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90200000017

第17章 节气概说(3)

为什么叫做“干支”纪年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现在的纪年方法谈起。我们现在用的是公元纪年,是目前世界上一般通行的纪耶稣画像年方法,它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在中国古代,有两种纪年的方法。一种是以封建王朝的年份来纪年的。例如,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就叫贞观元年。玄奘赴西域取经在公元629年,这一年便是贞观三年。又如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的年号是崇祯,崇祯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这样的纪年法,必须非常熟悉封建王朝的各个朝代和年号,计算起来很麻烦。而且遇有纪年方法不统一的时候,例如三国时,魏、蜀、吴三国各有各的年号,照哪一个纪年好呢?因此,这种纪年方法很不方便。

中国古代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叫做“干支”纪年。“干支”就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字叫“地支”。天干的十个字和地支的十二个字,依次搭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这样配合成六十组,循环使用,就叫做“六十花甲子”。用这样的方法来纪年,每六十年循环一次,再配以一定的王朝年号等等,前后所隔年份,就比较清楚,容易计算。比如,1898年的维新运动,叫做戊戌变法;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通常叫辛亥革命;1894年,北洋水师抗击日本侵略的海战,称甲午海战。

十二生肖与地支

1961年是辛丑年,1971年是辛亥年,1981年是辛酉年……从它们的排列可以知道,凡是表示“天干”的前一个字相同时,一定是相隔10年的整倍数;而表示地支的后一个字相同时,如甲子与丙子,一定是相隔12年的整倍数。因为10与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天干、地支两字完全相同的年份,一定相差60年的整倍数。这种纪年法,虽然还不及公元纪年法方便彻底,但由于中国历史上用得很多,所以我们应该了解。

中国习俗上的生肖,就是以地支来计算的。它们的对应关系是:子—鼠,亥—猪,戌—狗,酉—鸡,申—猴,未—羊,午—马,巳—蛇,辰—龙,卯—兔,寅—虎,丑—牛。所以在实际生活习惯上,“干支”纪年也还有用处。

其实,十二生肖不独在中国流行,在印度、希腊、埃及等文明古国里也有,只是由于国家不同,十二种动物有所不同罢了。如希腊十二生肖为:牡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鼠、鳄、红鹤、猿和鹰。

历法与传统节日

讲了我国古代的纪念方法,我们再来看看我国的传统节日。讲到传统节日,自然要先说一说我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春节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其历史大约已有3000多年。古代先农们经过一年的辛勤耕作,在岁尾年初的农闲季节,用收获物祭祀众神,祈盼来年丰收,并开展各种喜庆活动,尽情欢娱和享受。春节习俗一直沿至今日。

春节实际是指农历元旦,即正月初一,与现行的公历毫无相关,在公历中日期也不固定。农历在中国影响深远,至今仍是公历和农历并用,在日历上,农历日期同样标出。公历新年元旦,中国人不十分重视,然而过春节却要隆重得多了。

那么,春节过后的元宵节是怎么回事呢?元宵节也是我国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中国传统把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分别称为上元、中元和下元。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在正月十五日(上元日)的那天夜间进行的庆祝活动。元宵节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不少地方还要举行大型花灯会和灯谜会,各电视台也要为百姓组织一个欢庆的文艺晚会。

据《史记》载:西汉初年,平定诸吕叛乱即在元月十五日,所以汉文帝(公元前180~前140)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在汉武帝时期,正月十五日也称为上元燃灯节,此晚灯火通宵,用于祭祀太乙天神,在天文学上,太乙曾专指北极星。自唐朝中期以后,上元灯会逐渐演变为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含合家团圆之意。

我国民间另外一个重要的节日是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最富诗意情趣的喜庆节日。中秋节之夜阖家团聚,观赏明月,品尝月饼,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为中秋佳节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

中国历史上,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是在秋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古时代,只有仲秋节(即秋分节),无中秋节。但秋分在八月十五日前后,由于农历有闰月关系,秋分日可以在八月初至八月末的任何一天。古时秋分节是祭月节,无明月,就失去了祭祀的意义,故后人把中秋节由秋分固定为八月十五日,以使中秋节之夜,通宵能望见明月。历法规定秋季为七月、八月和九月。八月十五日正好为秋季的正中,称为中秋节最恰当了。

中秋节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唐朝已有仲秋赏月活动,宋代较为盛行,明清已发展成中国传统佳节。中秋祭月是古老习俗,现今北京留存的四座祭坛遗址中,月坛就是古代专门祭月的场所。

