,因为谷物在加工过程中可失去大量的维生素B2,同时这些小儿又很少吃动物性蛋白(如鱼、肉等)及新鲜蔬菜。还有一部分小儿是因为营养不良、慢性胃肠道疾患、创伤、结核及长期发热等原因引起维生素B2缺乏。
维生素B2缺乏如何治疗
维生素B2缺乏症患儿在确诊后应口服维生素B2,每次5毫克,每天2~3次,症状大多于治疗后2周左右消失。见效缓慢的患儿可以肌内注射维生素B2,每天5毫克,1日1次。同时改善饮食,并服用复合维生素以治疗或预防可能共存的其他维生素B族的缺乏。当小儿症状完全消失,能正常饮食后即可停服维生素B2.
一般认为体内不能贮存维生素B2,大量摄入维生素B2后,尿中的排出量显著增高。故每天应摄取一定量的维生素B2,以免缺乏。进行光疗的新生儿或接受血液透析疗法、长期静脉营养治疗的患儿,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2以预防医源性维生素B2缺乏症的发生。
维生素B2缺乏如何预防
每日膳食中,14岁以下儿童的维生素B2的推荐营养素摄入量为0.4~1.2毫克。维生素B2极少有不良反应,服用安全。
维生素B2最多存在于酵母中,此外动物肝脏的含量也特别丰富。以每100克所含维生素B2量计算,干酵母为5.4毫克、肝3.5毫克、蛋0.3毫克、猪肉0.27毫克、牛乳0.17毫克。谷类食物的维生素B2含量随加工与烹调方法而异。精米中维生素B2的留存量仅为糙米的59%,小麦标准粉的维生素B2仅留存原有的39%,精粉中更少。麦面制品加工中用碱可使所含维生素B2在加热时破坏。淘米、煮面去汤均可使食物中的维生素B2丢失。
预防维生素B2缺乏症,可让孩子多吃些动物肝、蛋类、绿色蔬菜和水果等。如果能够正常饮食,不偏食,也没有疾病的影响,一般不会引起维生素B2缺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