我国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民间节日,即腊八节。古代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腊月初八是民间的腊八节。时至今日,每逢腊月初八,中国人还沿袭着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一般由江米、红枣、花生、栗子、红小豆、云豆和莲子等若干杂粮为原料,加水熬制而成。在不同的地域,腊八粥的原料组成略有不同。

古时“腊”是一种祭礼,岁末年终时,古人用打来的猎物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以求吉祥平安,这种祭祀活动也称为“腊祭”。佛教传入中国后,“腊祭”与佛祖释迦牟尼纪念日结合起来,随之产生了“腊八节”。相传释迦牟尼出家修行,有一天饥饿昏倒。幸好一牧女用粘米杂粮熬粥相救,后终在腊月初八悟道成佛。以后适逢腊月初八,寺院都要举行诵经,熬制五谷杂粮等多种原料配成的粥。这种粥称为“佛粥”,传到民间,就叫“腊八粥”了。

节气与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和腊八节都与我国的历法有关系。下面我们再讲两个跟节气有关的传统节日。炎热的夏季,在大暑和小暑之间,民间流传着“三伏”的说法。据《史记·秦本纪》记述,三伏创于春秋时代的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距今已2600多年。农谚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从中可以看出在华北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为三伏日。古代三伏天,民间百姓大多要休息不外出,以避暑气,富贵人家还要外游,选择荫凉地方消暑纳凉。

三伏含初伏、中伏和三伏,三伏也称末伏。年年过伏日,伏日是如何计算的,知道的人不多。《阴阳书》中叙述了三伏的计算方法:“夏至后第三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三伏的日期是按节气的日期和干支日期相配合来计算的。按农历规定,夏至后第三庚日(干支纪法中,带“庚”字的日期为庚日,如庚午日、庚寅日等)定为初伏第一日,也称为头伏。夏至日与初伏之间的天数是不固定的,在20~30日之间。第四庚日为中伏(也称二伏)第一日,因按干支纪日法,庚日到下一庚日之间相隔10日,所以初伏距中伏之间的日期固定为10日。立秋后的第一庚日进入三伏。从二伏到三伏的日数也不固定,有10天或20天之分,这取决于夏至到立秋有4个庚日还是5个庚日。如果有4个庚日,则有10天间隔;如有5个庚日,则有20天间隔。

三伏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自古以来流传着“头伏萝卜,二伏菜,末伏有雨种荞麦”、“初伏种胡麻,中伏种粟”等谚语,至今一些华北地区偏远农村还用着这些谚语来劳作。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来形容一个人的刻苦训练。我们既然说了“三伏”,就不能不说一说“三九”。“三九”其实是冬九九中的第三九。

冬九九至今仍流传于中国北方。所谓冬九九,它是从冬至这一天算起,每9天为一九,顺序往下排列,共9个9天,合计81天。当自冬至日经过81天后,春天就来了。数九九按各地区农事与风俗的差异,编排出九九歌略有不同。如元朝《吴下田家志》一书中记载的现今仍流传于民间的一首“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与“二十四节气”大致相应,故有“春打六九头”的说法。“九九”大约起源于宋代,数九九据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九是阳数,又是数中之最大。冬至过后,古人认为阳气开始上升,大地回暖,用阳数九来数九消寒,是祈盼来年丰收的好兆头。

知识点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同类推荐
  • 低碳生活:为了我们的地球家园

    低碳生活:为了我们的地球家园

    旨在引导新时代的青少年一起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绿色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爱,让我们的爱更宽广,更包容,更细致吧!
  • 让青少年热爱科学的故事(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

    让青少年热爱科学的故事(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

    为了激发广大青少年朋友对科学的热爱,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让青少年热爱科学的故事》。这些小故事中既有讲述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努力学习并最终成才的,也有讲述对人类生活影响巨大的发明是如何诞生的。希望广大青少年朋友读了此书以后,也能够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科学……
  • 必知的生物科技(青少年科技爱好培养)

    必知的生物科技(青少年科技爱好培养)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 惊人大发现(科学知识大课堂)

    惊人大发现(科学知识大课堂)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发展的历程,领略科学丰富多彩的趣味,弘扬科学名家的丰功伟绩,学习科学家不懈的创新精神与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青少年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并密切结合青少年朋友日常的生活与学习特点,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科学知识大课堂》。作为一套普及科学知识的通俗读物,本书有别于专业的学术论著,侧重于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注重对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培育、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塑造与科学方法的启迪,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言之有物,物有所指,指有所发。
  • 海水为什么不再蓝

    海水为什么不再蓝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母亲,她创造了生命,哺育了生命。地球表面70%是海洋,从海面到几千米深的海底,生活着并不为我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
热门推荐
  • 武动云天

    武动云天

    平凡乞丐,逆天改命;武道杀戮,唯我独尊。
  • Socialism

    Socialism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在天庭当月老

    我在天庭当月老

    一梦醒来,许诺成为天庭新任月老(原因竟然是前任月老辞职不干了!)。玉皇大帝:“许老弟,帮我跟几位仙女牵个线,本帝赐给你一座仙宫”。斗战胜佛:“许兄,替俺老孙找几个漂亮母猴,俺教你七十二变。”,面对这些无礼要求,许诺一气之下,将几十位仙女的红线牵向了自己。自此之后,王母春心萌动,嫦娥芳心暗许,众多仙女竞相入怀…………(ps:喜欢本书的朋友请加群512808584,另一本签约作品《吞天神主》也请多支持!)
  • 三世情离

    三世情离

    相传红月出凶星亮世间必大乱首富叶家因为她血染半个凤国皇城因为她唯一的哥哥魂飞魄散。她没掉一滴泪,不是她不掉是她从小就没有泪因为他,她心被他挖走,因爱他信他,却为她人做了嫁衣虽心痛却没一滴泪掉落跌坐血泊中双眼迷茫看着眼前绝色男子轻轻呢喃:“师傅”他淡淡说了句:“青璃玩够了就跟为师回去”说完便蹲下来将她打横抱起。那一刻她远处的心漏跳了一拍觉得这一幕像在哪经历过般他舍弃天下苍生,招人暗算香消玉殒,“师傅!”她抱着他的尸身凄凉笑了眼泪一滴一滴的往下落,三千青丝成雪“今日不死,他日必血洗仙灵山”他再次醒来,他背对着她说“青璃,你可知罪”她看着她们之间遥远的距离说了句,“师傅,青璃何罪之有”
  • 凤仪公主

    凤仪公主

    现代穿越而来的善良女孩晓晓遇上古代心爱的男人,却在爱中三番两次的被伤,当所爱之人为了最高权力要杀她之时心已破碎,涅槃重生的凤仪将爱抛弃只为权利,灭其余两国重整天龙国,但是权利能够代替失去的情意吗?从现代平凡女孩到公主再到太公主,她如何能够在男人的战场指挥若定统一天下?
  • 年华似水有轻重

    年华似水有轻重

    有很多的东西,我都快记不得了,但是那些我的爱情或许还是值得一看的。
  • 老北京的传说

    老北京的传说

    《老北京的传说》分为“老字号”、招幌以及市井生活三个部分。北京的老字号标志,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早期的民族商业文化、关系密切。在繁华的东四、西单、鼓楼、前门、大栅栏等处,店铺林立,各种商业字号比比皆是。许多店铺的名称、牌匾,文化品位之高,是其他城市很难比拟的。很多创业人都颇费心思,一心想给自己买卖图个好名字,这预示着生意成功的一半。
  • 初见动心,再见倾心

    初见动心,再见倾心

    一段年少时的爱恋,迁出一场爱恨纠葛!大学时的安雅馨阳光开朗,对林煜宸一见动心,上演了一场女追男的爱情故事,当林煜宸为安雅馨慢慢改变时,一场意外,让安雅馨远走他乡……几年后安雅馨回国与林煜宸再次相遇,不知是别后重逢的喜悦,还是……
  • 末世之全民兑换

    末世之全民兑换

    当末世将一切原有秩序血淋淋地撕碎,当幸存者面临起点相同的“杀戮游戏场”,当残留的人性与善念被残酷的现实一次次磨灭,哪里才是人类正确的方向?苏异置身末世的血肉熔炉,趋利避害上下求索,胆大心细步步惊心,灭杀一切隐患,享尽千百颜色,不为救世,但求自保。不玛丽苏,不卫道士,只有赤裸裸的求生之路。不虐主,不幼稚,只有杀戮中绽放的战士之心。
  • 机战之破界百合篇

    机战之破界百合篇

    只是一部唧唧歪歪的恶搞萝卜特之作Ps:百合向,不喜请绕行Ps:渣文笔,不喜请绕行Ps:上班族,更新不固定,不喜请绕行Ps:只是为了娱乐一些朋友,不喜请绕行Ps...再P就看不见了吧?(喂!你够了...小紫才不会卖萌!(掀桌!掀...掀...掀不动...